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之現狀論文(精選8篇)

淺析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之現狀論文(精選8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淺析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之現狀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淺析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之現狀論文 篇1

  摘要: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程序的不斷加快,銀行的併購浪潮愈演愈烈。國際大銀行之間不斷 “強強聯合”或“兼併收購”,其旨在擴大規模的同時以降低成本,實現全球拓展,不斷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國的商業銀行要想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取得一席發展之地,其國際化經營戰略的選擇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中國商業銀行國際化勢在必行。

  關鍵詞:

  商業銀行;國際化;金融全球化

  一、商業銀行國際化的動因分析

  1.商業銀行國際化是我國商業銀行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長期以來,我國的商業銀行一直處於國家壟斷地位,尤其以“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為代表,近幾年來,我國不斷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商業銀行業也不例外,我們希望能夠建立積極主動、靈活高效的市場競爭和金融服務體系,降低銀行的國有壟斷程度,促進銀行之間的競爭,提高銀行業的效率。而商業銀行國際化實際上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內容之一,是市場化在更高層次上的發展。商業銀行的全面國際化進一步推進,在國際銀行業務中引入競爭機制,這會促進和加速我國銀行向市場化的轉變。

  2.商業銀行國際化是我國商業銀行業應對外資銀行挑戰的需要。

  外資銀行機構的進入給中國銀行業發展帶來的挑戰主要有三大方面:

  (1)市場轉移的挑戰。外資銀行的進入會對中資銀行的壟斷地位形成巨大沖擊,外資銀行將憑藉完備的商業銀行服務功能與中資銀行展開激烈的優質客戶爭奪戰,使得國內銀行機構的市場份額相應縮小。

  (2)資本外流的挑戰。外資銀行的進入會使國內貨幣資金首先以本幣形式流入外資銀行機構,同時外資銀行機構進入中國國內市場業務,客觀上可促使本幣資金兌換為外幣資金,隨後出現資金從國內銀行體系的流出。

  (3)人才流失的挑戰。外資銀行拓展中國市場,會以優厚條件吸取大量高素質人才,結果會使中資銀行的業務骨幹流失。

  鑑於以上挑戰,我國商業銀行必須深化金融改革,提高中國金融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擴大業務範圍和客戶基礎,運用新產品和新技術,改善經營管理,學習和掌握外國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和金融創新產品,合理的選擇和培育優秀客戶,促使資金流向更為合理,提高金融效率,轉換經營機制,建立審慎會計制度,提高經營效率和服務水平。

  3.商業銀行國際化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近幾年,我國進出口交易額迅速增長,這就要求商業銀行為企業的進出口貿易提供結算、外外匯買賣、互換交易、風險規避以及引進先進的技術裝置、出口產品售匯等業務提供廣泛的服務。

  在大力開拓海外市場,參與國際經濟的大迴圈的背景下,要求我國的銀行必須緊緊地跟上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務,促進我國外向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二、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程序中存在的問題

  1.銀行經營模式選擇不利於進行國際化發展。銀行的經營模式分為分業經營和混合經營兩種。分業經營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指金融業與非金融業的分離,第二個層次是指金融業中銀行、證券和保險三個子行業的分離,第三個層次是指銀行、證券和保險各子行業內部有關業務的進一步分離。我國則採取此經營模式。分業經營不利於銀行進行公平的國際競爭,尤其是面對規模宏大,業務齊全的歐洲大型全能銀行,單一型商業銀行很難在國際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而混業經營容易形成金融市場的壟斷,產生不公平競爭;過大的綜合性銀行集團會產生集團內競爭和內部協調困難的問題;可能會招致新的更大的金融風險。

  2.業務品種少,種類單一。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範圍較窄,長期以來高度依賴於存貸款業務。在我國各商業銀行目前的總收入中,利息收入所佔的比例大部分都在90%以上,而資料統計顯示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非銀行收入能佔據銀行總收入的40%以上。反觀我國,各家商業銀行目前從事的非利息收入業務主要集中於加工業務,如支票加工、資金轉移、信用證託收、經紀代理等,其他型別的業務,包括交易業務和諮詢業務辦理得很少。雖然在非利息收入業務的起步階段一般以加工業務這種最基本的業務為主,但決不能完全侷限於此種業務。我國銀行非利息收入業務是在借鑑發達國家經驗的基礎上起步的,應有較高的起點,不應再完全重蹈其他國家銀行的覆轍。雖然銀行辦理非利息收入業務目前受到一些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但應盡力實現業務種類的多元化。

  3.人才嚴重缺乏。銀行從事非利息收入業務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對於此種業務的開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銀行之間非利息收入業務競爭的勝負,主要取決於從業人員素質和能力的狀況。相比之下,外國商業銀行走的是一條重人才、講效率的經營之路。外資銀行機構非常注重人才的選用,它們往往為了業務的擴張,市場份額的擴大,不惜以高薪挖掘一些素質高的優秀人才。

  4.資本金充足率低,不良貸款比例高。由於我國業務品種少,種類單一,這直接導致了我國商業銀行收入較低,實際資本金充足率不符合《巴塞爾協議》要求,資產質量不高,盈利能力較差。這在客觀上限制了我國銀行的競爭能力和業務範圍,影響我國的國際化發展。

  5.服務手段落後,金融產品單一。外國商業銀行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實力雄厚,有發達的國際業務網路,先進的技術裝置,電子化程度高,資金調撥靈活,同時,發展理論比較完善,金融創新意識強,能夠廣泛採用國際金融領域已有的創新成果,服務意識強。與之相比,我國銀行服務手段落後,效率低下,又缺乏創新和服務意識,金融產品比較單一。

  三、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方略探析

  1.在現有經營模式的基礎上,提高我國商行的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儘管我國大多數大型商業銀行都進行了股份制改造,並且隨著引進國際知名金融機構作為戰略投資者和公開上市,我國大型商業銀行在產品創新、風險控制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盈利能力也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必須看到,我國的大型商業銀行產品創新能力、風險管理能力、決策能力等依然存在著很大的不足之處。特別是,我國仍然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金融創新的環境不夠理想。我國的大型商業銀行應該透過在發達國家設立分支機構、子公司、控股公司等來學習、借鑑、模仿它們的先進的管理經驗,反過來再來促進或帶動國內的金融創新和提高風險控制能力。

  2.拓展業務領域,加強涉外業務,開闢海外市場,實現經營的多樣化和全能化。儘管分業經營有利於保證商業銀行自身及客戶的安全,阻止商業銀行將過多的資金用在高風險的活動上;有利於抑制金融危機的產生,為國家和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是混業經營使銀行可以兼營商業銀行與證券公司業務,可以加強了銀行業的競爭,有利於優勝劣汰,提高效益,促進社會總效用的上升。在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的大趨勢下,混業經營已成銀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國內商業銀行應未雨綢繆,積極進行混業經營制度設計,逐步推進混業經營,提高金融企業的競爭力。

  3.積極穩妥引進和利用外資銀行,擴大與外資銀行的合作。我國應擴大外資、合資金融機構設立的範圍,增加外資、合資金融機構的種類,既可以給國內金融機構帶來競爭壓力,又能使我國金融機構更進一步、更好地學習國外金融機構先進的運作和管理方法,以加速我國金融業人才培養,加快我國商業銀行在管理上走向國際化。

  4.拓展業務領域的同時,培養國際銀行業務人才。我國的銀行收入構成中,利息收入佔據了絕大多數的比例,非利息收入的比重有待迅速提升,這就需要我國商行在發展國際業務,提高非利息收入,最佳化我國銀行資本的結構。同時,培養一些國際銀行業務人才,並儘可能地引進國際人才,在增加業務面的同時,提高服務質量,這很有利於我國商行國際化業務的發展。

  5.充分利用現有的國際業務網路的同時,逐步建立自己的海外金融活動網路,面向國際市場。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具有後發優勢,能夠借鑑先進經驗和技術,商業銀行的國際化本身就要求我們必須能夠“引進來”。同時,我們還要大膽地“走出去”,要透過建立自身的國際業務網路結構,能夠在國際貿易伙伴國和一些投資比較集中的國家和地區設立分支機構,代理處等,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打造自己的特色,促進自身更好更快的發展。

  6.構建國際化的銀行金融監控體系。在銀行國際化的同時,資訊的不對稱程度也在進一步加深,在某種程度上會加大銀行的經營風險,不利於整個世界的金融體系的穩定與發展,這就要求在銀行的日常經營中需要母國和東道國的共同監管,構建一個國際化的銀行金融監控體系。

  四、結語:

  我國商業銀行在國際化程序中依舊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在金融創新不斷,金融風險加大的今天,我國在商行國際化中依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參考文獻:

  [1]田智哲:商業銀行科學領導與管理實踐[M].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5

  [2]羅傑斯:商業銀行的未來:組織機構、戰略及趨勢[M].新華出版社,2001

  [3]羅明忠:商業銀行人力資源供求及其均衡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4]赫弗南:商業銀行戰略管理[M].海天出版社,2000

  [5]曹鳳岐:中國商業銀行改革與創新[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淺析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之現狀論文 篇2

  論文關鍵詞:

  內部管理;國際業務;商業銀行;國際結算業務;國際化程序;國內銀行業

  論文摘要:

  隨著國內銀行業國際化程序的不斷加速,國際結算業務在品種和數量上正成倍增長。商業銀行如何做好做強國際結算。規範國際業務內部管理。值得認真探討和研究。

  一、加強內外溝通。提高運作效率。

  國際業務涉及銀行、稅務、外管 、海關等多個部門,為了進一步做好國際業務。商業銀行有必要就操作當中遇到的問題與相關部門進行協調,以提高效率,防範風險。例如,銀行在處理報關單時。需要登入海關核查網對每一份報關單進行核查、核注,在核查的過程當中會經常由於網路故障等問題影響工作效率,如果能和海關的技術部門取得溝通,掌握一些保障通訊質量的手段。對提高銀行業務處理效率是非常有益的。另外。國際服務貿易項下付匯。客戶需要向銀行提交相關的稅務憑證。由於對納稅法規、程式不熟悉,客戶往往要在銀行與稅務部門之間往返很多次才能辦成業務,如果能在銀行、稅務之間建立一條快捷通道。方便銀行與稅務部門溝通。可以給客戶辦理業務帶來許多便利。外匯管理局作為商業銀行國際業務內部國際業務的直接管理部門。是制定各項管理制度的機構。新政策釋出時會以各種方式對銀行從業人員進行培訓。銀行也可就日常操作當中碰到的問題向外管尋求正確的答案。

  做好國際業務日常工作。不僅要加強外部溝通。更重要的是做好與銀行內部機構的協調工作。目前,大部分商業銀行都實行本外幣一體化的管理模式。運用人民幣管理過程中形成的成熟模式和經驗對國際業務進行管理,可以有效地防範風險。但國際業務相對於人民幣業務來說更加複雜多變。政策靈活度大。如果一味地將人民幣業務的管理模式用於國際業務當中,不能真正涵蓋國際業務的各項業務。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出更有針對性、專業性的業務流程和內控制度。比如國際業務當中工作量大而重複性高的業務報關單核查、外管申報工作,如果能和技術部門合作開發相應的程式。可以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目前使用比較成功的一個案例就是報關單的自動核查系統。不僅減少了人力,還縮短了工作時問。而對於外管申報工作來說,自動化程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透過開發相應的處理程式。將可大大減少資料的重複錄入,提升準確率,解放勞動力,提高效率。

  二、加強內控建設。

  實現流程管理。加強國際業務內控制度建設。是有效防止商業銀行風險的關鍵。就商業銀行國際業務來說。一是要對現有的各種規章制度認真研究梳理。並借鑑國內外銀行內控制度建設的成功經驗。統一進行制度和流程再造從根本上解決制度流於形式的問題。二是要堅持“內控先行”的原則。在開發推廣新產品過程中。明確各單位各部門責任。制定相互制衡的業務管理辦法和制度,並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完善。三是要狠抓各項內控制度的貫徹落實。並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執行制度監督機制。

  制定完善的業務流程是強化內控管理、防範風險的一個重要保障,尤其在國際業務操作當中,如何最佳化、修訂合理的業務流程。是增強執行能力、提高運作效率、實現管理效益最大化的保證。建議對現有的業務流程進行全方位的梳理 、分析。剔除不科學、重複勞動的部分。並編制“崗位操作說明手冊”。國際業務管理部門應始終把內控制度建設放在業務發展的前面。結合國理韌探際慣例和本部門業務環節風險點。制定下發國際業務管理規定、業務操作流程。明確各崗位的日常工作職責、經辦許可權、業務辦理時限等具體內容。使業務受理有章可循。業務經辦有章可依,在控制差錯發生的前提下 ,提高執行效率和經濟效益。

  三、重視人才戰略。

  加速培養專業人才。國際結算是一項技術性、專業性、時效性、政策性均較強的工作。而高質量的骨幹人才是發展國際貿易結算業務、保持市場和技術領先地位的必要條件。綜觀近幾年來人才流動的現象。國際業務部門是人才流動最多最快的一個領域。尤其是國內大型商業銀行國際業務部。幾乎成為外資銀行人才的培育基地。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商業銀行在人才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員工進出渠道不暢。當前商業銀行國際業務人才的錄用主要定位於大專院校。而不是全方位面向社會招聘所需人才。給引進人才資源設定了障礙。同時在對待人才外流上繼續堅持能留則留、能堵則堵的消極辦法,沒有適當的淘汰制度,缺乏良好的人才流動機制。二是考核不能為優勝劣汰提供科學依據。由於考核體系本身不夠嚴密。很容易出現業績放大英雄的現象。同時考核制度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考核指標在分配中的佔比不合理等。也削弱了考核對員工的激勵與約束作用。致使人力資源管理不能為優勝劣汰提供科學依據。針對上述現象。要高度重視對從事國際業務內部管理人員的培養和提拔。選派業務骨幹到海外培訓或工作,加強國際結算業務人員與海外分行及代理行的業務交流等方面的工作 ,提升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同時。要為國際結算業務人員建立類似於會計、出納 、存款等部門的崗位津貼制度,激發員工的積極性 ,努力開發新業務,提高全行國際業務的競爭水平。要透過對人力資本的培育、激勵、管理與使用,以開放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來吸引 “會跑的資源”留住“智慧的腦袋”。這是促進商業銀行國際結算業務發展的根本。

  淺析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之現狀論文 篇3

  國際業務作為商業銀行的重要業務門類,在商業銀行發展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未來銀行業的競爭,就是新興業務尤其是中間業務創新的競爭,誰佔領了中間業務市場,誰就搶佔了制高點,就擁有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國際業務是現代商業銀行獲取中間業務利潤和向國外拓展營銷的重要手段,它對銀行具有收益高、見效快的特點,因此,歷來都是各家商業銀行的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國際業務的競爭已日趨白熱化,外資銀行憑藉其良好的信譽、先進的技術手段、豐富的管理經驗、優質的客戶服務、完善的業務品種以及對國際慣例的熟練駕馭能力等優勢衝擊著我國已有的經營領域,搶佔著國際業務市場份額,而在金融同業競爭不斷加劇的今天,各商業銀行在狠抓本幣業務的同時,紛紛將眼光瞄準了國際金融業務。面對激烈的競爭形勢,國有商業銀行只有面對挑戰尋找對策,採取有效措施才能使國有商業銀行在國際業務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要大力發展國際業務,首先必須清醒地認識和估計到發展過程中的困難,才能勇敢的迎接和把握稍縱即逝的機遇,運用有效的措施推動商業銀行國際業務快速向前發展。

  一、國際業務發展的難點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

  從總體上看,我國商業銀行對發展國際業務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不夠明確和充分。主要表現在:一是高階管理人員和相關部門對國際業務缺乏瞭解,也無經驗,以致對國際業務的發展和管理難以進行有效的配合和支援。二是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是本幣業務,國際業務的比重相對較小,在機構、人才、客戶等方面均不佔優勢,以致大部分人認為與其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發展國際貿易融資,還不如集中精力抓好本幣,中國最強免費!

  (二)國有商業銀行營銷手段單一,營銷力量不足。

  主要體現在不能很好地將融資與國際結算業務相結合,忽視國際結算業務正由中間業務向表外業務轉化,融資與擔保正成為國際結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造成有融資功能的部門不會根據國際結算業務的特點對外營銷,而經營該業務的部門又沒有融資權,對外沒有形成一股合力,嚴重製約了業務規模的擴大。

  (三)從事外匯業務的專業人員短缺.

