媽媽納的千層底親經典優美散文

媽媽納的千層底親經典優美散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筆一定要優美,文章一定要流暢。“形散而神不散”。那麼問題來了,怎樣才能完成一篇優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媽媽納的千層底親經典優美散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無聊的我打開了QQ音樂,聽了幾段90年代的流行歌曲,我跟著歌曲中的節奏陶醉忘情,那時候的歌曲是樸實無華實實在在的侵入肺腑,我最喜歡聽陳紅唱的常回家看看,那歌中的詞句讓人感到特別的溫暖。毛阿敏唱的籬笆牆的影子,還有那英唱的山不轉水轉等等等等,這些歌都讓我聽的如痴如醉。尤其是當我聽到解小東唱中國娃的時候,裡面有一句歌詞是:最愛穿的鞋是媽媽納的千層底,這句詞就像是回憶器一樣,一下子勾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因為我就是穿著媽媽納的千層底長大的。

  小時候,我們一家四口人春夏秋冬穿的鞋都出自我母親的那靈巧的雙手,在我剛剛記事起就常看見母親盤著腿坐在炕上,嘴裡一邊給我們姐弟兩個講著童話故事,一邊右手抻著麻繩線,左手握著鞋底飛針走線的給我們做著新鞋。她手裡的動作加上她嘴裡的故事,好像是母親在給我們說評書,我們兩個小觀眾靜靜的聽著很入神。

  據母親講;母親在7,8歲的時候就跟著姥姥學針線活,那時候的女孩子沒有現在的女孩子們有福氣,能每天無憂無慮的上學。姥姥家裡一直很窮,沒有錢讓母親上學,再者老封建的人們不讓女孩子上學,只有乖乖巧巧的學做針線活,給自己將來找婆家打基礎。就這樣母親在姥姥的調教下,白天和姥爺去莊稼田裡幹活,晚上對著煤油燈學做針線活。小小的年齡早早就學會了怎樣操持家務。

  母親在18歲的時候嫁給父親的,出嫁的時候,姥爺姥姥沒有一件像樣的東西給母親做陪嫁,她隨身的陪嫁就是有一雙會做針線活的巧手。

  那個年代每個人都穿的是手做的鞋,根本沒有錢去買鞋穿。母親就一年到底不歇息的做鞋,那個時候不管是哪一家,都有做鞋用的麻皮。母親有空閒的時候就用家裡的麻皮打麻繩線。家裡有一個打麻繩線用的兩邊寬圓,中間細的脖吊兒,是用木頭做的,上面有一個鐵鉤,母親把麻皮繞在脖吊兒上,然後用手把脖吊兒一轉,那脖吊兒就突突的旋轉了起來,就像是孩子們手裡玩的陀螺和風輪一樣,旋轉的特別快,那麻皮自然就被這脖吊兒給擰成了麻繩線了。我和弟弟在一邊靜靜的看著母親就像變魔術一樣,一會的功夫就打出了那麼多的麻繩線。

  麻繩線準備好了就該準備鞋料了,母親從櫃子裡面取出一包爛布頭來。現在想起來,當初那是什麼爛布頭啊,連現在的垃圾都不如,布塊最大的就是巴掌大,而且質量還是大窟窿小眼睛的不耐用,連指甲蓋大的小布塊,母親看了都是寶貝捨不得扔掉。母親先用一點白麵做成稀稀的漿糊,然後找來一張破報紙,在上面刷好了漿糊,然後就是把那些小的不能在小的布塊,一塊緊挨一塊的貼上在上面,一層漿糊一層布塊,那零零碎碎的小布塊在母親的巧手擺弄下,塊塊層層貼上的是那麼的均勻。

  半天的時間過去了,母親已經貼上了好幾張像紙箱子一樣厚度的布苔,然後再把它們貼在院子的牆上讓太陽曬著,等一兩天曬乾了以後。母親就按照我們家四口人腳上的尺碼開始做鞋了。首先把先做好的鞋底樣兒在石板的下面再壓上幾天,說這樣壓出來的鞋底子結實耐用的。

  幾天以後鞋的各種工作都準備就緒。母親開始納鞋底兒了,她先用針錐子在鞋底兒上“開道”,然後再用大眼針帶著麻繩線在後面透過,就這樣一針針一線線的不停的飛梭,母親不知道做了多少雙冬天的棉鞋和夏天的布鞋。久而久之母親常拿針錐的右手託上聚成了厚厚的一塊硬繭。

  有句古話說的很現實:洗手做鞋泥裡踩,這句話在我們姐弟兩個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驗證,母親辛辛苦苦給我們做好的鞋,我們穿上以後還沒有新鮮半天,就把它改變的面目全非了。弟弟的鞋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勾破了一個三角口子,我和小朋友踩踏河上的冰水,把一雙乾乾淨淨紅底黑花的條絨鞋,一瞬間弄得成了泥鞋了。在那個天真無邪的年齡裡,我們哪能夠理解母親做鞋的辛苦呢。

  歲月熱心的伴著母親手裡的脖吊兒飛轉著,母親的青春也隨著那飛轉的脖吊兒和納鞋底抽拉的麻繩線悄然而逝。母親辛辛苦苦的用她那靈巧的雙手打扮著家裡的一切,不管家裡有多窮,那怕是補丁摞補丁,我們大人小孩都是穿的乾乾淨淨利利索索的。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我和弟弟隨著母親那脖吊兒的飛轉也長到17,8歲了。年齡長了人也懂的俏色了。那時候條件好一點的家庭已經開始買鞋穿了,我看見和我同齡的孩子們腳上都在“更新”。我自己的腳還是“原型照舊”,在同學們面前很是“抬不起頭來”。所以我每天下了課回到家以後,就軟磨硬泡的纏著母親給我買鞋穿。

