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觀後感(精選16篇)

《安妮日記》觀後感(精選16篇)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大家一定收穫不少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安妮日記》觀後感精選,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安妮日記》觀後感 篇1

  記得,是很小的時候,有過一套世界文學名著,兒童讀本。那時候,第一次看了這個故事。那時候,正處於即將進入青春期的邊緣,因為我比安妮更早熟,所以,我覺得,她所寫的,是我心中的吶喊。父母的不理解,誤會,漠視,或者是完全不平等甚至不願意聽我講話的相處模式,讓我疲憊跟惱火。況且,我是在中國,沒有安妮的爸爸那種可以聆聽我說話的人。於是,我更壓抑自己,更容易叛逆。所以,我壓抑著的叛逆需要盡快的找到一個出口發洩:寫作。

  像安妮一樣,我開始寫日記,甚至寫給我認為可以理解我的人。那是,跟我相同感受的人不多,最後,我真的只有寫給我的“日記”,也就是,我自己。那是的我,多麼渴望有人的理解,多麼渴望我也有一個彼得配載我的身邊。

  現在,我長大了,不是是那個懵懵懂懂渴望別人理解的小女孩了。現在的我,看這部電影,突然明白了許多。

  以前的我,那麼的不懂事,以為我是全世界最可憐、最值得悲憫的人,殊不知,那些傷人的話,足以讓我最最親愛的父母無限難過。我寫過一封跟安妮寫給爸爸類似的信,我現在才知道,或是說,我突然驚覺,那封信,讓媽媽多麼傷心難過。

  是時候,給媽媽打個電話了。

  嗯,就這樣。

  以上。

  《安妮日記》觀後感 篇2

  與其他《安妮日記》電影不同的是,這部迷你劇是在美國女作家梅麗莎?繆勒所作的《安妮?弗蘭克:安妮傳記》的基礎上改編的,從它的名字(”Anne Frank: The Whole Story”,而不是《安妮日記》廣為人知的英譯名”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就可以看出,與其說是對《安妮日記》的改編,不如說是安妮本人和那段歷史的紀錄片。

  對於喜愛《安妮日記》的讀者來說,這部迷你劇展現瞭如此之多親切、細膩的細節:安妮和雅克談論的“約普和里奧”,是安妮最喜歡的《無憂的約普》系列書中的男女主人公(安妮曾經在日記裡說,她要讓自己的孩子也讀西絲?凡?馬科斯菲爾特的作品);從亞琛來到阿姆斯特丹的祖母送給安妮的那支紅色自來水筆,後來“葬身”於密室的爐火之中,安妮還特別為它寫了一篇《筆頌》(她說:“我的自來水筆火化了,我希望自己將來也能如此。”);安妮的生日會上,大家一起觀看的電影是《小狗林丁丁》;安妮在睡前卷頭髮、漂白嘴唇上方的汗毛的習慣……等等。劇裡的每一個情節,都可以在安妮的日記裡或安妮的傳記中找到對應,幾乎沒有一個情節是虛構的;而這裡面的每一個演員,多少都與ta所扮演的那個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有一些樣貌上的相似,從密室裡的八個人到他們的幫助者。這些都讓這部迷你劇如此真實,因而也就讓它更加令人痛徹心扉——當密室裡的八個人被蓋世太保帶走,安妮看著自己的日記散落一地,瑪戈痛哭失聲;當安妮在奧斯維辛-伯克瑙被剃光頭髮,在前臂被刺上編號;當安妮在卑爾根-貝爾森因為蝨子而丟掉所有的衣服,僅僅裹著一張破爛的毯子四處尋找食物,面頰深陷、眼睛無神地告訴漢妮莉她不想再活下去了;最後的最後,瑪戈因為斑疹傷寒離開了人世,幾天以後,安妮跟隨而去……這一切的一切,都真實地發生在七十年前,發生在一個笑容比陽光燦爛的猶太小姑娘身上。

  而片子結尾處的字幕說:納粹殺死了超過一百五十萬的猶太孩子。安妮?弗蘭克,只是這一百五十萬分之一。

  七十年前,有一百萬個像安妮一樣活生生的、愛笑愛鬧的猶太孩子,有六百萬個凡?佩爾斯先生和太太那樣的普通猶太人死在集中營裡。不管多少次想起這個事實,我都忍不住要問,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怎麼會?