  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缺乏有效的約束激勵機制,特別是與績效掛鉤過分的“官本位”體系,極大弱化了員工的商業意識和對銀行技術進步的追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有商業銀行外匯業務的發展。雖然,銀行開展國際業務後陸續培養了一批國際業務專業人才,但熟悉國際業務的人才多集中在國際業務部,且以內勤為主、外勤薄弱,因此國際業務專業人員的能力範圍和施展空間受到制約,同時國際業務人員流動性低,缺乏活力,在職員工定期脫產培訓不足,尤其到國內外外資銀行培訓幾乎是零。

  (四)技術手段落後。

  目前我國各國有商業銀行在開展國際業務特別是國際結算業務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經營模式,同時由於銀行的電子化、自動化起步晚,外匯業務處理系統較為落後,國際業務賬務系統相對獨立,國際結算與外匯信貸、外匯信貸與會計獨自執行,缺乏網路資源的共享和統一協調的管理,無法達到共享資源。

  (五)金融創新能力不足,受限制較多。

  一方面由於外匯管理局對國有商業銀行國際業務的市場準入要求較嚴,使得國有商業銀行對國際業務創新望而生畏,對新業務的研究不夠;另一方面由於國有商業銀行體制的問題,積極創新的動力和意識不足,沒有創新激情。 (六)抗風險能力差。雖然在風險防範上做了很多努力,但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風險防範體系,主要表現在防範經營風險、道德風險和匯率風險等方面。這些風險對國際業務產生較大的影響,甚至決定銀行國際業務經營的成敗。

  二、國有商業銀行拓展國際業務的對策

  (一)更新觀念,提高對發展國際業務的認識。

  隨著加入wto後我國市場的進一步對外開放,國際貿易往來日趨頻繁,進出口總額的大幅提高,這必將為發展國際業務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各級商業銀行應更新觀念,提高對發展國際業務的認識。要調整經營策略和工作思路,目前我國已正式開放外資銀行經營外匯業務的限制,外資銀行憑藉自己精深的經營理念,先進的科技手段和雄厚的資本實力,必定會搶佔我國商業銀行國際業務的市場份額。國內商業銀行要加強市場資訊的蒐集,採取有利於推進國際業務發展的各種政策措施。

  (二)樹立現代營銷理念,加大國際業務服務和營銷力度,壯大客戶群,搶佔市場先機。

  在邁向市場的`自由競爭時代,國際業務已成為一種商品,客戶花錢購買,銀行收錢提供服務。為了適應新形勢,我們必須改變經營觀念,從全新的市場營銷角度去制定銀行國際業務的發展經營計劃。

  1、以人民幣為依託,走本外幣一體化道路。即充分利用現有人民幣業務的客戶群體,提高國際業務佔有率,進一步深化本、外幣一體化經營意識,透過發揮本外幣配套服務和整體聯動優勢,加大對外匯存貸款、國際結算、貿易融資的營銷,加快國際的發展步伐。

  2、國際業務是全行的業務,是銀行外匯中間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其發展好壞常常造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國際業務的營銷單靠一個部門或幾個人是不行的,必須利用國有商業銀行網點多,覆蓋面廣的優勢,走全行辦外匯,全員抓外匯的路子。按照總省分行的具體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業務處理、市場營銷、風險控制“三位一體”的外匯業務經營管理體制,形成國際業務部、公司業務部、機構業務部、信貸管理部、個人金融業務部、會計結算部、資訊科技部及電子銀行部各相關部門組成的分工協作經營體系,並注意落實到營業網點,明確各分理處、億元儲蓄所,協助外匯業務主管部門攬戶、攬匯和結算的職能,提高爭攬外匯業務的競爭力。

  3、抓大擇優,加強營銷,要抓大企業,開拓、培植和穩定優質客戶群。對現有開戶的老客戶要採取高效率、深化服務和營銷策略,實施服務承諾,成立客戶資訊

  檔案尤其是優質客戶,既要了解企業現實經營狀況,也要預測企業未來發展前景,區分不同企業提供量體裁衣的個性化服務。對外貿公司主要以貿易融資授信作為營銷手段;對有人民幣貸款的自營進出口工貿企業,應透過人民幣業務帶動外匯業務的發展;對外商投資企業則應充分利用國有商業銀行人民幣資金實力雄厚,營業網點廣泛的優勢,透過為其辦理國際結算業務,帶動相應的出口押匯和打包放款等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對新客戶採取上面宣傳,聯絡感情的營銷策略,為企業講解外匯業務知識,幫企業培訓制單人員,增進客戶對銀行的瞭解和信賴,促進業務開拓。

  (三)積極推進業務創新,創新業務品種,增強國際業務發展活動。

  面對新的形勢和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際業務的現狀,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更是提升持續競爭力的主要保證,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直面世界強手的競爭和挑戰,才能生存和發展。國際業務水平要得到快速發展,必須積極實施技術、制度、產品、品牌、管理等方面的創新,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針對客戶需求推出適合客戶業務特點的新產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以新業務的推進為手段,增強發展後勁,實現外匯業務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加大對遠期結售匯、福費廷、國際保理、結構性存款等國際業務新產品的推廣營銷,大力拓展非貿易結算業務,加強匯率、利率走勢分析,積極發展個人外匯買賣、代客理財等新興業務,健全業務品種。只有不斷創新,才能適應日益變化的客戶需求,使國際業務的發展充滿活力,在激烈的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

  (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術水平。

  目前,技術進步在推動經濟增長的諸要素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的深刻根源和主要動力就是科技進步。國有商業銀行經過多年的不斷髮展已形成自己的客戶群和龐大的網路體系,具備了外資銀行無法取代的網路優勢和地緣優勢,但入世帶來的變化和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對國有商業銀行的應對機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國有商業銀行應結合市場環境的變化,制定金融電子化發展戰略,有選擇地移植外資銀行的先進技術,並利用國內的技術力量開發適合中國國情的金融電子技術。同時,大力發展虛擬金融電子商務,建立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家居銀行等電子銀行辦理國際業務,實現“三a”式服務,即在任何時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將傳統意義上的“有形”經營場所有效地向“虛擬化”的電子商務延伸,從而進一步開拓國際業務的生存空間,提高國際業務的技術水平,響應外匯業務市場對高技術含量服務的呼喚。

  (五)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培養複合型國際金融人才。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國際業務部門面臨嚴重的人才缺失。一方面,目前大量既具有一定外語水平又有一定工作實距經驗的國際業務優秀人才已經或正在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大部分從業人員只懂本幣,不懂外幣,只懂漢語,不懂外語的現象普遍存在,構成了國內商業銀行嚴重的人才缺乏。其次,大部分商業銀行國際結算業務人手短缺,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針對以上情況,我們應著力對營銷人員和操作人員進行大力培養,特別是客戶經理這一層的培訓,不斷提高其外語水平和業務水平,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對於國際結算業務人手緊缺問題,商業銀行應選拔一批年紀輕、外語好、工作責任心強的人員充實到國際結算這一崗位上來,透過派員出國培訓、考察,請行家、外國專家來行講座,組織參加各類相關的專業考試,培養一批熟悉國際業務如ucp500、isp98等國際商會500條款、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等知識的國際結算拔尖人才。同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建立和完善競爭擇優,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勵人才的機制,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選人才,對優秀的國際業務人才要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儘量做到內部人才價格與市場價格相當,避免人才流失。

  (六)建立科學的風險管理體系,加強風險管理。

  首先要強化風險意識、正確處理好盈利性與安全性的關係。商業銀行在堅持盈利性、流動性、安全性原則的同時,也應正確認識這三者的辯證統一關係,不能偏重盈利性而忽視安全性,盲目競爭而輕視風險。在保證資產安全的前提下,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其次要建章立制、完善內部監控體系,這是提高風險防範能力的基礎。各國有商業銀行要在機構內部建立一套責權分明、平衡制約、規章健全、營運有序的內部控制機制,使決策系統、執行系統、監督系統有機地統一起來,形成多層次的內部監控體系,包括業務部門的自我約束、會計部門的檢查和稽核部門的監督。同時正確認識金融衍生工具的利弊,加強管理,除弊興利。如借鑑國際經驗,完善國際業務單證處理中心模式,建立集中業務處理和風險防範新機制,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業的一把“雙刃劍”。我們應對其進行嚴格、細緻、規範的管理,充分發揮其正面效應,使之有利於國有商業銀行國際業務的發展。 我們應該看到,隨著中國加入wto後金融市場進一步的放開和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這些都會為商業銀行大力發展國際結算業務創造了有利的契機,我們必須把握機遇、正視挑戰、冷靜思考、靈活應對,以已之長,攻人之短,在推進自身經營管理改革的同時,積極探索新時期發展的道路,相信我們一定能在激烈的國際業務競爭中爭得自己的市場份額,保持自己發展的空間。

  淺析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之現狀論文 篇4

  【摘要】

  國際貿易融資是銀行創造利潤的主要業務品種之一,但是風險和利潤並存的,當前商業銀行在國際貿易融資中所面臨的風險成為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文章以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風險防範作為研究物件,在深刻的剖析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產業原因的基礎上針對性的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議,以期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

