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核心教學論文4篇
小學數學核心教學論文4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那要怎麼寫好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核心教學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核心教學論文1
今年,我校推出“三步六環節”的教學模式。三步即: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六環節即: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分組討論,解決問題;深入思考,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課堂訓練;歸納要點,交流收穫。這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差別極大。我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三步六環節”教學模式的應用和教師技能大賽中各位教師的先進經驗,談談我在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拙見。
一、自學找疑,相互交流。
這一步要求學生根據老師出示的教學目的進行學習,這一環節在整個教學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學生的自學,學生對接受知識就是盲目的,學生在聽老師講課時就分不清重點和難點,沒有主次,也就沒有針對性,就會陷入原來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中,很難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透過自學,分析研究,可以使學生熟悉教材,發現疑難,對自學時沒有弄清弄懂的問題,特別是對概念、定義、公式和列式有哪些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問題與同桌間相互討論,問題就會在交流中得以解決或略於理解,問題再待老師講解時就可以得到解決。這樣做的好處是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不過學生自學時,一定要要求學生紮紮實實的自學,不可應付差事走過場。這一過程大約要15分鐘左右。
二、根據自學,講解歸納。
這一步要求老師要根據學生自學時提出的問題和交流的情況,逐個講解,全面指導總結,深入理解,把所講解的內容進行梳理,對難度較大的內容要作詳細精闢的講解。如:我在講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時,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並在多媒體上展示出來後,學生馬上得出:一個三角形的面積等於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平行四邊形面積等於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面積等於底乘以高除以二,這一過程大約要10分鐘左右。
三、當堂訓練,檢查練習。
這是檢查教學效果,鞏固所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關鍵。透過學生練習,可以弄清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對出現的問題可以在多媒體上展示,讓同學們都認識到這一錯誤,並對犯錯誤的學生加以指導給予信心上的鼓勵。最後佈置適量的作業讓學生練習,因為只有在學生做作業時,才能更加引起學生的思考,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更加積極活躍。所以,學生練習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知識得以鞏固的主要途徑。這一過程大約要15分鐘左右。
另外,課後佈置適當的作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知識的鞏固必須要靠練習,但必須具備典型性。老師對作業的評價也相當重要。特別是對於急需鼓勵的困難學生,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獲得表揚,獎勵次數越多,其行為活動的再發性就越高。
總之,教學要根據當地的學生及周圍的環境視情況而靈活地應用,不能生搬硬套別人的教學模式,但必須吃透教材,紮實備課,因為不同的教材,學生說的內容就不同,說什麼?怎麼說?在備課的時候,把這方面的內容也要備好,教師就能在課堂訓練學生了,深入淺出地指導解答,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課堂上要充分顯示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地位,彼此交流,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成共識、共進,實現教學的共同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本著新的課程理念,用心專研教材,總能找到適合本班實際的教學方法。
小學數學核心教學論文2
“空間觀念主要是指根據物體特徵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想象出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係;描述圖形的運動和變化;依據語言的描述畫出圖形等。”新課標明確描述了“空間觀念”的實質和內容。小學低年級對幾何圖形的認識都基本屬於具象到抽象的初級階段,在小學階段的幾何初步知識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將抽象幾何變成直觀幾何,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要不斷加強學生對空間觀念的形成和發展,積極引導學生用數學思考的方法去觀察和描述客觀世界事物,讓學生逐步建立空間觀念的感知,培養空間意識,逐漸認識空間觀念的特點,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更好地認識和了解世界是十分重要的。