  我找來了扮演安妮的演員Hannah Taylor-Gordon成年後的照片,她仍然是個美女,有著明亮的黑色眼睛。2001年,14歲的她與照片中的安妮如此相似,那麼,如果安妮能夠長大,應該差不多就是那個樣子吧?她曾經懷著多麼美好的夢想在日記裡寫道:“我希望我能一直像這張照片裡一樣,這樣,說不定我能有機會去好萊塢呢。”

  ,如果說這部迷你劇在我這裡還有一些什麼遺憾的話,就是一些安妮本來只是寫在日記裡的話,被改編成了她與家人之間的對話。雖說這樣的表現更加自然,但有些情緒與秘密是安妮不曾與家人分享的,她只向她的吉蒂訴說,日記裡那個更加理智、更加豐富的“充滿矛盾的小妞”是不為人知的。

  另外,安妮日記裡的“普蒂”(Putti)本是凡?佩爾斯太太對凡?佩爾斯先生的暱稱,而在劇中反了過來。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對我來說,這已經是非常完美的安妮·弗蘭克。

  這部劇似乎只有一個央視配音的版本,英文原聲無中字,所以自己翻了一個字幕http://subhd.com/a/313186

  《安妮日記》觀後感 篇3

  不知為什麼我只能找到140分鐘的,難怪總感覺電影無法完全表現那種在隱蔽空間裡躲藏的漫長壓抑之感。個人覺得安妮的日記更讓人感覺到她的樂觀和充滿希望。這個家庭即使在朝不保夕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學習和思考,為戰後作準備。在狹小空間裡依然盡力尊重個人,保持教養,這真是可敬的。

  抓捕情景拍得尤其好,所有人靜止著看密室門從外面被開啟,沒有衝突打鬥,警察甚至語氣溫柔,但被抓捕的人卻顫抖不止,驚慌失措,無多言語,只是相互擁抱吻別,好像只是各自參加另一場旅行,隨後在他們依次走下狹窄的樓道時字幕交代他們分別被扭送的集中營和去世時間,這些都發生在他們聽說勝利即將到來的訊息之後。真噶心痛,如果沒有告密者,也許就能看到被拯救的一天了,但是沒有也許,因為這是歷史。

  《安妮日記》觀後感 篇4

  一本好書,如同一杯香醇濃郁的咖啡,待人細細品味,似苦似甜;它,又如一杯美酒,讓人陶醉其中,若隱若現;它,亦或一層層階梯,讓人穿梭自如,時上時下。

  曾經,老師在上課時就向我們推薦過《安妮日記》這本書,當時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在寒假中看完這本書,並認真的寫一篇讀後感。

  安妮13歲那天,她收到的禮物中,有一樣是日記本,那天,她就在日記本上寫下第一篇日記,後來,這本日記成為了安妮遇難前兩年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日記處了開頭一小部分外都是以假託寫給好友凱蒂的書信形式形成的。安妮,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日記中表達了她在密室中與母親的爭執、她對成年人世界的看法、她活潑熱情的天性以及她不為人知的寫作才華等等。日記中,對於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也使這本《安妮日記》成為德軍佔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安妮日記的最後一則,所標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戰爭結束,安妮的父親決定完成女兒的宿願,將日記出版問世。

  安妮說:只要我還活著,能看到這樣的陽光,這無雲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我想:安妮可以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依舊可以學習,可以寫作。而我們,擁有如此好的學習環境卻不思進取,每天只是,做完作業就了事。這種環境的對比,態度的對比鑄成了一種反差,我認為我們一定要改正這種現狀,像安妮一樣堅強,不想困難屈服,把困難當做自己前進的動力。

  看完《安妮日記》這本書,我把安妮當做自己的榜樣。我想,如果安妮還活著,一定會是一位作家,能帶給我們更多好書。

  在《安妮日記》中我看到了許多安妮身上的優點,她有自己獨特的思考邏輯,能用真、善、美的標準衡量自我。我希望自己能從安妮

  身上學到更多的優點,並把它們用到平時的點滴生活中。

  《安妮日記》觀後感 篇5

  前幾天,我看了一本書叫《安妮日記》。

  這本書講的是,一位女孩子叫安妮,她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市的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1933年希勒特(德國元首)上臺,開始瘋狂的迫害猶太人。為了逃避逮捕、坐牢和屠殺,安妮一家在朋友的幫助下,躲進父親的公司大樓裡的一處隱蔽的地方,直到1944年8月有人告密,隱居的8個人被捕並關進了集中營,到戰爭結束,只有安妮的父親一人走出了集中營。這本安妮日記,是安妮在被抓進集中營之前,在躲在密室裡偷偷寫的日記。

