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教育論文
關於創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教育論文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論文了吧,論文對於所有教育工作者,對於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那麼,怎麼去寫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創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教育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文摘要:將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模式用於高職院校管理,有助於構建“無縫對接”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理想的高職教育供應鏈應體現辦學主體多元、學歷層次齊全,與普通高等教育系統、就業渠道、生源渠道互通互連。實現這種“無縫對接”,需要政府參與調整供應鏈結構,高職院校實施拉動式人才供應鏈戰略,並與外界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同時做好就業資訊平臺建設工作。
論文關鍵詞:
一、研究背景
供應鏈管理是目前最先進的管理技術之一,它最早應用於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企業可以用最短時間尋找到最好的合作伙伴,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質量贏得市場,受益的不只是一個企業,而是整個供應鏈中的企業群體。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職院校可看作是一種服務型企業,學生從生源地進入高職,經過教育加工後,再輸送到用人單位。供應鏈管理思想完全可以引入到高職院校管理中來,改進學院原有供需關係,使之更有效地執行,實現與就業市場的無縫對接,最終達到生源提供方、高職院校和用人單位多贏的局面。高職院校在快速發展中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與就業市場銜接不通暢。具體表現為:與就業服務市場缺乏資訊溝通,畢業生就業程序延遲,就業成本加大;在專業設定方面,爭相創辦所謂熱門專業,致使專業趨同或不對口現象嚴重,造成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教育與就業市場脫節,學生即使就業也無法很快進入角色,需要企業再培訓,增加企業人力成本。從供應鏈角度來看,高職院校和就業單位是一條人才培養供應鏈上兩個不同的節點,以上這些問題的出現是由於這兩個節點無法達到一種無縫化的連線,或者說是一種非常通暢的連線。“無縫對接”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人才市場需要大量的具備行業科學管理知識和一線服務技能的應用型、複合型、外向型專門人才的情況下,與產業及企業同步互動、通聯的高職教育模式,在基礎理論、應用理論和操作技能層次上達到用人單位一線工作人員的就業要求,並具備事業的延展能力。
本研究將先從高職供應鏈分析開始,探究人才培養供應鏈的無縫化問題,進而找到高職院校與就業市場“無縫對接”的解決方案。
二、人才培養供應鏈分析和創新
(一)傳統人才培養供應鏈分析
高職院校自開辦之日起,供需問題就隨之產生,其供需關係網路是固有的。學校的供需關係不僅是為了滿足學生的培養而發生的`學校和生源單位之間的供需關係,而且還是為了滿足就業目標而發生的學校和用人單位之間的供需關係。這種供需關係網路雖然也屬於供應鏈範疇,但僅僅只是供應鏈的初級階段而已。就是一個按照這種通聯方式,以高職院校為核心的供需網路圖。
由可以看出,高等職業教育系列中有職業技術學院、本科二級學院、高專、成人高職、民辦高職等。雖然表面形式多樣,但在實踐中存有各自為政、相互分割、互不聯絡的種種弊病。中職與高職在縱向上缺乏資訊溝通和良好的協作,高職院校橫向之間也缺乏聯絡,更為不利的是專科教育成了職業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層次。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之間各自封閉、自成體系。在這裡生源、高職院校與就業市場沒有實現供應鏈管理,所涉及的供需關係是一種鬆散的、非合作的關係,在供應鏈中供需節點單位間缺乏有效的連線或整合。這種供需形式的弊端具體表現在:
專業及課程設定仍缺乏對社會實際需求的科學預測與把握,表現出較大的盲目性,很多高職院校一味追逐熱門專業,致使專業重複現象嚴重,專業人才的產出與就業崗位需求之間不成比例,造成供給嚴重大於需求的狀況。
由於生源質量普遍下降以及專科成為職業教育最高學歷等原因,高職畢業生面臨著就業難問題,同時社會又出現了高階藍領嚴重短缺現象。這種現象,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記憶體在。
“專升本”學生畢業時發放與普通本科高校畢業生不一樣的畢業證書,這無疑會給希望透過高職院校轉入普通本科院校學習的高職畢業生帶來一定的打擊,並且普通本科學校接受高職專科學生的動機多數在於擴大生源,在培養方式上一般也是按照傳統方式,沒有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更不是為了培養具有新型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高素質的應用性人才。用人單位也對這些“專升本”高職生有明顯的歧視。目前畢業生就業渠道包括學院推薦直接就業、參加人才服務中介機構交流就業、親朋好友幫助推薦就業、網路人力資源招聘等。但高職院校尚未建立成熟有效的畢業生就業通道,使得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溝通路徑尚未完全通暢,專業不對口和就業成本高的現象日益嚴重。
(二)創新人才培養供應鏈
透過對高職教育供應鏈的研究分析,結合就業市場發展趨勢,並借鑑發達國家(地區)高職教育的先進經驗,我國未來理想的高職教育供應鏈是:以應用為根本,以就業為導向,辦學主體多元、學歷層次齊全,與普高教育、就業渠道和生源渠道互通互連,開放式、高水平的供應鏈體系。
改造後的人才培養供應鏈具備以下特點:
1.實現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有效銜接
