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的論文(5篇)
動機的論文(5篇)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動機的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動機的論文1
摘要:本文的主旨在於,掌握中國大學生學習日語的動機,探明日語學習動機因年級不同而產生的差異。透過SPSS系統進行因子分析,共得出“親日及國際化傾向”、“喜愛日語”、“利益享受傾向”、“誘因傾向”、“達成目標和喜愛日本大眾文化”這5個因子。各年級組別的因子分析結果顯示,學習動機隨著學年的上升,呈現出緩慢變化和統一化趨勢。本文是關於中國大學生學習日語的動機的相關研究。透過本文可以加深對中國日語學習者的瞭解。同時也期待本文的成果,能對基層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參考,對日語教育的改進和提高做出貢獻。
關鍵詞:日語學習動機;因子分析
隨著中日經濟交往的日益加深,日語人才的需求量不斷擴大。加之日本的動漫,時尚,電影等非主流文化的輸入,日語學習者人數不斷上升。國際交流基金20xx年的調查資料顯示,世界136個國家和地區共有日語教育機構1.6萬所,日語學習者近400萬人。其中中國擁有日語教育機構1800所,佔全球總數量的6.9%;日語學習者數量更是突破100萬,首次超過韓國位居世界第一位。隨著中國日語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關於日語學習者的相關研究也日益興起。學習動機就是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之一。透過明確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利於改進教學手段,完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1.調查的概要
2.分析
為了充分掌握學習動機的構成情況,本研究共進行了2次因子分析。首先將各年級資料進行整體分析,把握學習動機的整體情況。隨後將四個年級分為低年級組(一、二年級)和高年級組(三、四年級)分別進行因子分析,探究各年級組的不同特徵。
2.1整體因子分析
透過主因子方法進行因子分析,共得到5個因子。以因子負荷在0.5以上的成分為主要構成成分,對各個因子進行命名。
2.2高低年級組別的因子分析
為了探明學習動機由年級而產生的差異,筆者共做了兩次因子分析。首先將四個年級組的資料一一進行分析,其結果並沒有顯現出各年級組之間的明顯差異。因此第二次分析將四個年級分為低年級組和高年級組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高低年級組的特徵差異較為顯著。
低年級組資料的析結果與全體資料的分析結果基本一致。
3.考察
首先,4個年級組別的因子分析結果並沒有顯示出動機特徵上的明顯差異,無法說明各年級之間學習動機的異同。然而高低年級組別的因子分析中,動機的差異特徵比較明顯。這說明,學習動機隨著學年上升發生的變化時緩慢進行的。
其次,從因子數量來看,低年級組得出了5個因子,高年級組得出4個因子。低年級組中“喜愛日語”和“喜愛日本大眾文化”作為2個因子分別被抽出,而在高年級組中則作為1個因子被抽出。這說明,隨著學年的上升,學習動機出現統一化傾向。
最後,從統合性動機的特點來看,低年級組主要集中於“將來想在日本生活”、“想了解日本”等對日本這個國家的嚮往;而高年級組則集中於遊戲、動漫、電影,文學等大眾文化上。這說明,隨著學年的上升,學習動機開始趨於現實化。另外,相對於低年級組而言,高年級組的日語能力較高,接觸日本大眾文化的機會較多,想進一步瞭解日本文化的慾望也更強烈。從道具性動機的特點來看,低年級組中因子負荷最高的“為了去日本工作”這一項在高年級組卻是因子負荷最低的一項。一般來講,高年級組學生即將畢業,將學習動機與就業相掛鉤的傾向應該比較突出,但是研究的結果卻恰恰相反。在高年級組的道具性動機中,留學、旅遊等成分的因子負荷都居於就業之上,這可能和就業恐懼感等心理因素有關。從誘發性動機的特點來看,除了“學習日語是大勢所趨”、“喜歡學習日語”等共通成分之外,低年級組更傾向於日語課程,日語教師等和課程相關的專案。而高年級組則更傾向於對日語的國際性和重要性的認知。從中不難看出,隨著學年的上升,學習動機已經不僅僅侷限於課程本身,而是向社會價值、社會地位、國際化意識等更加高層次的方向擴大。(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
參考文獻:
[2]國交流基金.海外の日本教育の狀日本教育20xx年[Z].20xx.
