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名言名句

梁漱溟名言名句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常常會遇到需要使用名言的情形吧,名言主要是指人們普遍熟悉的成語、俗語、諺語、格言、詩詞等。名言的型別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梁漱溟名言名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梁漱溟名言名句

  1、要在全生活上幫著走路,尤須對每個學生有一種真瞭解——瞭解他的體質、資稟、性格、脾氣、以前的習慣、家庭的環境,乃至他心中此刻的問題思想——而隨其所需,隨時隨地加以指點幫助才行。

  2、我認為凡人都應該就自己的聰明才力找個適當的地方去活動。

  3、人活著不難,活著不生厭離之感難。

  4、行動之後無悔難。

  5、所以說,“樂”、“玩”也不是容易的事。必須在人生的根本上弄對了,然後才能幹什麼都對,才能有真樂趣。

  6、梁漱溟教育的本意,是要把人們養成有本領有能力;如果要使一個人有本領有能力,就非要發展他的耳目心思手足不可。

  7、我願終身為華夏民族社會盡力,並願使自己成為社會所永久信賴的一個人。

  8、我這裡沒有旁的念頭,只有一個念頭:責任。

  9、我生有涯願無盡,心期填海力移山。

  10、奮勇之後繼續難。

  11、一個人必須有他的興趣所在才行,不在此則在彼,興趣就是生命;剝奪一個人的興趣就是等於剝奪他的生命,鼓舞一個人的興趣便是增強他的生命。

  12、梁漱溟教育之在社會,其功用為綿續文化而求其進步。

  13、樂不難,樂之後不苦難。

  14、凡一種教育有成效見於社會,因而社會要求發展此教育,教育有其發展之前途者便是。反之,教育沒有成效可見,卻為社會製造出許多問題來,招致社會的詛咒,要求其改造,那樣教育便是無出路的。

  梁漱溟的不諒與諒散文

  梁漱溟比馮友蘭年長兩歲。雖年齒相若,卻一為師一為生。一度,兩人關係甚密。孰料,後來分道揚鑣,形同陌路。

  上個世紀70年代初,在中國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對孔子的大批判、大否定。馮友蘭原本是以光大儒學為己任,可運動一開始,便一反自己的歷來主張,隨著潮流發表了大量的批孔、批尊孔的講話和論文。對此,梁漱溟先是出乎意料,後是極不以為然。在日記和書信中,梁漱溟不無激憤地譴責馮友蘭,認為他那些批孔的言論簡直一塌糊塗。從這以後,他們也就大路朝天各走一邊了。

  這種不相往來的尷尬狀態一直持續到了晚年。馮友蘭90壽辰的時候,設家宴招待親朋好友,梁漱溟也在被邀之列。當馮友蘭之女宗璞女士電話相邀時,梁漱溟在電話那頭一再重複“我不去”,還重重地掛了話筒。翌日,梁漱溟給馮友蘭寫了一封信,說明了箇中緣由。大意是北大舊入只存你我二人,本應當會晤,只因馮友蘭曾與世俯仰,推波助瀾,故不願來參加壽宴。而且信上沒有上款,按馮友蘭的理解,梁漱溟是“不欲有所稱謂也”。也就是說梁漱溟不願意再稱馮友蘭為“老朋友”,恥與為友了。馮友蘭雖然覺得甚為羞辱,但仍對梁漱溟的耿直深感敬佩,還託女兒隨信寄去了自己的《三松堂自序》一書。書到之後,梁漱溟便作了認真閱讀。馮友蘭在書中對自己當年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滿心懺悔地寫道:“我在當時的.思想,真是毫無實事求是之意,而有譁眾取寵之心,不是立其誠而是立其偽。”見馮友蘭對自己的錯誤作了檢討,一直耿耿於懷的梁漱溟,態度明顯改變。他很快覆信過去,表示“甚願把握面談”,這一回他又稱馮友蘭為“芝生老同學”了。不久,在宗璞女士的安排下,梁漱溟和馮友蘭在木樨地有了人生中的最後一次會面。

  梁漱溟一向重視交友與交友之道,他認為朋友之間以同情為根本,以瞭解為前提,當指出朋友的毛病短處時,頂要緊的是須有一種原諒的態度。在《朝話》中,梁漱溟又說:“朋友不終,是很大的憾事。”從這一段公案中,我們看到了梁漱溟對馮友蘭的不諒與諒,這也正是他“表裡如一”、“言行一致”的明證。

  梁漱溟的那串銅錢勵志人物故事

  國學大師梁漱溟號稱“中國最後一位儒家”,其父梁濟對他的影響極大。梁濟對兒子的教育完全是寬放的,很有些西方化味道,在兒子讀過《三字經》後,便讓他讀傳播世界新知識的《地球韻言》,這在當時是一件破例的事。

  梁漱溟九歲的時候,為了買到自己喜歡讀的課外讀物,辛辛苦苦地積攢了一小串銅錢,有一天卻忽然不見了,他把所有能找的地方都找了,還是沒有找到。他一下子急得哭鬧起來。

  隔了一天,父親梁濟無意間在庭院裡的一棵桃樹枝上發現了那串銅錢,便料定那是兒子漱溟貪玩、健忘,自己把它遺落在這裡的。正準備把它交給兒子時,忽然轉了念頭,於是到屋裡拿出筆在一張紙上寫了一段有趣的文字。

  第二天早上,梁濟喊兒子漱溟起床,告訴他自己頭有點痛,讓他把庭院打掃一下。梁漱溟很聽話地認真打掃起來,這時候他看到庭院中間的繩子上飄揚著一張長紙條。取下一看,臉上立馬溢位了興奮的神色,拿著紙條趕緊跑向庭院角落的那棵桃樹邊去,只見一串銅錢好好地掛在樹枝上。

  此時,父親梁濟也走出了屋門。他問:“你發現了什麼,怎麼這樣慌張?”而一手拿著銅吊、一手拿著紙條的梁漱溟臉一下子紅到了耳根。因為他知道了紙條上是父親的筆跡,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原來,紙條上寫著:“一個小孩兒在桃樹下玩耍,將一串銅錢掛在桃樹枝上,自己遺忘了,卻到處找尋,吵鬧不休,真是毫無道理。”

  古人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梁濟先生這種教子無聲的方法實在巧妙,其效果遠遠勝過了棍棒教育和大聲訓斥。這給年幼的梁漱溟留下了永生不忘的印象,也給後人在家庭教育上以重要的啟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