高職畢業生要實現充分就業,就必須按用人單位的要求“定製化”培養,實現畢業生能力與就業單位需求的“無縫對接”。由此,高職院校要及時瞭解用人單位要求,進行“需求”管理,參照就業單位崗位要求,共同設計教育培養方案,全方位實現“產學研”合作,並將管理延伸至用人單位,與用人單位建立良好的戰略伙伴關係,保證畢業生充分就業。
2.瞭解生源資訊,及時調整專業設定及招生計劃
一方面可以瞭解詳細的學生資訊,提高生源質量:另一方面使其能夠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設定和制定招生計劃。對教學質量不高、專業設定不合理而導致就業率較低的專業,應減少其招生數量,甚至停止招生。
3.完善高職教育體系建設,與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溝通
高等職業教育概念的外延範疇不是介於中專、高中與普高本科之間的一種學歷層次,而是獨立自成體系的系統,與普通高等教育形成相互溝通的關係。高職自身的體系應該由專科、本科及研究生3個層次組成,可以實行學分制,根據學分完成情況頒發畢業證書,並且部分所修課程學分在普通高等教育系統內得到承認,改變職業教育是培育低層次人才的印象。與企業開展合作,共同承擔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任務。
4.由原有的推動式供應鏈變成拉動式供應鏈
如圖3所示,推動式的供應鏈運作方式以高職為策動源,學生透過教育“加工”後從就業服務機構推向用人單位,就業服務機構和用人單位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這種供應鏈方式在早期的就業市場是可行的,在目前就業供過於求的局面下,該供應鏈響應能力明顯較差。拉動式供應鏈的驅動力來自用人單位,可根據用人單位的需求實現定製化服務。而整合化拉動式供應鏈在原拉動式的基礎上,更加強調供應鏈各節點的合作和協同,合作雙方參與到對方的相關事務中去。
5.整條供應鏈必須是無縫的
只有實現供應鏈的無縫化,才能實現畢業生就業的無縫化。在這條供應鏈上,所有成員的目標、想法和行動完全處於一種協調、同步的狀態,而這一切有賴於資訊流的傳遞。海爾、大紅鷹等企業辦校就是一種辦學單位和用人單位的有效整合。這種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企業的用人需求,降低了企業招聘成本和風險,同時,它還具備傳統職業教育所不具備的優勢,即最先進的實訓裝置、最模擬的工作現場和最柔性的就業規劃。
6.把自主創業作為一個重要的就業渠道
為改變以往人才培養供應鏈自主創業薄弱、就業渠道狹窄的局面,高職院校應設定自主創業的有關課程,為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人、財、物的幫助,讓一部分有創業實力的學生能順利發展自己的事業,從而也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三、實現高職人才培養供應鏈“無縫對接”的建議和方法
(一)政府應參與調整人才培養供應鏈結構
政府必須重新調整高職學歷層次,從大專層次向本科、研究生層次拓展。在普通高校和高職院校中挑選辦學能力強的院校作為本科和研究生職業教育試點單位,然後向全國逐步推廣。高職和普高之間要做到學歷對等、學分互通。鼓勵企業與高校合作辦學,實現資源共享。
(二)實施拉動式人才供應鏈戰略
拉動式供應鏈實施的主要手段是採取“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目前“1+1+l”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被廣泛採用。
如圖4所示,這種模式包括1年學校為主的基礎教育、1年校企共同的專業培養和1年企業為主的實習。每個階段的實施主體並不獨立,也不完全以時間來劃分,它強調的是在學校的教育環節中,企業對人才培養由淺至深的參與和全程的滲透。這種模式將學校教學和企業實習以及職業教育有機地融合起來,使得教育與行業發展、市場經濟相協調,提高了高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三)建立以高職院校為核心的人才供應鏈合作伙伴關係
要實現學院與就業市場的無縫對接,必須先實現人才培養供應鏈的無縫化,而無縫對接需要各節點間良好的、長期的合作關係。其合作伙伴關係建立的步驟為:建立供應鏈戰略合作關係的需求分析;制定標準,選擇生源提供單位和用人單位;正式建立合作關係;加強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在此主要研究校企間的合作關係的建立。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大多數高職學院和絕大多數企業缺乏主動出擊市場的動力和積極性,即使合作也僅僅是一種短期行為。為加強校企合作,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雙方簽定合同,嚴格履行契約;建立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校企之間形成穩定、長期的合作關係;設立專門組織機構在校企之間搭建橋樑,負責將企業界對人才的需求反映給學校。
(四)建設就業資訊平臺
高職院校在依託全國或省市就業資訊平臺的基礎上,要擁有自己的資訊平臺,包括就業指導資訊平臺、高校和就業服務機構之間溝通的資訊平臺、高校和用人單位的就業合作資訊平臺等。在供應鏈節點間資訊傳遞的過程中,用人單位透過定單來描述自己需要的人才,學院根據訂單來制訂招生計劃和教學計劃。因此,需要生源地、學院、用人單位三方共同制定衡量高職學生素質的評價體系,該體系包括思想品德、業務文化、體能健美和其他方面(包括創新精神和社會交往)。這4個指標都設立一定的許可權。
思想品德、業務文化、體能健美和其他方面的許可權分別為0.3、0.3、0.25、0.15。用人單位在訂單中給出這4個指標的分數值或者指標的分數值與許可權值的乘積之和,學院根據訂單的要求,客觀地給出分數,使合適的人在合適的時間進入到合適的崗位。高職院校還可以將此評價體系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職業生涯,促進學生自主創業。
高職院校的資訊平臺還包括提供反饋資訊的就業評價模組,該模組必須有一套成熟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就業率(或簽約率)、用人單位滿意率、專業對口率等,以便學校瞭解畢業生就業情況,為今後的指導工作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