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許多人都寫過散文吧?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朱自清的散文有什麼樣的風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朱自清的散文特色,歡迎借鑑!
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1
作為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名字永遠和中國現代散文的歷史寫在一起。他在散文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是新文學初期繼冰心之後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文作家,以他“美文”創作的實績,徹底打破了復古派認為白話不能作“美文”的迷信;他在古典文學的礎石之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創造了具有中華民族特性的散文體制與風格;尤其是他具有極高藝術成就的散文作品,為白話美文提供了典範,為培養文學青年和繁榮散文創作提供了寶貴的藝術經驗。
朱自清散文,追求一個“真”字,以真摯的感情,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藝術效果。可以說,“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藝術核心。講真話,寫真情,描繪實景,是他散文藝術的最高成就。
朱自清散文中,記人記事的一類裡,最成功的是《背影》《給亡婦》《兒女》《擇偶記》《白採》《冬天》等等。那敘事的真實,感情的真摯,都是少有的,足以打動讀者的心。象《背影》中描寫的父子間的深情,《給亡婦》中抒發的對亡妻的思念,《白採》中對朋友的誠懇,都能扣擊讀者的心扉,產生共鳴,摧人下淚的。這種藝術的感染力,並非用什麼藝術技巧取得的(當然,我們不否認它的高超技巧),而是出於那真情。趙景深先生說:“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談哲理,只是談一點家常瑣事,雖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過幾筆,卻常能把他那真誠的靈魂捧出來給讀者看。”這個評價很中肯。
朱自清散文中,還有狀物寫景的一類,也很成功。像《綠》《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春》《荷塘月色》《松堂遊記》《潭柘寺戒壇寺》等等,都是其中的名篇,至於稍後的《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更是有不少記遊的名篇了。朱自清在探討傳統的藝術手法時,提出了“逼真與如畫”的問題。他說:“‘逼真’等於俗語說的‘活脫’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並且活像是真的。”在創作實踐中,朱自清是追求這種“逼真”的藝術境界的。他寫人、寫物、寫景,往往採用工筆細描的手法,如同以文字作畫,得到“如在目前”、“如聞其聲”的藝術效果。朱自清評孫福熙的散文說:“他的文幾乎全是畫,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畫!他敘事,抒情,寫景,固然是畫;就是說理,也還是畫。”(《〈山野掇拾〉》)實則,朱先生許多散文,也是這麼寫的。
我們以《溫州的蹤跡》中的《綠》為例,說明作者是怎樣追求那“逼真”的藝術境界的。全文只四個自然段,首尾各一句為一段,點題和照應,做到了首尾圓合,結構緊湊。中間兩段文字,是順著第二次到仙岩時觀察梅雨潭的足跡寫的。層次井然,觀察細膩,景物描寫達到了逼真的程度。先寫山岩、梅雨瀑和梅雨亭,“走到山邊”,先聽到聲音,再看“一帶白而發亮的水”,是梅雨瀑。到了梅雨亭上,正對著瀑布,山岩、瀑布、亭臺、草叢、潭水便盡收眼底了。作者寫踞於巖上的梅雨亭,薄陰天氣的巖面與草叢,直衝而下的瀑布,流水撞擊巖上的飛花碎玉,紛紛落下的如白梅、似楊花的水花,都是那麼形象逼真。這裡的筆筆文字,都是實地靜觀的所得,沒有誇張和雕琢,如同一筆筆的寫生畫,讀來如見其景、如聞其聲,它是寫實之作。然後,作者寫梅雨潭的綠色,是全文的最生動逼真之處。奇異的綠色招引著遊人,“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過了一個石穹門,到了潭邊。望著這一碧潭水,作者展開奇異的妄想:潭水象一張極大的鋪著的荷葉,想張開兩臂抱住它。作者用一連串的比喻描寫這動人的綠色,使讀者來把握這醉人的綠;然後用見過的種種綠相比較,認為它不淡、不濃、不明、不暗 ,梅雨潭的綠真是恰到好處了。最後,作者又展開聯想,極寫這綠色的鮮潤醉人,為她命名為“女兒綠”。作者對綠色潭水的描寫,能融情入景,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表現出自然景色的勃勃生機。
