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張世傑水畫語言特性的論文

關於張世傑水畫語言特性的論文

  我經常在想一個問題,我們所謂現代人的思維究竟在哪些地方更高明?結論是,除了在不斷製造出雜七雜八的供人享用的東西方面,在對整個自然萬物規律的認知方面好象並沒有高出什麼。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老子的這12個字中所蘊含的微言大義就不是現代人能講出來,而且許多人即使看到也很難真正理解到其全部。

  由此,我想到書畫藝術。總是有不少的理論家今天提出要打破傳統’明天又提出要繼承古人,昨天講危機’今天講輝煌,總是在不停地搞出一些“敏鎖”的吉論。

  慶幸的是,藝術自有其規律,往往不是靠行為之後的理論所左右。那些潛心藝術創作的人也很少受理論影響,這才總是能有“創作”之作,而非“複製”之物。

  數千年前古人看到的山,看到的水,看到的雲,看到的萬物大致與現在相同,即使有變化,也不會面目全非,所以,他們要想將這些自然中打動人的內心的東西表現出來,也一定是要尋找到最適合的“語言”,達到最準確的傳達,再現最生動的神韻。

  在這一點上,古人是早已做到了的:那就是概括!將所面對的自然之態中那些與自己內心沒有碰撞的“雜物"含棄掉,只留下那些讓自己內心評然而功,久不忘懷的`要素,即使是中國的工筆畫也是如此,畫面中所留下的一定是必須的,經過反覆構思’精心佈局後的概括。

  中國的寫意畫則更為典型。“寫意”則強調的是“意”,這種“意"是藝術家面對自然山水時被打動時的那種衝動的“概括”,是在對這種“衝動”進行過回味後的“概括”,最後是落實在創作中的“概括”,這一個變化的過程,正是體現藝術家從萬物的自然之態上升到藝術之態的認知、概括、表述的過程,體現的是藝術家是否真正領悟到“大道至簡”的標準。

  張世傑的眾多山水畫創作已經達到了“至簡”的境界,山是山,但不是哪座具體的山,水是水,但不是哪條具體的水。。欣賞其作品,往往是被其筆下的山勢,水態,雲語,霧意所打動。他的作品從自然中來,又完全擺脫了自然的侷限,達到了從“物象”到"象”的藝術轉承。

  自然造化了萬物,心境造化了藝術!從自然到心境才是藝術家的本質。

  張世傑的山水畫常依所表現之物與內心的需要而變化,這就使他的作品形成了筆韻豐富,隨心造意的特點。無論巨幅,還是小品都意透筆端’高度概括。

  大道至簡,大家之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