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論文(精選12篇)
情境教學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論文(精選12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情境教學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情境教學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篇1
一、教學優勢分析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很多初中生來講,學習歷史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學習興致不是很高。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引入情境教學法有利於將課堂教學變得生動化,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就能夠提起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提起學習興趣,才能有良好的學習效果,而情境教學法的作用正是如此。
2、強化知識理解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就是,透過課堂的歷史知識講解,能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知識。而歷史知識很多又是十分枯燥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法,將學生帶入一種情境之中,既有利於讓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也有利於教師完成教學目標。3。利於學生主動性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授學生歷史知識,最重要的是能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因此,將情境教學法引入歷史課堂,改變了傳統歷史教學中嚴肅的課堂氛圍,以一種幽默化的語言方式展開教學,既能夠有效活躍課堂氣氛,還有助於提高教學效率,更能夠培養學生對歷史的主動性學習。
二、具體教學實踐
1、構建和諧課堂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想充分發揮情境教學法的眾多教學優勢,就必須首先構建和諧的歷史學習課堂,為學生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能夠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環境。在這樣的一種課堂環境下,教師才能以一種輕鬆的方式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也能保證學生對歷史學習有足夠的動力,更有利於提升學生的歷史成績。因此,在情境教學法的實踐中,構建和諧課堂是十分關鍵的。為做到這一點,教師在課堂中應該注重培養與學生的良好關係,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學生一起探討歷史的學習。在歷史課堂上,教師應該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之於學生的作用只是從旁引導。這樣,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廣泛的參與歷史知識的學習與討論,更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也能為歷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強化學習興趣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要想利用情境教學法提高教學效率,就必須深入挖掘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好奇是人的天性,更是學生的天性。學生在歷史的學習中,勢必會對一些知識或是一些歷史事件升起好奇之心,在好奇心的指引之下更深一步的學習歷史。因此,教師引入情境教學法進行歷史教學時,應該充分挖掘學生學習歷史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強烈求知慾望,這樣才有利於學生更加深入的學習,也有助於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在具體實施上,教師可以透過一些多媒體手段以一種圖文並茂的方式向學生展示歷史事件,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歷史圖片中體會歷史的魅力所在。此外,對於一些歷史事件,教師可以蒐集相關的短篇影片,在課堂上向學生播放,讓學生對歷史有更加深入的感受,才有利於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
3、創設現實情境
情境教學法在歷史教學課堂中的運用不僅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為此,教師在情境教學實踐中,有必要實現現實情境的創設。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們會更加關心那些與自己有著緊密聯絡的事物。這種結論運用到歷史教學中也是如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現實情境,通過歷史知識與學生現實情況的緊密結合,能讓學生對歷史的學習產生親密的感受,有利於學生更加全面、牢固的掌握歷史知識。例如,教師每當完成一個階段的教學目標,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歷史紀念館等具有濃厚歷史氛圍的地方,讓學生產生對歷史的更多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結語
本文以情境教學法為基礎,首先概括了其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各種優勢,然後就教師如何進一步深化情境教學法的實踐出發,從構建和諧課堂、強化學習興趣、創設現實情境三個方面提出了建議,以期為廣大歷史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教學參考。在初中的各大學科中,歷史學科是比較特殊的。因為歷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厚重感,所以,在教學中學生對歷史的理解也有一定難度,這也表示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點是不一致的。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提升歷史的教學效率,教師有必要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深入研究情境教學法實踐,以期能夠更大程度的提高歷史教學水平。