  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風險防範

  一、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產生風險的原因分析

  (一)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意識薄弱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意識薄弱是導致國際貿易融資產生風險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在業務發展的粗放增長、銀行內控制度失效、銀行組織結構不合理等方面。其中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粗放增長指的就是在實踐中銀行開展業務時更多的是關注國際結算量和貿易融資的業務量,導致了部分銀行為了完成指標不顧風險,業務量不斷增長,但風險也在不斷擴大;銀行內控制度的失效使得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活動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再加上部分業務員為了完成考核指標沒有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開展業務活動,更是增加了國際貿易融資的風險;銀行國際貿易業務組織結構設定不夠合理主要指的是當前部分商業銀行仍舊處於審貸不分離的狀態,由國際業務部單個部門來承擔信貸風險控制和業務拓展等責任,沒有將國際貿易融資納入全行統一信貸管理中,對客戶沒有實施科學的風險評估、無定期的信貸資金跟蹤管理和風險分析。

  (二)國際貿易融資活動風險日趨嚴重

  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產生風險一方面是銀行自身的相關建設不夠完善,另一方也是國際貿易融資行業風險日趨嚴重造成的,如企業的信用意識較差、經營管理水平較低、詐騙活動猖獗等都變相的加大了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風險。在實踐中,有些融資企業並沒有制定還款規劃,對融資款項長期佔用,有的企業認為商業銀行和企業同屬國家所有,不存在還款問題,逾期貿易融資居高不下等;也有部分國際貿易融資企業對於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駕馭能力較差,企業一直處於虧損或者微利潤邊緣,導致企業還款能力不足;再加上國內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我國進出口企業擴大對外貿易額的熱情和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指標上的壓力來騙取銀行貿易融資例如國外客戶採用假信用證、假單據欺騙銀行來獲取貿易融資款項等。

  (三)國家對國際貿易融資的法律保護不健全

  當前我國法律雖然對國際貿易融資有所規定,如《票據法》中對於國際貿易融資金融票據做出了相關規定等,但是仔細分析當前我國的法律條文我們不難發現關於國際貿易融資的法律並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而是散落在相關的法律檔案中。此外,即使部分法律條文和細則涉及到了票據、貨物貨權質押、保證擔保等問題,但是並沒有做出具體的法律界定如押匯業務中押匯行對單據和貨物的權利如何、進口業務中信託收據的有效性等,都找不到相應的法律解釋,由此可見相關法律制度的確實也是導致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風險加大的一個主要因素。

  二、加強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風險防範措施

  (一)最佳化制度建設,提高銀行風險管理能力

  銀行屬於制度化單位,所有工作流程、環節和手續都有著嚴格的規則制度約束,因此最佳化制度建設可以從根本上提高銀行國際貿易融資風險防範能力。對此一方面銀行要根據企業的風險水平選擇性實施交易風險管理制度。即對每一筆貿易融資款項的支出、資金回籠、貨物賒銷流轉等進行全程監督,透過對借款人上下游企業的管理將融資款項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執行,以此保證商品變現後能及時償還貿易融資;另一方面也要貫徹落實流程管控。例如透過崗位制衡制度來落實各個崗位在融資用途、信貸管理、資金流轉等方面的監管職責,實現資訊共享和相互制約。此外,商業銀行還可以採取國際貿易融資風險分散策略即以融資方式的多樣化來降低發生風險的可能性;國際貿易融資風險抑制策略即在授信客戶風險已經產生的情況下提前採取措施抑制風險的惡化;國際貿易融資風險轉嫁策略即對可能產生的風險透過擔保和其它金融交易的方式轉移給第三者等手段來提高銀行的風險防範能力。

  (二)加強對融資企業和產品的風險分析

  加強對融資企業和產品的風險分析可以從源頭上提高國際貿易風險防範能力,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嚴格的審查進出口雙方貿易的真實性。當前國際市場上詐騙活動的日趨猖獗是導致貿易融資風險加大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此在進行貿易融資時銀行需要嚴格的審查進出口雙方貿易的真實性,例如審查商品合同編號和簽訂日期、運輸方式、起運港和到貨港、近期內的進出口量等;其次是做好客戶的資信稽核工作。一方面對於信用較好的老客戶銀行應當建立起相應的客戶信用檔案,以確定其信用水準,另一方面對於銀行首次接觸的客戶應當嚴格審查該客戶在其它銀行的業務狀況記錄,防止客戶套取融資;最後是認真分析進出口企業潛在的財務風險。一般來說,進出口企業普遍具有融資大、應收賬款大、存貨大、費用大、匯率影響大、自身資產小、償債能力小等特點,使得進出口企業還款能力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在進行貿易融資之前需要對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盈利能力、資產負債情況等進行仔細的分析,在確定企業無財務風險或者財務風險較小的情況下進行貿易融資。

  (三)完善對國際貿易融資的法律保護

  對此一方面積極呼籲並爭取立法部門儘早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法律法規,對於我國當前關於國際貿易融資的法律條文散落各個相關法律中的現狀要促使相關人員儘早對其進行整合,以此來保證國際貿易融資有法可依。此外,也要明確現行法律中對金融票據、保證擔保等權利義務的規定;另一方面鑑於國內法律和國際法律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銀行也要深入的分析研究國際慣例和國內法律之間的異同,避免因法律衝突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三、結語

  總而言之,全球貿易融資市場是一個巨大且在不斷成長的市場,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這種情況下進出口企業愈發關注商業銀行能否提供更加便利的貿易融資服務,這對於商業銀行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筆者相信隨著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風險防範意識的加強,相信未來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將成為商業銀行的核心利潤點。

  參考文獻

  [1]張欣欣.我國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管理[D].蘇州大學.2014.09.

  [2]劉晨.我國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風險及其管理對策[D].遼寧師範大學.2013.04.

  [3]陳希.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問題及風險防範[J].黑龍江科學.2014.09.

  [4]李雪濤,劉金珂.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及其風險防範問題研究[J].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學報.2011.12.

  淺析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之現狀論文 篇5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商業銀行的改革也逐漸深入,與國際金融接軌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金融會計的國際化,使得傳統會計理論的束縛得以突破,傳統的資產負債表以及損益表得到了改變,尤其是公允價值方法的應用,會對商業銀行產生重大的影響。本文主要圍繞金融會計國際化的發展趨勢進行簡要的分析,並就其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進行探究。

  當前,在我國的銀行會計業務中,大多都是在執行金融企業會計制度,隨著我國商業銀行改革的逐漸深入,商業銀行的會計規範也有了相應的發展,突破了以往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逐漸向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發展。然而,金融會計的國際化會對我國的商業銀行產生較大的影響,本文就該問題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影響

  首先,隨著我國金融會計的國際化,勢必會促使傳統的金融資產分類方式以及負債分類方式發生重大的改變,將金融資產劃分為以下幾種:

  (1)交易性金融資產

  (2)持有至到期貸款

  (3)應收款項

  (4)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

  將負債劃分為以下幾種:

  (1)交易性金融負債

  (2)其他金融負載,資產與負債的分類一旦經過了最終的確定,那麼就不得隨意更改。這種分類方法能夠反映出商業銀行持有金融工具的意圖,對報表使用者有著重要的幫助,有助於他們能夠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作出正確的判斷。

  其次,金融會計的準則提到,當成為了金融合同條款的一方時,企業要在資產負債表上對以下幾方面進行確認,一個是金融資產,另一個是金融債。與此同時,在《金融資產轉移》的準則中,對金融工具的終止條件進行了確認,即金融資產所有權的有關回報或者是有關風險是否發生了實質上的轉移,而且未保留對金融資產的控制權。從這些規定上看,商業銀行要將各項權利、義務確認為資產或者是負債,資產負債表的內容會變得越來越豐富,所提供的資訊也會越來越全面。

  再次,金融工具是以公允價值為計量部分,其價值會以公允價值為基礎,隨著公允價值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一方面,負債公允價值會發生變動,另一方面,公允價值的變動會計入到當期損益或者是當期權益之中,而這就使得權益的變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故此,在沒有其他負債的變動情況下,若金融工具價值發生波動,那麼勢必會導致資產負債率發生波動。與此同時,準則對上市商業銀行的金融資產減值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除了交易性金融資產以外,其他的金融資產減值都一律運用“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而這種方法也對資產的質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促使資產發生了劇烈的波動。

  最後,對於從事套期活動的會計,準則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與此同時,為了防止銀行無節制的利用金融工具,透過金融工具來任意的調節利潤,套期保值準則做出了相應的規定,要求在套期開始時,要對套期的關係進行規定。當前,我國衍生的金融工具品種還相對較少,我國商業銀行進行套期避險的水平還較差,難以達到運用套期會計的條件。故此,在近期內,在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方面,套期會計對其影響不會很大。