  讀完這本書,我非常佩服寫這本日記的作者安妮。剛剛開始迫害猶太人的時候,對猶太人有很多規矩,比如,猶太人不能在晚上八點鐘不能在大街上行走,只能上猶太人的學校……這些還不算什麼,當安妮他們住進密室的時候,早上不能說話,做什麼事都必須小心謹慎,因為如果說話很大聲的話,就會被可惡的德國兵發現。這些拘束對一個才剛滿十三歲的女孩而言,這是多麼難做到的呀!

  讓我們一起想一想,安妮過的生活是多麼痛苦啊!再想一想我們的生活,跟二戰時期的安妮的.生活比一下,我們的生活是多麼美好啊!多麼自由啊!多麼快樂啊!

  安妮雖然承受了這麼多,但她非常堅強。在她的一生中,她曾經說過:我能感受到百萬人所遭受的苦難,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生活經歷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魅力開端。我覺得這句話說的非常正確,安妮所要承受的東西,並不是我們所有人都能承受的。如果我們大家都有一段困難的生活經歷,為什麼不像安妮一樣,去把那些痛苦的經歷“變成”一段有趣的冒險呢?讓我們和安妮一樣吧,讓每一段痛苦的經歷都“變成”一段有趣的冒險吧!

  安妮雖然很早就死了,但是她的精神是永遠存在的,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值得學習的!

  《安妮日記》觀後感 篇6

  在這個國慶,我讀了一本震撼人心的書——《安妮日記》。

  從這本日記中,我們看到一個純潔、率真又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我們對她孩子氣的頑皮、倔強、焦躁、苦惱感到理解和同情;我們更為這樣一個年僅十四歲的孩子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沮喪,反而勤奮學習、懷抱理想的頑強性格感到欽佩。她在日記中記載的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恐懼、猶太人的悲慘遭遇是納粹罪行的鐵證。特別令我們感動的是,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醜惡暴露無遺,世界正在變成荒漠的可怕現實,感到無比痛苦的同時,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於失敗,反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用汲取知識、精神上的充實,彌補物質的匱乏,追求心靈世界的最大自由。這些文字出自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之手,不是更給人以鼓舞和動力嗎?

  安妮的日記,就像是一個天然的電影劇本,它承載了人類所有的美好詞彙——樂觀、勇氣、和愛……

  安妮,你讓我們知道,頹廢,空虛,迷茫,不過是糟踐自己;你讓我們懷念,你讓我們振作;是你讓我們知道,要好好生活!

  《安妮日記》觀後感 篇7

  今年暑假,我看了《安妮日記》電影,令我受益匪淺。

  這本電影主要講了安妮·弗蘭克是個猶太少女,面對德國對猶太人殘酷的迫害,她們一家人只好躲進她父親公司大樓後面的一些廕庇房屋裡,在這不見陽光的日記裡,安妮把日記本當成了自己最知心的朋友,給它取名為吉蒂,這本書對戰爭、反猶太人主義、青春期少年與父母的關係,宗教等問題進行了反思。

  其中,我最欣賞的人是安妮,安妮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但是在密室裡面是極其枯燥和煩悶的,這裡沒有陽光、沒有快樂,只有恐懼和飢餓不斷折磨著她們一家人。安妮對自己的情感,對別人的感情都直言不諱,坦率地表現在文字之中,她在這個特殊的環境中,扭曲的人際關係中,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個性,她還是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對將來能出去的生活充滿美好的憧憬和嚮往。她是一個有理想的小女孩。

