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雜文隨筆

一百年前的雜文隨筆

  北京離天津挺近的,我一直都知道,不過只存在於地圖冊上鐵路線勾連起來的兩個小點的印象中。

  半個小時的車程,卻很不一樣的景色,很不一樣的人。

  我喜歡北京人,他們總是活的溫吞,特別是衚衕裡的老頭老太太,彷彿雲到巷子裡都會慢上一點兒,去聽籠子裡的鳥叫。當然,奔波在喇叭聲裡的人另當別論。

  這座城市有一種姿然的態度,山山水水舒展開來,商業氣息被攏在外邊,裡面是歷史沉澱的,無法浸潤的文化氣息。它安然臥在那裡,車馬遊人走過,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不會更清,也不會更濁。

  比如故宮。幾百年的皇城腳下自然生長出皇家氣派,也不怪遊人如織。格局方正,風水人為,這是人類企圖改變大自然的記錄。故宮外邊全是扎堆的野導遊,吵鬧的父母孩子,裡面也是。可是你看到城牆時,只要你虔誠,就能感受到穿越風雪的迴音。或許寒冷,或許炎熱,畢竟是幾百年來的'迴音,總帶著灰塵的味道,讓你窺見一點天光。他是一個檀木雕花盒子,落滿喧囂的灰塵,在許多人手中流轉,但是始終沉默,等你開啟它,它開口,告訴你一個故事。

  但是說到天津,我就不開心。特別是天津人就讓我渾身不舒服,也沒有什麼地域歧視,只是我生理上對這兩個字不爽,再加上被一個本地司機騙了錢,又因為天津話口音太難聽,我就厭惡這座城市。

  拋開這些主觀情緒,我想這座城市是很好的,不過現在有些腐朽了,商業氣息太濃重,像重慶。我每嘗試完一個景點我就感嘆:“天津人想賺錢想瘋了?”先說馬車,我看到一匹白色的小馬,說是蒙古馬,但是被委屈在灰塵飛揚的馬路上,它本該屬於草原的,馬蹄聲噠噠的,像它在哭。

  不論是第五大道的馬車還是開放的故居博物館,我都只感覺“廉價”“差”“低素質”“沒有底蘊”。他是人工堆砌的雍容華貴,根本經不起一點兒推敲琢磨。

  其實天津本身還是很美的,民國的故居夾雜著外國的風情,兩排綠色的未開花的海棠,帶點灰的棕色的木質陽臺,很容易想象出民國的小姐坐在象牙鋼琴前垂額的模樣。

  但是開放的故居只有兩個廳,另外一個廳裡全是工作人員,一大股餃子味。

  天津應該回到一百年前,而北京能帶你回到一百年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