情境教學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篇2
一、情景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優勢
首先,情景教學運用到初中歷史教學當中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初中學生的學習特徵是以興趣為主的,興趣的激發才是鼓勵學生主動學習最有效的因素。情景教學需要教師結合現代視聽工具,運用真實的情感、多變的場景以及精美的語言為學生建立學習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其次,情景教學運用到初中歷史教學當中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情景教學是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感同身受、獨立總結的過程,一方面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放鬆性和積極性,一方面培養學生學習歷史內容的思維,在滿足學生對歷史好奇的基礎上,為學生自身全面發展帶來幫助。
二、情景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一)利用素材塑造情景教學
1.詩詞歌賦以現有的詩詞作為情景教學的塑造手段,在初中歷史教學《貞觀之治》這一內容中,可以借鑑“九天間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琉”這一組詩句,用以描繪歷史時期的繁榮盛世,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繁榮盛世的產生,將學生的思維帶入到新課程中。
2.影象畫冊初中歷史教材中的畫冊與圖片是非常多的,在生活總也有很多關於歷史題材的彩圖也有很多,教師可以在收集一些關於歷史題材的畫冊,帶到課堂上為學生展示,使學生對歷史內容的認識更加直觀。
3.現代多媒體第一,資訊科技教學中融合了聽說讀寫、可視性以及可觸性,這種多元化形式構成的圖文聲像並茂的教學課件是能夠呈獻給學生立體形象的,所以這種課件形式本身具有形象性、生動性,可以從聽覺以及視覺帶給學生多種感官的刺激,以此能夠引發學生與歷史事件之間的情感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上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思維能力,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力與想象力。第二,傳統教學方式的主要結構是主講、板書、教材、文字等;資訊科技的主要結構是幻燈片、投影儀、計算機、影片以及廣播等,其中使用覆蓋面最大的是計算機技術。但是每一種教學方式中都各自有長處和短處,因為歷史事件教育課程的章節要求是不同的,所以教學形式的表現也不盡相同,那麼資訊科技是不同被另外一個完全取代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機融合,以此來彌補教學方法與表現形式上的不同,以提高高校歷史事件教學的效率。傳統課堂教學形式是依託在教師主講、表情、肢體動作以及文字聲音等基礎上,但是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接受的資訊量是非常小的,學生在這種單一的傳輸中容易分散注意力。但是現代媒體技術中融合了超文字、超媒體技術,所以給學生呈現的知識是以影音、影象、動態文字等形式的,這種方式的教學能夠使資訊量加大,同時學生接受方面不會有太大壓力,能夠創造模擬的情景教學,對學生來說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創設語言情感語境教師在歷史課堂使用的語言語境對學生的引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語言情感語境能夠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所以在課前的準備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自身的語言組織,使課堂的語境更加豐富化,才能夠在授課過程中在情感上與學生產生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
(三)建立表演情景教學模式初中學生的天氣是活潑、機靈,在學習與生活過程中比較注重感性體驗過程,並且對任何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所以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表演,對歷史事件中任務進行模仿,只有讓學生參與到表演當中去,才能夠真正體會到歷史事件中的人物情感,對於課程的教學進展也是一種推動,培養學生歷史思維,使其對歷史知識的掌握能力更強。
三、結論
當前,在新課程的推動下,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已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融合情景教學模式的教學會使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上更加深刻,相較於傳統形式的教育,學生的潛能會得到更好的激發,對於學生全面的素質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情景教學模式以新型的課堂教學形式出現在教學模式當中,為了符合當下的教育制度,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師將情景教學模式實施在課堂之中,雖然在初始階段會出現一些銜接上的問題,但是經過教師的細心改正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當代的教師應該從傳統的教育模式中脫穎而出,融合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將當代的教育模式推進到實踐中,使今後的歷史教學更加靈活化。
情境教學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篇3