  安妮在與世隔絕的密室裡度過了花季少年最重要的兩年,在這暗無天日的環境中,她沒有享受到花季女孩的幸福、快樂和友情,只有日記本陪伴著她。她向日記訴說自己的苦悶,講述身邊發生的事情,描述和親人間的各種衝突和情感,同時,她以勇敢的態度控訴了法西斯邪惡的戰爭,譴責了毫無人性的種族歧視,描述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的災難。讓我感到由衷佩服的地方,是她敢於深刻剖析自己,在碰到家人對她有過分的批評時,她正視自己的缺點,儘量做得合大家心意,並努力想做得更好。安妮的母親不怎麼為孩子的精神方面考慮,對安妮很苛刻,使得安妮對她很反感,不過,安妮儘量地理解母親,她聽見樓梯上有了腳步聲,就盼著媽媽來向她道早安,然後安妮又會熱烈地問候媽媽,渴望看著媽媽親切地注視著她目光。如果媽媽指責她說錯了話或做錯了事,她的心情就一落千丈,但是過一會兒,安妮心裡就原諒了媽媽,還為媽媽找理由,因為她煩心的事情太多了,安妮覺得,如果我們與人相處,彼此互相友善,都心胸開闊一些,不是隻看到別人不好的一面,那麼關於教育、飲食等問題的衝突都可以變成一種友好的討論,簡潔的文字,卻包含了真理!

  《安妮日記》觀後感 篇8

  有一部電影讓我感動不已,思緒萬千。那一本關於“美好生活”的書叫做《安妮日記》,安妮日記後來改編為電影。

  故事的主人公是安妮·弗蘭克,是一位德國猶太女子,安妮·弗蘭克家裡並不是太富裕。

  “我常常問自己,要是沒躲起來,要是我們都遇難了,那就不會受難麼多苦,不會連累那些保護我們的朋友,不是挺好的嗎”?安妮·弗蘭克是個活潑、可愛的猶太女孩,由於德國法西斯的殘暴屠殺,她不得不和父母、姐姐躲進“後屋”。在後屋裡,他們白天不能開窗,晚上也不能開燈,天天說話只能低聲細語,一個月都不能洗澡,食物又日漸短缺,但是他們仍然堅持的活下來。

  一個個志向遠大,才智過人的猶太青年就這樣,悄無聲息的離開了人世。這些法西斯分子真是可惡啊!

  從這本日記中,我感到,安妮也和和常人相同,有自己愛的、敬佩的、也有自己討厭的甚至厭惡的人。但是她和常人不同的是,她然身陷逆境,卻仍然有顆善良、愛學習、隨時約束自己的心,她做了錯事會把話說重了,自己都會認真的面對,及時糾正,還要自己反省,併為之道歉。這一切,我做的不是太好,我要努力,向她學習!

  我同情安妮,更敬佩安妮,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要向安妮一樣時常自我反省,也希望世界永遠和平,快樂!

  《安妮日記》觀後感 篇9

  和平的時候,安妮和她的爸爸、媽媽和姐姐瑪戈生活在一個和諧富裕的家庭裡,1942年6月12日,她得到了一本日記,她將自己生活中真實的情感記錄在其中。1942年7月9日,他們一家由於收到傳訊通知,與凡丹一家和牙醫杜瑟爾先生躲到了安妮爸爸公司的“密室”裡。從此過著隱姓埋名、暗無天日的生活。除了他們的保護人庫拉勒先生、克萊斯先生和艾莉與米普小姐和一對蔬菜商夫婦外,沒人知道他們的行蹤。日記記錄到對德國無比的憎恨,安妮與父母間的關係,渴望和平的夢想,心靈中的情感和在密室生活中的經歷。1944年8月4日上午,納粹黨衛軍官和荷蘭綠衣警察逮捕了隱藏在密室裡的八個人和他們的保護人庫拉勒和克萊斯。後來,庫拉勒和克萊斯分別獲釋和逃脫,而其餘八個人被送進波蘭的奧西維茲集中營,除了安妮的爸爸外,其餘人都慘死。最後,艾莉和米普撿到了安妮的日記,交給了安妮的爸爸。安妮的爸爸在以後的日子裡,一直在傳揚安妮的日記,讓全世界人共享。

  安妮在密室裡整整生活了兩年,她每天都企盼戰爭的結束,期盼和平與幸福的到來。在密室中無聊睏乏的生活裡,安妮經歷了大人無數的責罵,經歷了她心中情感的轉變,對密室裡人的理解和對戰爭的恐懼,她每天都在憧憬著戰爭結束後美好的未來……但是,在密室裡生活的他們卻像被軟禁在囚籠中的鳥兒,聽著外面轟隆隆的炮響和噠噠噠的子彈聲,和平和希望又似乎離他們是那樣的遙遠。安妮在這樣的生活中成熟了很多,她不再對不稱心的事對大人發脾氣,她將自己痛苦的心靈緊緊地鎖在自己的心裡。大人們哪裡知道,安妮開朗的外表裡邊包含的是一顆多麼脆弱的心啊,她缺少一個家庭的溫暖,缺少一個真正知心的朋友,她只有在自己心碎的時候強忍住自己的眼淚,對她的日記述說自己的悲傷,用學習和寫日記來消磨難熬的時光!對於安妮來說,她身邊所有活生生的人還不如一本沒有情感,沒有語言的日記本!

