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職演講的名言

競職演講的名言

  競職演講的名言

  1、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孔子)

  釋:作為領導者,是民眾的表率。表率作用好,任何事情也會好起來。

  2、為人臣者,以富樂民為功,以貧苦民為罪。(漢.賈誼)

  釋:身居大臣位置的人,應該把使民眾的富裕和歡樂當作自己的責任,把民眾的貧窮和苦難當成自己的罪過。

  3、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荀子)

  釋:大事不能做,小事又不去做,這是敗壞國家和毀滅個人的道路。

  4、乃知國家事,成敗固人心。(宋.王禹戎)

  釋:要知道國家的事情,成敗都在於人心的背向。

  5、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宋.范仲淹)

  釋:政令暢通,人民團結和睦,各種困難就都克服。

  6、位在十人之上者,必處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處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人之上者,必處天下人之下。(清.唐甄)

  釋:所處的職位在十人之上的人,必須把自己放在十人之下,職位在百人之上,必須把自己放在百人之下,職位在天下人之上的人,必須把自己放在天下人之下。

  7、水濁無掉尾之魚,土確無葳蕤之木,政煩無逸樂之民。(北齊.劉晝)

  釋:水渾濁了就沒有再往回遊的魚兒,土地瘠薄了就生長不出枝葉茂盛的樹木,政令煩亂了就不會有安逸快樂的民眾。

  8、為上能自愛,群屬必畏鉗。(清.康熙)

  釋:作為上級的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他的所有部屬就必然服從他的管理,執行他的指令。

  9、尊賢使能,信忠納諫,所以為安也!(漢.王符)

  釋:尊重賢良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相信忠誠的人,聽得進別人的不同意見,這樣才能保持安定。

  10、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宋.王安石)

  釋:自古以來,領導、驅使民眾在於有信用和誠懇,要把所說的話看為比百金份量還重。

  11、無多事、無廢事、庶幾無事;不徇情、不矯情、乃能得情。(清.程祖洛)

  釋:不做多餘的事,不怡誤鬆懈該做的事,方能太平無事;不徇私情,不搞矯作虛偽的'人情,才能得到真正的感情。

  12、吳王事事堪誤國,未必西施賽六宮。(唐.陸龜蒙)

  釋:吳王夫差做的每件事都足以丟棄國家,並不只因為西施勝過六宮嬪妃所造成滅亡的。

  13、不信而任事,則事反;不仁而御眾,則眾殃。(宋.李覯)

  釋:叫你不信任的人去辦你想辦的事,就會使事情辦壞;自己不仁義的人去領導群眾,群眾就會遭殃。

  14、得時者昌,失時者亡。(《列子.說符》)

  釋:能夠抓住時機、利用時機的就能昌盛;失去時機的就會衰亡。

  15、明主好要,暗主好詳。(荀子)

  釋:聰明的人愛好抓要害,簡明扼要;昏暗的人愛好詳盡羅索。

  16、諂諛在側,善議阻塞,則國危矣。(墨子)

  釋:阿諛奉承的人圍在身邊,善良的意見建議受到阻塞,這樣國家就危險了。

  17、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漢.王符)

  釋:皇上之所以聖明,是因為能夠多方面聽取意見;皇上之所以昏暗,是因為偏信個別人的說法。

  18、貌言華也,聖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漢.司馬遷)

  釋:華麗的語言是虛偽表面的,實在語言是高尚神聖的,能當藥治病的語言是苦澀的,使人得病的言語是奉承、甜蜜的。

  19、計疑無定事,事疑無成功。(三國.諸葛亮)

  釋:思考問題猶豫不決,懷疑這懷疑那就不能決定事;做事時疑疑惑惑就不能把事情辦成功。

  20、明主者務聞其過,不務聞其善。(《戰國策》)

  釋:明白的領導願意聽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不願意聽別人吹捧他、講他的成績。

  21、怒不犯無罪之人,喜不從可戮之士。(三國.諸葛亮)

  釋:生氣發怒的時候也不去侵犯沒有罪過的人,高興喜歡的時候也不遷就順從那些該殺的人。

  22、駑馬馳,駿馬悲;駑馬肥,駿骨朽。(清.梁佩蘭)