一、數學來源於生活,從生活中剝離出空間感知原形,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概念。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因為“玩”,低年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從小就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物體,如他們最喜歡的積木和各種球,以及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形狀的物具,腦海中已經初步建立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形象;這些直觀感知是低年級學習的基礎。因此,學生對於圖形的認識是從立體圖形開始的。這樣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教“東南西北”時,可以讓學生在早晨觀察太陽從東邊升起的情境,觀察學生熟悉的校園的坐落朝向,自己家居住房屋的朝向等。以學生熟悉的環境,為學生認識方向與位置提供了認知的背景。
二、透過觀察實物,動手操作,從具象的感知到語言的再現初步建立學生的初級抽象的空間觀念。
低年級學生思維水平較低,動手操作是低年級學生直接獲取經驗知識的最好的途徑,它可以啟發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激發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與探索慾望。學生的動手操作過程其實是學生手、眼、腦等多種器官協同合作的過程。它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因此,在認識立體圖形的時候,必須讓學生自備實物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透過看、摸、說、畫、比等方法瞭解各種立體圖形的形狀及性質。在認識平面圖形時,必須讓學生自備實物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錐體、沙、印泥或橡皮泥等實物,讓學生先把實物的某個面畫在紙上、印在沙上或紙上,然後指導他們認識這就是平面圖形,再認識各自的形狀及性質,在此基礎上,可引導學生用手摺一折、剪一剪等方法得到平面圖形。有了親身感受,對以後的觀察物體和動手操作奠定基礎。“說一說”很重要,把具體的物體透過語言的精確描述,對物體的空間進行腦海中的再現,實現初步抽象的過程。也是對小學階段簡單圖形和物體進行歸納定義的過程,成功實現幾何與生活原形的剝離,為逐步進行高階的抽象空間思維奠定基礎。
三、把學生置身聯想和創造中,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空間觀念
觀察聯想是小學生獲得空間觀念的主要途徑。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全面、有序、細緻的進行觀察,同時注意多給學生創設聯想的情景。例如:在學習了基本圖形後,讓學生利用這些圖形拼擺出喜歡的物品或圖形;畫一幅美麗的圖畫;動手摺一折,剪一剪。由一種圖形變成另一種圖形,可以把長方形變成正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把長方形剪去一個角可以變成怎樣的圖形?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創造力。很多教師可能覺得這是美術課的事情,你不覺得數學課來做更加專業麼?學習了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後,讓學生為學校設計一個花壇,並計算出各種花草的面積;學習了圓的周長後,讓學生設計一個水桶蓋等,工程師就是從這裡起步的。
四、利用已有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有關空間的問題,進一步錘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發展只有緊密的聯絡生活實際,強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才能進一步的得到鞏固和提高。因此在教學“空間與圖形”的內容時,要結合教學內容將學生的視野拓展到生活中去,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例如:學習完《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給手絹圍花邊,給花壇圍籬笆等等。
五、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深化學生的空間觀念
在小學數學中,概念、法則等即是重點又是難點,這些知識具有一定抽象性。如果教學中用靜止的觀點組織教學,容易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產生片面性,給以後的繼續學習造成一定的障礙,運動變化的東西,新鮮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學生的注意。根據這一特點,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動”的特長,有效地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效果。例如:學習“角的認識”顯示屏上先出一個會閃爍的亮點,然後用不一樣的顏色讓邊延長,延長的過程用非常慢的速度放給學生看,讓學生明確看到邊無論是延長還是縮短,角張開的大小都沒有發生變化這一現象。透過動態演示,學生很輕鬆地理解了這一知識難點。由於多媒體教學具有色彩豐富,能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繁為簡,化抽象為直觀,不受時間、客觀和微觀的限制等特點,多媒體教學手段包羅了傳統教學手段的所有優點,同時又具有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能大大增強教學效果,深化學生的空間觀念。