動機的論文2
“媽媽通常都是為了哄我入睡才唸書的,所以,我都是窩在被窩裡聽的。雖然身為商店老闆娘的媽媽並不是很會念,不過,對於小孩子來說,她卻是個很好的說書人,怎麼說呢?因為她會照著我的要求去唸我所指定的段落。她絕不會擅自主張。對媽媽而言,只要能讓我早早入睡就好了,至於要念哪裡都沒關係。她一定是想,只要讀讀我喜歡的段落,我就會早點睡著,結果,她同一個地方通常一讀就要讀好幾遍。四遍也好,五遍也好,總之,她會為我讀我最喜歡的部分。結果,最先睡著的都是母親,至於我,則沒那麼快睡著。平常,我很難和母親有類似這樣的共處時光,所以那稱得上是我僅有的可以獨佔母親的時段,因此,我總是睜大眼睛瞧、豎直耳朵聽。”
“用耳朵聽應該比用眼睛讀更能逼近語言的本質。很幸運的,我在幼兒時期,就透過耳朵充分享受到聆聽語言的樂趣。”
這是《繪本之力》中,80歲高齡的作者松居直回憶小時候聽母親念故事書的感受。
我雖然幫孩子唸了10年的故事書,卻無法得知他們對於“父母念故事書給他們聽”這件事的內心感受,只能暗自猜想、揣測。主動問孩子嗎?我沒想過這麼做。我總覺得,有些事情是要經過時間的沉澱,美妙的滋味才會自然地發酵浮現。所以,看到松居直的這段描述,就像是看到了我的孩子道出他們未來的感受,而心有慼慼焉。
《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這本書看似以英文學習為出發點,其實對於孩子各方面的學習都有好處。我總是小心翼翼地審視他們的“動機和興趣”在哪裡,因為這才是一切事情成功的要素,不論成功的定義是快樂人生,還是飛黃騰達,或是兩者兼備。
“英文耳朵”是目標,可是促成目標的動機和興趣,卻與英文一點關係也沒有。孩子聽英文故事書的真正動機和興趣是故事,不是英文。
如果你很少有機會接觸童書繪本,或許很難體會我的話。所以,接下來我要介紹7本興味盎然的故事書,先讓父母感同身受地體會故事的美妙,才能激發父母幫孩子念英文故事書的“動機和興趣”。就如我所說的,有了動機和興趣,做事情才容易成功,大人小孩都一樣。
動機的論文3
[摘要] 在全球化盛行的今天,學習第二門語言也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主要潮流和學習趨勢。在各大高校中也逐漸開始重視對於外語的教學。在學習第二門語言的過程中,學習動機無可厚非地成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習效能也不單單指代學習的最終成績,更多的是學習的結果以及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各種能力。本文透過研究二語學習的動機與學習效能的聯絡,來揭示學習第二門語言的癥結所在,併為找出更好的第二語言教學法提出建議。
[關鍵詞] 二語學習;學習動機;學習效能;教學方法
一、引言
語言學界對於語言和文化的關係,早已形成共識。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文化透過語言得以凸顯,其表現力得到充分的展示。而在日常生活中,語言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種交流工具。在一些語言學家的眼中,語言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是獲取第二門語言的關鍵之處,可以說,語言的學習動機是在語言學習中最值得觀察的變數之一。一些研究表明,語言學習的動機可以分為工具型和融合型兩種型別,當然,根據其他不同的分類標準,也可以劃分為其他幾種型別。對於學習動機的研究調查表明,語言的學習動機與學習者所採用的學習方法、最終的學習效能和學習成績是相關聯的,並且,學習動機在這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概念表述
(一)學習動機
那麼,什麼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可以成為是一種強大的動力,也可以成為是“學習的動力”。這種動力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引學生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以提升自己的語言知識。這種學習動機並不單純是指學生的心理作用,還包括各種不同的因素所構成的整個系統。當然,心理作用也在其中佔據著重要的部分,這種心理因素可以大體分為以下幾種:學習的信念,學習愛好以及學習興趣。有了學習動機,學生就更容易擁有學習的目標,而學習目標又是指引學生找到良好學習方法的不可或缺的方面。這一切構成了學習的動機。
