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民俗體驗日記(通用8篇)

春節民俗體驗日記(通用8篇)

  一天將要結束了,想必大家都學習了不少新知識,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日記了。日記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春節民俗體驗日記(通用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節民俗體驗日記 篇1

  今天晚上,我來到鴻運商城觀看民俗表演。

  第一個節目是《鬥雞》。舞臺上早已站著兩隻公雞。一隻全身黑毛,一股不可一世的傲氣。另一隻尾羽零星有幾片羽毛,看上去很有戰鬥經驗。音樂聲剛剛響起,鬥雞就開始了。兩隻雞脖子上的羽毛突然張開,看上去好像怒髮衝冠的感覺。只見黑雞撲稜著翅膀,想從上方壓制紅雞。紅雞的嘴巴直往黑雞的脖子上叼,一叼一個準。主持人在旁邊打趣道:”今兒誰輸了,晚上燉著吃。“兩隻雞一聽,更賣命的打了。十分鐘之後,兩隻雞似乎已經累了。原地打轉,開始跳交誼舞了。這真是化干戈為玉帛呀。鬥雞表演至此結束了。

  接下來,就是最令人興奮的打鐵花了。我們站得遠遠的。師傅把滾燙的鐵水往天上一潑,一道炫麗的“煙花”綻放在眼前。每一滴鐵水都在燃燒,像一個個小火球。落在地上又變成了“火星”,轉眼間便沒了。鐵花在空中競相開放,似乎在比美。“這個潑得大,這潑得高。”我們議論紛紛。看完精彩的打鐵花表演,我們又看了齊天大聖孫悟空的表演和川劇變臉的精彩演出。個個都煙的十分精彩,獲得滿堂喝彩。

  今天的民俗表演可真精彩,真令人難忘啊!

  春節民俗體驗日記 篇2

  說起安慶的春節,與別地也沒有什麼在不同之處,不過想起,也確是饒有些趣味的。

  家裡春節,該是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開始的罷。這一天,家裡往往會做甜食來吃。聽老人說是得讓灶王吃甜了嘴上天。以前小,當故事聽聽,現在早已知是一種鄉俗說法罷了。從這天起,各商鋪裡也都紛紛佈置起來。過了二十三,閒不過幾天,到二十八,便又要開始除塵了。

  按我家的風俗習慣,孩子在這一年的最後一天,一般可以不像往常那麼早起床,也可以過一天近乎“隨心所欲”的時光。中午的飯菜,比起平時,可能會比較豐盛一點,基本都是一家三中在一塊兒吃。吃完,母親洗碗時,孩子和父親會一起去貼對聯。家裡還講究一種說法,對聯貼得低了,得說“高升”;貼得高了,得說“發財”;貼得正了,不偏了,還得說一句“平平安安”。這說法倒也不知靈不靈,興許只是一種美好的心願罷了。

  貼完,回家洗個澡,換上新年衣裳;若是巧了,遇上本命年了,還得穿件紅色的。之後,便去父母雙方的老人家拜個早年。走之前,若是晚上天黑前不回家的,就得把每個房間的燈開了。此時的燈,又可講做“全堂紅”,家裡說法是,在新年裡好讓財神上門。

  在我家,父母帶著孩子先是去外祖父母家的。一路上,倒也是處處洋溢著喜慶的節日氣氛。晚上雖還未到,調皮而心急的孩子們往往拿著炮出門放放,先過過癮。所以走在街上,這兒“啪”的一聲,那兒“哄”的一響,雖令人有些始料未及,卻也增添了好些許年味兒。臨街的店鋪,也紛紛關門,準備回家過年;店老闆在這一天,也不管是賺著還是沒賺著錢的,個個臉上也都樂呵呵的。大街上,仍紅火的生意,怕便是那賣春捲皮兒的.了;人們排著很長的隊,也就是圖個不知為啥的講究了。