朱自清的散文,無論是記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都能描繪逼真,表現作者的真情。在閱讀朱自清的散文時,這一點是要認真理會的。
朱自清散文的第二個特色,在於寫出了情致,讀來富有情趣,具有感人的力量。《擇偶記》中寫祖母為自己說媳婦的幽默,《給亡婦》中悼念亡妻的真誠和哀傷,《背影》中寫父子的至情,《兒女》中寫兒女的天真稚氣,《白採》中寫朋友間的友情,……乍讀似很平淡,往往不過是寫實記事,既無高深的哲理,也無動人的偉業,寫來不過是家庭瑣事、朋友交往、兒女常情,但在作者筆下,寫得卻不一般,能夠抓住讀者,有一股扣擊心絃的力量。這種藝術的感染力,就是出自情致。
朱自清寫於一九三三年的《冬天》,就很成功。全文很短,只有三個片斷,是對往事的回憶,但很好地表現了對親人和朋友的至情。第一段寫當年父親和他們兄弟三人在冬夜吃白煮豆腐的情景,“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裡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第二段寫冬夜與S君遊西遊坐小划子的事,“我們要遊西湖,不管它是冬天。”“湖上似乎只有我們一隻划子,有點風,月光照著軟軟的水波;……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爾有一兩星燈火。”第三段則寫一家四口在臺州的日子,“外邊雖老是冬天,家裡卻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來的時候,樓下廚房的大方窗開著,並排地挨著她們母子三個;三張臉都帶著天真微笑的向著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們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們四人。”描寫的生活是平淡的,寫來也只淡淡幾筆,讀起來卻蘊含著一股力量,有一股激情。三段文字後,最末一段只有一句,來收束全文:“無論怎麼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溫暖的。”作者只用一句話收尾,很含蓄,透過敘事,抒發了對親人和朋友的懷念之情。行文相當簡潔,但極富於情趣,流露著作者的至情。作者在抒情上,使用含蘊深至的手法,他總是暗示出一部分,卻比情懷吐盡更有感人的力量。象第三個片段,講完當年在臺州的情景後,只有這樣一句:“那時是民國十年,妻剛從家裡出來,滿自在。現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卻還老記著她那微笑的影子。”在這似乎平常的話語中,飽含了多少對亡妻的思念啊!如果多說些想念的話,當然也行,但那抒情的力量也許要差多了。文章的情致,就是在含蓄、妥貼中表現出的吧!
朱自清散文的成功,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文字的好,我們概括他的文字風格,可以用清秀雋永這四個字。郁達夫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滿貯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以江北人的堅忍的頭腦,能寫出江南風景似的秀麗的文章來者,大約是因為他在浙江各地住久了的緣故。”(《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
朱自清的散文,確實寫得美,讀後使人愛不釋手。文字很講究,但不過分雕琢,不用大紅大綠的色彩塗抹,而是樸實、自然。在寫景抒情時,作者更多運用的是白描,所施的色彩也是極素淡的。《阿河》《兒女》等篇用的都是白描手法,《背影》中只有一處用較為顯眼的色彩——硃紅的橘子,但那是為襯托出當時兩父子的無心品嚐,倍見悽清,更加顯示出全篇白描樸素的特色。語言的口語化,更使各篇作品增加樸素的美感,如《擇偶記》的評人生,《給亡婦》中的敘家常,或冷峻,或親切,使作品的感染力紮根在深厚的生活基礎中。正如朱德熙說的,他“能夠在樸素自然的風格中立新意,造新語,於平淡之中見神奇,平正通達而又富於創造性”。(《於平淡中見神奇》)
