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散文研究現狀
余光中散文研究現狀
散文是一切文學類別裡對於技巧和形式要求最少的一類,下面是關於余光中散文研究現狀的內容,歡迎閱讀!
摘 要:余光中是著名的詩人、散文家與批評家,他的散文作品有著獨特的美學意識,其散文不侷限於傳統散文的形式,給讀者描繪出一種亦詩亦曲、如訴如畫的美妙節奏。本文主要從多個方面來分析余光中散文中蘊含的語言情趣。
關鍵詞:余光中;散文;語言情趣
余光中的文字語調優美而又朗朗上口,其中蘊含的語言情趣帶給人獨特的審美和體驗。余光中的散文是一個絢麗、立體、生機勃勃的語言藝術整合,既節奏鮮明激情四溢??又充滿疊音的韻律而朗朗上口,其散文不侷限於傳統散文的形式,給讀者描繪出一種亦詩亦曲、如訴如畫的美妙節奏。余光中四十多年集合的六十篇散文,從《猛虎與薔薇》到《聽聽那冷雨夜》,每一篇都充滿了餘氏語言的美妙光芒,余光中在其作品中的語音、句式、修辭上都有著豐富的變化,使文字達到了一種有聲有色的效果。無論是《逍遙遊》,還是《丹佛城》;無論是《蓮戀蓮》,還是《聽聽那冷雨》,無不深深地刻下了余光中散文語言主張的印跡,作品中處處閃爍著作家創造的'語言光芒。
余光中的文字功底讓字裡行間充滿了彈性。余光中文字的文體和語氣不侷限於一體,而是充滿了變化,這種變化使我們能看到簡潔的文言文,簡單的西方語言,朗朗上口的現代語言,余光中將這三種文化揉捏融合在一起,使得行文流暢具有魅力,文字間充滿了彈性。
一、“疊音字”使用營造出的韻味
余光中散文中多使用疊音字,如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視覺上的這種美感,豈是什麼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滿足?翻開一部《辭源》或《辭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萬化,便悉在望中,美麗的霜雪雲霞,駭人的雷電霹雹,展露的無非是神的好脾氣與壞脾氣,氣象臺百讀不厭門外漢百思不解的百科全書。”文中使用了“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這樣的疊音好似詩句畫卷,好似李清照之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好似讓人們親身經歷這雨的滂沱直下,直入雙目。而在後段的語言,又使用了英文單詞與現代漢語,來回思“雨”之徵兆“天顏”的變化,行文優美、思緒天馬行空、節奏張弛有度,充分體現了餘氏散文的語言彈性。
二、詞彙中的語言情趣
余光中愛用新穎的詞彙,如英文單詞之類,以此來表達文章的意象。這跟余光中豐富的人生是有一定關係的。余光中生於亂世,先後在金陵大學、廈門大學、臺灣大學讀書,之後又去美國留學,這些生活和學習的經歷使得余光中在閱歷和知識的修養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西文化的結合以及英語能力的應用,為他的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余光中的一生歷經了舊中國、新中國,從美國受蔣xx之邀回臺灣後,並不盲從西方文化,而是對傳統的中國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評估,很好的融合了中西方文化進行創作。如上文的《聽聽那冷雨夜》中余光中對英文的單詞的應用。又如《登樓賦》中“而我立在最高峰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一任蒼老的風將我雕塑,一塊飛不起的望鄉石,是顏朝西,上面篆刻的,不是拉丁的格言,不是希伯來的經典,是一種東方的象形文字,隱隱約約要訴說一些偉大的美食什麼,但是底下八百萬人中,沒有誰能夠翻譯。”這篇散文寫的是余光中登上紐約的帝國大廈,卻感受的是自己是“望鄉石”,在現代化的摩天大樓上,描寫的心境確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中西文化的衝擊以及時光空間交錯的意境,配以作者大膽的語言,使得我們在那個獨特的環境中深切感受到余光中登帝國大廈的多元美感。
此外,余光中還喜歡別具匠心的用一些創造性的漢語詞彙,例如“殘山”“剩水”等詞語,將不可言表的意象竟然用文字表現出來。而對於雨的表現,余光中也用過“細細嗅嗅”這種創造性的詞語來運用通感的手法來表現“雨氣空濛而迷幻”。如此的推敲,雖然從常規的寫作手法上是無先例的,卻在藝術層面為散文增添了幾分情趣。
三、散文節奏的調整
在表F文章的彈性方面,余光中也很注意散文的節奏,其文章句式大多簡潔明快,利用靈活多變的修辭來達到文章的意象。余光中的散文中多用短句,控制文章的節奏和音節;亦會出現一些無標點的句子,例如《逍遙遊》中的“黃巾之後有董卓的魚肚白有安祿山的魚肚白後有赤眉有黃巢有白蓮。” 來表達一氣呵成的急促感。
余光中散文的語言情趣,來源於其文章的彈性,也就是他對疊字的運用、參差有致的句式節奏把控以及中西文化結合和出神入化的通感手法的表現,將其所見所感描繪成一幅幅畫卷而直擊讀者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