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墓中讓人百思不解的“謎語”
揭秘古墓中讓人百思不解的“謎語”
三年前,濟南解放東路二鋼水泥廠舊址建築工地,施工人員在挖掘土方時,發現了一座規模較大的明崇禎二年磚砌多室墓。由於墓室早年被盜,沒有發現墓誌銘,所以無法確定墓主人的身份。但是墓室門楣上“趙公藏真處”的題額和“皇明崇禎二年端陽建”的落款等相關文字,卻為我們隱約透露了這座神秘墓葬背後隱藏的秘密。
“藏真處”是什麼意思 這座明代古墓西側墓室門已經被開啟,上面雕刻有精美的獸首銜環圖案和若干文字。門楣上的“趙公藏真處”字樣,讓我們首先了解到這樣一個資訊,這座古墓應該和明代末年一位趙姓人士有關。其中“藏真”一詞應有特指,肯定是有別於普通人士存放棺槨的地方。那“藏真處”是什麼意思呢?
在浙江奉化有一座嶽林寺,傳說是彌勒菩薩化身布袋和尚出家、圓寂、埋骨之地,宋代高元之有詩讚美嶽林寺曰:“彌勒藏真處,招提映碧空”。布袋和尚能以德行感化世人。也就是說,只有品德高尚可惠及鄉里的人死後,其墓葬才能稱作“藏真處”。那麼,明代濟南城中有哪位趙姓人士的墓葬可以享此稱號呢?
翻開浩瀚的典籍,有一位叫做趙強的人首先躍入我們的眼簾。這個趙強,是歷城縣的歲貢生(送入國子監讀書的優秀生員),他性格慈善,被濟南府城內的民眾稱作“趙佛”。據說曾有盜賊夜入其家,趙強不僅沒有捉拿他,反而在聽到盜賊訴說身世悽苦以後,傾力賙濟了他。兩年後,趙強夜間行至山水溝(今泉城廣場西),被強盜打劫,情急之下趙強連忙呼救,結果強盜聽出是趙強的聲音,馬上就跪下祈求他原諒。原來這個強盜就是當年的盜賊,趙強在問清楚他是因為沒錢安葬母親才出此下策後,就原諒了他,並又幫他安葬了母親,最終使這個人棄惡歸善。因此趙強被時人公認為是德行著於鄉里的人。
與他一樣,趙強的兒子趙應奎也是這樣一個人,並且為官時曾經在刀下從容地遊說群盜改邪歸正。因此,趙應奎和秦邦彥等八人一起並稱為有品行的濟南名士。可見,趙強一家以德著稱於當時。但問題在於,趙強、趙應奎是明代中期人,顯然和明末“崇禎二年”的年號不合。
“黃堂”是什麼意思
在古墓門楣兩側,有這樣一副對聯稱讚墓主人說:“一代文章藏玉宇,千秋事業肇黃堂”。從這副對聯的上聯中,我們不難推測出,這座古墓的主人應該是一個很有學問並且有著作流傳於世的人。趙應奎有一個兒子叫做趙世卿,字象賢,號蘭渚,明代隆慶五年(1517年)進士,官至戶部尚書,有《司農奏議》和《司徒三約》等著作流傳於世。他與明代濟南詩人潘字霓、名宦穆深等人交往密切,是有明一代濟南很有名氣的大人物,完全符合“一代文章藏玉宇”的讚語。
據史書記載,趙世卿死後葬於“荊山”,而這個荊山就在解放東路二鋼水泥廠舊址的.南邊。由此可見,墓主人應該與趙世卿有著很大的關聯。不過,1970年代,趙世卿的墓葬已經在荊山南麓被髮掘,出土了《明資德大夫戶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蘭渚趙公墓誌銘》,明確告訴我們趙世卿死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與崇禎二年相差14年,所以這座墓葬的主人也不可能是趙世卿。
對聯的下聯稱讚墓主人說,“千秋事業肇黃堂”。也就是說,家族興旺千秋永在的基業起於“黃堂”。那麼?這個所謂的“黃堂”又是什麼意思呢?原來據《漢書·郭丹傳》記載,黃堂是府一級行政長官辦公的正廳。等到明清時期,藉以代稱“知府”。由此可見,墓主人肯定是個做過知府的人物。
趙弦和趙浚初孰是孰非
沿著趙世卿家族的譜系考察下去,我們驚奇地發現,趙世卿有個兒子叫做趙弦。這個趙弦先是擔任了官後軍都督府都事一職,是個從七品的小官,然後升任為六品太僕寺丞,為皇帝管理與馬匹相關的事務。繼而成為從五品的戶部江西清吏司員外郎,負責江西的財政事宜。最終外放出京,先後擔任了河南府(今河南洛陽)知府和高州府(今廣東茂名)知府。
史志記載,趙弦很有才略,所到之處都有政聲,顯然是一個品德高尚可惠及鄉里的人。而且他還著作有《牧民政略》一書,專門講解如何以德行政,顯然也配得上“一代文章藏玉宇”。更重要的是,作為知府,“千秋事業肇黃堂”也和他恰好合適,似乎這個墓主人“趙公”應該就是趙世卿的兒子趙弦了。
然而,趙弦也有一個兒子叫做趙浚初,檢視此人的事蹟可知,他先是擔任周王府(在今開封)左長史。周王依仗自己是皇親國戚,導致所作所為往往觸犯法律。每當周王犯錯誤時,趙浚初不但不怕得罪周王,反而總是按照職責對周王加以教育,全力維護百姓的權益,結果得到了開封百姓的擁護。因此朝廷便晉升他為河南知府。另外,趙浚初也有著作名為《宦跡錄》,人生經歷和他的父親幾乎如出一轍。如此一來,趙弦、趙浚初看似都符合墓主人的條件,此二人究竟孰是孰非呢?
