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三思而後行哲理散文
要不要三思而後行哲理散文
有個成語,叫做三思而行,說的是反覆考慮,然後才去做。我們先看孔子是怎麼對待這個問題的。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魯國大夫季文子對於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孔子聽到後,說:三思之後,還要再想,這才可以去做!國學大師南懷瑾的理解是:思考兩次,這就可以去做了!可以說,前人的理解,和國學大師南懷瑾的理解是兩種不同的結果。那麼,要不要三思而行?孔子的態度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來看另一個故事。
對於“聞斯行諸(聽到一件合於義理的事情,立刻就去做嗎?)”這個問題,孔子給子路的答案是: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父親和兄長還活著,怎麼可以聽到了就去做呢)!給冉有的答案卻是:聞斯行之(聽到了就應該立刻去做)!同樣的問題不同的答案,另一個學生公西華很奇怪,就問孔子原因。孔子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謙人,故退之(冉有畏縮不前,所以我鼓勵他進取;子路好勇過人,所以提醒他退讓些)。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孔子對於三思而後行,其實是沒有固定的一個態度的。對於個性好勇過人的子路,他是要求三思而行的;對於個性畏縮不前的冉有,他不要求三思而行,而是鼓勵他立即去做!對於季文子這種過分謹慎的人,孔子是鼓勵他們進取得,即思考兩次就可以去做了。所以南懷瑾大師的理解要更加接近孔子一慣主張的.“因材施教”原則。
那麼,我們作為現代人,要不要三思後行呢?我認為大可不必!最多做到“再,斯可矣”就行了。理由有三:一是古人資訊交流渠道不通暢,對事物的相關資訊佔有不足,做出決斷憑藉自己經驗的時候更多一些,所以需要三思後行。而現代資訊傳播速度快,接受資訊途徑多,作為個人對資訊佔有量也比較多,所以大可不必三思後行,只要考慮到矛盾的主要兩方面就可以做出決斷了;二是隨著我們對事物和規律認識的深入,看法已經多元化,再也不是二元化地以對錯、好壞去區分事物。更多的時候只需要考慮清楚這樣做有何利弊,那樣做有何利弊,在此基礎上做出選擇即可。最多做到“再,斯可矣”就行了;三是現代社會,節奏加快,許多事情沒有那麼多時間供人“三思而行”,尤其是面臨機遇的時候,機遇往往稍縱即逝,等到三思之後,機遇也就無影無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