每個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學習動機也不例外。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把學習動機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第一種,根據學習動機的內容,可分為正確的學習動機和錯誤的學習動機。擁有正確學習動機的學生將會變得勤勉自律,努力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各門課程,並且敢於擔當和肩負責任。錯誤的學習動機只能讓學生的思想變得狹隘,注重眼前利益而非長遠利益,無法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完成學習計劃,其學習目標也很有可能偏向於利己主義,無法肩負起為祖國做貢獻的責任。
第二種,根據學習動機與學習的關係,可以分為近景直接動機和遠景間接動機。近景直接動機是指,學生由於對語言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或者是求知慾旺盛,再輔以教師生動形象的授課的影響,使得學生產生了一種利於二語學習的動機。這種近景直接動機的作用是促使學生將語言的學習與學習的興趣、成功的慾望聯絡起來,讓學生有更好的心態進行二語學習。而遠景間接動機是指學生的學習動機只與自身相關,為了自身利益才進行學習。這種動機的永續性和穩定性比較差,容易受到環境和個人心理因素的影響。
第三種,根據學習動機的來源,可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內部學習動機是指學生因為自身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而對於第二門語言進行積極的學習活動,這種動機通常會引領學生進行主動的學習,已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而外部動機是指由於外部推動力而進行的被迫的學習活動,比如為了逃避老師的懲罰而完成作業、為了不被父母責罵而好好看書。這些學習者的學習目的並不是為了真正獲取知識,更多的是得到一種讚揚。這種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比較低,對於學習內容本身並不感興趣。
當然,還有一種融合了多方面因素所進行的分類,即在二語學習中,根據學習語言的態度和傾向,可以將學習動機分為融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融合型動機的學習者在學習目的語的同時也會進行目的語相關文化的學習,即不僅對於語言有所掌握,同時也對這種語言在實際情景語境中的使用有所掌握,而學習語言的目的就是為了融入目的語文化的交流圈子之中。具有融合型動機的二語學習者一般都是被一門語言本身的魅力所吸引,對於目的語展現出濃厚的.興趣。這種學習者所進行的是一種純粹的語言學習活動。而工具性動機是指,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將其作為一種工具進行使用,比如為了應付一些考試、得到更高薪的職位等,這種語言學習者將語言視為一種能夠為其帶來利益和價值的工具。
雖說透過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將學習動機分為以上四種,但是最後一種,即融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是二語學習中最常見的型別,也是動機研究中影響至今的二分法。
(二)學習效能
學習效能也可被稱為學習自我效能,是指學習者對於自己能夠自行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的一種信念程度。這個概念起源於班杜拉的理論。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這個概念,是因為他發現在以前的眾多對於二語學習動機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要參考方向著眼於學習這對於知識的獲取階段,而並未對於學習動機、學習目的和學習結果之間的相互關係進行研究。為了更正前人的思想,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這個概念,拓寬了學習目的對於學習結果的影響途徑,解釋了學習者的內部因素對於學習結果的影響。
還有其他的學者認為,學習效能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第一,學習能量。這包括學習者的求知慾望,以及對於學習目標的動力。第二,學習能力,這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種能力,比如邏輯能力、運算能力、記憶能力、理解能力等等。第三,心理狀態,這關係到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於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學習者能否在最短的時間內察覺到自身的消極因素並加以調控,以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當然,這些還包括團隊協作能力、處理學習中的難題的能力等等。