  讀了這本書,我想:安妮他們的苦難生活和我們現在的生活簡直是天壤之別。安妮在那樣的生活中都能表現得那樣堅強,正如杏林子所說的,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用自己短暫的一生做更多的事,讓自己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

  《安妮日記》觀後感 篇10

  你大概也有記日記的習慣,但你見過這樣的時刻處在死亡的威脅下的‘密室’裡的少女的日記嗎?

  安妮是一個猶太小姑娘。再大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安妮寫了兩年多的日記,從13歲寫到15歲。安妮父親經商,母親是家庭主婦,家裡還有一個大她三歲的姐姐——瑪格特。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全面推行獨裁統治,猖狂迫害猶太人。安妮一家在1933年前往荷蘭避難,可是德國軍隊入侵荷蘭。希特勒視猶太人為,想要將猶太人趕淨殺絕。八個人在秘密後屋裡度過了兩年難熬的時間。雖然有朋友們的幫助,但他們每天還是生活在恐懼中。秘密後屋裡本來善良的人變得自私,外面原本忠厚的人也被逼的去偷去搶。然而有人告密,八人中除她父親外均遭不幸,安妮和姐姐瑪格特最終被轉移到伯根—伯森集中營,在1945年3月初(被解放的幾周前)因傷寒而死。

  安妮的遭遇我十分同情,她寫日記的時候和我一樣大小,她當時在秘密後屋的生活艱難。我和她比真是天壤之別!安妮在日記中如實記錄了兩年間隱秘、艱苦的生活狀況,自己的寂寞、苦悶,對現實的恐懼、憎惡,對生的追求和期盼,對未來的嚮往和祝願,對戰爭、人性的深入思考,但是戰爭回報給她的卻是苦難和死亡。想想現在的生活,回憶安妮的生活,你就知道現在有多幸福,多快樂!安妮在秘密後屋裡並沒有絕望,她堅持讀書,寫日記,希望在一個和平的世界裡當一位作家和記者,施展自己的才能,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安妮在日記中寫下了她對友誼,對種族,對軍事等等的看法。在幾十平方的小天地裡,大家時刻擔心被發現,被抓走。他們經常空襲警報的驚嚇,飛機轟炸的威脅……安妮在日記中觀察仔細,文章通暢,描寫生動,著實讓人感到可驚可嘆!

  戰爭只能說是一種悲劇,它會摧毀我們在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安妮對漫長的和平而痛苦的等待,換來的只是苦難和死亡。像安妮一樣苦苦等待和平的不止一個,讓我們大聲說出:“和平萬歲!團結萬歲!”

  《安妮日記》觀後感 篇11

  週日爸爸回來時,給我帶回來一本書。名叫《安妮日記》。剛拿回來,我就迫不及待的讀起來。

  這本書的作者是德國的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寫的。這是一本她在二戰期間遺留下來的一本個人日記。它真實地記錄了安妮一家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安妮一家和另外兩家在“密室”中度過的長達兩年的艱苦生活。這本書表達了安妮對戰爭的深思。安妮是個多麼堅強樂觀多麼的人呀!她是我們多少孩子的榜樣!可惜,安妮並沒有親眼看見戰爭的勝利,不然,她一定會很開心吧!

  雖然,安妮並沒有看見戰爭的勝利,但她留下的日記卻成為了人們深刻反思那場人類悲劇的珍貴教材。

  《安妮日記》這個故事人人皆知。因為它飽含著永不泯滅的人性,蘊涵著不朽的精神傳奇,奏響著真與美的旋律。安妮,你是我的榜樣!我也要做一個像安妮一樣樂觀的人。

  《安妮日記》觀後感 篇12

  直到今日,我仍不願去回想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那場全球性的戰爭,一想起它,腦中便會浮現出遍野的屍首和撕裂心肺的痛苦呻吟,我不要看到不幸的淚,不要看到絕望無助的眼神,我要聽到全世界人民高聲頌讀渴望世界和平的讚美詩,而不是吟唱無助的詠歎調。