  釋:騎著劣馬跑時,駿馬就會悲傷;把劣馬養肥了,就使駿馬的骨朽了。

  23、有功於國家,即千金之賞,通侯之印,亦不宜吝;無功於國家,雖顰笑之微、敝絝之賤,亦勿輕予。(明.張君正)

  釋:對於國家有功的人,就是對他們獎賞千金,封贈提拔,也不應吝惜;沒有功勞的人,對他們就是笑一笑這樣的小表示、一件破舊的褲子,也不要輕以給予。

  24、治道之要有三:曰立志、責任、求賢。(宋•楊時)

  釋:治理政事的要害有三方面,就是要樹立志氣、積極負責任、請求賢人相助。

  25、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宋.呂祖謙)

  釋:當官的辦法有三件事要特別注意:一是清廉、二是謹慎、三是勤政。

  26、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宋.林逋)

  釋:個人不把錢財看得太重就可以凝聚人,對自己要求嚴格就能使人們信服,寬宏大量就可以得到人,能以身作則就可以率領人。

  27、紙上得來終非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陸游)

  釋:單單從紙面上了解得到的東西總歸是淺薄的,必須知道有些事要親身參與、親臨實際。

  28、能探風雅無窮意,始是乾坤絕妙詞。(明.方孝儒)

  釋:能夠探討出《詩經》的無窮含義,才會明白風雅頌是世間的好詞。

  29、隻手遮天曾幾時,萬人有口終須說。(明.瞿式耜)

  釋:想個人一手遮天曾經幾時有長久的呢?人們都有口總會要說話的。

  30、亂條猶未復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能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宋.曾鞏)

  釋:凌亂的柳條還未完全變成青黃色,藉著東風的勢就狂舞起來,把它的飛絮想矇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間還有秋霜。

  競職演講的名言

  1、先理綱,後理紀;先理令,後理罰;先理近,後理遠;先理內,後理外;先理本,後理末;先理強,後理弱;先理大,後理小;先理上,後理下;先理身,後理人。是以理綱則紀張,理令則罰行,理近則遠安,理內則外端,理本則末通,理強則弱深,理大則小行,理上則下正,理身則人敬。此乃治國之道也。 (三國·諸葛亮)

  釋:先確定大政方針,再製定具體措施;先制定法令,再實行刑罰;先治理當前的,再治理長遠的;先處理好內部事務,再處理外部;先治理好帶根本性的問題,再解決細節問題;先治理好強的,再治理弱的,先治理好大的,再解決小的,先治理好上層機構,再治理下層社會,先治理好自身,再去管理別人。這是由於確立了大政方針,具體措施才能得以實施;制定好了國家法令,才能具體實施刑罰;治理好近的,遠的才能安定;治理好內部,外部就會端正;治理好根本,末節就能暢通;治理住強的,弱的就能伸展;治理住大的,小的就能通順;治理好上層,下層就能正直,治理好自身,他人就會敬重服從。這些就是治理國家的根本道理。

  2、夫軍國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結黨相連,毀譖賢良;二曰,侈其衣服,異其冠帶;三曰,虛誇妖術,詭言神道;四曰,專察是非,私以動眾;五曰,伺候得失,陰結敵人。此所謂奸偽悖得之人,可遠而不可親也。(三國·諸葛亮)

  釋:治國治軍有五害:一是拉幫結夥,二是譁眾取寵,三是妄加談論,四是混淆是非,五是心懷不軌。對這些都應防範它們。

  3、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欲榮,則莫若隆禮敬士矣;欲立功名,則莫若尚賢使能矣。 (荀子)

  釋:想保持安定,鞏固地位,那麼沒有比平政愛民更好的辦法了;想獲得美好聲譽,那麼沒有比崇禮敬士更好的辦法了;想建立偉大功業,那麼沒有比尚賢使能更好的辦法了。

  4、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情則亂 ( 墨子 )

