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出的名言故事

關於日出的名言故事

  日出的名言

  杲杲日出。

  《詩經伯兮》。杲(gǎo搞):形容太陽的明亮。本句大意是:明亮的太陽出來了。這是古代詩歌中最早描繪出的句子,文字筒潔,又能給人以美好的想象。可用以描寫日出,也可以用來比喻剛剛誕生的充滿了生命力的事物,還可用來比喻朝氣蓬勃的人生。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詩經》 《詩經伯兮》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日出名言

  清沈德潛《古詩源》引古諺《擊壤歌》。作:,起。這兩句大意是:太陽出來時起來幹活,太陽落下後躺下休息。原詩相傳為堯時擊壤老人所唱的歌,這兩句表現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單純、質樸。後世常引用以形容往古之時人們生活條件的原始、落後,現在可供引用以描寫有些人早起晚睡,生活很有規律;也可用以形容有些人自甘寂寞,不問世事。

  清代詩人 沈德潛 《古詩源》

  拂曉雲布色,穿浪日舒光。

  唐李世民《春日望海》。布:佈置,安排。這兩句大意是:拂曉的天空,雲彩正佈置著色彩,朝陽穿過海浪升起,正舒展開光輝。寫拂曉時的美麗景色。以“雲布色”展示東方天空五彩斑斕的朝霞,以“日舒光”描摹蒼茫海面上噴薄而出的朝陽,“布”和“舒”兩個動詞運用得傳神生動。可用來描寫海邊日出。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 《春日望海》

  海曙雲浮日,江遙水合天。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引唐劉倉句。這兩句大意是:海上晨光初露時,一輪紅日像是浮在雲霞之中;江水從遙遠的上游流入大海,望不到邊際,水天相連,合為一體。詩人描寫海上日出和江天相連的景象,極為壯觀。可用來描寫江水入海處的日出景象。

  南宋詩人 魏慶之 《詩人玉屑》

  白日曜青春,時雨靜飛塵。

  三國魏曹植《侍太子坐》。曜(yào耀):照耀。青春:黃節注曰:“此詩作於夏日,而言青春者,謂雨後日出,可愛如春。”時雨:及時雨。這兩句大意是:雨過天晴,陽光可愛如春地照耀著大地;時雨剛灑過地面,使滌濾過的空氣中沒有半點灰塵。這兩句寫雨過天晴、白日照耀的美景。在原詩中本是比喻太於曹丕的,除去喻意,用來描寫雨後日出,清麗可愛的自然環境,也是很好的句子。

  三國文學家 曹植 《侍太子坐》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唐代詩人 李白

  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林霏(fēi飛)開:樹林間的霧氣消散。霏:雲霧之氣。雲歸:古人以為雲是出自山中的,歸,謂回到山中,指日落時分。巖穴:巖洞。暝:陰暗。這兩句大意是:早晨太陽出來,樹林間的霧氣消散了,山林頓時晴朗起來;黃昏時雲歸日落,山林巖穴又歸於陰暗之中。兩句描繪出山林在朝暮之間陰晴晦明的變化,在對美景的讚賞之中,流溢位作者娛情山水、悠閒自適的心境。可用來描繪山林間朝暮晦明之變化。

  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歐陽修 《醉翁亭記》

  旱一輪端正,和海色、飛出天東。

  清吳錫麒《春從天上米》[臺古山空]。這幾句大意是:在湛藍的海色襯托下,一輪火紅的朝陽早已從東方天際飛出,端端正正地懸在空中。以海色襯紅日,色調鮮明。以“飛”字狀日出之速,富於想象力。可用來描寫海日升起的景象。

  清代文學家 吳錫麒 《春從天上米》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唐王維《桃源行》。櫳:此指養家畜的柵欄。這兩句大意是:月亮透過青松篩下班駁月影,房櫳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靜謐;太陽從雲彩中鑽出來,雞鳴狗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鬧。《桃源行》是王維根據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改寫的一首七言樂府計。~兩句描繪了桃花源中的夜景與晨景,雖為世外桃源,卻充滿了人世間田園生活的氣息,可以借用來表現人間寧靜的村野景緻和美好的農家生活。