總之,低年級段學生空間感知和觀念的培養和形成,是新課標中很重要的目標,教師要從數學的角度以專業的技術,合理開發學生的空間感知和培養空間觀念,切忌生硬與死記有關空間的知識,還學生一個符合客觀認識規律的成長課堂空間。
小學數學核心教學論文3
摘要:數學核心素養是近年來提出的一個新的詞彙,但同時,也是最能夠體現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詞彙。透過數學素養的培養,可以讓學生明白自己學習數學的目的,掌握數學思想、數學意識、數學人文,讓數學不再成為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而真正成為學生感興趣的一門科學。筆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對相應的內容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夠拋磚引玉,有所幫助。
關鍵詞:數學核心素養;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教學是我國教育教學體系中非常關鍵的一個部分,對於提升學生邏輯能力和思考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很關鍵的,能夠幫助學生儲備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理念,提高數學能力,獲得數學快樂。本文著眼於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並給出了一定的建議,希望能夠對小學數學的教學有所幫助。
1、數學核心素養突出了“學”“用”的結合
數學核心素養是近年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出的一個新的理念,也是比較先進的一種培養模式,目前,不管從國內還是從國際,都無法有一個非常具體的解釋,這就說明,數學核心素養所包含的東西是非常多的,並不能用一句兩句話說明白,但是從整體上來說,數學核心素養是數學知識和基本能力的結合,也是數學方法和邏輯思維的結合,同時,也是數學思想和靈活運用的結合。所以說,數學核心素養包含了數學教學中近乎所有的內容,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是很重要的。我國長期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填鴨式的模式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使得數學課堂變得枯燥乏味,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國也逐漸擺脫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學”與“用”充分的結合了起來,這是最為主要的一個理念。
例如,我們在講解四則運算的.時候,不能繼續使用題海戰術了,可以將生活中的例子結合進來,因為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只有將應用層面上的東西結合進來,才能真正起到教學效果。像我們可以舉一個買水果的例子,小明到超市買水果,蘋果3元/斤,葡萄5元/斤,桃子4元/斤,荔枝6元/斤,小明一共買了4斤蘋果,2斤葡萄,3斤桃子和2斤荔枝,那麼,小明需要給收銀員多少錢?小明給了收銀員100元,則收銀員需要找給小明多少錢?第一問:3x4+5x2+4x3+6x2=46元,第二問100-46=54元。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題,每個學生在生活中也確實可以應用到這方面的知識,透過這種方法,就將“學”與“用”充分的結合起來了,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對於他們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
2、數學核心素養凸顯了數學思想
在數學核心素養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數學思想的培養,包括數形結合的思想,等價轉化思想,直觀數學思想等等,數形結合思想數學教學當中最為常用的思想之一,也是幫助學生更好學習數學的重要媒介。從狹義上來說,數學本身就是一門以數字、字母和圖形組成的學科,解題的過程中,數字離不開圖形,圖形離不開數字,所以,在教學過程當中,我們要將數字和圖形充分的結合到一起,從而讓學生理解更加深刻。等價轉化思想,除了數形結合思想之外,等價轉化思想也是我們最為常用的方法,等價轉化思想,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解決同一問題的兩種不同的方法,將複雜的情況轉化為了簡單的情況,這樣,就可以將問題更好的解答。在數學的教學當中,有很多問題比較難以理解,解答起來比較困難,但是,我們可以將題目的內容做一等價的轉化,這樣,就能使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第三,是直觀數學思想。所謂直觀,就是讓學生的思想能夠直接的接觸題目,給予他們真正的想象空間和思考時間,教師要解答學生提出的具有針對性的問題,無論在解題方法和解題策略上面都要需要巧妙的答疑解惑,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一種數學思想。例如,學習三角形、四邊形變化相關內容的時候,教師要尊重學生自己的想法,可以在學生的學習思維基礎上不斷的引導和啟發,對比出影象的不同之處。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對學生直觀思維的培養有推助作用。
