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學如何滲透發散性思維

初中生物教學如何滲透發散性思維

  【摘要】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能夠提高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使學生在學習和解題中發覺知識的內在聯絡,把握問題本質。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要抓住有效的課堂切入點,活用課堂問題、生活實際、練習題目等教學資源,提高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最佳化發散性思維的課堂滲透,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不斷髮展。

  【關鍵詞】初中生物;發散性思維;課堂教學

  發散性思維指的是對問題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剖析,以尋求多種解決方法的思維活動。發散性思維的滲透,可以透過在初中生物課堂中教會學生拋開單一、死板的思考方式和解題方法,給予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可以在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分析生物規律,理解生物知識,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生物課堂的學習效率等方式來進行。那麼,初中生物課堂中究竟該如何挖掘發散思維訓練的切入點,提高發散性思維在生物課堂中的滲透質量呢?

  一、加強質疑設疑,啟發學生髮散思維

  (一)提倡質疑問難,活躍學生思維

  所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質疑往往是學生自主思考和創新的第一步。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積極質疑問難,可以是對教師講解的質疑,可以是對其他學生回答的質疑,也可以是質疑教材內容。對於學生的主動質疑,教師要給予鼓勵和耐心解答。利用學生的課堂質疑,可以活躍學生課堂思維,引導學生在學、思、疑、問、悟中迴圈往復,不斷思考,不斷提高,對所學知識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例如在進行“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這一實驗總結時,教師鼓勵學生對實驗過程進行質疑。學生提出了很多有深度的問題:“滴加碘液是為了驗證澱粉的存在,那在實驗一開始就滴加碘液會不會得到同樣的實驗結果?”“如果不模擬口腔溫度,在室溫下進行實驗會不會影響實驗現象?”“能不能再設計對照組,將牙的咀嚼和舌的攪拌作為變數單獨實驗?”教師先肯定了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提出的問題,然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解決,最後再一一進行釋疑。這樣集中質疑和集中解決的方式能夠培養學生敢於思考、敢於質疑的學習習慣,鍛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實現知識發散和延伸。

  (二)設計連環問題,引導學生探究

  為學生設計多層次的問題串,以連續的問題為線索,引導學生在思考探究中理解生物知識,掌握生物規律,是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的重要方法。教師在教學時,要立足於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接受能力,結合實際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連環問題。可以根據知識的不同特點來設計問題,也可以根據知識的深度設計問題,透過有效的問題設計,使課堂提問能夠做到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激發和保護學生的活躍思維,引導學生在問題中進行探究學習和思維發散。例如在學習了“消化和吸收”這一章節後,教師在組織學生回顧所學內容時,結合消化系統特點,設計了連環問題:“食物從口腔進入到排出體外要依次經過消化系統的哪些部位?”“在口腔中,什麼營養物質能夠被消化?參與消化的消化液和消化酶有哪些?”“在胃中,什麼營養物質能夠被消化?參與消化的消化液和消化酶有哪些?”“在小腸中,什麼營養物質能夠被消化?參與消化的消化液和消化酶有哪些?”……透過連環提問先讓學生回顧消化系統的組成,然後根據食物的消化路徑一一提問,對口腔、胃、小腸等教學重點進行復習,收到了“以點帶面”的提問效果。幫助學生鞏固了課堂知識,掌握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同時有效削弱學生對教師的課堂依賴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主動思考問題、探究問題。