三、二語學習動機和學習效能
對於二語學習者來說,學習動機經常是被語言教師忽略的一個環節。然而不能被忽略的是,教師所進行的二語教學活動,是透過學生對於目的語的學習興趣來逐步進行下去的。學生的學習動機就像是一個契機,一個橋樑,用來連線語言教師和學生。從這個層面上,可以說是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掌控著整個課堂。學生對於二語的學習動機不純正或者說不正確,很有可能導致教學的失敗,最終達不到理想的成績,也無法提高學習效能。所以說,學習者的二語學習動機是進行語言學習的重中之重,而如何激發語言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以期達到更加良好的教學目的並且能夠提高學習效能,就成為語言教師急需解決的課題。
由以上概念的表述我們可以得知,學習動機和學習效能的關係可以表述為動力和能力之間的關係。學習動機的多重分類促使不同型別的動機會得到不同型別的學習結果,但是學習效能並不單純指代學習的結果和目的,更多的是獲得一種學習能力和調節自身心理狀態的能力。這種“能力”不能單單從一個方面進行表述,它其實是一種多方面的能力的綜合。所以,我們應該由此注意到,在學習第二門語言的過程中,學習動機和學習效能的關係是相互的,學習動機能夠激發學習者對於第二門語言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習者進行積極主動地二語學習,反之,學習效能的提升也有助於進一步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使之在更加自然的環境之中進行知識的獲取。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二語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效能的關係進行進一步的闡述:
第一,在二語習得之中,有四個方面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這四個方面可以概括為,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學習者所處的文化背景、學習者的自身差異、語言輸出。對於學習者的自身差異來說,這種自身差異主要存在於智力能力、語言天賦、學習動機以及處理困境的能力這幾種情況之中。可以得知,學習動機是存留於學習者的個體差異之中的,而個體差異是影響二語習得的重要方面。不同的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不同,但是在上述文字中,針對於不同型別的學習動機已經做了完整的表述,無論是正確的、近景的、內部的學習動機,還是融合型的動機,都對學習的效能具有一定的影響。可以這樣說,學習的動機影響著學習者的努力程度,這種努力程度可以透過學習積極性、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策略等方面體現出來。而努力的程度影響著學習的最終結果,比如最終的考試分數。當然,好的學習結果能夠促使能力的提高,各種能力的提高結合在一起,最終促進學習效能的提高。在學習第二門語言的過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候就是在考驗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如果學習者僅僅是看重眼前利益而非長遠利益,或者是由於外部推動力,比如為了逃避老師的懲罰而完成作業、為了不被父母責罵而好好看書等而進行的被迫的學習活動,亦或是學習者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將其作為一種工具進行使用,這種錯誤的動機無法達成良好的學習效果,無法提升學習者的能力和學習效能。所以,好的學習動機是提升學習效能的關鍵。
第二,學習效能的提升也有助於學習動機的促進。人只有在經歷了成功的滋味之後,才更加的希望為之努力。對於語言學習者來說,在學習過程中的成功能夠使他們更好地進行下一步的學習。比如成功地克服了困難,跨過了很難的一道坎,或者是在考試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與外國人的交流之中得到了很多自信。這些良好的學習效果都能夠更加的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讓學習者對於第二門語言的學習具有更大的興趣。
在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係中,二語學習者能夠透過正確的學習動機收穫良好的學習效能,並且堅定繼續學習的信念,更好的激發學習者的潛能,提升興趣,以獲得更大的收穫。
四、動機和效能對於語言教師的啟示
