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清明節經歷日記

最新高中清明節經歷日記

  已到了一天的末尾,一定會有值得記錄的想法吧,立即行動起來寫一篇日記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日記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新高中清明節經歷日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最新高中清明節經歷日記1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樣的日子,讓人平添了不少的懷念與愁傷。

  本來要趁這個假期給姥爺上墳的,沒成想姥姥和小姨提前一天把墳上了。按照我們這裡的風俗,一個月不能上兩次墳,沒去成,心裡很遺憾。

  在我心裡,姥爺比舅舅都年輕,我是從小看著他的相片長大的,那是他二十四歲時候的樣子,一直是那個樣子,那麼英俊。

  去年暑假,媽媽帶著我和姥姥去了長江邊上,我是帶著去玩的心,一路上無憂無慮,除了吃就是玩,特別開心。可姥姥的心情和我卻完全不一樣,她是帶著一個念想去的.,帶著對姥爺的思念去的。

  姥爺年輕時在湖北宜昌生活過很長時間。姥爺在世時,常對姥姥說他年輕時在長江邊的事,怎樣上學,怎樣生活,以至後來怎樣在長江邊撈木頭,籌集回家的路費,怎樣回到的家。姥爺的這些事情深深的烙在姥姥的心裡。她常給媽媽、小姨和舅舅講,我們長大了也常給我們講。

  姥姥站在長江邊上待了許久許久,向來頑皮的我也不敢去打擾她。看著姥姥面對長江那複雜得表情,我似乎讀懂了近七十歲老人的心情。“風大了,”姥姥說“我們回去吧。”我扶著她,偷偷的看了她一眼,發覺她眼角掛著淚珠。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或許許多年以後,我也會站在長江邊追憶起今天的人或事……

最新高中清明節經歷日記2

  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關於傳統節日的詩句有這麼多,剛剛過去的清明節又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說起雨紛紛,我們在烈士墓前就時下了一點雨。這時間,這事情和這天氣可真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相仿,與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的習俗。

  清明時不僅要祭奠先輩們,更少不了清明習俗。比如說:做艾餃、做青團、放風箏……

  其它習俗我不會做,但我會做艾餃。艾餃有著綠幽幽的外皮。餃子裡面有鹹菜、筍絲、香乾、肉絲這幾味餡。先把它們切成丁,在鍋裡炒熟。這樣先就好了,然後把麵粉倒進一個臉盆裡,用燒開的水慢慢的往下倒,一邊倒一邊攪,放上挑選過艾草。等麵粉全溼了就開始揉,手拈一把麵粉在臉盆裡滾來滾去,直到麵粉團很軟可以包了。把麵粉團搓成一個一個圓圓的,慢慢的從邊上按下來,按好你會發現本來鼓鼓的一團現在有一點扁了,中間有一個洞,把餡放進去,包起來,花紋一個一個捏上去捏到尾,就好了。放進鍋裡蒸一下可以吃了。一開鍋,我不顧燙,馬上拿起一個塞進嘴裡,皮軟餡香,但是!好燙啊!

  每個節日都有自己有趣的習俗。

最新高中清明節經歷日記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轉眼,春天來了,清明節也悄悄地來了。春雨似乎是知道了什麼,不再歡快,不再浠淅瀝瀝,變得纏纏綿綿,變得斷斷續續。她的聲音成為了一種連綿悲傷的奠歌,成為人們心中的點點思念,成為一種安撫人心的心靈之聲。

  人們伴著雨聲來到了公墓,來到著安放靈魂的天堂。人們緩緩地走進公墓,腳步不再輕快,變得沉重。車輛也慢慢地行駛,不時發出輕輕的喇叭聲,那聲音不再響亮,變得柔和。這些聲音交錯在一起,成為一種沉重又柔和的嘆息,成為一種衝擊人們心靈的呼聲,成為一種對死者的安慰之聲。

  人們手中的鮮花,被雨水滋潤著,變得更加嬌嫩,也變得羞答答的,如同一位來祭奠的少女。每朵鮮花都在流淚,那晶瑩的淚珠,一滴又一滴地從臉頰上淌下來,滴在人們手上,滴在公墓的地上。每個公墓旁都躺著一捧鮮花,到處都是白的黃的,星星點點,彷彿星星也來到公墓,為靈魂帶來祝福,也給公墓帶來生機。淡淡的色彩伴著淚水成為一種香氣迷人的哀歌,成為一種永久的記憶之聲。

  墓前站滿了祭奠的人們,有的臉上淌著淚水,眼角溼溼的,嘴邊就傳出一種低低的抽噫聲。有的默默地站在一旁,燒著紙錢,嘴角抽動著,有的則拿出水果和酒菜祭奠,讓親人安息。人們的思念化成了一種沉默的哀調,成為一種愛的延伸之聲。

  雨聲、車鳴聲、花語聲、祭奠聲交織在一起,匯成了清明之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