教學創新是現代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運用新的教學手段和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初中歷史教學創新的客觀要求。為了適應歷史教學新形勢的需要,必須遵照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要求,創新歷史教學原則、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等等。
一、歷史教學原則要創新
歷史教學原別的內容具有多層次、多方位聯絡性的特徵,它包括: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絡;同一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橫向聯絡;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絡;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之間的聯絡;歷史演變與現實生活、時事之間的聯絡,等等。這些聯絡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能更好地認識井分析歷史。為適應現代化教育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現代化的思維方式,實現多層次、多方位的歷史教學。歷史教學原則就必須創新,要採用多維教學法,即多角度、多系統地啟迪學生思維。並以著重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和具體化的能力為原則,使初中歷史教學承負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任務。
二、歷史教學理念要創新
理念是行為的靈魂,是創新的先導,教學理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帥的作用。目前初中歷史教學尚未擺脫應試教育的陰影,應試教育沒有真正轉化為素質教育。然而,新的課程標準的人文性強調歷史教學要致力於學生歷史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我們應儘快轉變教學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緒及情感體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樹立既教書又育人的教學新理念。傳統的教學理念過分強調教師“教”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學”的手段,這已不能適應21世紀人才培養的要求。初中歷史教師要儘快樹立並適應新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師中心”的教學理念,樹立起“學生中心”的新理念。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上課習慣於“一言堂”。要求學生對知識點死記硬背,這抑制了學生創新精神的養成。因此,教師應該樹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理念。
三、歷史教學手段要創新
教學手段創新是整個歷史教學創新的重點。歷史教學手段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和技術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現在的初中歷史教材和課程內容都發生了變化,相應地,要求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手段上也必須發揮創新精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關鍵在於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識。學生在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創造性思維也得到了訓練。因為,學生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發散性及創造性的思維,特別是對歷史上因果關係的思考,這是對人的思維水平的考驗。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也是訓練和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所採用的歷史
教學手段必須能激發、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髮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四、師生關係要創新
傳統的師生關係中,教師處於主導地位,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學生處於被動地位。被動地服從。這種師生關係壓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師生關係緊張,有時學生會對教師產生牴觸情緒,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教師要和學生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首先。新型師生關係中,教師與學生是朋友,教師和學生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係,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師生關係。”其次,新型的師生關係是一種平等的關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尊重學生,樹立平等和民主意識,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協作。最後,新型的師生關係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核心,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得到發展。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發表獨立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總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改善師生關係。建立良好、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這樣才能滿足初中歷史教學新形勢的要求。