3、數學核心素養豐富了數學活動經驗
教師和學生要重視活動經驗的積累,培養數學核心素養。首要的一點就是要創設有效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和操作當中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例如,在圓形周長的測量時,如果我們一開始不知道計算公式,要測量圓形的周長難度是非常大的,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進行測量呢?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創設一個情景,引導學生進入思考的模式,教師拿出一個圓形的模型,在拿一根繩子和直尺,要求學生利用後兩項工具來測量圓形模型的周長。當學生進入這個情景之後,他們拿著手中的工具,大腦進入高速運轉的狀態,結合自己以往學到的知識來嘗試動手解決這個問題。
一段時間之後,一些學生逐步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用繩子繞了圓形模型一圈,並在重合點做好標記,之後,將繩子展開,用直尺測量重合點之間的距離,這個距離就是圓形的周長。這種方法用數學思想來解釋就是等價轉化的思想,而數學思想的鍛鍊本身就是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所以說,透過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利用動手實踐和操作,結合自己的思考和邏輯來解決數學問題,這樣,就積累了他們的數學活動經驗,並且鍛鍊的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是一種非常好的數學教學模式。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合理的問題情景,幫助學生鍛鍊動手能力,培養核心素養。數學核心素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教師要將學與用充分的結合起來,並讓學生靈活的運用數學思想,幫助學生提高數學能力。
小學數學核心教學論文4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要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知覺能力是小學生空間觀念發展的起點,培養空間觀念的起點是培養學生的空間知覺能力。
何為空間知覺?空間知覺指人腦對物體形狀、大小、相對平面位置及空間特性的感知。
下面,筆者從低年級數學教學的角度出發,談一談培養兒童空間知覺能力的一點拙見。
一、依託生活經驗,建立空間知覺
數學來源於生活,學生的空間知識最初來自他們接觸到的現實原型,這是他們理解和發展空間知覺的寶貴資源。事實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納新知識。
1、提供生活素材,積累空間知覺經驗。在“圖形與幾何”的第一堂課《認識立體圖形》的教學中,課前準備大量生活中常見的立體圖形,如紙盒、魔方、皮球、籃球、圓柱形飲料罐等,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立體圖形或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數學來自生活,從生活經驗出發,能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空間知覺能力。
2、創設生活情境,建立空間知覺表象。創設情境不是為情境而情境,在一些可以圖形與幾何知識的學習中,適當創設生活情境,有利於低年級學生建立空間知覺表象。如在教學《長方形與正方形》時,可以創設逛圖形世界的情境,用學生逛超市的方式來逐漸認識幾何形體,在比較區別中正確把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形體特點。
二、透過手眼協調,深化空間知覺
兒童的知覺能力是視覺、觸覺、運動覺協調發展的,在空間知覺的培養過程中,
1、注重動手操作,實踐中深化空間知覺。在課堂教學中,提供能讓學生動手操作的學具和環節,在實踐操作中深化學生空間知覺。教學《認識立體圖形》時,讓學生充分感受立體圖形,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搭一搭、玩一玩,在大量的實物操作經驗中建立對立體圖形的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看起來方方的,球看起來圓圓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摸起來平平的,球摸起來彎彎的,圓柱既有平平的面,也有彎彎的面;平平的面容易搭起來,彎彎的面不容易搭起來;球能任意滾動,圓柱彎彎的面能沿相對的方向滾動。
2、利用數學遊戲,玩耍中深化空間知覺。透過簡單的數學遊戲,在手眼協調運動的過程中深化學生空間知覺。數學遊戲分為課堂遊戲和課外遊戲。課堂上利用3—5分鐘,設計“圖形找朋友”——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互相找朋友;“圖形想象”——根據老師描述,在腦海中想象線條的運動形成的圖形。課外有意識地佈置一些親子游戲家庭作業,如共玩七巧板、完成圖形畫等作業,在課堂外增強學生空間知覺的認知,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繼續空間知覺的培養。
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正式起步階段,低年級的數學教學是學生獲得良好數學學習的開始,也是不同學生在數學上獲得不同成長的開端,這一階段學生學習的良好體驗將為以後的學習奠定基礎。這一階段學生空間知覺能力的培養,是學生以後空間想象能力、空間思維能力的起點,是培養學生空間掛念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