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雜文隨筆
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雜文隨筆
1.
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對我們那個時代的人來說並不容易,對於上一代、再上一代,更如同天方夜譚。
老一輩,少有幾個是為自己而活的,格局大些的,為了社會、國家利益,死而後已;多數都是“民間生態”型的,受老祖宗“家邦式”勞動制的遺傳影響,一輩子的目光都聚焦在房梁屋瓦之下,生命耗盡在子嗣與親眷身上。
自我的表達方式?樂觀地說,維繫著家族正常運轉、和樂融融、相親相愛的場面;消極地看,所謂表達,只不過是一份骨子裡直來的情緒,控制他人的情緒、擺佈自己的情緒,甚至從未釐清過自己情緒的錯亂莫名的情緒。只不過是一個製造言語垃圾、無盡瑣語讒言的肉體播音器。
2.
我們這一代,因改革開放而生,伴著市場經濟成長,見證資訊化、數字化膨脹,翹首恭迎超級大國的盛世景象從天而降……小半生都在經歷冰火兩重天的刺激與錘打!
我們是傳統血脈與當代一體化基因的連線者,傳統序列已深入骨髓,想抹掉,除非醫學上正式宣判生命的終結。而當代文明又無時無刻不在挑破你的原生細胞、重組你的氣質外表。
冰,從記事學問到高等教育,原來始終被當成白鼠一樣引誘、調教、實驗並飼養。求學——整個一部獲取獎項與索要肯定讚美的歷程。我們要做的,就是成為“好學生”,一名教育體制定義下的“好學生”,一名不出任何紕漏、絕對服從的“好學生”,一名會答題、書面成績優異的“好學生”……我們被訓練得善於拿獎、勇於拿獎、樂於拿獎,拿獎不為表達自我,而是充滿了利益誘惑與揮之不盡的得意、虛榮。
火,獨立意識遲早要來的,即便你覺察不出問題的根由,依然會走到這樣的時機點:活得擰巴、不順暢、亂作一團,直至煩躁。獎勵帶不來快感,或者僅是即逝的興奮點;在真愛與不愛間取捨徘徊;嚮往不受操控的自由,發自內心地去迷戀你所痴迷的迷戀;卸下一切目的性,卸下心防,世界沒那麼多為什麼、為什麼,世界更不需要滔滔不絕的泛濫的詮釋與解說,每一套說辭,都是又一面樹起的牢牆。
順應品行的自然、心底的`自然、年齡的自然、天性的自然、萬物的自然,絕非人造的自然、教科書式的自然、成人傳達的自然、剋制壓抑的自然,這是找到自我、表達自我的聖路。
人,每個階段什麼樣兒,就保留什麼樣兒,就順著這個樣兒,本能地散發便是表達,本能地追尋便是表達,堅定而執著,便是表達。
3.
當下,從我們的眼光看,該是一個多元開化的年代,是不是不再有“表達自我”方面的障礙?可顯然,青年們依然有迷茫,依然有困惑,依然像被困束住的籠中獸。
這,就不好懂了……
教育者被囚禁在了教育的囚籠裡,受教者也被囚禁在了教育的囚籠裡。同一個囚籠,卻聽不到彼此的撕喊,更分不清究竟是誰囚禁了誰!
原來,時代只是障眼用的託辭,因為從來人們都偏好得不到,只有得不到、非眼前,才是完美的談資,也才可以將想象力發揮極致,可以縱情地幻想與評說,誰又能去追究他的責任呢。
老子對孔子說:“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
原來,不是時代的問題,是個體環境、心態與視野該怎麼“駕時而動”!無論身處何時何地,是想被動地由外界來將自我塑造,還是主動深入到浩渺的空間之中,去探尋自我、表達自我!
4.
然而,找到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並不意味著漫無邊際的自在,反而在締造自由的同時,感受屈就的能量,屈就本身才是對自由最有效的釋放。
守衛基因固然重要,更需文化的混血,代代淬鍊與更迭,沉下精華,融進豐沛的智慧元素。
父輩們尚且朝著理性的方向“痛苦”地學習、調整與轉變,我們還在猶豫什麼!
自由表達自我,賺取境界和美好,恐怕也要付出代價。犧牲的或許是實際收益,或許是厚實的關係,甚或親情友情的不解與疏離,被樹成異類,招致接連不斷的嘲弄與反感。
耶穌的“死而復生”何嘗不帶有這樣的寓意——重生的並非只是肉體,而是蛻去不健全之後對真我的徹悟與覺知。
正因為表達自我是一件人人嚮往的畢生之大神聖,所以註定會歷盡劫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