五、培養創新型教師隊伍
教學創新必須依賴創造型的教師。在教學創新中,教師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要培養出創新型人才,就必須擁有一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師隊伍。雖然目前在教學改革和教
學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廣大的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創新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還有一些初中歷史教師滿足不了新時期教學創新的要求,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還有待提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敢於打破常規的教學,組織開放式的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新時期,初中歷史教師若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就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知識。提高個人道德修養,加強師德建設,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總之,初中歷史教學創新勢在必行。進行創新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有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所以,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加強各方面的修養;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努力營造有利於歷史教師創新性勞動的環境,並給教師提供必要的進修機會,從而不斷提高歷史教師的教學水平。
情境教學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篇4
一、明確目的,激發興趣
學生對於歷史學習的目的不明確,是造成其對歷史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初中階段學生要學習語數外、政史地、物化生、音體美這12門課程,有些課程是中考中所佔分值比較高的,有些課程是形式多種多樣的,所以學生都有很多人喜歡,但是歷史分值不高,形式比較沉悶,所以難以引起學生興趣。因此,我們要幫助學生明確歷史學習目的,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告訴他們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使他們正確對待歷史,這是最首要的一個任務。
二、巧設“懸念”,調動興趣
學生喜歡有趣、有懸念的內容,因此老師在教學中可以透過巧設懸念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可以在教材的過渡中設計懸念,或者在重難點上設定懸念,使學生在這些關鍵時刻更具有積極性和參與性。首先,在教材過渡時設定“懸念”。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都是由一些內容相關的知識點有機結合而成的,要使學生的學習由一個知識點順暢地過渡到另一個知識點,懸念的設定就起到承上啟下、理順教學結構的作用。其次,在教材的重點、難點處精設懸念。要使學生在一堂課中始終保持飽滿的熱情,是很難的。
因此,懸念設在重點、難點處,既可引起學生的重視,又可消除因被動思維帶來的疲勞感覺。如在講《九一八事變》這一課時,我講到:“日本透過發動‘九一八事變’,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那麼中國人民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時刻是如何開展區域性抗戰的?”這樣既自然過渡到了下一環節,又調動了學生的注意力。當然,課堂上有很多設定懸念的機會,我們可以多設定一些懸念,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透過解讀懸念來認真學習歷史知識。
三、利用故事,激發興趣
在講授歷史課當中,為了提高課堂活躍度,可以考慮將一些歷史故事穿插在教學過程中。但是在選擇歷史故事之前,一定要對所教班級學生情況以及將要講授的內容進行分析,以確保所選擇的故事能對學生具有吸引力,而且不要講陌生的故事。老師在課堂上可以針對故事提出若干個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得出自己的處理意見,最後由老師來評判。例如在學習《三國鼎立》時,先講解一段大家都熟悉的三國故事,之後問學生那一時期都有哪些政治集團?你支援哪一方?為什麼?提出適合的問題,既有助於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拓展學生的思維。此外,營造歷史情境,能從中得到啟迪。歷史是鮮活的,若能再現當時情境,那將會使學生體驗到不同的學習感受。
在營造情境中一定要以書本為依據,做到與當時的情況相符。如在講到西周分封制時老師可根據內容的需要事先準備好道具,讓學生來扮演當時的人物,並對學生的表演行為進行指導。在表演結束後,老師即使不講解,大家也都會知曉分封制的含義。如果不營造情境,而是讓學生直接看書來了解分封制,雖然學生也能根據書本的內容將相關的內容記下來,但是當過一段時間再提問分封制的內容時,他很可能已忘記了。而經過這種情境教學之後,他們對相關內容的記憶會儲存很長的時間。老師在對錶演結果進行評價時,除了要表揚角色扮演出色的同學之外,還要對存在缺點的同學進行鼓勵,而不能一味地對他們進行批評。因為批評會打消他們參與扮演的積極性,使他們怯於課堂發言,從而不利於情境教學的開展。
四、組織活動,培養興趣
歷史課外活動課與其它課相比具有較大的自由度,主要體現在它的形式可由組織者自行選擇。因此,可以使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中,根據自己的意願輕鬆地進行交流,發揮他們的想象力,並給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這類活動課可供選擇的形式有不少:有的是針對歷史上某一有深刻意義的內容舉辦故事會,讓學生透過故事的描述,將這段內容生動地展現出來;有的是開展“歷史辯論”,將學生分成兩派,針對某一歷史問題或人物暢談各自的見解。
