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跨界”的專業性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論“跨界”的專業性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在一次研究生文獻研讀交流會上,一位同學分享了一篇題為“TheEffectsOfLarqe—ScaIeEconomiCChangeandPoIicieSOnChiIdren’sDevelOpmentaIContextSandDeveiopmentalOutcomes”的論文,並調侃這是一篇“跨”得很厲害的文獻,自己也沒有完全搞清楚。的確,對於一位跨專業考上學前教育研究生且不具備經濟學、心理學和英語專業背景的同學來講,我能理解這篇文獻對他的挑戰性。由此,不禁衍生了我對當下十分流行的“跨界”現象的深思。
與“跨界”一詞相比,我們或許更熟悉“交叉學科”“跨學科”“跨專業”這樣的傳統詞彙。雖然在表述和範疇上有一定的差異,但從內涵實質上來講,兩者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都強調了不同領域之間的涉獵、互補、滲透、融合。
學前教育是一門綜合性和全科性的專業。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學前教育專業和幼兒園教師職業具有典型的“跨界”特質。“跨界”的優勢也可以在學前教育領域得以充分演繹。學前教育領域的諸多問題,往往都需要“跨界”的合力來加以有效解決,如財政經濟、法律政策、人事管理等超越學前教育甚至教育領域的學科專業。這或許也是上述研究生選擇從經濟變數視角去探討兒童發展問題的初衷。毋庸置疑,這種“跨界”的努力無論是對於學前教育專業來講,還是對於幼兒園教師職業和學前教育事業來講,都具有重要意義並值得稱道與推行。
然而,正如上述研究生那樣,也正如我接觸的大量“跨界”研究和“跨界”實踐的現象那樣,對於諸多學前教育領域的同學和教師而言,如果僅僅是對不同領域的東西進行簡單的'涉獵,這個層面的“跨界”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如果要實現不同領域之間的互補、滲透與融合,這個層面的“跨界”則具有相當大的挑戰性。甚至,由於對所跨領域的專門知識及其背景和適用條件掌握不全面、不深入以及不透徹,從而囫圇吞棗、一知半解或斷章取義,導致有些同學和教師在進行“跨界”研究和“跨界”實踐時常常遭遇貽笑大方和令人鄙夷的尷尬處境。因此,在我們強調“跨界”的必要性時,考究“跨界”的專業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才能做到“跨界”的專業性呢?要有效地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搞清楚“跨界”的專業性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就我的經驗而言,“跨界”的專業性主要涉及跨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理念、跨領域的專業正規化和表達、跨領域的專業方法和技術這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跨界”的專業性需要我們全面、深入、透徹地理解和掌握所跨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理念。例如,在探討學前教育的性質時,我們需要“跨界”到政治經濟學領域去理解和掌握公共產品理論等知識。只有這樣,“跨界”才不至於是浮於表面的簡單擷取,也不至於鬧出邯鄲學步的笑話。這是初級層面的“跨界”。
其次,“跨界”的專業性需要我們嚴格、規範、標準地遵從和使用所跨領域的專業正規化和表達。任何一個專業領域,都有其特定的邏輯正規化和表達模式。在“跨界”進入不同領域時,應該按其約定俗成的正規化和表達進行操作。只有這樣,“跨界”才能有共同語言。這是中級層面的“跨界”。
最後,“跨界”的專業性需要我們科學、熟練、有效地運用和操作所跨領域的專業方法和技術。每一個專業領域在解決特定問題時都有其獨到的方法和技術。例如,發展認知神經科學可以採用腦電研究方法和技術(EEG,ERP等)深層探討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的內在機制問題。對“跨界”方法和技術的有效掌握和熟練運用,通常意味著已獲得跨領域問題解決和融會貫通的有效鑰匙。這是高階層面的“跨界”。
總之,專業的“跨界”值得宣揚,無畏的“跨界”尤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