  二、對商業銀行損益表的影響

  1.對銀行經營損益的影響

  以現行會計框架為基礎,金融工具的經濟價值如果發生變動,那也僅僅是在它們實際實現時確認收益,如此一來,銀行為了增加會計利潤,就有較大的可能去進行某項交易。例如,透過對潛在的剩餘價值的資產進行銷售,以掩蓋一些業務活動中的不良業績。然而,準則對金融工具都做出了相應的要求,要求金融工具應該在資產負債表中進行確認,並且要根據金融工具所持有的目的,來使用不同的計量屬性,對交易性金融資產所產生的利益得失計入到當期損益,對於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將其直接計入到資本公積之中,從而阻止了銀行透過金融工具,來對利潤進行操作的行為。此外,對於計提的減值準備也做出了相應的要求,促使利用減值準備轉回來對利潤進行操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對於金融工具的終止確認,金融資產準則對其施加了一定的限制,這就表明了商業銀行提前去進行確認的利得將會減少,促使銀行的管理收益空間再次縮小。

  2.對銀行損益表的影響

  隨著金融會計的逐漸國際化,也對傳統的損益表披露方式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在傳統的損益表中,主要是根據實現原則來對收益、利得等進行確認,而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內確認,勢必會造成大量的未實現的利得或者損失存在,因此,以下面幾種原則為特徵的傳統收益確定模式面臨著巨大的衝擊:

  (1)歷史成本原則

  (2)實現原則

  (3)配比原則

  (4)穩健原則等,面對一系列的問題,西方國家的準則制定結構都在致力於財務業績報表的改進。而我國金融會計的發展,也會促使我國的損益表得到不斷的改進。

  三、對銀行會計資訊質量的影響

  1.公允價值的運用所帶來的影響

  採用公允價值計量衍生工具,有助於其在表內的反映,也符合當前的現代化管理風險技術,對財務報表使用者有著重要的影響,有利於他們對商業銀行的真實財務狀況有著更好的瞭解。與此同時,採用公允價值計量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可以削弱商業銀行“摘櫻桃”的動機,使得商業銀行的利潤操作空間大大減小,使得會計資訊的相關性得到了提高。但是公允價值的運用也有著不利的影響,對商業銀行會計資訊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儘管在財務表表中,公允值劑量能夠提供相關的資訊,但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幾種特徵,不確定性、變動性、集合性,故此,很難滿足會計資訊可靠性的要求。公允價值無論發生什麼變化,都會在損益表中得到具體的呈現,會導致我國銀行的財務報告發生波動。由於受到市場發展程度的影響,非市場化資產價值確定就需要依賴於銀行,需要銀行所採用的估價模型較為科學。而最為關鍵的是,假使各金融結構以不同的假設為依據,採用不同的估價模型,其公允價值的變動對損益賬戶的影響會不同,銀行不同,對損益賬戶的影響也會不同,這就使得會計資訊的可比性有所降低。

  2.減值準備方法的改變所帶來的影響

  對於上市商業銀行的 金融資產減值,準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交易性金融資產以外,其他以攤餘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如果發生了減值,那麼就要將其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減值,要將其減至可收回的金額,而對於可收回的金額,可以根據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來進行確定。當前,商業銀行所採用的是“五級分類法,”與這個方法相比,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有著更大的優勢,折現法也更符合銀行監管的以下幾種目標:

  (1)防範並化解銀行風險

  (2)保護存款人的合法權益

  (3)促進銀行業的持續發展。

  此外,與五級分類法相比,折現法也顯得更加客觀公正,符合會計資訊對外披露的要求。

  四、對銀行經營管理的影響

  1.有助於銀行提升風險管理的能力

  為了更好的順應金融會計國際化的發展,我國銀行業要做好準備,要加強對銀行內部的管理,在銀行內部建立起配套措施。此外,金融會計的國際化發展趨勢,不僅僅是會計處理規範轉換的一個過程,還是銀行內部管理水平逐漸提升的一個過程。因此,需要商業銀行做好風險管理工作,而這一工作就需要經過多方面的配合,在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風險識別機制

  (2)風險預警機制

  (3)風險規避機制等,這些都能夠促進風險的有效管理。

  2.促使銀行監管資本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商業銀行一方面要接受外部會計監督,另一部分還要接受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督,在這當中,對監管資本的要求更加嚴格。當前,在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中,信貸資產證券化是其常用的金融工具,主要是透過設立一個特殊的目的機構,促使信貸資產發生轉移,轉移至表外來進行。從風險的角度上分析,銀行仍然要對已經證券化的信貸資產所產生的風險進行承擔,如,為了促使證券的發行得到有效的保證,商業銀行會對證券化資產提供信用支援。因此,金融會計的國際化,會使銀行監管資本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銀行只有提升監管資本的能力,才能夠取得更好的發展。

  五、結語

  綜上,金融會計的國際化發展趨勢勢必會對我國的商業影響產生重大的影響,對銀行的會計資訊質量產生影響,會降低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會對商業銀行的損益表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就行要商業銀行不斷的提升風險管理的能力,提升其信貸資產質量的能力,要不斷的提升監督資本水平,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應對金融國際化所帶來的影響。

  淺析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之現狀論文 篇6

  摘要:

  近幾年來,我國大多數商業銀行隨著經濟市場的發展獲得了更多進步空間,國際貿易融資的渠道更加通暢,甚至成為各大商業銀行中的主營業務。但是面臨國際經濟局勢的不斷變動,商業銀行在實施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過程中存在巨大風險,不僅嚴重危害了銀行自身的發展,也不利於維護我國經濟市場的秩序。本文主要研究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的管理措施。

  關鍵詞:

  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管理研究

  自從加入WTO之後,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髮展,我國經濟市場愈發繁榮。為了能夠迅速適應經濟市場的發展需求,需要我國商業銀行不斷更新自身的管理思想和內部機制,在進行國際貿易融資的過程中加強對風險的管控,在滿足融資需求的同時,加快資金的流動,實現商業銀行發展的社會效益,從而促進整個經濟市場的繁榮發展。

  1、國際貿易融資的基本概念和特點

  1.1國際貿易融資的基本概念

  國際貿易融資,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國際貿易各環節中,透過對進出口商品提供基本的信用制度和資金渠道的形式。該定義是隨著國際金融結算而產生的,因此國際金融結算與國際貿易之間存在著必要的聯絡,貿易只有真實存在,國際貿易融資才能實現,從而推出更加多元化的國際貿易融資產品。國際貿易融資本身具有流動性好、資本佔用少以及自償性強等特點,一直被各大商業銀行作為主要的業務型別,並不斷開拓國際市場。

  1.2國際貿易融資的基本特點

  首先是自償性。國際貿易融資大都是以企業實際的貿易為核心,透過額度或單筆授信的形式為其提供所需的資金,其業務的效益主要依靠貿易貨款的收回以及回扣等,在包括一些其他的綜合現金流。在進口貿易中,主要以實際銷售的資金作為第一還款來源;在出口貿易中,主要以交易方的實力以及應收款的價值為主要判斷標準。同時,單個貿易的自償性以及借款人的交易方式直接影響著商業銀行需要承擔國際貿易融資金融風險的大小,其中進口出口貿易為第一還款來源,需要透過全封閉式的流程來控制資產,從而實現基本的自償性,這樣能夠有效消除借款人自身信用低的問題。

  1.3週轉快、期限短

  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是在國際結算各個階段推進的,並與定期的銷售活動緊密相連,一旦出現滯銷和銷售現象,商業銀行中就可以從預結算的回款中受到預期的本金和利息,從而獲得經濟及效益。在我國,國際貿易融資的期限一般為1年之內,大多數進口融資期限被限定在90天之內,出口限期則一般不就超過60天。

  1.4綜合收益高、風險較低

  在國際結算中,由商業銀行控制物權憑證,並根據這些憑證行使必要所有權和質押權。在出口貿易中,商業銀行可以直接控制回收的資金,從而根據與客戶之間的權利和協定,直接扣押利息和本金。在進口貿易中,大多數採取信託的形式,商業銀行甚至有權利向購買者直接索要必要的回收利息和本金。由此可見,國際貿易融資的風險易於控制,可以有效減少協定雙方的損失,提升經濟流通的有效性。

  2、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的型別

  2.1信用風險

  國際貿易交易的雙方由於某一方沒有承擔合同內容中的條款;導致另一方債權人因此受到損失,就稱為信用風險。想要有效減少信用風險的出現,最基本的就是要求進出口方都能夠誠實守信,保證流通中真正存在貿易活動。一旦交易雙方中出現了違約的情況;就會為另一方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導致商業銀行的以貸款資金無法收回。當前還存在貿易雙方由於自身經營問題無法到期償還銀行貸款的情況,也會為商業銀行的發展帶來阻礙。