秦夢皋究竟是誰
考察這座古墓,在“皇明崇禎二年端陽建”的後面,還有一個人的題名,自稱“晚學秦夢皋書”。這個秦夢皋又是何人呢?這又得回到趙世卿的父親趙應奎的時代來考察了。前面說過,趙應奎與一個叫做秦邦彥的人被後人並稱為有品德的名士,但這個秦邦彥比趙應奎要小一些。
秦邦彥在任大興(今北京大興)縣丞(相當於副縣令)時就以“精律令,性剛直”而著稱。當時的大興縣令想要冤殺一個平民,秦邦彥起而為其鳴冤,縣令不聽,二人居然相互毆打著到上司京兆尹(相當於首都的市長)那裡去評理,最終結果是以秦邦彥的勝利而告終。然而秦邦彥自此看透了官場的腐敗,憤然辭官返回濟南,以教書終老故里。
在返鄉教書的晚年,秦邦彥居然喜得貴子,他給這個兒子起名秦夢皋。秦夢皋專心讀書,進入縣學專心學問並且文章出眾,成為當時濟南城內的文化名人。秦邦彥和趙應奎兩家都在城內頗有聲望,所以秦邦彥的兒子秦夢皋和趙應奎的後人自然相交甚得,給墓主人“趙公”題寫門楣和對聯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山東巡撫蔣國柱是“趙公”的孫子?
知道了秦夢皋的身世,那麼我們梳理人事脈絡可知,趙應奎和秦邦彥大致生活在嘉靖年間,且秦邦彥年齡比趙應奎要小。趙應奎的兒子趙世卿出生較早,為嘉靖十七年(1538年)。故而按照常理推測,趙世卿的兒子趙弦出生在嘉靖末年(嘉靖年號共使用了45年)。秦邦彥是晚年得子,所以基本可以肯定秦夢皋的年齡比趙弦還要小,所以秦夢皋在落款中自稱“晚學”。由此可以想見,墓葬的主人就是趙弦。
這是因為,在趙弦父趙世卿死後14年,也就是崇禎二年,趙弦也逝世了,他被埋葬在父親墓葬的荊山附近。趙弦的經歷和作為完全可稱為“一代文章藏玉宇,千秋事業肇黃堂”。加上趙、秦兩家在濟南城內的地位,秦家的子孫來給趙家的子孫彪炳功名是理所應當的事情。雖然趙弦的兒子趙浚初也有過知府的名分,但顯然又比秦夢皋的年齡要小,秦夢皋自然也就不可能稱“晚學”。
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軍攻入濟南,趙弦的一個孫子趙棕被清軍擄去,當時他只有11歲,由此可見趙弦逝世於崇禎二年是符合常理的。至此,這座古墓的主人身份也就可以最終確定了。再後來據清代濟南詩人朱曾傳考證,趙棕被擄後加入了漢軍八旗,竟然又在順治年間回到濟南擔任山東巡撫。他迫切想與家人團聚,但家人卻因為效忠明朝而不願和他相認。考察順治年間的山東巡撫,年齡與趙棕相契合的,僅有順治十八年的漢軍鑲白旗人山東巡撫蔣國柱。假如此說為史實,那這才是“趙公藏真處”背後最大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