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自由性和審美狀態下的自我控制-散文

美的自由性和審美狀態下的自我控制-散文

  在當今社會,審美性已進入商品生產流程和商品交換流程,審美因素已經成為生產商品和購買商品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決定性因素,無論是穿的、用的、住的甚至吃的,人們都必定先要從審美的角度去審視。而藝術自身也從傳統手法逐漸轉向現代手法,由沙龍藝術、象牙塔藝術轉向大眾藝術,轉向實用工藝。在物質文明發展的同時,精神文明的不到位使得社會上越來越人願意靠近美,研究美,甚至為了迎合受眾原本被限制的某些獵奇心理,出現了很多美的錯位現象。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從最嚴格的生物學意義上說,人類需要美就如人的飲食需要鈣,美使人便得更健康。這充分說明美在人類生活發展中的重要性。既然如此,什麼是美呢?“美不是矯揉造作的、故弄玄虛的虛偽的情感,而是那種從現實生活中汲取的包含著人對現實生活的認識因素的真正人的情感。”人類的精神領袖偉大的馬克思是這樣形容的。更有人說:“美是事物感性形式中實現的自我。”那麼何謂感性形式?與之相對的又是是什麼呢?希勒認為,要把人身體內的必然東西轉化成現實,以及使我們身外的現實的東西服從必然法則,人受到兩種衝動力量的驅使,一為感性衝動,一為形式衝動,感性衝動要求變化,而形式衝動要求統一,原則,是不變的,感性衝動要求時間的變化有不同的填充內容,而形式衝動要求達到道德的統一狀態。要達到審美的狀態需要這兩者的統一綜合,而處於這兩者中間的衝動被稱之為遊戲的衝動,“遊戲中的人才是審美的人”。只有在遊戲中,不斷變化的客觀事物滿足了這種感性衝動的這個要求,使之具有偶然性,而在這種狀態下的形式衝動也在一定高度得到了統一。在這種審美活動中,我們感受到了美。而這種遊戲的狀態實際上是一種自我的情感的宣洩狀態。

  美的'形式是多樣的,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懶洋洋的冬陽,清晨手牽手一起散步的老夫妻,一幅壁畫,一個陶罐子……但是,把事物的形式當做依賴於法則的某種東西來思考,僅僅是理論理性的需要。希勒說:美是合乎藝術的自由。首先是自由,自由是美的直接條件,而藝術是間接的,處於後者的地位。舉個例子說“一個上古時代的陶器,在古董收藏者看來是一件至尊珍寶,對著他的時候他若狂,他陶醉於陶器上的花紋,甚至裂紋,但是在一個農民那裡,那隻不過還是破瓦罐,它的作用遠遠趕不上一個新的碗。”

  皮亞傑的發生論指出,人的心理活動的圖式在本質上是被動的,生成的,可以不斷得到建構和發展。而希勒提出的遊戲衝動實際上是在某一方面包括、肯定了在這種人的心理活動模式。因此要成為一個審美的人,首先是接受來自社會的審美活動的薰陶,然後根據自身的情感內化再創造。在這個過程中要求第一是滿足了人最基本的“知情慾”的心理功能,同時也強調自我抑制的力量,從而達到感性需求與道德需求的統一,到達審美的狀態。其次是,審美文化的反哺,人們透過互動創造了社會,在相互交流中達到了提高了個人的審美水平,進而從根本上推動社會審美水準的上升。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開放的環境,思想的開放性為大腦的開放一個寬闊的領域。在這種有力的條件下,保持本身力量的自我控制,美的大門永遠為我們開啟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