  晚上到了祖父母家。家裡親戚幾乎都來了。奶奶樂呵呵地將平時都不用的大圓桌搬出來,燒了許多菜,擺了滿滿的一桌。年夜飯,估摸便該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餐了罷。吃罷,一家人便坐在一起閒聊,等著看春節晚會。十二點整,便上陽臺放炮。窗外如同白晝一般,燈火通明,一派奼紫嫣紅的景象。

  春節民俗體驗日記 篇3

  在我國最古的文字記載中,有許多關於歲首的故事,臘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後的農閒季節,漢鄭玄也說過,歲未年初“勞農以休息之”。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勞逸結合的意思。

  那麼春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面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可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時風雲的不測,使他很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為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認為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於事,萬年知道後,忍不住帶著日晷儀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執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派了十二童子服待萬年,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建立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寫了一些字,阿衡看見後,知道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於日派人刺殺萬年,結果刺客被士衛抓住了,祖乙知道後,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道,就叫春節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了準確的太陽曆,後來為了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日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傳說就是為了紀念萬年的。

  現在我們過年也有一些習俗,如倒貼“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春節民俗體驗日記 篇4

  春節是中國最傳統、隆重的節日,也是歷時最久的。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爺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地讓人熱鬧了一個月。

  廣州美稱花城,以種花為業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更成為廣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景,各大公園都在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紮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湧來,擺開花市,售花賞花,人潮湧動,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廣州新春風俗,在人際交往中,必備利是。當然,所謂利是,即為紅包,親朋相見,大人要給小孩利是。

  廣州市民中,市民階層十分講究,要給雙封,而內包多少紙幣則不拘,但沒有利是即為無禮,所以春節期間到廣州人家裡做客,要多帶幾個紅包為好,免得麻煩。甚至商場門口,也會在金桔樹上掛滿利是,任人摘取,以求吉利。

  合肥人過年有兩點與全國不同:一是要打香炭;二是鞭炮通宵達旦,節日氣氛非常熱烈。打香炭即在大年三十掃塵後,家家都要在屋內用醋澆紅木炭,剎時,濃煙滾滾,煙霧繚繞,這時閉上大門,以求淨化空氣,去邪避災。吃罷年飯後,開始燃放鞭炮,從晚上到次日早上,連續不斷,炮聲震耳欲聾,火光沖天,大有千軍萬馬攻城之勢。如今,此風雖有所消退,但較全國而言,仍屬數一數二。

  春節民俗體驗日記 篇5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家,和許多國家一樣,都有自己的節日,我們中國有很多節日:春節,婦女節,勞動節,兒童節等,這些節日中,慶祝得最轟轟烈烈的,習俗最多的,非春節莫屬。

  春節的習俗實在歷史中沿襲下來的,比如“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掃塵,掃塵在民間的說法是因為“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另一種習俗是大街小巷都看得見的,沒錯,就是貼春聯和窗花。春聯也叫春貼、對聯、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而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除了這些貼的,還有守歲,拜年,點爆竹,蒸年糕,包餃子等習俗,在小孩子眼中,也許拜年是的習俗,因為拜年可以得到壓歲錢,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你們知道餃子的來歷嗎?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辭官回鄉時,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老百姓飢寒交迫,兩隻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300多年的臨床實踐,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等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

  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以後漸漸形成習俗,逢年過節沒有餃子吃是萬萬不行的。1400多年的歷史讓餃子在老百姓心目中紮下了根。餃子漸漸成為中國飲食的代言詞。

  中國的春節習俗,真是令人嚮往。

  春節民俗體驗日記 篇6

  春節到了,每個地方的習俗又都不同。現在我就講一下我們老家的春節習俗吧。

  我們的春節是指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節為高潮。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過後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按風俗應該吃餃子。除此之外,在這一天我們還要吃灶糖。

  而對於除夕,我們要在家門旁貼對聯,有時還會貼門神。到了晚上,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年夜飯。之後,除了小孩子和老人之外,我們都要守歲。