  唐代詩人 王維 《桃源行》

  煙銷日出不見人,乃一聲山水綠。

  日出名言

  唐柳宗元《漁翁》。煙銷:指早晨江霧慢慢散開。G乃(ainai矮奶):形容搖櫓之聲的象聲詞,這裡指漁歌。唐代民間漁歌有《G乃曲》。這兩句大意是:等到迷濛的晨霧在初升的太陽照耀下消散的時候,江證中已不見人影,只聽得漁歌一聲從青山綠水中悠悠傳出。詩句描繪了漁翁閒適恬淡的生活.反映了詩人既憤世嫉俗,又自甘孤寂的思想情感。“G乃一聲山水綠”一句,韓愈說它六字尋常一字奇,指的是一個“綠”字。當“煙銷日出”幽寂無聲的時刻,著此一字,既為山水生光,又給人以盎然生氣,使詩句靈活飛動,為全詩生姿添色。

  唐朝文學家 柳宗元 《漁翁》

  東邊日出西邊南,道是無晴卻有晴。

  唐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晴,與“情”諧聲雙關,這兩句大意是:東邊太陽出來.西邊還在下雨.說是沒有晴天,卻又有晴天。這首詩寫一個浸沉於初戀中的少女的微妙心情。詩的前兩句寫她在柳條垂青的春江之濱.忽然聽到從江上傳來極為熟悉的歌聲。心上人的歌聲,似乎有意專唱給地聽的、又似乎別無用意地信口歌唱。這捉摸不定的歌聲,攪亂了她平靜的心境,她不無怨恨地想道:你這個小滑頭呀.就像晴雨不定的天氣那樣,“~”.這兩句詩用民間情歌習用的諧聲雙關語,極其形象地表現丁陷入情網的少女眷戀、迷惘、敏感、猜疑、期望、等待而又忐忑不安的微妙心情。因其比喻生動,啟人鞋想,民歌昧很濃,所以為廣大讀者所喜愛。

  唐代文學家 劉禹錫 《竹枝詞二首》

  天際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際一時紅。

  唐韓《曉日》。這兩句大意是:遠在水天相接的天際,首先出現了紅色的霞光,水中天際一時間通紅一片,預示著一輪紅日就要在霞光中噴薄而出了。這兩句是寫海日將出面未出時的景色。登過泰山日觀峰或羅浮山子日亭看到過日出的人,都會親身感受到那絢麗、壯觀的片刻。此名句可用於寫海上日出的壯美景觀。

  唐代詩人 韓 《曉日》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唐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江花:江邊的野花。勝:勝過,超過。藍:蓼(liāo)藍,也稱靛(diàn電)藍,葉莖可製作青藍色的染料。這兩句大意是:清晨,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朝霞使江岸上的春花色彩格外豔麗,紅得比火焰還要熾烈;一江春水清澄碧澈,在朝霞的映照下顯出比蓼藍還要諶綠的顏色。作者運用貼切的比喻和工整的偶句,把江南春色寫得極為明媚,富於生氣,讀之令人如身臨其境,心馳神往。詞句可用於描寫江南早春秀麗景色,表現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熱烈感情。

  唐代詩人 白居易 《憶江南》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關於日出的名言

  清姚鼐(nài耐)《登泰山記》。這兩句前面的文字是:“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這幾句大意是:天邊,天雲相接處出現一線奇異的顏色,片刻之間便五彩繽紛,紅如丹砂的太陽昇上來了,旭日之下有晃動著的紅光承託著。這是姚鼐在泰山日觀峰上所看到的日出奇觀,是寫日出景色的極有名的句子。作者以親身觀感,把東海日出前後“須臾”間瞬息萬變時奇麗景象描繪出來,讀後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些名句寫日出可資借鑑,登泰山看日出可增添你的遊興,同時還可從中學習桐城派散文家記事扼要,文筆簡練的寫作特色。