  時代的變化,讓一天比一天蒼老的母親不得不從那旋轉的脖吊兒中解放出來。歲月的飛刀很“親切”的在母親的雙鬢上鑲上了摘不去的霜花,但是永遠改變不了母親那勤儉節約的性格。母親那佈滿硬繭和深溝的雙手,刻印著她一生中經歷了多少的坎坷和苦難,那一隻只鞋底就像是一張張書箋,又寫滿了多少母親的艱辛錄跡和對兒女們的無限牽掛。當母親看見她的孫子輩們穿的.從商店買的鞋的時候,嘴裡唸唸有詞的說:奶奶老了做不了了,要不然奶奶給寶貝們做的鞋不比買的差,那樣就不用去花那冤枉錢了。

  母親風燭殘年的瘦影就像是末秋的一片楓葉,在夕陽的擁吻下,搖搖欲墜。她顫顫巍巍的“叩著”暮日的“門閂”,總結了一生的成績向大地做著彙報,大地敞開寬厚的胸懷,不徵求我們任何人的意見,就把這個一世善良和滿身蒼桑的“孩子”接回了“家中”。

  多少年過去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不管是晚秋的“柺杖”,還是初春的“嫩芽”,穿得戴得都是應有盡有。各個商店時尚的鞋種是琳琅滿目任意挑選。現在不管走到哪裡再也看不到打麻繩和納鞋底的人了。那媽媽納的千層底鞋在解小東的歌聲中成了永遠的回憶。

  拓展:

  散文格式和寫作技巧

  散文是一種作者寫自己經歷見聞中的真情實感的靈活、精幹的文學體裁。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較明顯,常用第一人稱敘述,個性鮮明。

  同時,這也就需要大膽無忌。正如魯迅所說“任意而談,無所顧忌”,他還推崇曹操及魏晉散文的“力主通脫”。也如劉半農所說,散文要“赤裸裸地表達”,寫真實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徵和生命所在,這是定義的最大要素。

  散文語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條是以口語為基礎,而文語(包括古語和歐化語)為點綴。其次是要清新自然,優美洗練。此外,還可以講究一些語言技法,如句式長短相間,隨物賦形,如多用修辭特別是比喻,如講音調、節奏、旋律的音樂美等。

  首先,必須明確一個散文寫作觀念,即散文的唯一內容和物件是作者的感情體驗。所有的教材都提出了散文要寫感情,但卻是作為一種必備因素和一種內線上索。應當強調指出,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僅僅是線索,而是散文的物件。散文寫人、寫事都只是表面現象,從根本上說寫的是感情體驗。感情體驗就是“不散的神”,而人與事則是“散”的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形”。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記錄回家和父子離別的瑣事,而是要吐露一種對父親及失敗了的父輩的憐惜和敬愛。劉真的《望截流》,重點不是順理成章的工程本身或建設者的業績,而是一種迴歸歷史進步主流的內心感受。感情體驗,是散文的內在結構,有了它,就可以天馬行空地起草。這一點,不能不明朗和確定。

  有了散文的內在結構——感情體驗,只要再明確外在結構的核心就可以寫好散文。外在結構的核心是細節。散文和小說一樣,建立在細節的描寫和敘述的基礎上,但細節的排列組合方式不同。可以說,小說組合細節是“以盤盛珠”,而散文則是“以線穿珠”。小說的“盤”是一個社會的橫切面,具備衝突,各種階層、力量的人物或隱或顯,而細節只能在這樣的“盤”中有機地展開。散文的“線”,就是感情體驗,或多或少,隨手拈來,任情揮灑——以感情體驗的表現為準。由此,我們說散文(應稱藝術散文),是最自由的文體,散漫如水,手法靈活。

  只要弄清這些,寫真實自我及由此生髮的個性口語、感情體驗和細節描寫,就掌握了散文寫作的要領,什麼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認識都不必過於拘謹地學習,其他文體理論知識和寫作基礎理論都會講到。

  散文主要分為記敘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傳統的不明確的說法)兩種。下面將兩種散文的模式列出,供初學者和高等教育應試者選擇使用。

  記敘散文模式

  【開頭】①感情化語言概括敘述“我”和該人,重點在後,介紹該人,如肖像描寫。②兩者關係及該人精神特質的議論。

  【中間】一種情況:一件事。從開頭、發展到結尾,細緻敘述和描寫。另一種情況:幾件事。每件事即每層次前,可以用對該人精神特質的一個因素領起,以對該人的感情體驗及整體議論來貫穿幾件事。

  【結尾】①重申特質,照應開頭。②深化感情關係,發出感慨。抒情散文模式

  【開頭】①敘述自己與景物的關係。②議論景物和自己。

  【中間】①描寫景物,分出層次,細緻動人。②發揮聯想。

  【結尾】感慨

  點評:

  散文的語言多是清新自然,優美洗練。還講究一些語言技法,如句式長短相間,隨物賦形,如多用修辭特別是比喻,如講音調、節奏、旋律的音樂美等。也可以運用排比、誇張、對比等手法。但是,不要過於注重辭藻華麗,過於言過於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