此外還有的是歷史知識競賽形式與研討會的形式等。我校在前不久舉辦了辯論形式的活動,題目是“曹操是英雄還是奸雄?”大家參與熱情很高,提出了很好的見解。歷史課外活動課屬於課堂之外的教學,對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以及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具有很大作用。
五、結語
總之,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興趣是開啟智慧的大門,興趣是引導學生步入知識殿堂的鑰匙。初中歷史老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應明確興趣對於學習的重要性,並努力探求和使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學習效率,為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合格人才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情境教學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篇5
一、開展合作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這樣才能為學生今後的學習與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新課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合作學習以小組為單位來展開自主學習,這樣的學習更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主動性,更能發揮小組的優勢來集中進行學習,透過交流與討論來自主地構建知識,對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成為現代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在歷史教學中我們也要變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展開積極的課前預習,並就教學中疑難問題、有分歧的問題、突發情況等來展開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學習,在學習中提升,以真正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一是科學分組。小組成員的分配是合作學習成功的前提與基礎。小組分配不合理,是無法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的。因此在開展合作學習之前,需要進行科學分組。
一般來說,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配。全體學生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而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是不可迴避的事實。採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全體學生的教學參與度,實現優生帶中差生,以充分發揮全體學生的優勢,調動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二是合理設問。任務是整個合作學習的核心,合作學習是圍繞著任務而展開的。合作學習是一種學習方法,是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在設計任務時要充分考慮到與教學內容、學生學情的關係。首先,要研究具體的教學內容。所佈置的任務要與具體的教學內容密切結合,這樣學生在開展合作學習時才能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展開,才不至於偏離正常的教學活動。其次,要深入研究學生的知識基礎。相對於學生來說如果任務過於簡單,學生個體就可以完成;相反如果過於複雜,學生合作也無法完成,這樣都會失去合作的必要。在設計任務時要根據學生的基礎來設計具有一定的探索空間的問題,以引來延伸學生的認知活動。三是相機誘導。我們強調學生的合作學習,並不是忽視教師的教,而是要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與完美統一。在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時我們不能完全放任,而是要在放與扶之間找準平衡,既要給學生提供機會創造條件讓學生展開充分的合作學習,同時給予學生必要的啟發與指導,為學生的合作學習提供保障。教師要穿梭於各小組間,要及時發現學生合作學習的長處與不足,肯定應該表揚的,指出存在的問題。這樣既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激起學生合作學習的熱情,同時又可以讓學生客觀地看待,這樣更利於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針對性、目的性與有效性。
二、實施歷史再現教學,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
歷史具有過去性的特點,有著自身獨特的學習規律。實施再現教學,藉助各種學手段來再現歷史現象與史實,並從中抽象出歷史概念,進而揭示歷史發展規律,這是歷史教學的一般規律,也是學習歷史的最佳途徑與方法。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與條件來再現真實的歷史,讓學生在獲取感性認識的同時上升為理性認知。
1.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圖與各種圖片插圖在教材中佔有很大的比重,這些圖片往往具有文字所難以描繪的資訊。而且對於初中生來說這些插圖比靜止枯燥的文字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情境中。
2.充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多媒體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收集各類影視劇、新聞報道等資訊,將真實的歷史再現出來,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讓學生真實地感受風土人情、社會風貌、人文地理、經濟政治等方面。
3.開展參觀、社會調查等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出遊時間來參觀一些名勝古蹟、參觀博物館等,讓學生進行實地參與,以此來幫助學生理解。再現教學方法的運用,向學生再現了真實的歷史與情景,可以讓學生置身於特定的情境中,這樣更利於學生感受當時的社會與風貌,更利於學生站在歷史的角度來分析與學習歷史。