  2.2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主要是針對人行為的風險。商業銀行中由於人才操作的不科學性,其中包括內部程度管理、計算機操作以及人員管理等造成的風險。大多數國際貿易的發生都是在第三方倉庫進行的,較少利用其自有的倉儲系統進行監管。因此,很多融資客戶都是從自身出發,想方設法欺騙企業使得監管價值與實際的監管數量不統一,最終出現監管風險;由於商業銀行中操作人員素質較低,缺乏必要的風險防範意識和管理意識,也會出現一些操作風險。

  2.3匯率風險

  由於經濟市場具有巨大的波動性,其中匯率的變動會直接導致企業和銀行的虧損。人民幣如果升值而商品國際市場中的價格保持不變,企業的外匯收入在折算為人民幣之後就會出現大幅減少的趨勢,不僅不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也難以維繫良好的國際金融市場秩序。

  2.4政策風險

  政策風險一般都是企業在實際進行國際貿易的過程中,由於國家政策的調整而需要承擔的一些風險。大多數國家政策風險一般都來自政府。因此,在衡量和考察政策風險的過程中還需要考察出口國家是否存在經濟不穩定,還應該考慮出口或進口國家的法律體制,這些都是影響國際貿易融資是能順利展開的關鍵。

  3、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3.1操作風險失控導致信用風險暴露

  雖然與傳統的資金貸款相比,國際貿易融資具有自償性的特點,而且信用風險也相對較低,但是其只有在封閉的環境中才能好的有效的資產支援,才能實現預期的自償性。這一模式也意味著操作風險會隨著人為和週期的變動而不斷上升,如果沒有事先的操控和事後的為此還,貿易融資的自償性特點就會消失殆盡,使企業承擔必要的信用風險。例如青島某礦業有限公司,利用上萬噸的銅和氧化鋁由不同的倉儲公司出具單號,以此利用銀行獲得資訊的不對稱性重複質押,在獲得融資款項之後迅速將這些資金流動到其他產業中去,指導該公司的產業資金鍊條斷裂,暴露了該企業的騙貸事實,使其承擔巨大的經濟損失。

  3.2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缺乏真實性

  當前,我國進出口企業的內部管理相對混亂,存在一家企業向多家銀行開具證明,多家銀行負責同一家企業的融資業務,貿易融資和結算都存在相對嚴重的不合理性。具體表現為:首先,商業銀行之間的惡性競爭破壞了行業標準。當前,國際融資業務佔商業銀行業務中的主要比重,回款成為商業銀行資金注入的主要來源。因此大多數銀行為了能夠儘早實現社會效益,會採取擴大放貸金額、業務形式趨同的情況,不僅不利於行業標準的劃分,同時也加劇了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風險。其次,我國對外貿易監管環境相對寬鬆,但是融資的客戶質量卻參差不齊,進出口海關關於經濟資料的稽核標準逐漸簡化,銀行很難實際檢測企業貿易業務的真實性,這就為企業一些圈錢和套了現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

  3.3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管理體制不健全

  就目前來講,商業銀行系統還沒有建立統一的風險管理系統,對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的管理依然採取傳統的管理模式,甚至相關部門沒有認識到抓住貿易融資風險點的重要性,缺乏有效的風險防控機制。我國商業銀行更加註重企業自身的財務發展情況,對企業的交易情況和建立背景等問題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也缺乏必要的調查,在掌握資訊不足的情況下就貿然對其發放貸款,不僅存在嚴重的信用風險,資訊的不對稱也會為銀行自身的發展帶來嚴重危害。

  3.4商業銀行自身缺乏風險防範意識

  就當前來講,大多數商業銀行的主營業務依然以傳統的存貸款為主,獲取利潤的表現形式基本為存款和貸款的利息差,而且很多商業銀行為了能夠短期盈利,將一些大型企業或是機構作為辦理貸款服務的主要物件,對於主要辦理貿易融資的小型民營企業缺乏重視,但由於小型企業的規模小,實力較為薄弱,缺乏必要的擔保物和抵押物,想要短期內獲取有效的融資金融相當困難。

  4、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管理的有效措施

  4.1建立適應國際貿易融資的風險管理制度

  首先,應該建立有效的事前風險控制制度。商業銀行自身需要及時對國際金融市場中的風險進行有效控制,瞭解交易方的基本情況和企業資訊,保證掌握資訊的對稱性。同時,還應該加強對遠期貨融資合格性和真實性的考察,在積極響應經濟實體融資需求的同時,防止企業弄虛作假行為的出現。其次,金融銀行需要始終關注發放資金的動向,一旦商業銀行發現貿易融資過程資金流向不明,需要立即提高警覺,及時掌握好貨物和資金的物權,必要時要向法律機構申請支援。最後,加強貸後管理質量。商業銀行需要對國際貿易融資各環節進行即時跟蹤,建立國際貿易管理制度,完善貸後的各項檢測內容和重點,加強審查頻率,一旦發現企業有違規現象,就應該採取一定的懲戒或保險措施,減少銀行需要承擔的風險。

  4.2提升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相關人員的素質

  想要提升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管理質量,最重要的就是要全面提升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強化其風險的防範能力。首先,商業銀行需要不斷引進高素質、高水平的融資人才,與社會中的培訓機構合作,為員工組織定期的融資專家講座,可以的話還可以派遣優秀員工到國外先進融資機構學習進修,提升其綜合素質。其次,在實際的融資工作要注重總結經驗,主動學習國際貿易的融資知識,及時關注國際金融市場的動態發展,瞭解相關商品的走向和價格變動,提升警覺性,有效判斷融資過程中的潛在風險。

  4.3充分認識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存在的風險

  商業銀行在危機中應該關注到自身受客戶影響的結果,關注客戶企業在經濟市場中實際的發展趨勢,並及時與銀行內部系統進行有效溝通,提升風險的排查效率。同時,銀行中的國際業務部還應該與風險管理部門保持定期的溝通,積極應對國際經濟市場變動和經濟危機對銀行國際貿易融資造成的影響,採取有效的措施規避風險,從而正確處理好業務和風險防範之間的關係,以全面掌握融資風險和風險控制資訊,從而提升商業銀行提供服務的能力,促進經濟市場的繁榮發展。

  5、結語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斷蔓延,我國商業銀行在處理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過程中,既面臨著巨大機遇,也迎接著嚴峻挑戰。為了能有效規避融資風險,需要商業銀行加強自身管理,促進各類經濟資訊的對稱,提升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相關人員的素質,在滿足融資需求的同時,提升自身的社會效益,從而維護國際金融市場的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敏.建設銀行LW分行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管理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2015.

  [2]趙琦.我國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管理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4.

  [3]宋曉華.國內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風險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5.

  淺析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之現狀論文 篇7

  一、國際會計準則修改的背景

  國際會計核心準則修訂主要源於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順週期效應助推經濟危機的爭論。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採用的是盯市原則,即對會計要素中的某些專案採用市場價值反映其會計價值。反對方認為,公允價值的應用使得經濟發展較好時,財務資訊表現過於樂觀,經濟發展緩慢時,又表現過於低迷,因此,公允價值的這種順週期效應對經濟的上行和下行都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支援方認為,公允價值可以及時準確地反映金融工具的市場價值,符合會計資訊質量中及時性和相關性的要求,滿足投資者和監管者的資訊需求,幫助他們快速做出決策,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針對這一爭論,以及建立全球高質量會計準則的要求,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對國際會計準則中包括金融工具等準則在內的核心會計準則做出重大修訂。國際會計核心準則修訂主要涉及與金融機構相關的業務和事項。準則修訂以金融工具準則為核心,改變了金融工具的分類方法,計量方法上也做了進一步改進,披露方式隨之改變。二、國際會計準則改革和我國會計準則修訂的趨勢

  (一)國際會計準則的發展趨勢

  1.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將在爭議中繼續使用

  公允價值的使用範圍有擴大化的趨勢。從國際會計核心準則修訂內容來看,公允價值的使用進一步擴大,這意味著之前對於公允價值加劇金融危機蔓延的討論並沒有使國際會計準則減少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限制,但同時也蘊藏著對其在經濟週期中作用擴大化的潛在擔憂。這也可以看成是國際會計準則對於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支援公允價值態度的一種妥協和權衡,為了避免其他國家對此計量屬性的擔憂,國際會計準則在資訊披露規定中做了大量工作,以降低公允價值估計的不確定性。

