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壇漿水情散文
老壇漿水情散文
一到“入伏”時節,天際間火輪高旋,火雲如燒,地上的人們驟然間便有了一種蒸煮的感覺。母親說漿水能解熱消暑,像這樣的天氣是很容易中暑的,於是她就想盡一切辦法,必定要及時地給家裡“窩”一罈子漿水。
罈子是黑鼬陶瓷的,翻沿圓口,大致呈圓柱立體狀。罈子通體被母親擦拭得鋥光發亮,靜靜地安放在廚房大木案靠裡的角落,上面倒扣一個圓形搪瓷盤,不管啥時候渴了,揭開舀一碗暢酣淋漓地喝,咕嘟咕嘟,清涼酸爽,沁人心脾!
在溽熱難耐的天氣裡,奢侈而又美美的喝一碗漿水,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那時屬於農業合作社時期,我們姊妹幾個尚幼小,暑天的時候母親總是利用上工下工的間隙,儘量多尋找些可以“窩”漿水的野菜。大渠邊野生芹菜,秋茬地裡野生苦苣,淺山裡一架挨一架的白蔓葉,還有河灘石礫堆長出的石頭芽……反正拾到籃子裡都是菜,只要母親用竹籃提回家的野菜,最終的命運都會被“窩”到一個罈子裡。三天五天過後,我們全家不但可以吃到新鮮的漿水菜,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喝到清熱防暑的漿水了!
小時候的我無畏無知,在強烈好奇心驅使下,不管對什麼都非常感興趣,母親“窩”漿水的時候,往往我就在旁邊。記得母親先把採回來的野菜擇撿淘洗乾淨,然後裝到黑瓷鼬罈子裡,等下麵條的鍋開了的時候,便搭著竹篾笊籬,把麵湯潷進去。母親一邊往罈子裡倒煎燙的麵湯,一邊還要用長筷子不停地翻攪,她說只有這樣菜才會不夾生,窩出來的漿水才會清澈透亮。
母親在炎熱的暑期裡窩漿水成了約定俗成的定律,我見到的次數當然也就很多。有一次我聞到窩好的漿水壇裡,散發出濃郁的芹菜味道,疑惑不解,就問母親緣由。母親說麥芹不但有清熱解暑的功效,而且還帶著竄香的味道,非常適合窩漿水時做引子。原來,母親在年復一年窩漿水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後來為了增加漿水的藥用價值和竄香味道,就先一年在院子角落裡墁(man,精細的播種)了像席蓋那麼大一坨“麥芹”。麥芹是喜水、喜肥性特別強的菜蔬,母親勤施勤澆,所以長勢一直非常良好,每次回家我看到的都是綠茵茵一片。只知道那片麥芹的生命力綿延不斷,今天割了一茬過幾天還會再長來新的一茬,其情其景,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其實人和鳥兒的生命軌跡是一樣的,當羽翼豐滿、翅膀硬朗的時候,就必須要翱翔於藍天,獨自外出去覓食。那些年我去城裡打工,每到溽熱難耐的暑期,任憑有電風扇一直吹著涼風降溫,但我還是時時想起母親窩的那壇漿水。當時我乾的是餐飲業,記得久居城裡的食客來了就先問有沒有漿水面一類的飯食,當他們聽到否認的回答時,就顯得非常失望。打問的食客多了,張經理也就打算順應時勢增加菜品,徵詢我們幾位當師傅的看誰會做漿水。結果每個人都會做,只是方法各不相同,張經理經過一番權衡利弊,最後去繁就簡,他認為四川的屈師傅能擔此任。因為屈師傅的辦法便捷迅速,食材觸手可及,一瓶食品專櫃上的瓶裝朝天椒,一袋優質米香白醋,外加一捆鮮嫩的麥芹。我記得,屈師傅下了料單後,還沒有到半個小時,供貨商就把各種食材悉數送了過來。