情境教學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篇6
[摘要]歷史是由一個個故事組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歷史故事,這樣方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併為歷史課程教學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為歷史故事滲透在歷史課堂,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理解歷史背景,從而簡化教學難點,便於教師教學。所以教師為了能夠提高教學質量,不妨將歷史故事穿插在教學過程中,從而實現高效歷史課堂。
[關鍵詞]歷史故事;初中課堂;歷史學習
歷史是一門很強的綜合性學科,它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地理、經濟、文化、教育等等,通過歷史我們可以感受從古至今人類的聰明智慧和價值觀的變化;通過歷史我們可以學習到歷史人物的精神;通過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文明之河的流向。為了幫助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入歷史故事,這樣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歷史文化、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等,並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透過思考並分析歷史知識間的關係,以及歷史事件的由來,同時運用歷史人物的智慧解決現代的問題,將歷史文明延續並發展。為此,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闡述歷史故事點亮初中歷史教學課堂,希望對廣大初中歷史教師有一定的幫助。
一、匯入新課程巧用歷史故事
新課程的匯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複習以前學過的知識,同時為接下來的學習開啟新的篇章,可見新課程的匯入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能夠成功匯入新課程,教師不妨以歷史故事的方式將內容引出,這樣在教學時不僅不會太突兀,同時讓學生做好學習新課的心理準備,緩衝式地進行新課程教學,使得學生理解和接納起內容來顯得尤為輕鬆。例如,在講述《春秋戰國的紛爭》這節課時,我提前佈置了作業,讓學生蒐集有關春秋戰國時的故事資料,並在正式講課時,讓學生開展講故事的活動,學生們透過網路的查詢和蒐集在課堂教學中講起“負荊請罪”、“邯鄲學步”、“破斧成舟”“孟母三遷”“老馬識途”等等故事,課堂氛圍一下子活躍了起來,同時將課堂內容巧妙地引出來,並輕鬆理解春秋戰國時的歷史事件,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可見,這樣的巧用歷史故事,將生活中的成語聯絡到本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對課堂內容由陌生到熟悉地進行掌握,方便了歷史教學,這樣不僅鍛鍊了學生的蒐集能力,同時拓展了學生的歷史知識。
二、教學過程中穿插歷史故事
好的開始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內容與內容之間的銜接也是不可忽視的,教師可以在銜接的內容處穿插歷史故事,並設定課堂教學難點和重點,讓學生在歷史情景中穿越般地體會歷史背景和歷史人物,從而掌握故事的來龍去脈,並設身處地地體會歷史事件,這樣以來,不僅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同時提高學生探究歷史知識的能力。例如,在講述唐太宗這一人物時,為了讓學生牢記本課的內容,我將“宣武門事變”的故事講給學生聽,使學生了解唐太宗登上皇位的全過程,以及皇位的來之不易,併為以後的貞觀之治的歷史事件埋下伏筆。這樣讓學生通過歷史事件和歷史故事去認識唐太宗,並用辯證的唯物主義觀去看待歷史人物,從而熟記歷史知識。可見,教師在歷史課堂引入歷史故事,不但做好了知識與知識間的銜接,同時為學生搭建好歷史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三、課堂結束前運用歷史故事
歷史事件之間是有關係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到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從而將教學內容和教學結構合理設計,並巧妙搭配,將課堂教學格局佈置得有始有終。並且教師要注重對整節課知識加以鞏固和測試,以此來判斷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這樣方便教師接下來的課程進行設計。例如,在教學《三國鼎立》這節課時,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前,我將《三顧茅廬》的故事情節講給學生聽,讓學生運用本節課所學的內容來思考為什麼劉備要請諸葛亮下山?當時的歷史背景又是如何?劉備的態度為何又是如此的誠懇?透過討論和分析,從而達到鞏固課堂內容的目的。而且,透過這種方式,來結束本節課的教學,不僅可以控制課堂的氛圍,同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將知識活學活用,在考查學生對課堂內容掌握情況的同時,從而讓這節課的教學能夠有始有終,完善了教學結構。學習歷史知識是為了讓學生吸取前人的教訓,引以為戒,不再讓歷史重演,同時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來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而在歷史教學中引入歷史故事,教師可以調節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同時樹立歷史思想,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用發展的眼光分析問題,從而全面地解決問題,並將學生培養成與時俱進的高素質人才,以此來實現歷史教學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曹小慧.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新通訊,2017,19(04):138.
[2]李豔.淺談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成功(教育),2013(07):123.