  2.會計準則的計量基礎仍將是一個多元化的計量屬性系統

  歷史成本、公允價值、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金流現值等計量屬性的應用,使會計準則的計量基礎仍然是一個多元化的計量屬性系統。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並不是兩個完全割裂的概念,新修訂的國際會計準則第9號也指出在某些限定情況下,成本可能是公允價值的一個恰當估值。雖然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一直致力推行公允價值在更大範圍使用,但是對於會計準則制定者來說,正致力於尋求合理、易於接受、便於操作、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會計計量標準,而不是越先進越好,因此,多元化的計量屬性系統將長期存在,這對新興經濟體的準則制定尤為重要。

  3.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仍將繼續

  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為大勢所趨。截至2011年6月,93個國家或地區要求其所有上市公司必須採用國際會計準則,6個國家或地區要求其部分上市公司必須採用國際會計準則,還有24個國家和地區允許其上市公司採用國際會計準則。其中,完全照搬國際會計準則的國家或地區有澳大利亞、紐西蘭、香港、菲律賓等,對國際會計準則修訂之後採用的國家有中國大陸、歐盟、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從2007年初開始,我國2006版企業會計準則率先在中國上市公司中實施,同時從2008年初,各級國資委直屬企業也陸續開始採用,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實質性趨同。

  對核心問題的爭論仍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一直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爭奪在國際準則制定中的影響力,關於準則制定中的核心問題--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用仍然存在重大分歧,從公允價值估計的程式和應用範圍來看,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向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靠攏的跡象明顯,某些具體準則與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接近,這意味著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向國際會計準則推行公允價值理念的努力取得了有效進展,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準則制定中的影響力將逐步加大。

  (二)我國會計準則修訂的趨勢

  我國會計準則的修訂與國際會計準則保持同步。2010年4月2日中國財政部發布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強調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將保持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持續趨同,其時間安排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進度保持同步,但堅持充分考慮國情和國際互動基礎上的趨同。新興經濟體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增加。2011年7月26日,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新興經濟體工作組在北京成立,並舉行了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就新興經濟體應用國際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為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制定公允價值計量準則教育材料提供了有益參考,體現了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對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關注,我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將加強在國際準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充分考慮我國國情和金融機構的現實情況,合理審慎地使用公允價值,儘量減少會計準則對經濟資料的影響。

  二、巴塞爾協議III框架下國際會計準則修訂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巴塞爾協議III的特點

  1.巴塞爾協議III的監管要點

  巴塞爾協議III升級監管標準。在原有監管基礎上,聯合使用資本充足率、撥備率、槓桿率和流動性比率四大監管工具是此次監管改革的重點,並提出了更高標準要求,如表1所示。促使商業銀行在保證資產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前提下,不得不考慮如何提高盈利性。

  2.巴塞爾協議III升級扣除標準

  賬面上增加股東權益但在經濟實質上並未實現的專案需從監管資本中扣除。為了避免虛增監管資本,保證監管資本是可以隨時用來吸收損失的“實”資產,擴大未實現專案扣除範圍是此次監管改革中非常突出的特點。針對資本的扣除專案包括:未實現損益、少數股東權益、商譽及其他無形資產、遞延稅資產、所持有自己銀行的股票(庫存股票)、對未納入並表監管範圍的其它金融機構的股本投資、預期損失準備金的缺口、現金流套期儲備、由於自身信用風險變化造成金融負債公允價值變化帶來的累積收益和損失、確定的養老金資產和負債等。

  (二)會計核算方法對四大監管指標計算的影響

  1.會計核算方法影響監管指標的原因

  會計核算方法影響扣減專案計算,進而影響監管指標。資本充足率、槓桿率、流動性比率(淨穩定資金比率)在計算時需要使用資本或資產經過扣減調整後的淨值,權益資本尤其是普通股核心資本主要決定於融資主體的長期融資策略和經營狀況,在短期內是無法改變的,可以選擇的方法空間極其有限,而扣除專案則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會計核算方法,會計核算方法發生改變,涉及的扣減金額就很可能發生變化,因此,對於扣除專案的關注需要特別引起會計核算人員的注意。

  2.會計核算方法如何影響監管指標

  資本充足率、槓桿率、流動性比率(淨穩定資金比率)在計算時需要使用資本或資產經過扣減調整後的淨值,因此扣減專案對這三項指標的影響方向是一致的,主要受具體會計方法如金融工具的分類和計量、減值、權益投資、合併會計報表、商譽、公允價值計量、套期會計等準則的影響,監管工具中的撥備率指標主要受減值準則修訂的影響。

  (1)金融工具的分類和計量

  當金融資產需重分類時,選擇重分類為以攤餘成本計量較為有利,可以提高監管資本。國際會計準則第9號取消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之後,可以將其重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或以攤餘成本計量,如果重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則相應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需從監管資本中扣除。如果重分類為以攤餘成本計量,所產生的收益無需從監管資本中扣除,並且可以較為均衡地分攤到每一持有期間,減少了監管資本的波動幅度,因此,對商業銀行來說,選擇採取攤餘成本計量較為有利,可以提高資本充足率指標。

  (2)權益工具投資

  需要對合營或聯營企業的股權投資做出合理安排。對未納入並表監管範圍的其它金融機構的股本投資需要做相應扣減。國際會計準則第9號規定,所有的權益工具投資應按公允價值計量。完全採用公允價值計量後,會增加資產和收益的波動幅度,降低監管資本指標。由於此類股權投資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實質控制權,當發生財務困境時,不能拿來隨時變現並擔當吸收損失的任務,因此,商業銀行需要謹慎對待對其他金融機構的股權投資,做出合理安排。

  (3)套期會計

  當同時滿足現金流量套期和公允價值套期時,選擇公允價值套期方法較為有利。巴塞爾協議III規定現金流量套期會計產生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從監管資本中扣除。對確定承諾的外匯風險進行的套期,企業可以作為現金流量套期或公允價值套期處理,因此對套期業務處理方法的選擇權會影響監管資本金額的確定,當條件滿足時,選擇公允價值套期的處理方法會給銀行調節盈餘更大的自由度,當公允價值套期產生淨收益時,會增加監管資本額度,從而提高相應監管指標。

  (4)合併

  少數股東的超額資本會形成集團監管資本損失。對於少數股東在非全資子公司中按比例享有的超額資本份額,不計入集團層面的監管資本中。我國企業合併準則保留了中國特色經濟制度的影響,將企業之間由於存在長期股權投資而需合併報表時,分為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僅僅從少數股東的超額資本扣減來看,兩種型別的企業合併成本不存在差別。

  (5)商譽

  商譽的扣減加大了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的成本。巴塞爾協議III規定商譽需要從普通股中扣除。按照現行會計準則的規定,商譽是由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併產生的。這一規定,不鼓勵銀行以超額資本的方式取得被併購方股權,以現金或再融資方式取得被併購方的資產,損害了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和原始股東的利益。銀行可以考慮以換股併購的形式,其併購成本低,並且不損害普通股資本。

  (6)預期損失準備金的缺口

  預期損失準備使監管資本的順週期效應降低。內部評級框架下,如果貸款損失準備金相對於預期損失存在缺口,缺口部分應從一級資本的普通股中全額扣除。“已發生損失模型”轉為“預期損失模型”,對會計確認環節提出了更為審慎的要求。預期損失使準備計提的時間提前,預期損失可以漸進地分攤到貸款期限中,減少資本的順週期效應,這將有助於銀行建立更為嚴格的資本保證和管理體系。

  (7)動態撥備率

  預期損失模型影響動態撥備率的計算。出於會計謹慎性原則的考慮,會計在確認收入和損失時,採取了不同的態度,謹慎確認收入,提前確認損失。對於損失的確認標準是如果有確切證據表明資產存在減值跡象,就要確認相應的減值準備,由此可見,原有的對於損失的確認標準仍然是謹慎的,巴塞爾委員會提出了更為謹慎的損失確認方法,即預期損失。預期損失模型同時對會計確認方法和時點問題提出了新的課題,可能影響其他型別的資產在減值準備上實行更為嚴格和謹慎的計提標準。

  (三)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1.對銀行運營的支援系統提出更高要求。國際會計準則的修訂主要圍繞金融機構的業務展開,與商業銀行密切相關,如對金融資產的重新分類,以及預期損失模型等,需要對會計科目設定體系和核算規則做出重大調整,並最終影響商業銀行財務狀況的呈報,因此,需要對原有核算系統進行升級和轉換;並且,公允價值計量的擴大,需要估值的準確性以及大量資料支援,要求商業銀行對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核算基礎更為全面和及時;對預期損失模型中“可收回賬”和“呆賬”的判斷,要求全面和長期的預測資料,對核算系統的資料整合、傳導和供給路徑提出更為精確的要求。因此,國際會計準則的修訂對商業銀行的運營系統提出更為苛刻的要求,不僅僅涉及會計核算系統,還涉及估值、風險管理等子系統,有助於商業銀行建立全面協調的支援系統。