  初涉《安妮日記》大約是在兩年前吧,好奇的我與一名猶太小女孩進行了一番心靈的交流。正是這番不尋常的交流使我的心靈有了如此的震撼與觸動……小女孩名叫安妮,出身在一個猶太家族,父親是一家糖果公司的老闆,因此小安妮從小就過著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然而,正值豆寇年華的小姑娘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會有悲慘遭遇。希特勒發動了對波蘭的突襲戰,二戰由此爆發,接下來便是對猶太人的大肆屠殺……無奈的安妮一家悄悄躲進了父親公司中的一間密室,躲避戰爭。然而,他們最終還是被發現了。安妮一家被兇惡的納粹黨徒關進了令人窒息的集中營。但是,安妮並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她堅強,她努力。她每天在發黃的床榻上悄悄記錄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信念……我堅信,這麼一個對生活充滿嚮往的少女有理由活下去,並且活得更為出色。出人意料的是日記突然中斷了,無奈的她終於含淚倒在了黑暗中,但是她的精神並沒倒,堅強的猶太人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法政策倒臺了,她們獲得了重生…

  讀完整本書,我的心中漾起了莫名的感動,有為安妮的不幸而感到悲傷,也有被頑強的猶太人民的鬥爭精神的感動,更多的是對那種黑暗獨裁統治的憎惡、不屑與鄙視。我悲憤,為什麼有人在製造不幸,難道在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今天,戰爭是維護利益的僅有手段嗎?我悵惘,為什麼我們不能生活在一個和平的世界,就像桃花源一樣,蒙太奇也好,烏托邦也罷,但那兒沒有硝煙,沒有戰爭,男女老少平等博愛,愉快地生活在一個寧靜的世界,但這可能嗎?是的,我敢說可能。因此,我希冀,希冀我們的世界停止戰爭!希冀白色的和平鴿在這方樂土拋下橄欖枝,希冀我們的人生色彩斑斕。

  聽,遠處傳來了頌讀讚美詩的聲音,渾厚而圓潤的嗓音縈繞在我們耳際——人性的光輝!

  讀書,總會有感想;但讀書,更是為了找到心靈的寄託。讀後感,就是這種寄託的外觀讀課外文學作品,要把自己融進去,慢慢體會,在思想上交流,在心靈上溝通。本篇讀後感,基於這種體驗,實實在在地寫出了自己內心的觸動和思考,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融進去了,又跳出來了,固而“希冀我們的世界停止戰爭”的感嘆是深刻的,又是現實的;對“人性的光輝”的讚美,對人類良知的呼喚又是普遍的。就文章語言而言,由於閃爍著思想的光輝,因而雖不華美,卻很準確,也很豐富。

  《安妮日記》觀後感 篇13

  據說,這是一部真實的日記,埋藏了150年後重建陽光,電影的拍攝手法很特別,透過直白的表現手法,帶給人不同的感受,當然精湛的演繹技巧為電影增色不少,演員拿捏得非常到位,更多的時候,我覺得這更像一部人物紀實,現實的畫面,日常的語言,但是的確是很唯美。

  看過《affinity》的時候,瑪歌的縱身,在我的心裡蕩起的陣陣痛楚一直都還沒有散去,再次看到她的時候,她的轉世在新的莊園裡,陽光樹林裡的嬉戲,洗去前世的隱忍,掙脫囚籠,火熱地愛著安妮,同時也深深被Anne所愛,不過,不同的是,這回她也嘗試了一番任性、“欺瞞”、和虛榮,這算不算是一種輪迴呢?

  Anne最後與Miss Walker一起怎麼看來都像是一場童話,公主與公主,live happily ever after.

  Anne最後選擇的人是堅強的不去顧及流言蜚語,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那個時代下可以不受到這些所謂“輿論”影響的人,Tib其實也可以做到,但為什麼Tib卻只得到了一句“idon't love you,i mean not in the same way."