現今的很多研究已經證實了在第二語言習得之中學習動機與學習效能之間的正比例關係,以及學習動機對於二語學習的重要性。這些能夠讓語言教師意識到,為了提高學生對於第二門語言的學習水平,教師應當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方面相應的做出一些改變。
(一)妥善獎懲,激發熱情
一些語言學家指出,語言學習者想要取得進步,至少在每個星期要花費四個小時的時間來進行語言的學習。這些學習包括課上學習和課下學習。當然,單純的課上學習是無法達到這一標準的,所以語言教師要更多地在課上進行引導,讓學習者在課下更好地完成語言的學習。課上的引導要更多地注重學習動機方面的引導,一般來說,在激發學習動機方面,表揚和獎勵比批評和指責來得更加有效,因為前者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大的成就感,增強自信,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而後者恰恰是相反的作用,這對於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是十分不利的。當然,獎懲是要同時進行的,總是進行表揚也會起到反作用。
(二)競爭合作,增強趣味
自我決定理論指出,教師應該創設能夠充分滿足學生需要的學習環境,來幫助學生培養自我決定的學習動機。這三種需要分別是自主需要、勝任需要和歸屬需要。為了創設這樣的學習環境,教師可以透過增加課堂中的彈性空間、強調任務的意義和價值、承認並接納學生學習中的消極情緒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接納那些暫時無法引起他們興趣的學習任務。在這之中,競爭和合作是兩個雙生面,也是應當兩手抓的方面。對於學習者的競爭意識的培養,有助於提升其學習熱情。在危機感高漲的情況下,學習者能夠更好地集中注意力,進行高效率的學習。而培養學習者的合作意識對於學習效能的提升也是很重要的,合作能力也屬於學習能力的一方面。所以,可以進行一些語言類的比賽,比如朗誦大賽、口譯比賽等,激勵學生進行語言學習;也可以成立學習小組進行參賽,鼓勵進步和團結互助,更有利於提升學習者的各方面能力。
(三)創設情境,啟發教學
上面曾經說過,語言課堂是透過學生對於目的語的學習興趣來逐步進行下去的,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掌控著整個課堂。所以,要收穫更加良好的學習效果,就要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現今,填鴨式教學早已被淘汰,一些刻板教條的教學方法也不必再提。啟發式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法,對於二語習得的學生來說是很有幫助的。首先,學習一門語言最好的方式就是融人情境之中,融入到這門語言該有的文化之中,才能保證一定的語言輸入,獲取更加良好的語言輸出和學習效能。當學習者接受了足夠的目的語輸入之後,語言的學習將會自然而然的發生。其次,創設情境很容易讓學習者融入到學習的氛圍之中,透過語言教師的一步步引導來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如何正確地進行語言輸入、如何正確的引導,成為了語言教師應當關注的問題。
對於這一點,一位名為柯臘申的語言學家提出了語言的輸入假設,即學習者主要透過理解語言的輸入來進行第二門語言的學習。這個假設的主要公式可以被描述為“1+1”,即學習者接觸的語言應該略微高於他們現有的水平,這樣他們既可以理解其中的大部分內容,又可以面對一定的挑戰,從而爭取更大的進步。語言輸入的難度不能太過高於二語學習者的現有水平從而使之望而生畏,也不能太過接近於其現有能力從而使之缺乏挑戰性。
五、總結
學習動機和學習效能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係。只有真正認清這一點,才能將二語學習推上更高層次的發展。本文透過闡述學習動機和學習效能的基本含義和分類,分析其相關性,同時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提出相關的建議。
動機的論文4
關於電動機構卡滯故障的設計改進
某電動機構是為裝置流量活門配套的產品,用於飛機環境控制系統,根據流量控制盒輸出的脈衝訊號調節裝置流量活門的角度。
在外場使用中該電動機構故障率高發,故障率達30%以上,主要故障模式為卡滯或不工作,嚴重影響飛機正常使用。
1 產品組成及工作原理
某電動機構主要由永磁直流電動機、減速器、開關元件、輸出軸元件及繼電器等部分組成。
當給1 號插針供正電,2 號插針接負極時,電動機開始工作,透過減速器減速,帶動輸出軸向開啟方向運動;當先給3 針和4 針繼電器線包加28.5VDC 電壓時,繼電器3 組觸點由常閉轉為常開狀態,此時給1 號插針供正電,2 號插針接負極時,輸出軸向關閉方向運動。在輸出軸開啟與關閉的兩極限位置上,分別有一個WWK-2 極限開關,當輸出軸運動至開極限位置時,凸輪帶動搖臂按壓微動開關K1 使之由常閉轉為常開狀態,電動機斷電停止工作,並透過5 號插針輸出開極限位置訊號;反之,當輸出軸運動到關極限位置時,凸輪帶動搖臂按壓微動開關K2 使之由常閉轉為常開狀態,電動機斷電停止工作,並透過6 號插針輸出關極限位置訊號。