屈師傅先把瓶子裡泡椒的汁子倒在一個碗裡,又把朝天椒放在案板上用菜刀剁得碎碎的,然後與切好的蒜蓉、薑末、蔥絲攪拌在一起裝碗備用。最後把麥芹洗淨切一公分長的節放到一個漏篩裡,又起鍋燒油,放幾粒花椒進去炸至變色撈出,接著又把碗裡備用的食料倒進油裡熗鍋。“吱啦吱啦”一陣爆響,香氣四溢,這種氣味瀰漫到餐飲廣場和就餐大廳,惹得人們交口稱讚。隨後屈師傅給鍋里加水大火燒煮,等翻滾的'時候又把麥芹節倒進去,菜爛了方才加進白醋和各種調料。屈師傅做成功了,聞著酸香撲鼻,真可謂色香味俱佳!毫無懸念,這也就宣告著漿水系列美食即將推出。
屈師傅的漿水系列美食,包括漿水面、漿水魚魚和酸菜砂鍋,開始推出的時候非常火爆,後來卻慢慢地就給不行了。張經理徵詢食客意見,結果反饋回來的資訊是,這個漿水面非同一般飯食,不但起不到消暑敗火的效果,反而是吃過五次以上的人都出了口瘡。漸漸的,屈師傅的漿水系列美食沒有了回頭客,箇中緣由,眾說紛紜。這時候,我倒非常思念母親窩的那壇漿水,盈滿了樸素、儉約、關愛的元素,那是家的味道啊!……
帶著對母親釀製的那壇漿水無比眷戀的心情,我在外面的世界裡漂泊著,打拼著。後來在蜀香菜館與安康的老田師傅不期而遇,他是國家特級廚師,博學多才,對各種菜品的製作流程和歷史淵源臂如指使,駕輕就熟。從他口中,我對漿水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原來歷史上安康曾經歷了兩次巨大的人群損失和移民高潮,第一次是由於五代?後晉時期的地震、水災、旱災、蝗災所引起,當時饑民大量外逃;第二次是元末明初,當時戰事迭起、水患頻發,出現了餓殍遍野、易子相食的情景,安康人群損失十之八九。直到明末清初,朝廷遂釋出墾荒令,因此,兩湖、兩廣、川渝、皖、閩等周邊十省市大量移民沿漢江而上,形成“湖廣填陝西”的移民熱潮。各地移民帶來迥異的烹飪技巧,是時,安康地區出現了“十里不同音,隔村不同俗”的飲食文化,這種現象也為後來漿水菜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安康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漢江橫貫中北,自然條件獨特優越,為該地人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食物原料。清康熙四十年(1702年)興安知府王希舜編寫的《興安州志?卷三?土產志》,其記載的安康土特產達214種,僅蔬菜種植就達32種,再加上張補山《救荒十策》等文獻記載山野菜29種,總計達61種,可見安康人取食蔬菜的範圍之廣。菜品繁多,大部分新鮮食材短時間內消耗不掉,為避免浪費、延長食用期限,時人想盡一切辦法,大量炮製蔬菜以備日後食用。其中有一江姓炮製山野菜的滋味最為成功,成品色澤清亮,味道濃郁,酸爽誘人,從那以後,便有了美味佳餚漿水菜!
老田師傅說得很好,但真正做出來的漿水味道又如何呢?我非常期待,總想見識一番他精湛的技藝。天隨人願,悶熱得人們實在受不了,田師傅就利用中午閒散時間段,給我們大傢伙做了一鋼面盆漿水面。他製作漿水的過程與四川屈師傅基本相像,都是速成型的,雖然色香味俱全,但缺少了時光的醞釀和積澱!
俱往矣,我見識、品嚐過各種各樣關於漿水的美食,但唯獨母親釀製的那壇漿水成了我生命中刻骨銘心的記憶。記憶中的那壇漿水有親情,有內涵,有故事,驀然回首間已物是人非,只看到了母親步履蹣跚的背影,以及那口落滿灰塵的黑鼬陶瓷漿水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