  我覺得更多是,Tib過於強勢的愛,讓Anne覺得不適合自己,從MissWalker和Mariana的特點來看,Anne更喜歡些女人味十足,Anne個人向來是崇尚獨立、堅強,從她博覽群書在茶會優雅地用完美的句式諷刺某些“紳士”、善用特殊密碼完成私有日記中,都能看出這是位很有獨到見解、思路非常明朗的Lady。或許Tib沒有達到她所喜歡的那種Lady所需達到的標準,但Tib的可愛之處也在於那裡,Tib就是Tib,過去是這樣愛你,現在一樣是,可以幫你找曖昧的物件,為你慶生,為你吃醋,為你憤憤不平,甚至為了你,這一生成就孤家寡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Tib是Anne自身的一個翻版,因為她們都具有一顆對愛直接、對愛執著的心。

  電影唯一讓略有失色的地方在於沒有表現出Miss Walker是如何愛上Anne的,這點讓我覺得困惑,她們似乎很早就彼此認識,但是MissWalker似乎一直是大家印象中那個Shy MissWalker.我想,Anne在一開始也並沒有注意到她,否則她怎麼會在最初離開Mariana的時候跑去教堂裡找MissBrown來玩起了flirt?這個時候再感嘆一下Tib的執著,總在考慮她心裡那份錯綜複雜的感覺,全是因為愛。

  電影所表達的內容是短暫的,透過電影更多地為人們展示了對於一份感情所應有的執著態度,為了愛而努力,為了愛而工作,也或許是這份愛的力量,使得Anne與MissWalker能夠擊敗對手,將先前“紳士”們的羞辱一併奉還。

  在愛照耀下的Anne與Miss walker是美麗的,匆匆數十載的時光,她們都曾如此堅強地綻放。

  《安妮日記》觀後感 篇14

  這就當我寫日記吧,觀後感日記。

  很多事情都不知道怎麼說好,包括是否寫下這篇文。我不禁想起了往事,相似的地方,只是我沒有lister勇敢。

  一切都只是一個誘惑人的秘密。秘密這種東西,說不出的誘惑,蠱惑人心,暗地裡發生,像比光天化日下更加刺激,若不想給別人知道,大可以不發生,那麼既想發生,卻又不想別人知道,苦苦用各種謊言去填補這快要被揭穿的秘密,何苦呢?

  我會繼續寫信給你。

  為甚麼呢?為甚麼還要找我呢?

  因為沒有我你活不了。

  之前沒有你我不是照樣活著嗎?

  你說過除了我不會愛別人。

  但我挺喜歡現在的這個人的。

  對的,愛你愛得心力憔悴,或許真得無法對別人再有愛得感覺,對於面前這個不是你得人,或許還會感到歉意和羞愧。但還是挺喜歡這個人得,愛過你以後經不過第二次傷心了,你或許會離開,但我或許就會死了,而面前得這個人,平淡得或許很幸福,起碼她應該對拜倫得詩能感興趣。

  把一個大活人變成秘密,真得很辛苦。塬來一開始就沒有想過公開,只是你得一個情人,這付託終身得承諾突然間變成了大眾得笑話。心都已經碎成粉末狀了。或許是她想得到的太多,不能放棄,anne只是其中她想得到的一部分,mariann只是想這段關係能繼續秘密進行,讓心裡有一段安慰罷了,若要用承諾鎖住,卻覺得太無理取鬧了,或許她明白了這種關係在當時會毀壞名聲的,她不能像anne愛自己那樣愛anne,愛得很有保留。

  既然成為了秘密,anne也將一切用密碼得形式來記載,她不害怕別人得異樣眼光的,她是那樣得勇敢,只是她不願意和別人分享,她知道別人無法分享她得喜悅哀愁,不知道也罷,秘密也罷,最後能有個適合自己得人陪伴,也是一件很好得事情。

  再一次證明了,適合得人,往往不是愛得最深刻得人。但起碼對拜倫的詩有興趣,也算是一個比較適合的人。

  柏拉圖式的愛情,還能不能相信了呢?物質和精神脫離了彼此,如何去取捨得失。我始終不明白,不知道。我心中那純粹的事,發生過幾個月,後來夢滅了,要散架了,真遺憾我沒有anne那麼勇敢。大量時間的麻醉心裡的痛,浪費的光陰別人也不知道,唯獨留給未來的自己去憐惜,頹廢得一塌塗地。不敢追隨心中得想法。我還不如獨自撕破這美麗的畫算了。

  社交得重要性,我沒法體會,因為社會得社交變得沒有以前這樣嚴肅。但當然仍有人樂於其中。我沒法為社交定下意義,我也沒有任何社交可言。

  讓一切藏於秘密中,只要是兩個人都能開心得秘密,也是幸福。開始妒忌她們倆了。

  《安妮日記》觀後感 篇15

  兩個月前第一次看此片我沒看的下去,也許是《指匠情挑》開發了我看英國古裝片的興趣,這次我能順利地把這部片看完。

  我對於李斯特的感覺,從一開始的討厭,到後來的同情,再到最後的欽佩,她是位令人尊敬的女士。好吧,雖然她骨子裡就是個男人,很man很man,很有見識很有擔當很有膽量。