2 故障分析
2.1 故障模式分析
透過對歷次故障品的統計分析,該類故障模式一般分為三種情況:一是產品通電不工作,約佔此類故障模式的30%;二是產品通電時工作、時不工作,透過反覆工作或施加外界敲擊、振動等方式會故障復現,約佔此類故障模式的40%;三是產品在常溫和外加溫度、振動應力的情況下通電始終工作正常,故障未復現,此類約佔故障模式的30%。
對故障復現的產品進行電測量發現,此時電機1號與2 號插針間為斷路。逐步分解產品,插頭座及開關等處焊接牢靠;微動開關常開、常閉觸點轉換正常,測量觸點間接觸電阻正常;測量發現繼電器的一組或多組觸點出現無法正常導通的現象,繼電器失效;進一步分解檢查電機工作正常。為準確定位繼電器失效原因,攜故障繼電器前往生產廠家進行了失效分析。該電動機構負載性質為:電動機靜止時輸入阻抗非常小,啟動時存在浪湧電流,對繼電器的觸點形成瞬間電流衝擊,而此刻正對應於觸點彈跳及動態接觸電阻區,容易出現燒蝕拉弧,而電動機的線圈是一個電感,斷開時電感負載中的能量將感生瞬態電壓,並透過繼電器的觸點放電消耗這些能量,因而引起電弧並使觸點燒蝕。繼電器在此種負載下,經過長期頻繁通斷,造成簧片金屬轉移損耗嚴重,最終導致繼電器故障。繼電器失效的原因是由於使用次數頻繁,在機械損傷和電腐蝕的共同作用使得繼電器內部動簧片不能正常接通。
由產品工作原理分析,電動機構卡滯(不工作)的故障樹。透過故障分析,電動機故障基本不存在,主要還是繼電器故障。
2.2 繼電器失效機理分析
繼電器在工作中,觸點要經歷四個過程:閉合狀態、斷開過程、斷開狀態和閉合過程。
(1)閉合狀態
繼電器銜鐵未動作時,動簧片與常閉簧片接觸,常閉觸點處於閉合狀態;銜鐵動作後,動簧片與常開簧片接觸,常開觸點處於閉合狀態。在閉合狀態下,繼電器的負載可以達到5A,觸點一般不會引起不良後果。
(2)斷開過程
指觸點由閉合狀態過渡到斷開狀態的過程。繼電器動作時,動簧片與常閉簧片分離,常閉觸點處於斷開過程;繼電器釋放時,動簧片與常開簧片分離,常開觸點處於斷開過程。繼電器觸點的斷開是逐步進行的,開始時觸點接觸面積逐漸減少,接觸電阻隨之增加,溫度也隨之升高,如果觸點負載電流大於10mA,會使觸點接觸處的金屬熔化成液態橋。觸點繼續分開的瞬間,液態橋被拉斷或汽化蒸發,形成微小間隙,負載電壓幾乎全部加在這個間隙上。當負載電壓足夠高時,會形成很強的電場,間隙裡的中性氣體分子會在強電場的作用下發生電離,變成帶電離子而使間隙擊穿,如果被開斷電路內的電流和觸點上的電壓大於臨界燃弧電流IO和臨界燃弧電壓UO,就會形成電弧,持續時間約10us,隨著觸點間隙繼續增加臨界燃弧熄滅。
繼電器銜鐵未動作時,動簧片與常開簧片未接觸,常開觸點處於斷開狀態;銜鐵動作後,動簧片與常閉簧片未接觸,常閉觸點處於斷開狀態。繼電器觸點在斷開狀態下,動簧片與靜簧片之間有足夠大的間隙,保證了觸點具有足夠的絕緣強度和抗電強度,因而觸點在斷開狀態下不會被燒蝕。
(3)閉合過程
指觸點由斷開狀態過渡到閉合狀態的過程。繼電器動作時,動簧片將與常開簧片接觸,常開觸點處於閉合過程;繼電器釋放時,動簧片將與常閉簧片接觸,常閉觸點處於閉合過程。在閉合過程中,動、靜觸點逐漸靠近,當觸點間隙約為0.1mm 時,電場強度很大,會出現陰極電子發射,間隙被擊穿而放電,與斷開過程出現的情況類似,但因動、靜觸點很快就接觸上,不會引起嚴重後果。動、靜觸點剛好接觸時,由於觸點壓力很小,實際接觸面積也很小,相應的觸點電阻較大。若電路起始衝擊電流較大,就有可能使觸點發生熔化,熔化的金屬停留在觸點間,受到隨後增大的觸點壓力的作用,往往就會產生觸點熔焊現象或觸點金屬轉移現象。另外,在閉合過程中,由於動觸點具有一定的動能,在與靜觸點相碰時,會產生觸點回跳,而且往往不止一次,當回跳間距達到一定值時,就會出現電弧放電現象,以致造成觸點金屬區域性熔化。
因此,繼電器在閉合過程和斷開過程中,受負載和觸點切換的共同影響,觸點表面產生焦耳熱並使觸點間產生火花、電弧,此時觸點上的部分金屬在電弧的作用下發熱、熔化、沸騰,在電場的作用下出現轉移、飛濺,出現嚴重的電腐蝕,由於電腐蝕後觸點表面出現金屬轉移,當繼電器使用次數過多時,由於機械損耗和電損耗的共同作用,導致繼電器通電後觸點之間不能正常接通。
2.3 結論
透過以上分析,該繼電器壽命及響應時間不能滿足產品小角度頻繁正反向調節的使用要求存在以下問題:
(1)電磁機械式繼電器不適合頻繁工作;
(2)電磁機械式繼電器可靠性低;
(3)電磁機械式繼電器響應時間長(動作時間15ms、釋放時間
(4)電磁機械式繼電器壽命短(5 萬次)。
3 解決措施
為了解決繼電器故障率高的問題,對國內多個繼電器生產廠家的繼電器使用壽命情況做了大量調查,本繼電器已經是國內繼電器產品中壽命指標較高的繼電器。目前國內該類繼電器使用壽命最高為5 萬次,無法滿足飛機上脈衝控制的使用需求。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電磁繼電器響應時間長、可靠性低、壽命短等問題,認為採用無觸點的電子換向模組進行換向是一種可行的方案,其工作原理、設計技術、製造工藝等成熟,質量穩定可靠。