  清代散文家 姚鼐 《登泰山記》

  天雞大叫海水動,海中湧出金盤圓。

  清梁佩蘭《惠州王紫詮太守築羅浮子日亭落成作歌寄之》。天雞:神話中的一種雞名,每當啼鳴,天即破曉。這兩句大意是:天雞高聲啼鳴,海水開始翻騰,一輪圓圓的金盤從海中噴薄而出。先以天雞大叫、海水翻騰渲染氣氛,再以“湧”字狀寫海日升騰的壯觀景象,採用的是烘雲托月的'表現手法。“湧”字用得有神,以“金盤”喻金色的朝陽也很形象。可用來描寫海日初升的磅礴氣勢和壯觀景象。

  清初詩人 梁佩蘭 《惠州王紫詮太守築羅浮子日亭落成作歌寄之》

  須臾一線吐復落,砉然萬丈車輪紅。

  清黃景仁《登衡山看日出用韓韻》。一線:指天際水天相接處。吐復落:指海日從海底吐出時,“下有紅光動搖承之”(姚鼐《登泰山記》),那被霞光映紅的海波託日而上,當海日離開海面脫穎而出時,紅光就落下了。砉(huā花)然:形容迅速動作的聲音。這兩句大意是:過了一小會兒,海天相接處的一線紅光把太陽吐出後又迅速落下,萬丈紅日像車輪一樣砉然升入太空。這兩句把日出時瞬息萬變的奇偉景觀繪聲繪色地描寫出來,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它可誘發人們看海日的逸興,對描寫日出也有幫助。

  清代詩人 黃景仁 《登衡山看日出用韓韻》

  炎炎紅鏡東方開,暈如車輪上徘徊。

  見李賀《十二月樂辭六月》。炎炎:火紅的樣子。暈(yùn運):此處指陽光透過雲層,折射出環繞太陽的彩色光環。這兩句大意是:火紅的朝陽剛剛升起,像是在東方張開一面紅色的妝鏡;環繞著太陽的彩色光環,宛若圓圓的車輪在空中徘徊。以紅鏡高懸喻朝陽之初升,以車輪徘徊喻朝陽之光環,想象新奇,形象逼真。可用來描寫朝陽從東方冉冉升起的樣子。

  唐朝詩人 李賀 《十二月樂辭六月》

  你是千堆雪我是長街,怕日出一到彼此瓦解。 原名梁偉文,香港樂壇專業作詞人 林夕 《郵差》

  團團出天外,煜煜上層峰,光隨浪高下,影逐樹輕濃。

  南朝梁蕭綱《詠朝目》。煜煜(yù玉):明亮的樣子。這幾句大意是:一輪圓圓的朝陽自東方天際升起,明晃晃地躍上山頂,陽光投向水面,隨著波浪的起伏而忽高忽低地晃動,日影追透著樹林,隨著樹木的疏密而或濃或淡地變幻。作者寫朝日,表現它圓而亮的特點。用了“團團”和“煜煜”兩組疊字,增強了形象性和感情色彩;又以“隨浪高下”、“逐樹輕濃”表現陽光和日影隨物而移、變幻不定的特點。筆法靈活,描寫細膩。可用來形容山水之間朝陽初升的景象。

  南朝梁文學家 蕭綱 《詠朝目》

  雪壓枝頭低,雖低不著泥;一朝紅日出,依舊與天齊。

  明朱元璋《雪竹》讚美竹子的高潔,它那剛正不阿的性格,不畏風霜嚴寒的品質。給予竹的剛正之譽。同事暗喻了詩人不屈服的昂揚鬥志。

  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 《雪竹》

  每天日出而寫,日落而止,太陽和我一起翻曬著那顆沉寂多年的心靈。主持人,演員,作家 倪萍 《日子》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關於日出的名言