  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我們就要去拜年。對於同輩,我們要說“新年快樂”之類祝福的話語;而對於長輩,我們就應依次跪拜。拜年之後,也就是我們小孩子最愛的——發壓歲錢。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之後,可以在此逗留、玩耍。

  接下來的幾天就不算高潮了,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這便是春節的最後高潮,也是春節的最後一天了。在這一天,我們可以聚在一起看燈會,吃元宵。而這元宵的寓意就是紅紅火火,團團圓圓。

  這就是我們的春節習俗。

  春節民俗體驗日記 篇7

  說到春節習俗啊,大家一定不陌生,但是,如果說起奶奶家的春節習俗,是不是就傻眼了呢?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講我奶奶家的不一樣的春節習俗。

  不一樣的習俗1:餃子裡不包硬幣

  在咱們這兒啊,餃子裡一般都要包硬幣,吃到硬幣的人今年就會財源滾滾,雖然不一定是真的,但也是圖個吉祥啊!可是,這個十分有趣、十分令人高興的習俗,被奶奶家的不一樣的習俗拒之門外了。

  不一樣的習俗2:神啊!保佑俺們孩兒們全考上大學……

  在奶奶家,大年初一要帶上全家人去燒紙,並且要給“神”磕頭,規定每人要磕九個頭,拜完了這個神又拜那個神,晚上還要給家裡的神上柱香。

  不一樣的習俗3:從不發紅包

  咱們這兒從來都是發紅包的,這樣不容易被人看出來你給了多少錢,而且紅包的顏色很喜慶,收著一個紅包就收著一個長輩的心意,可在我奶奶家呢?從不給紅包,(咳咳,別誤會,人家還是給錢的)都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刷”的亮出百元大鈔,絕不掩蓋。

  嗯嗯,差不多就這些了吧?那,下次再聊。

  春節民俗體驗日記 篇8

  要說到春節的習俗,那我明白的可就多啦。比如放鞭炮啦,走親訪友啦,貼春聯啦,吃餃子啦,簡直是多的數不勝數。但是對於我這個美食愛好者來說,最最期盼和喜愛的,當然還是吃湯圓咯。

  湯圓味兒好,做法很重要。這不,今年的春節,我們家又要準備吃湯圓了,我也不時會在廚房中打打下手。

  其實湯圓的做法也很簡單。這第一步,當然就是和麵了。面和好以後,就能夠取下一塊,或大或小都能夠,然後將它捏成一個厚度中等的小餅子,再將原有的湯圓餡兒放一些在小餅子的中央,之後將小餅子慢慢地團起來,先團成碗狀,最後團成球狀。而第二步,就能夠將這些做好的湯圓放在有著開水的鍋中煮,直到煮熟為止。

  湯圓一出鍋,頓時就香氣四溢,讓人聞了就垂涎三尺。

  最後能夠吃湯圓啦。此時的我,情緒可真的是興高采烈,迫不及待地想要吃到這天的湯圓。過了一會兒,餐桌旁的人都到齊了,湯圓也一碗一碗地端了出來。我手裡拿著筷子,看著碗裡那又鼓又熱的湯圓,心裡總是熱乎乎的。——實在等不下去了,於是我從碗中夾起一隻湯圓,然後留意翼翼地咬了一口。哇塞。這味道簡直是美不可言哪。那軟軟的麵皮,還有那又香又甜的餡兒,直朝我的喉嚨奔去。這滋味,可真是給人一種騰雲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

  湯圓,在某些地方又叫糰子,讓人有一種在新的一年中能夠團團圓圓的完美期盼。

  怎樣樣?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對我喜歡的這個春節習俗有種一種期盼的感覺呢?心動不如行動,此刻就開始做湯圓吧。期望今年的春節,你也能吃到美味的湯圓。在新的一年中,你也能和你的家人團團圓圓,幸福美滿。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