朱先生後期散文,語言更趨於口語化,著意從口語中提取有效的表現方式。到了《歐遊雜記》的時候,就全寫口語了。其中難免還帶些文言的成份,但能夠念起來上口,具有現代口語的韻味了。朱先生的推敲文字,企圖從書面語中解脫出來,是用過功夫的。例如,“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這是書面語中最常見的,也是顯示景物間關係時不可少的,在《歐遊雜記》的《序》中,朱先生告訴我們,他是怎樣用心思處理它,使記述生動、口語化。到了晚年,朱自清的散文走向議論說理,葉聖陶說:“近年來他的文字越見得周密妥貼,可是平淡質樸,讀下去真個像他面對面坐著,聽他親親切切的談話。”(《朱佩弦先生》,載《中學生》1948年9月號)周密平易的說理,表現了朱先生晚年文字的風采。
讀朱自清的散文,應該把其坦誠的真、濃郁的情、樸素的美以及而局構思的精巧結合起來欣賞,才能理解蘊藏在作品裡的全部美感深度。
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2
郁達夫曾經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裡說到:“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貯滿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朱自清的散文確實有著超乎尋常的美的感染力,他豐富的藝術經驗需要我們予以認真地總結。大體說來,朱自清散文的藝術特色主要有以下幾點:
1、構思縝密,佈局精巧。
散文的藝術魅力,集中地體現在藝術構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構思上是十分講究的。縝密而嚴謹,新奇而精巧,營構合理。“設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這是我國古代散文一條傳統的藝術經驗。唯有“眼”題旨才會有隱顯意境,才會有虛實,剪裁才會有詳略,結構才會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設的.。並且充分地使之成為構思的“焦點”。也成為將作品的思想與藝術辯證統一起來的“凝光點”。
《荷塘月色》一開篇就“揭全文之旨”——“這幾天心裡頗不平靜”。接著,作品寫小路的“靜”,寫月色朦朧的“靜”,反襯自己的“心裡頗不寧靜”。再接著以荷塘四周蟬聲和蛙鳴的“鬧”突出荷塘月色的“靜”,又以聯想到江南採蓮的舊俗。梁元帝的《採蓮賦》和《西洲曲》關於採蓮的熱鬧、嬉戲的情景,進一步反襯此時此地“荷塘月色”的“靜”。最後畫龍點睛:“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裡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
《背影》也是篇首點明題旨:“我和父親不相見已有兩年,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文章圍繞“背影”對各種材料進行適當的剪裁佈局。首先是由遠及近,回敘父子奔喪時的相聚,細數父愛的種種表現,定下深情懷念的基調。接下來寫父親“終於不放心”,親自“送我上車”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對子的摯愛之情。這些簡煉的敘述,為即將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鋪墊和蓄勢。再接著對父親買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寫渲染,一方面極寫父親行動的艱難,真切地表現父對子的深情關懷。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動情,表現了父對子的感激思念。最後概述父親老境的淒涼頹唐及始終惦念兒孫的厚愛。並透過讀信時的心境描寫,讓“背影”第四次出現,首尾呼應,感情迴盪。
2、濃郁的抒情色彩。
散文是長於抒情的文體,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尤應抒寫“作者心靈的歌聲”。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與他的抒情藝術分不開的。他的作品有著濃郁的抒情色彩。
①、融抒情於敘事之中,追求一種“真摯美”。
在散文的創作中,朱自清常用的是“寫實主義”的方法,注意抒寫自己的真切感受。在那些偏重於敘寫“身邊瑣事”,兒女情長的散文中,如《給亡婦》、《兒女》等,都善於透過娓娓動人的敘事將自己所經歷的事情“情意化”,質樸地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以此獲得另一番抒情的“聲色”。