  漢劉向《說苑建本》。陽:鮮明,光亮。炳燭:燃燭照明。這幾句大意是:人少小而好學,就像初升的太陽一樣,光明鮮亮;壯年而好學,就像中午的太陽一樣,光線強烈;老年而好學,就像燃燭照明一樣,在黑暗中閃光。此條採用比擬手法,形象地概括了人生學習的三個階段。它透過日出之陽、日中之光、炳燭之明三個比喻,表現出學習在人生道路中的極端重要性,其目的在於鼓勵不同年齡層次的人共同投入學習。即使老年人也不要喪氣,因為.老而好學,畢竟還能發揮出黑夜燈燭般的光亮。此條在兩千年的中國教育史中每每被人引用,產生過相當積極的教育作用。

  西漢經學家,文學家 劉向 《說苑建本》

  思欲南走扶餘,東窮日出,西行歐美。萬里投荒,消減盡,當日豪遊情味。近代文學家 王蘊章

  鳴沙山上。女人對沙漠有天生的歸屬感吧,因為無邊無際的景緻更容易讓人想到永恆。曾看過加繆的一篇小說,寂寞的女人整天在沙漠邊緣看日出日落,與黃沙私通,生命漸漸和沙漠融為一體。青年女作家 蔣方舟

  顏淵問於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夫子曰:“回,何謂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趨,亦趨也;夫子辯,亦辯也;夫子馳,亦馳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無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仲尼曰:“惡,可不察與!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東方而入於西極,萬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後成功,是出則存,是入則亡。萬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盡,郊物而動,日夜無隙,而不知其所終,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規乎其前,丘以是日徂。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與!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盡矣,而女求之以為有,是求馬於唐肆也。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雖然,女奚患焉!雖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顏淵向孔子問道:“先生行走我也行走,先生快步我也快步,先生奔跑我也奔跑,先生腳不沾地迅疾飛奔,學生只能幹瞪著眼落在後面了!”孔子說:“顏回,你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呢?”顏回說:“先生行走,我也跟著行走;先生說話,我也跟著說話;先生快步,我也跟著快步;先生辯論,我也跟著辯論;先生奔跑,我也跟著奔跑;先生談論大道,我也跟著談論大道;等到先生快步如飛、腳不沾地迅速奔跑而學生幹瞪著眼落在後面,是說先生不說什麼卻能夠取信於大家,不表示親近卻能使情意傳遍周圍所有的人,不居高位、不獲權勢卻能讓人民像滔滔流水那樣湧聚於身前,而我卻不懂得先生為什麼能夠這樣。”孔子說:“唉,這怎麼能夠不加審察呢!悲哀沒有比心靈的僵死更大,而人的軀體死亡還是次一等的。太陽從東方升起而隱沒於最西端,萬物沒有什麼不遵循這一方向,有眼有腳的人,期待著太陽的執行而獲取成功,太陽昇起便獲得生存,太陽隱沒便走向死亡。萬物全都是這樣,等候太陽的隱沒而逐步消亡,仰賴太陽的升起而逐步生長。我一旦稟受大自然賦予我的形體,就不會變化成其他形體而等待最終的衰亡,隨應外物的變化而相應有所行動,日夜不停從不會有過間歇,而且竟不知道變化發展的終結所在,是那麼溫和而又自然地鑄就了現在的形體。我知道命運的安排不可能預先窺測,所以我只是每天隨著變化而推移。我終身跟你相交親密無間而你卻不能真正瞭解我,能不悲哀嗎?你大概只是明顯地看到了我那些顯著的方面,它們全都已經逝去,可是你還在尋求它們而肯定它們的存在,這就像是在空市上尋求馬匹一樣。我對你形象的思存很快就會遺忘,你對我的形象的思存也會很快成為過去。雖然如此,你還憂患什麼呢!即使忘掉了舊有的我,而我仍會有不被遺忘的東西存在”。

  莊周,戰國哲學家 莊子 《莊子田子方》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