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榮論文

吳春榮論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訓練我們運用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吳春榮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文目錄

  引言

  一、注重道德教育的情感性

  二、注重道德教育的自主性

  三、注重道德教育的創新性

  四、注重班級道德教育多元化

  五、注重音樂教育的道德功能

  六、注重道德教育的整體性結論

  1

  試論道德教育的多元化

  作者:吳春榮指導教師:蘇水生

  [內容提要]傳統的學校道德教育模式存在著教師的價值引導和學生的道德自主建構之間的矛盾。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樂教思想和美育實踐,為中國古代美育、德育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將德的內容與形式納入到其它課程中,以多渠道進行道德教育,是解決在德育教育中存在困惑的出路之一。

  [關鍵詞]道德教育多元化

  一、注重道德教育的情感性

  列寧早就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從來就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要克服學生道德學習的倦怠心理,必須注意營造情感課堂,實現學生道德教育情感化。

  教育實踐表明,師生這間具有良好的情感基礎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人的情感具有強烈的感染性,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是教育力量的源泉。老師對學生的關愛,會激起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感、親切感,從而樂於接受老師所講的道理。這就需要老師在道德教育活動中要注意以情激情,以趣激情,以美激情。老師的情感一旦激發了學生道德學習的熱情,就能激發出學生巨大的情感能量和智慧能量,使學生愉快地投入到道德學習之中。這就要求道德學習的課堂管理應全面體現情感的交融,關注學生種種心理活動,注意給學生更廣泛的心理支援,進行建構一個自由平等的、安全和諧的、寬容解放的、服務支援的道德學習氛圍。在此基礎上發展學生與他人友好相處、團結協作的精神,激發學生的向師性,實現師生間的各諧共振。

  在日常的道德教育活動過程中,我們應該把關注學生的精神生命作為第一天職。老師要以愛的情感、愛和行為、愛的藝術,最大限度地在學生心田裡播撒充足的陽光,

  2

  給學生的精神以足夠的自由,以引導學生的德性健康地發展。另外,老師還要敏感於學生的行為,敏感於學生的行為變化。真切地把握學生在生活中的恐慌、壓力,並針對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指導、幫助,這些都有助於克服學生道德學習中的倦怠心理。

  二、注重道德教育自主性

  傳統道德教育只見規則不問物件,應當說是“沒有學生的德育”。由於不關注學生,使得學生在道德學習倦怠的心理。因此倡導自主化,培養學生主體、主導、積極能動的性質。道德學習活動過程中如果真正關注了道德學習主體的情感、意志,需要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對需要的肯定和關心,那麼就為解決傳統道德教育未能解決的道德學習主體發動機制度問題提供了正確的選擇。傳統的道德教育過程執著於強制性灌輸,無視道德學習主體的需要。教育過程實際上已脫變為阻抑學生剝奪學生的過程,這就極大地影響著學生的批判意欲和創構激情,有時甚至會導致學生陷入自我阻抑、自我剝奪的狀態。

  道德學習活動過程中一旦確立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就會逐步地抬起頭來,挺起胸來,把自己當“人”看待,這樣就易於使個體完成從“義務感”到“崇高感”的轉變,即到達道德自由階段。這說主體已經認識到了道德需要求不僅是自覺自願的,而且成為他心靈的一種內在需要,這種內在的心靈需要已經不是出於某種外在功利的考慮,也不是純粹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結果,而是成了一種行為習慣。

  三、注重道德教育的創新性

  陳舊的內容,陳舊的方法,刻板的模式等是使學生厭煩道德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道德學習活動中,我們應該注重創新性,以克服學生道德學習倦怠的心理。歷史發展的邏輯與人類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審時度勢,敢於改革陳舊過時的“遊戲規則”,推陳出新,不斷制定出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新道德規範,制定出道德教育新的方式方法,道德教育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這正是道德及其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把握時代氣息,跟蹤反映社會發展的最新動態,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生活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生活實踐,與時俱進,乘勢而上,注意用新的合適於學生的方式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與溝通。

  在整個道德教育活動過程中,教育工作者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都要圍繞創新加以調整。要注意建立“紅色網站”,開發道德教育軟體,力求把嚴肅道德教育內容以生動活潑、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要注意精心設計教育內容,講求

  3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把以前的“灌輸式”教育改為“滲透式”的教育,使之成為育德性、知識性、互動性、生動性於一體的電子教材,使道德教育的創新化,十分有利於克服學生道德學習過程中的倦怠的心理。