情境教學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篇7
一、學習型歷史教學建設的可行性
1.組織中的團員個人素質水平高當今世界的較量更精準的體現為人力資源的較量,擁有強力而優秀的人力資源是工作開展無往而不利的重要保證。歷史教研組的成員都是既具有高精深的專業知識儲備,又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是推動學習型歷史教學的強力後盾。
2.熱情豐沛的知識接受者中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知識、武裝頭腦的黃金時段,處於這一時期的學生有著極其飽滿的精神狀態和如飢似渴的求知慾望,他們的這一狀態加上老師合理而有效的引導必然會在相應的學科內達到理想的成果。
二、建立學習型歷史教學組織面臨的問題
(一)團隊意識薄弱
在學校內部及學術範圍類的考核、教師職稱評比及升學率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老師無暇更有甚者根本不情願與其他老師交流學習,更多的是閉門造車,缺乏有效的相互合作,只在於滿足自身狹隘的個人經驗,唯我獨尊,彼此間不會分享教學成果和教學經驗,這就嚴重影響了教研組教學的質量與水平。
(二)教師專業發展缺乏有效途徑
學校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同時忽略了教學科研的推進。“科研興教”的倡議也只是流於形式,大多數學校教研活動難以開展,或者開展深度不夠,教師的科研成果數量少、質量差的問題也很凸顯。
(三)教與研本末倒置
所謂教學教研組必然是有教也有研,而當前高效的教研活動主要停留於“教”而非“研”上,所以學校本末倒置的現象必然是偏離了教研工作原有的軌道。重教輕研似乎是每所學校的信條,滿足於能撰寫教案、講授課程、作業佈置批改的老師即為合格稱職的。故而,教研活動的處境可想而知,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等也只是機械的迴圈。
三、建立學習型歷史教學組織的策略
學習型歷史教學組織的建立關乎到學校教學組織結構和學習型組織理論兩個層面的問題,因而要建成學習型歷史教學組織就必須從以上兩方面著手,雙管齊下。
(一)從教學組織機構角度出發
1.加大教研組的功能在原有基礎上加大教研組的功能,更大程度的發揮其號召力,以促進工作中的交流與溝通,使內耗最小化,教學能力最大化,在學校教學與管理工作中發揮更大的力量,提高管理地位。同時教研組要與學校年級組通力合作,確保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並對教師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成果做出合理的評價。學校在加大教研組功能的同時要明確其許可權,並對其有針對地進行監督,促進其和諧有序發展。
2.加強教研組內文化建設教研組存在的目的在於教學研究、教學質量提升、教學問題解決、教學經驗的交換和積累,團結和諧的教研文化氛圍是舒適的工作環境和高水平的教育教學的保證。成員之間相互信任、注重交流、相互尊重和支援,可以優勢互補、共同進步。作風優良的教研組,必然是合作共贏、智慧共享、群策群力、共同進退的團體。
3.薪火相傳,老少共進在教研組內,老教師與青年教師合作搭配,老教師的豐富教學經驗與青年教師的先進教學理念相融合,老教師幫助青年教師早日站穩三尺講臺,青年教師為老教師後續教學工作開展注入新鮮血液,長此以往,新老教師都可以獲得更大更快地進步。
(二)從學習型組織理論角度出發
1.建立共同願景共同的願景也就是共同的組織目標,是學習型組織的動力源泉。成員間具有共同的目標,不論是教師成員組之間還是學生成員組之間,共同的願景在一定階段內即是共同的信仰和奮鬥目標。這會使得成員間默契度加深,摩擦減少,力量集中,強化團隊意識,齊心協力的為同一個目標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2.改善心智模式改善心智模式既是在原有的心智模式上加以反省,摒棄舊有的、不合時宜固定模式,吸收接納最新的、最合理化的心智模式。以相容幷蓄的開放心態,打破常規,改變原有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培養創新意識和敢於挑戰權威、勇於探索的精神。
3.加強團隊學習團隊學習要求是有深度和廣度的學習環境,以學生為中心,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主人翁精神,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團隊學習透過大家共同溝通、討論,達成資訊交換、意見交流、共同學習的目的。團隊的力量總是強大的,這就要求每位成員必須具有團隊協作意識。