電子換向模組具有以下特點:
(1)電子換向,無機械觸點,壽命長;
(2)電子電路控制,可靠性高;
(3)響應時間快,適合脈衝控制調節;
(4)適合電機頻繁控制換向工作。
當4 號針斷開時,1 號插針供正電,2 號插針接負極,電子換向模組工作(其內部2 腳輸出正電,8 腳接地),電動機正轉,透過減速器減速,帶動輸出軸向開啟方向運動;當4 號針接負時,再給1 號插針供正電,2 號插針接負極,電子換向模組工作(其內部9 腳輸出正電,3 腳接地),電動機反轉,輸出軸向關閉方向運動。極限位置限位及訊號指示工作原理未改變。
電子換向模組是一種限位式有刷直流電機驅動電路模組,採用功率MOSFET 電晶體的無觸點控制轉換器。主要完成直流電動機控制訊號的隔離放大、訊號處理、限流保護及電機驅動等功能,驅動器控制訊號部分與功率驅動部分光電隔離。光耦隔離電路控制訊號處理,限流電路實現有刷電機驅動的限流保護,限制有刷電機驅動器及電機工作時的最大電流,驅動電路完成功率管導通與關斷的控制,透過功率輸出,驅動直流電機。
電子換向模組由於沒有觸點就沒有切換火花腐蝕觸點現象,從理論上講壽命是無限的。該驅動模組輸入輸出採用光電隔離,具有較高的抗干擾能力,可靠性較高。另外,採用該模組後,電動機構響應特性得到提升,響應時間由原來毫秒級縮小為微秒級,能更好的與流量控制盒的脈衝控制匹配,可以徹底解決電動機構卡滯故障。
4 試驗驗證
對改進後的產品進行了低溫貯存、低溫工作、高溫貯存、高溫工作、溫度衝擊、溫度-高度、振動、衝擊、加速度、炮振、電源特性、電磁相容和壽命試驗考核,試驗結果全部合格。
動機的論文5
成就動機是推動個人獲得成就的內在力量,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動機。它對個體的工作、學習都會產生很大的推動作用。研究成就動機,進而採取有效措施激發、控制個體的成就動機,無論對組織的發展還是對員工個人的成長都有重要的意義。
一、成就動機的內涵
成就動機的概念最早是由H.A.Mury提出的,他把人類的基本需要分為二十種,其中居於首位的就是成就需要。他認為,成就需要是指“儘可能快和儘可能好地做事的願望或傾向”。繼H.A.Mury後,R.Sears於1943年提出“成功與失敗的需要”;F.H.Auporey提出“自我參與”的概念;Lewin於1944年進行了志向水平的固研究。1950~一1965年這一時期,關於成就動機的研究主要在兩個層次上展開。一是以D.C.McCMland為代表進行的自上而下的研究,著重探討社會文化對成就動機、價值觀的影響,進而分析社會集體成員的成就動機水平與該社會的經濟、科技發展之間的關係。二是以J.W.Atkinson為代表進行的成就動機微觀方面的研究,著重研究成就動機的實質、動機的發生、發展及成就行為認知和歸因等問題。麥克裡蘭和阿特金森成為成就動機概念的正式提出者。麥克裡蘭在其賊就動機》一書中寫道:“成就動機就是與自己所特有的良好或優秀的標準相競爭之下,個人所學習而來的一種追求成功的需要或驅動力。”此後,其定義範疇又有了新的發展,如成就動機維概念,即成就動機被認為具有多成分的心理結構。因此,成就動機被定義為對優秀標準的競爭或者個體設定或實現個體目標的願望。近年來,我國學者在借鑑國外研究的基礎上,對成就動機做了進一步研究。王本法認為,所謂成就動機指的是想要很好地完成困難的工作,在競爭的條件下獲得良好成績的那種動機。臺灣學者張春興認為,成就動機是個人追求成就的內在動力,包括三方面含義:個人追求進步以達成希望目標的內在動力:從事某種工作時,個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心理傾向;個人在不順利的情景中,克服困難、掃清障礙,努力達到目標的心理傾向。陳伸庚認為,成就動機是個人把自己的活動保持在儘可能高的水平和不斷增加的努力之中,從而把活動推到最好標準的心理傾向。張興貴認為,成就動機是人們追求高目標,完成困難任務,競爭並超越他人的人格力量。
成就動機受到經濟發展、社會環境、文化形態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也與個體特質緊密相關。不同個體的成就動機有所不同。不同的學者對成就動機有著不同的界定,但我們看出其共同點在於他們都認為,成就動機是個體在社會生存中逐步形成的,是促使人們追求成功與卓越的內部動力,它與競爭和努力提高效率有關,具有較強的社會意義。
二、成就動機理論
1、麥克裡蘭的社會成就動機理論。美國心理學家麥克裡蘭領導的調查小組透過大量的研究,創立了社會成就動機理論。社會成就動機理論是以溫特伯特姆和馬克斯?韋伯的研究為基礎創立的。溫特伯特姆的研究指出,母親的獨立性訓練有助於孩子成就動機的發展;馬克斯?韋伯指出,新教改革促進了個體的獨立性和責任感;麥克裡蘭透過對多個國家、地區不同時期成就動機與經濟增長關係的調查發現,人們成就動機的差異是由於兒童時期的不同經歷造成的,最後他得出結論:“正在取得成就的社會,並不是由於人口增長、政治制度、經濟狀況或自然資源為特別有利的條件,而是由於成就動機較高的執行者的存在和一種在兒童訓練中強調成就的社會傾向。”麥克裡蘭的研究方案啟示人們,高成就動機是優秀人才的一項基本素質。這一研究引起『.學者們對成就動機研究的進一步關注。
