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格局裡的大氣派散文

小格局裡的大氣派散文

  喜歡林海音,起源於她的《城南舊事》。記得那天坐在長途汽車上,窗外掠過清新而美麗的鄉村風景,閱讀著那質樸、純真又充滿了盎然童趣的文字,我的心裡盪漾著一種暖暖的、柔柔的、溫馨的情懷。後來,我每每聽到那首無限悽婉的《送別》,腦海中都會浮現出“小英子”那雙溢滿了爛漫與堅強的、亮晶晶的大眼睛。

  在我們大陸,許多人對林海音的瞭解,也許僅限於《城南舊事》。其實,她的文學成就和人格魅力遠遠不止於此。她被稱為臺灣文學的“祖母級人物”,一生著作等身,獲獎無數。除了《城南舊事》,她還出版了《曉雲》《春風》《孟珠的旅程》《晚晴》等長篇小說集;《綠藻與鹹蛋》《冬青樹》等短篇小說集;《在衚衕里長大》《英子的心》等回憶性散文集。此外,她還一直關注兒童文學事業,晚年時寫成了《林海音童話集》。她說過,寫作是她的夢想、她的最愛。因此,寫作也成就了她的精彩人生。

  通讀了林海音的所有作品,從清麗細膩的文字中,不難看出她如水般的善良、如風般的柔情。起初,我深信不疑這是一個靜處於幽深閨中,只一心描畫人生幻夢的嬌小女子。可是,品讀了她的傳記、觀看了她的紀錄片,我才震驚地發現:她,林海音,純真而不乏成熟、善良而不乏果敢、柔情而不乏氣魄,是一個多麼生動、多麼絢麗的傳奇。

  她不僅專注於自身創作的探索與提高,還無私地提拔新人。在主編《聯合報》副刊《週末》期間,她勇敢地突破了政治的禁錮,大膽啟用一些新人獨特甚至越軌的作品。她愛才、惜才更護才,積極與他們寫信溝通,及時給予鼓勵與關懷。在她那母性光輝的籠罩下,臺灣文壇才得以出現了黃春明、鍾理和、鍾肈政、林懷民等一大批“健將”。此外,她還自己當家做“老闆”,主編了《純文學月刊》,開辦了“純文學出版社”,給寂寥已久的文學領域,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重生的活力,指引了光明的方向。

  古人云:“君子三變。”林海音在事業上聲名顯赫,機智幹練,而在日常生活中,她則是一個勤勞的主婦、開明的母親、體貼的妻子、熱心腸的朋友。林海音的女兒夏祖麗曾經回憶:“我從沒覺得媽媽是個職業女性,因為她非常戀家、非常顧家。”她喜歡嘗試各種烹飪方法,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餚;她痴迷於一些新潮的縫紉技術,裁製出美麗精緻的衣裳;她十分善於理財管家,信奉“要捨得消費,但不能浪費”的原則;她熱衷於蒐集文藝小玩意兒、舉辦文友聚會,讓生活中充滿笑聲、充滿雅興、充滿情趣。她的丈夫夏承楹,臺灣新聞界的“大腕兒”,曾在和兒女的閒聊中,多次由衷地讚美妻子。“北海的風,吹開夏的園林,千朵繁花,喜悅地歌唱”這便是他們婚姻的完美寫照。

  事業和愛情的雙豐收,這是每一個女人所夢寐以求的。而林海音,她做到了。放眼文壇女性,紙上風光而家庭不幸的大有人在:張愛玲、廬隱、蕭紅、丁玲、沉櫻、龍應臺……而林海音卻得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她的身上蘊含著一種大胸懷、大氣派,待人接物真摯坦率、為人處世分寸自知,時時刻刻為他人著想,早已成為她的思維習慣:朋友有難時,她及時施以援手;文壇之風不正時,她第一時間給予批判;她積極推動純文學事業,努力摒棄政治性和商業性的干擾;她鼓勵孩子們稚氣未脫的“主見”,亦尊重和包容丈夫獨特的生活習慣……也許,林海音並不完美,但是,作為一個睿智的'知識分子、一個幸福的女人,她當之無愧。

  如今,那個老年明達、風韻尤存的英子奶奶,早已離我們遠去。可是,她的作品、她的理念、她的為人,卻值得我們真情地讚美、永恆地懷念。“自古文章憎命達”,也許,對於女性,文學的多愁善感、細膩多思,可以成就她,也可以毀滅她,關鍵在於自身如何權衡與把握。在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兩地》中,著名詩人余光中曾感慨萬千:“有一段時間,傳言林海音會做文化部長。我就說,一個人能夠成為林海音,為什麼要去做文化部長呢?”

  人的一生,應該擁有值得自己畢生追求的東西,比如文學;女人的一生,應該經營一份彼此包容、互相扶持的情誼,比如婚姻。也許,我們可以胸懷著闖蕩世界、實現夢想的壯志豪情,但請不要忘了勤勞、溫情、善良、情趣和奉獻,那是女人最美的衣裳。英子奶奶,用她輝煌而美好的人生經歷,向我們輕輕地訴說著、詮釋著。

  即使荊棘遍地,也可以闊步向前;即使歷經世事,也可以永葆純真;即使精疲力竭,也可以燦然微笑;即使身為女人,也可以在家庭與事業間遊刃有餘……這便是林海音的生活哲學,也可以作為我們今後的人生指欄——亦真亦勇,剛柔並濟,成就小格局裡的大氣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