  李斯特去勾引布朗小姐我可以認為她是寂寞空虛要慰藉麼?那手邊就有提布為什麼不滿足呢?後來布朗也沒什麼戲份,就是個過客啊過客。不過這一小段插曲倒顯得李斯特很真實。

  至於瑪麗安娜,我說怎麼這麼眼熟,塬來就是《靈契》的女主角啊。開始時是對她很有好感的,因為她澄澈的眼神,尤其是她結婚時在教堂跟李斯特握手時,我以為她是真想結束跟李斯特的同性情緣了。放棄也需要勇氣呀。oh~whoknows~塬來她結婚只是為了掩住悠悠眾口,她想李斯特依然做她的地下情人。= =從此開始不喜歡她。

  還有提布,對她我真是又愛又恨,她的真情和執著令我觸動,她妄圖從瑪麗安娜手中分一點李斯特的心,oh,so stupid~

  識時務者為俊傑,即使我不想做俊傑,識時務還是不可缺的,做蠢事只能以大機率招來傷害。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即使在戀愛之中。

  沃克小姐,在她說出“我想留下”之前,她閃爍的眼神我還以為是對李斯特壞名聲的恐懼呢。沃克是一個很理想的角色,在李斯特人生的低谷給了她強有力的支援,在缺錢時提供資金,在缺愛時獻上自己的真心,難怪李斯特會說,她很適合我。

  (出去玩了,玩耍回來都沒有感覺了,容我倉促結尾吧)

  好吧,昨天剛看了《前度》,在想,要是狗血一點,瑪麗安娜親吻李斯特的時候被沃克撞上了,沃克是否會介意呢?

  哈哈,不過現實哪有這麼多ifs。

  《安妮日記》觀後感 篇16

  一開始,戲份在一種溫馨和煦的背景下進行,後見兩女孩在樹邊擁吻,我祝福他們歷盡磨難後能攜手到老,可惜,我想差了。瑪麗安娜選擇了婚姻,選擇了財富,又或者她選擇逃避世俗的眼光,總之,她背叛了Anne。對我而言,無論出於何種塬因,背叛的感情始終不盡純粹。

  Anne塬諒了她,我佩服Anne能夠愛到如此極盡,放下尊嚴,我自問我做不到。其實,若是旁人,甚至是Anne,若不是泥足深陷,她早已發現兩人對彼此付出的愛已經嚴重失衡,瑪麗安娜終會再度背叛。可憐的Anne,直到瑪麗安娜親口殘忍地告訴她那一刻,她才恍悟。我愛Anne那注入血液的深情,我也無法恨瑪麗安娜的背叛,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有如斯強大的意志抵抗俗世的眼光,言論可像利劍一般,刺穿心臟。我在看影片時,無數次問自己能否做到如Anne這般,當眾人皆不看好我的愛情時,我會否堅持陪伴他,走下去?至今我回答不了。若一定要痛恨的,也只是她的左右逢源。Anne是一個強大的女人,內心的強大可見一斑,我們自問也沒有幾個能做到如此這般。又可說Anne的確幸運,在有生之年能遇上這樣一個讓自己神魂顛倒的愛人,即使最終悲劇收場,也比眾人幸運。

  再說Ann,一個我第一眼看到就喜歡的女孩,古老的服飾更加襯托她的氣質,清麗,恬靜,優雅,我願意用最好的詞語裝飾她。她良好的修養更讓我喜歡她。她的內心和外表絕對不成正比,當世人把她當作一個懵懂怯懦的女孩時,她卻用回吻告訴我們,她知道這些所謂“不好的話”“會讓她找不到丈夫”的話。實在覺得Anne拒絕瑪麗安娜的複合,讓我大舒了一口氣。Ann值得。嚴重失衡的付出註定沒有延續的資本。瑪麗安娜她還是適合離開,去追求她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才不會誠惶誠恐,不得終日。Anne沒有辦法給到她內心安穩,因為瑪麗安娜沒有愛Anne到甘願捨棄一切的地步。戲劇落幕時,我感慨良多,現在愈之物質的社會,有多少人能追求自己最理想的愛情,不委屈求全?我沒有鄙視任何人,因為自問也沒有辦法做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