  二、注重知識整合,延伸學生思維廣度

  (一)聯絡實際生活,豐富思維載體

  初中生物是一門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絡的學科,科學而且充分地挖掘生物知識中的生活元素,整合生活中的生物教學資源,利用生物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契合點進行教學是培養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發展學生思維廣度和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生物課堂教學融合實際生活的方法有很多,教師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選擇最佳的知識與生活的切合點來創設教學情境,利用各種生活化教學情境增進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親切感,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例如在教學“植物的蒸騰作用”時,教師從生活實際入手,創設了與植物蒸騰作用相關的教學情境:“在炎熱的夏天,我們都喜歡在蔭處乘涼。但相比於在房屋下躲太陽,在樹蔭下乘涼時我們感覺要更加涼爽一些。這其實就得益於植物的蒸騰作用,植物蒸騰出的大量水分會在變成水蒸氣時吸收掉大樹周圍的熱量,為在樹蔭下乘涼的我們降溫。想知道植物是如何進行蒸騰作用的嗎?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找出答案。”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將看不到、摸不著的抽象知識與日常生活構建了聯絡,化繁為簡,消除了學生的畏難心理,使學生感受到生物知識就在身邊,使學生能夠養成聯絡生物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好習慣。

  (二)加強知識延伸,開闊生物視角

  現有的知識基礎是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知識,進行思維發散的必要資源。初中生物各部分知識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絡,教師在教學時要善於抓住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設計一箇中心課題,圍繞這一課題列舉出多種與之相關的生物知識和相關聯因素,甚至可以列舉一些其他科目知識的聯絡因素,引導學生對這些因素的表象和內在聯絡進行分析,從而豐富學生生物視角,拓寬學生的思維寬度。例如在教學“兩棲動物”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針對青蛙這一典型兩棲動物進行知識延伸,利用幻燈片或影片演示青蛙每天吞食掉的大量害蟲,但是由於人類捕食、環境汙染等問題,導致青蛙的數目急劇減少,進而引發了更加嚴重的環境問題。以此為課題,教師設計了與演示內容相關的“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徵”“該影片當中涉及的生態系統組成”“該影片當中涉及的食物鏈和食物網”“青蛙在人類消化系統中的消化過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等相關問題。教師透過呈現這樣的生物課題,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鞏固學生的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精題精講精練,加深學生思維深度

  (一)創新習題思路,豐富實踐專案

  初中生物知識有很多都是記憶性知識,但是並不意味著記住了這些知識就能很好地解決生物問題,還需要教會學生認清問題本質,形成清晰、正確的解題思維。一方面,教師要優選練習題目,提高題目的典型性和針對性,確保習題的訓練效果。另一方面,生物知識的學習不能只在課本上和黑板上,還需要在實踐中去觀察、去發現,教師為學生布置題目時,不必拘泥於紙上的題目,可以多佈置一些生活實踐性的題目。例如在學習了“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這一章節後,教師佈置了一個別開生面的複習考試題目,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自己選擇研究課題,透過觀察、實驗來完善自己的課題。學生研究的課題五花八門,有的學生研究的是“一年生與多年生的植物的異同”、有的研究了“草本植物與木本植物的異同”、有的研究了“短日照植物與長日照植物之間的異同”……從學生課題完成質量來看,學生完成得都非常認真,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並在觀察、實驗中採集了很多素材。這樣的實踐專案要比單純“紙上談兵”的教學效果更好,更能夠幫助學生將觀察到的實踐知識與課堂知識相結合,對生物知識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和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一題多變多聯,實現觸類旁通

  發散思維要求學生能夠不依常規,尋求創新,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教師在講解題目時,不能簡單地解決這一問題後就算結束了,而是要做到一題多變、一題多聯、一題多議,對題目中的條件、問題、情節進行擴縮、順逆、對比,或者變化題目的敘述內容、敘述形式,為學生提供多種不同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維火花的碰撞,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題目中各個因素之間的關係。例如在學習了“人體的營養”這一章節後,經常會遇到“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是____”的填空題,教師在講解時可以對其進行變化和延伸:呼吸的主要場所是什麼?呼吸作用的主要場所是什麼?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是什麼?除小腸外,消化系統中其他能消化營養物質的場所有哪些?小腸能夠成為消化營養物質主要場所的特點有哪些?小腸能夠成為吸收營養物質主要場所的特點有哪些?透過對題目的不斷變化和討論,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延伸和整合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發展學生創新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為初中生物教學提出的要求,也是培養現代化人才的必要途徑。初中生物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要最佳化課堂教學設計,從不同方面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不斷提高發散思維在生物課堂中滲透的質量,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