  四、注重班級道德教育多元化

  資訊多元化與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的資訊來源、傳播與內容都日益多樣化,網際網路已經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獲取資訊與表達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場所。網際網路是開放的,既有大量進步、健康、有益的資訊,也有不少迷信、黃色、有害的內容。網上有害資訊嚴重腐蝕學生心靈,對學生失去了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產生重要影響。如一些學生失去思想政治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片面強調物質利益的獲得,忽視了人文素質的修養。同時,在學生中,由“泡網咖”引起的遲到、曠課現象屢禁不止。針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勢,班主任應客觀辯證,以集體主義情感,培養學生的集體協作精神。以最大靈活性和高超的藝術性,改革和創新班級德育。以學生的需求為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管好各個環節,積極構建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品質發展要求的現代道德模式,從而解決教學中的困惑和道德的倦怠心理。

  利用部落格的優點,加強縱向聯絡,提高德育的實效性。由於缺乏理論深度和前瞻性,目前中國社會的轉型使社會的價值觀日益走向多元化。這就要求教育不能傳遞特定的道德取向,引導未來公民的理性品質,又培育公共領域中各種價值的交流和尊重的傳統。多元時代道德教育的要求應該是寬容、理解、尊重與共處。道德教育實現從傳播價值體系養成道德主體的轉變,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現實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交往,表現出不平等性,教學過程中成一場表演,缺乏平等心靈對話,部落格交往不同於課堂中的偽飾性和被動的交往,交往真實、生動。教師和學生在部落格中都是平等的主體,學生們可以將平時不好意思說,不願說或不敢說的`話寫出來。教師也可以把不好當面說的鼓勵話和讚美的話寫入部落格。這樣,教師與學生可以實現平等的、真誠的交流。從而克服了教學中的困惑及學生的倦怠心理。

  五、注重音樂教育的道德功能

  音樂的德育功能,主要是指音樂在對人的道德情操的培養方面所起的有益的作用。席勒曾說過:“道德的階段,只有透過審美的階段才能實現,美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經之路。”透過音樂教育滲透德育,可以將人的審美情感內化為道德情感,並作用於人的道德行動,從而最終達到一定的德育目的,使音樂審美對現實會產生一定作用。

  音樂教育中的德育作用於同一般的理論說教,也不是透過說理的、強制的方式,

  4

  而是透過優美、動聽的音樂作用於人的情感,以潛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種道德情操、精神品質、意識觀念的滲透,乃至靈魂的陶醉,從而使人達到優美崇高的思想境界;透過音樂形象在藝術表演、體驗的過程中體現出來,從而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引起震顫,在接受藝術薰陶的同時,接受思想教育及情感疏導,也是克服學生倦怠心理。

  音樂教育含有生動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例如,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內容,但要達到愛國主義教育卓有成效,單純地進行理論上,認識上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要把理論上的認識真正變為愛國主義的行動。歌詠比賽和業餘合唱、合奏等活動,都是以集體形式參與的大型活動,透過這些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整體意識與協作關係,從而有利於培養青少年遵紀守法、協調一致的集體主義精神,克服學生倦怠心理。

  六、注重道德教育整體性

  道德教育本身就涉及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方方面面,是一個內容豐富、關係複雜的系統工程,能否全面最佳化校內外各種德育資源,有效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形成同向、同步、同質的教育合力,是我們克服學生道德學習的倦怠心理的重要保障。

  在我國,家庭、學校和社會有著共同的利益和願望,而當念社會又是一個大開放、大聯合的社會,把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既是有益的,也是可行的。然而,要建立這樣一個融“三方”於一體的教育體系,就要協調好這個大體系的行動。就學校的道德學習而言,我們要注意發揮學生個體的中介作用,因為在這樣的教育體系中,學生不僅是受動教育客體,也是一個能動的主體;學生不僅是溝通三方之間聯絡的紐帶,也是三方的調節者、改造者。所以在道德學習的活動中,我們在認識上要著眼於最佳化全社會德育資源配置,以學生為中介,注意拓寬與家庭的溝通渠道,用家、校教育的合力來克服教學中的困境及學生的倦怠心理。

  總之,透過多種形勢和多種渠道進行道德教育,既能解決教師在道德教學中的困境,也能克服學生道德學習中的倦怠心理。

  5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