2、阿特金森的“期望一價值”成就理論。美國心理學家阿特金森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由期望成功與害怕失敗兩種穩定的傾向構成。當個體處於成就導向的環境中時,兩種傾向可以同時被喚起。而此時個體導向目標的趨力——成就動機,就是這兩種傾向的代數和。Atkinson發現,如果個體尋求成功的動機相對於迴避失敗的動機更強,他們對成功將有更高的主觀機率估計。同理,當個體迴避失敗的動機大於尋求成功的動機時,個體對失敗有更高的主觀機率估計。Atkinson提出了冒險偏好模型,即以個體對成功的渴望和對失敗的迴避兩種傾向衝突的結果來解釋個體的冒險行為。追求成功傾向明顯的個體,往往具有積極的進取精神和良好的工作業績。相反,迴避失敗傾向明顯的個體,往往為避免失敗的結果,採取消極退縮的態度和行為。
3、韋納的成就動機歸因理論。韋納把認知因素引入到成就動機理論中,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對成就動機進行探討,說明了人的成敗對未來成就行為的重要影響。他的成就動機歸因理論進一步發展了成就動機理論。韋納認為,個體對成功或失敗的結果認定存在四種主要原因: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這些原因都可以從原因部位(:內部和外部)、穩定性(穩定和不穩定)、控制性(可控和不可控)三個維度加以區分。個體對成敗的不同原因、不同維度的歸因會對個體以後的態度、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比如,如果把失敗歸因於能力等穩定因素,則會使個體對未來的成就結果產生失敗的預期;如果把失敗歸因於努力程度不夠這一可控的不穩定因素,則會產生積極的正效應。
4、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成就動機理論。班杜拉認為,人們僅憑意志力並不足以實施自己的行為,必須具備有效運用其力量的自我保證,自我效能感就起到這樣的作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資訊或信念。自我效能感透過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情感反應等最終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班杜拉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知覺與人的實際能力並不完全符合。在動機作用的過程中,相對於能力而言,對自己能否勝任的知覺起著更重要的作用。
5、洛克的成就目標理論。洛克提出的成就目標理論認為,在成就動機的諸多歸因中,能力是瞭解成就動機的關鍵因素。能力的差異感覺和無差異感覺影響著個體對任務難度的選擇。能力的差異感覺是指個體面對成就情景時,對自己能力水平的判斷。有能力差異感覺的個體把追求高能力表現作為自己行為的目標,完成任務只是作為表現能力的一種手段。能力的無差異感是指個體面對成就情景時,把完成任務作為他們的目標,能力只是完成任務的一種手段。
三、總結
成就動機的研究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微觀與宏觀兩個層次。其中,微觀層次的研究以麥克裡蘭、阿特金森和韋納的研究為代表,以個體為分析單位,探討個體成就動機的本質、內涵及與成就動機的關係。宏觀層次的理論研究主要以麥克裡蘭的社會成就動機理論為代表,其關注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中人們成就動機的特點、文化動因及其與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關係。有效激發、控制成就動機對個體、組織、社會都會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從個體角度看,成就動機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素質,是個體激勵自我、追求上進的動力,是決定一個人事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從社會角度看,人們的成就動機水平與經濟的增長、技術的進步、整個社會的繁榮發展息息相關。同時,成就動機受到經濟發展、社會環境、文化形態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也與個體特質緊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