  釋:上面為官從政的,如瞭解得到下邊的情況並制定出符合實際的政策,就可很好地治理,反之,不真正瞭解掌握下邊情況,政策脫離實際,就會發生動亂。

  5、善將者,其剛不可折,甚柔不可卷,故以弱致強,以柔制剛。純柔純弱,其勢必削;純剛純強,其勢必亡。不柔不剛,合道之常。 (三國·諸葛亮)

  釋:善作將領的必須有剛柔兼備的性格,但剛強不固執、溫柔不軟弱,所以可以弱致強,以柔制剛。但單講溫柔會導致軟弱,勢力會削弱;單講剛強會導致固執己見,一意孤行,勢必滅亡。不柔不剛,才合乎道理的常規。

  6、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 (老子)

  釋 :在安定的時候容易管理,凶事未發生時容易解決,問題沒弄到最嚴重時易判斷,麻煩事在細小時容易處理。因此,凡事都要在沒有定局之前妥善安排,在動亂未發生之前就採取正確的預防措施。

  7、搖木者一一攝其葉,則勞而不遍。左右抵其本,而葉遍搖矣。 (《韓非子》)

  釋:搖樹木的人,如一片葉子一片葉子地去動,那麼即使弄得精疲力盡也不可能全部動遍。如從左右推拍樹幹,那麼可使一樹葉子都搖動了。

  8、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老子)

  釋:要想縮小它,必須暫且故意讓它擴張一下;要想削弱它,必須暫且故意讓它強大一下;要想廢除它,必須暫且故意讓它興旺一下;要想奪取它,必須暫且故意給它一點。這就叫深藏起來的高明。

  9、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靜不露機,雲雷屯也。 (孫武)

  釋:寧可假裝糊塗而不有所行動,也不冒充聰明而輕舉妄動。暗中策劃,不露聲色,就象冬天的雷電,儲存力量,待機爆發一樣。

  10、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 (孫武)

  釋:在客觀實際中蘊藏著謀略,謀略的運用也要根據客觀實際。認識了客觀事物的矛盾性,就可掌握和運用謀略。謀略不可違背客觀實際,憑主觀想象去生搬硬套,就要招致失敗。

  11、天下有定理而無定法。定理者,知人而已矣,安民而已矣,進賢遠奸而已矣。無定法者,一興一廢一繁一簡之間,因乎時而不可執也。 (清·王夫之)

  釋:天下有治國的大原則,而具體的法規制度則不能一成不變。大的原則只不過是知人、安民、進賢遠奸罷了,而法規制度的制定、廢除,是繁還是簡,就要因當時具體條件而定,不應拘泥不變。

  12、制事者因其則,服藥者因其良。書不必起仲尼之門,藥不必出扁鵲之方。合之者善,可以為法,因世而權行。 (漢·陸賈)

  釋:處理事情要根據事情本身的規律和法則,吃藥治病要根據藥物對疾病的功效。一本書的好壞不一定以是否出之孔子之手,一副藥的效用也不一定以扁鵲所開之方為標準。凡是符合實際,合乎規律的就是好的,可以把它當作法令制度,根據時代不同而靈活執行。

  13、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孫武)

  釋:足智多謀的將帥對情況的考慮,必須兼顧利和害兩個方面。在不利情況中要充分考慮到有利條件,才能提高勝利信心;在順利情況下看到不利方面,才能消除可能發生的禍患。

  14、將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謂善知敵人之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力之虛實,善知天時人事,善知山川險阻。四欲者,所謂戰欲奇,謀欲密,眾欲靜,心欲一。(三國·諸葛亮)

  釋:將帥要具有五善四欲的軍事實踐的才能。所謂五善,就是善知敵方形勢,善知進退戰術,善知國勢財力大小,善知適時把握天時人心,善知山川河流地形。四欲者,作戰時要出奇制勝,謀劃時要嚴守機密,複雜情況下要鎮靜,指揮決心要堅定專一。

  15、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祿得;節義之士,不可以威刑脅。 (黃石公)

  釋:對廉潔的人不可用爵祿收買,對有節操義行的人不可用重刑相威脅。

  16、圖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業;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將來之非。 (《萊根譚》)

  釋:與其計劃沒有把握完成的功業,不如維持好已經完成的事業;與其懊悔以前的過失,還不如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錯誤。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