《背影》是朱自清譽滿文壇的代表作,敘寫的是一些樸實而生動的感情細節。在敘事中,融進了真摯的情感。在通常的情況下,要表現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寫這個人的正面,寫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給人印象不直接。但在這篇作品裡,作者卻不寫父親正面的形象而寫了父親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關係和場合。孩子大了,尤其是男子,他雖然很愛自己的父親,但這種愛比較含蓄,不那麼外露。在離別的時候,明知父親很哀傷,他不會特地從正面去細緻觀察父親的表情,只會在父親轉過身去時,表面裝著毫不經意,而實際上是很注意地從側面或背後去看父親,而且也只有這時才好意思看仔細。所以,作者以背影為中心來寫,正是他抒情真實的地方。
在作品中,作者圍繞“背影”鋪陳其事,這個重心四次點題,虛實並用,疏密有致。作品開頭說“我與父親不相見已兩年有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是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用簡筆就點破了“背影”題旨。接著作者文筆盪開,先不直接寫背影,卻轉而從回家奔喪寫起,祖母的亡故,家庭的虧空,光景的慘淡,父親的賦閒,從北京、徐州、南京等地一路寫來,有條不紊而又要言不煩。其中再三強調的是父親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卻勸慰兒子,初步展示了父親愛子的內心活動,為背影的出現塗上了悲悽的抒情底色。以後,透過父親過鐵道,攀月臺,買桔子這一情節,著力刻畫父親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這是第二次提到背影。用繁筆細膩的刻畫,寫得委曲婉轉。寫父親“迂”的行為:照看行李、講價錢、揀座位、鋪大衣、叮嚀“我”、囑託茶房等,表現了父親純樸忠厚,對兒子關切的心情。當然最精彩、最動人的還是買桔子的白描敘事。作者只是把父親怎樣走到鐵道邊探身爬下月臺,怎樣手腳並用攀登那邊月臺,以及買桔子怎樣艱難地抱運回來這一系列動作,老老實實地勾畫出來,描寫的是買桔子的背影,揭示的是父親不惜勞苦的深情。作者在這段的最後,妙的是以反襯手法強烈地烘托了兒子對父親的刻骨思念之情,從而使抒情十分真實深厚。作者敘說自己許多悔恨的情緒,後悔自己當時總覺得父親“說話不漂亮”,“心裡暗笑他的迂”。譴責自己“那時太聰明瞭”,將父親的一系列所謂“迂”的行為和自己的“聰明”對比起來,透過質樸的生活瑣事,將真摯的父子之情富於其中,融情於事,委婉地讚美了人間最美好的感情。
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寫父親離開車站時,說“父親的背影混入來往的人裡”,只虛帶一句,文字很簡,但父親那麼眷戀兒子,至此也只是黯然分別悄然離去的悲酸惆悵,感情也就包蘊在其中了。文章的最後,又一次地讓父親的背影在“我”晶瑩的淚光中映現——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由生離的悲傷發展到死別的預感,感情愈是深沉真摯。
作者將自己的真摯情感與敘事結合起來,不是簡單的湊合,而是“情”與“事”交融。透過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細節,抒寫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其生活細節自然而然地成為感人的“抒情細節”。
朱自清偏重於敘事的散文感情委婉細膩、誠摯、真切,有別於周作人的沖淡,有別於俞平伯的纏綿,也有別於徐志摩的矯飾,“另有一種真摯清幽的神態”。正是因為他在抒情與敘事結合中追求著一種“真摯”的特色。
②、抒情與描寫相結合,追求一種“繪畫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於借景抒情的作品佔較大的比重。在這些作品中,他善於用重彩工筆描繪各種風景畫、風俗畫,他重視以形傳神,尤重形似,主張“以形為本”,“不求形似就無所謂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種繪畫的美。他的寫景作品確實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綠》),悠悠春風,瀟瀟春雨,青青春草,豔豔春花(《春》)------經過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帶上了“個人”的色彩,現出一種繪畫美,使感情的抒發也愈具真切、細緻。《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寫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於一九二七年七月。當時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全國,中國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在現實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兩條路他都不願走,於是走中間道路,以求暫時逃避現實。這篇作品借談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來反映作者自己體味的“獨處的妙處”,擺脫現實煩惱,追求剎那間的寧靜以求超脫。