  2.融資渠道受到擠壓,商業銀行的融資工具創新需求強烈。新監管標準中流動性覆蓋率、淨穩定資金比率指標在期限結構上對債券類和同業拆借類融資有嚴格限制,外部融資尤其是股權融資成為一勞永逸的融資模式,2011年以來,上市銀行掀起了新一輪的融資熱潮,預計今年銀行透過資本市場融資將達到4000至5000億元。如此大規模的再融資,使資本市場承受了巨大壓力,銀行股價再融資後出現了大幅下跌,加之受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資本市場市值大幅縮水,商業銀行股價長期被低估的可能性增加,為商業銀行透過資本市場繼續融資埋下了隱患。並且,增資擴股對每股收益、淨資產收益率、每股淨資產等財務指標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商業銀行對融資工具的創新需求異常強烈。目前,一級資本中,除核心資本外,補充其他一級資本的融資工具存在空白,監管政策有可能放鬆對可轉債等融資工具的管制,允許商業銀行在資本補充上進行金融創新。

  3.影響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巴塞爾協議III的四大監管工具中,資本充足率限制了資本損耗,槓桿率限制了資產規模,撥備率計提壓低了盈利能力,流動性指標保護了資產安全,但很可能犧牲錯配收益,因此,指標之間相互牽制,迫使商業銀行不得不考慮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相互平衡。傳統以消耗資本、擴大信貸規模為主的盈利模式不適於商業銀行持續發展,並且在外部融資成本升高、融資難度加大的情況下,對內源性融資的依存程度增加。內部融資需要提高經營績效,減少資本損耗,而中間業務成為滿足這一需求的有效途徑,還可以帶動負債類業務發展,增加單位客戶的綜合收益,因此拓展中間業務成為商業銀行實現戰略轉型的必要環節。

  4.促使商業銀行進行高盈利性金融產品創新。新監管規定進一步確立了資本的核心地位,進一步強化了商業銀行“資本為王”的理念,金融脫媒、利率市場化,貨幣政策持續收緊,使商業銀行的內外部融資成本增加,提高資本使用效率和單位資本的盈利能力成為商業銀行亟待解決的問題,創新金融產品成為有效途徑。目前,各家銀行都加大了產品創新力度,品種層出不窮,但是某些商業銀行強勢推出的金融產品,其收益情況並不樂觀,打擊了投資者的積極性,這嚴重損害了資本的持續盈利能力。在物價水平持續走高,實際收益率下降的情況下,如何開發出高盈利性金融產品是擺在商業銀行面前的重要課題。

  淺析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之現狀論文 篇8

  據美國麥肯錫諮詢公司調查,入世後一年,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已有20%的優質客戶流失到外資銀行和中小型商業銀行。國有商業銀行的國際業務作為來自外部衝擊的最前沿陣地,應如何應對我國不斷擴大的對外貿易和交流以及新的競爭格局,在不斷的改革創新中完善發展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是金融界所關注的問題。本文就國有商業銀行在國際業務方面的發展戰略的調整、對外加強貿易融資的創新力度、進行國際業務操作模式的改革三個方面做一論述。

  一、國際業務發展的戰略調整

  服務於大企業,抓大專案是國有銀行經營戰略上的重點。近年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許多國有企業出現了經營上的困難,形成了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同時由於各家銀行提供的服務產品雷同,在爭取大客戶、大專案的激烈競爭中,無奈的價格戰,導致業務量上去了,收益卻不明顯。

  外資企業是外資銀行同我國銀行競爭的主要目標客戶。外資銀行憑藉其國際網路、資金、技術、產品方面的優勢。令外商獨資企業更傾向於同國際化的大銀行進行一體化的合作。隨著我國對外資銀行開放步伐的加快,對外企客戶的競爭將日趨白熱化。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南京愛立信熊貓倒戈事件,這一事件暴露出中國銀行在同外資銀行競爭當中的不足之處。

  中國的勞動力資源豐富,構成了中國在國際競爭中的比較優勢,勞動密集型工業中越來越多的企業獲得進出口權,進出口貿易得到很快的發展。這些勞動密集型工業大多為中小型企業,它們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其得到的銀行融資僅佔整個融資比例的2%-3%。一方面國有銀行在同國有企業的合作中,經濟效益差強人意,同外資銀行爭奪外企客戶又力不從心;另一方面,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中小型企業的融資需求卻難以得到滿足,限制了其進一步發展。筆者認為國有商業銀行的國際業務,在面臨入世的新形勢下,應適時調整經營戰略,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服務力度,充分發揮國有商業銀行的網路優勢,以及對市場和業務行情的熟悉和了解,發展大批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客戶作為服務物件,培養國際業務新的增長點。

  二、加大貿易融資業務的創新力度,促進國際結算業務的發展

  貿易融資同具體的貿易緊密聯絡,每筆貸款都有還款來源,具有周期短,風險小的特點。目前在入世過渡期內,外資銀行在中國開展業務還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是其滲透市場的重頭戲。外資銀行透過推介形式靈活多樣的融資產品,打開了市場,帶動了國際結算業務的發展,取得良好的中間業務收益。據統計國有銀行90%的收益來自傳統的存貸款業務。目前利率市場化的程序在加快,據預測實行利率市場化以後,貸款利率走勢向低,存款利率走勢向高,存貸利差的縮小會進一步影響國有商業銀行的收益。相比之下,國外銀行的非利息收入佔比則達到40%以上,提供結算代理諮詢等中間業務成為其重要的收入來源。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貿易融資業務存在著創新研發不足,產品單一,將貿易融資視同其他高風險貸款對待,審批經辦手續繁瑣,忽略了貿易融資風險較小,需要簡便快捷的特點,使國有商業銀行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在我國主要城市,外資銀行出口結算業務市場佔比已達到40%以上。

  南京愛立信倒戈事件起因是該公司在2001年加大了資金管理力度,需要提高現金收入,因此提出了要求銀行提供“應收賬款的無追索買入”這一產品,這是國際銀行通行的貿易融資產品,銀行無追索的買入公司的應收賬款,並在保險公司對此項業務進行投保,銀行可以向公司收取較高的費用。在我國保險公司還不瞭解也沒有開展此項業務,這樣中國的銀行就要獨自承擔應收賬款無法回收的風險。無法滿足客戶的這一需求,而花旗銀行可以提供此項服務,國有銀行喪失了高階客戶。

  因此,國有銀行應加大貿易融資產品的研發力度,加大對企業客戶的授信,簡化貿易融資貸款審批程式,稽核修改現有的貿易融資管理辦法,在理順打包貸款,進出口押匯等傳統的貿易融資業務的基礎上,積極開發靈活多樣的貿易融資產品,滿足各種客戶不同層次的需求。並以此帶動國際結算等中間業務的發展,擴大中間業務收入。

  三、加強結算業務管理,構建單據處理中心,加大人才培養培訓的力度

  國際結算業務是一項風險小、成本低、利潤高,專業化較強的業務,英語是工作語言,同時需遵循國際慣例,信用證業務遵循UCP500信用證統一慣例,託收業務有UCP522託收統一規則,還有UCP525銀行間償付規則等,而與之相關的貿易又是千變萬化的,需要嚴格地掌握,靈活地運用。因此合格的工作人員不僅要精通語言和慣例,還要研究各種案例,積累經驗,掌握貿易、運輸、保險和法律等相關的知識。培養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國際結算人才隊伍是開展國際結算業務的基礎。

  國有商業銀行的國際結算業務原來大多是粗放式的經營,專業性較強的結算業務都是在櫃檯上辦理,將風險控制和業務發展混在一起,由於許可權管理上的漏洞和結算人員素質水平低,發生了不少案例,給銀行造成了一定損失和不良的國際影響,形成了國際結算業務是高風險的業務的錯覺。如何劃清風險控制和業務拓展的界限,實行科學的風險管理,並且樹立高水平、高效率的形象呢?運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構建單據處理中心是有效的解決辦法。將有經驗的、高素質的國際結算人員集中起來,並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對國際結算業務進行集中處理。單據處理中心作為風險控制部門負責國際結算業務的安全運作。前臺的客戶經理負責業務拓展,稽核貿易的真實性,以靈活多樣貿易融資產品為服務手段,捕捉市場資訊,滿足客戶的各種需求,帶動國際業務的全面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