作者首先是以細膩生動的繪畫式寫景來流露這種情緒。他不象一般的作者,將荷塘月色景象籠統地寫出來,而是將這個景象“拆開來看,拆穿來看”,將荷塘與月色本是渾然一體的景象分剖為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兩個組成部分來寫。前一部分重點寫荷塘上的景物,以月色為背景,後一部分重點寫月色的種種變化,以荷塘為背景。這樣分解作兩次描寫,就能使描寫細膩。在對月色下的荷塘進行描寫時,作者又作進一步的分剖。先寫荷塘的靜態美,以“彌望”“田田”“層層”寫出荷塘前葉茂密的整體形象,以“亭亭”“裙”寫出個體荷葉的秀美,以“零星”“點綴”寫出荷花的數量,以“嫋娜”“羞澀”寫出荷花的體態神情。以“明珠”“星星”“美人”寫出荷花的色澤,然後再寫荷塘在微風一拂之下的動態美。說微風送來“縷縷清香”,微風下荷葉的波動使荷塘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在對荷塘上的月色進行描寫時,作者也進一步的分剖:先透過荷葉、荷花、荷塘寫月色,說“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寫出了月色的潔淨,說“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又象籠著輕紗的夢”,寫出了月色的飄忽與寧靜。然後再透過樹影寫月色,有“參差斑駁的黑影”,有“楊柳稀疏的倩影”。這月光與月影的和諧分佈,“如梵婀鈴上奏著的名曲”。由於作者將描寫物件分剖為一個一個組成部分,逐一步加以觀察、描寫,並從視角覺、聽覺、嗅覺、觸覺等角度去表現描寫物件的形狀、色彩、質地、大小、數量、氣味、聲音以及它們的運動變化,就使這篇文章的描寫特別細膩。
在這裡,作者將寫景與抒情緊密結合起來,創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荷塘上,月色下,種種景物,色彩是多樣的,情態也各不相同,但都扣住一個“淡”字的韻味。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霧,象牛乳中洗過了似的花葉,隱隱約約的遠山,斑駁稀疏的樹影,淡淡的雲,微微的風,縷縷清香,這些都是輕淡的。“蛙聲”“蟬聲”的襯托,“酣眠”“小睡”的比喻,情態也交融在一個“淡”字上。總之,光、影、色、香都是輕淡的,共同形成靜美淡雅的韻味,表現出作者的閒情與作者希求恬靜的心境相吻合。其中包含著作者淡淡的欣慰,更包含著作者淡淡的哀愁。
③、抒情與議論相交錯,追求一種“理趣美”。
“理趣”就是詩與政論的結合所產生的一種抒情美感。朱自清在偏重於“融情入理”的散文中,繼承了韓柳雜說的“理趣美”,又頗受魯迅雜文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敘事中有論理的美,在論理中有抒情的美。他的《生命的價格——七毛錢》、《航船中的文明》(諷刺男女分座的陋習)等,緣事而論,將敘事與議論結合起來,將矛頭指向舊社會制度,社會陋習和反動的軍閥政府雖然詼諧中含有批判的鋒芒,滿腔的詩情常常透過熱情的呼喚、痛快的議論表現出來。
總之,朱自清的抒情是與敘事、描寫、議論交織起來的。因作品的立意和題材的不同,而顯示出多姿的抒情美、真摯“美”、繪畫美、理趣美,偏重於描寫的寫景篇章則是細緻綺麗,偏重於議論的雜感則見機智深沉。
3、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藝術語言。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基調是樸素的,有一種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首先,作者注意修辭,語言優美,用字遣詞功夫頗深,如《荷塘月色》中用“瀉”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態,用“浮”形容薄薄的霧氣輕盈的情態,準確而傳神。同時,作者善於作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裡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用聽覺印象的“渺茫的歌聲”比喻嗅覺印象“縷縷清香”作通感修辭,用聽覺印象的“梵婀鈴上奏著的名曲”比喻視覺印象的“光與影”。作通感修辭,文中還有了不少疊詞,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蓊蓊鬱鬱”“高高低低”“隱隱約約”等,使行文氣勢悠揚婉轉,舒徐不迫,富於音樂的旋律美、詩意美,再如《春》。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裡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作者長話短說,以整齊而又有變化的短句,較有規律的停頓,抑揚有致的句調,構成了和種自然活潑、明快錯落的抒情節奏。有口語的音色,更有抒情散文語言的明朗和諧的旋律,烘托出作者讚美春天的賞心悅目的心情。
朱自清的散文語言賦於音樂美、詩美的同時,也兼有樸質無華、蘊藉腴厚的美。作者追求的是另一種美,這就是用詞的樸實和口語化。這正為他的為人不虛偽、不浮華、不講排場和客套。他曾說“用筆如舌”是文章的極境。他說富有“說話風”的作品“讀了親切有味”。《背影》中的敘述語言是口語化的,人物語言尤其如此。父親的幾句話,不僅簡潔,甚至樸拙,但卻格外生動傳情。如“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揉進生活諺語,將父親的內心世界很好地表現了出來。父親決定送兒子上車時,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告別時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裡邊沒人。”話語極為簡單,但卻表現出了作為父親的那種“愛子”之心。楊振聲說:“風華是從樸素出來,幽然是從忠厚出來,腴厚是從平淡出來。”(《朱自清與現代散文》)。平淡之中包孕了神奇。
再如《兒女》:
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說紅筷子好,他說黑筷子好。這個要乾飯,那個要稀飯,要茶要湯,要魚要肉,要豆腐,要蘿蔔。你說他菜多,他說你菜好。妻照例安慰著他們,但這顯然是太迂緩了,我是個急躁的人,怎麼等得及?不用說,用老法子將他們立刻征服了。雖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著淚捧起碗了。
這段話中的語彙,絕大多數來自口語。作者賦予他們特殊的表情達意作用,讀起來明白如話,通俗平易,又形象生動,濃縮雋永。
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3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生動地抒寫了他的稟性、氣質、靈感、情思、嗜好、習慣、修養、人生經歷和人生哲學,生動地表現了他的全部思想、全部的感情和全部的人格,再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個性生命。縱覽他的散文,我們能夠從中窺見一個典型中國知識分子的學識、審美、情趣和尊嚴,領略一位真正愛國學者的思想和人生。朱自清作為散文大家,他的名字是永遠和中國現代散文的歷史寫在一起的。朱自清散文藝術特色有以下兩個突出的方面:
一、情景交融,寫出了情致
朱自清原是一位詩人,所寫散文自然不失其詩人本色,文中有畫,畫中有詩:梅雨潭醉人的綠、秦淮河的燈影波光、威尼斯的異國情調、揚州城的風流與古樸像一個導遊把遊客步步引入,讓人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尤其是在我們耳熟能詳的《荷塘月色》裡,看不到什麼宏偉的結構和華麗的文字,作者只憑著一時的感受,委婉細緻地寫來,卻十分迷人。作品中的景,重點自然是荷塘月色。作者以縝密細緻的筆觸,把荷塘和月光表現得出神入化。而作者的感情則完全融會在景物之中,手法高明,方式多樣,有時甚至不著一點痕跡。這種不同於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是需要我們潛心觀察、悉心體會的。
二、獨特的語言藝術
來自清散文的語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如《背影》語言的質樸、《荷塘月色》語言的清麗等,而《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的語言更是極富色彩感,呈現出視覺上的繪畫美。此外,疊字及長短句的巧妙搭配,形成了來自清散文所特有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朱自清散文藝術特色就為考生整理到這裡,更多精彩內容希望考生可以認真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