4.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簡而言之就是將自身力量與潛能最大化發揮。在團隊任務目標完成期間,肯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此時,在團隊其他成員幫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發揮自身的能動力量,自我認識不足,自我補充完善。在學生為課堂主體的學習型組織教學中,教師要充當學習隊伍的建設與規劃者,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5.系統思考問題系統思考問題是統攝學習型組織理論的核心和靈魂。要求團隊成員統籌佈局、全盤考慮,協調好整體與個體的關係,不孤立而行,不搞個人分化,樹立集體主義思想和團隊意識,知榮辱、共進退。學習型組織理論的應用可以有效解決當前歷史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諸多問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改善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的一劑良藥。但它並非是萬能的,應用過程中還需因時、因地制宜,不可生搬硬套。在建造學習型組織理論指導下的中學歷史教學模式時,師生雙方必須都作出應有的努力。教師主要扮演引導配合者的角色,學習舞臺的主場交給學生。教師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使其自發的為學習做好資料準備和組織協調工作,然後再加上教師針對性、經驗性的因勢利導,形成學生重視學習、善於學習、樂於學習的良好風氣,養成全員學習、共同參與、群策群力、協同共進的優秀學習習慣,不斷將學生的個人潛能發掘出來,並試圖鼓勵配合其合理而可能的主觀猜想在實際生活中得到踐行。學習型組織理論在教學工作中的優越性展現地一覽無餘,我們所應該做的就是各盡其力,將之效用發揮到最大化。
情境教學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篇8
初中歷史教學作為初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及未來的初中教學中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何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成效成為當前初中教育者研究的重點和熱點。史料教學法是當前較為成熟的初中教學方法,其有助於緩解初中歷史課堂的呆板和枯燥,對於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起到相當關鍵的作用。本文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對史料與歷史教學的聯絡進行淺析,探討相關的運用對策。
一、引言
初中歷史教學在初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隨著國家對素質教育的關注和推廣,歷史教學逐步成為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歷史教學由於課程內容的特殊性相比其他教學課程具有枯燥和呆板的特點,這種教學特點容易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把握不好就會降低教學成效。因此如何使其活潑生動,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教學成效成為了業界研究的熱點。史料是構成人類歷史發展的材料,在相關文獻中被分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對於歷史學科教學來說史料具有重要的意義,特別對於完善和改進教材中的不足。本文將結合實際工作對史料的運用進行探討。
二、史料與歷史教學的聯絡
當前中國初中階段的歷史教材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主體,並且也是個人學習和學校教學的基礎。即使史料的內容點多面廣也無法在實際應用上完全取代歷史教材。因此,對於實踐而言,初中歷史教學如若放棄或者淡化歷史教材,進行單一的史料教學既是對把握教材大綱的偏離也是一種認識錯誤。這容易導致初中生對自我歷史統籌體現的觀念不強,而且對基本的歷史知識容易造成片面的理解,形成單一的片面歷史思維模式。反之,如果在實際的歷史課堂教學上適當新增合適的史料作為豐富教學內容的方法,不僅能夠豐富歷史教學內容而且能夠增強歷史的真實感,對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對策
史料應用在當前歷史教學上已經較為成熟,而如何推陳出新,並且豐富原來的應用形式是當前史料教學的研究重點。此處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對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探討。
(一)適時適量。史料運用在實際教學中要適時適量,針對當前初中生的身心特點,歷史教學需要初中教學教研的關注,在實際教學設計中防止教學史料的大量堆積和過多繁瑣的文字描述。這一方面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對於學生的課程學習帶來壓力的同時產生學習厭惡情緒。再之,史料的運用在實際教學中講究精準和高效,注重史料教育運用的適量。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必須花費一定的時間對史學規律進行佐證,處理好具有內在價值的史學資料,並且針對性對其進行有益的補充。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史料選取的典型性和突出性,充分結合教學大綱,進行規範選材、用材和析材。在分析材料過程中,適當運用當前的時事分析,針對性進行課堂討論,讓學生參與到史料分析中,鍛鍊其歷史思維和學習能力。
(二)差別化對比。史料可以分為歷史影像資料和文字資料。歷史教材是一種典型的文字資料,在以其為主體的歷史課堂教學中起到關鍵的作用。而根據當前的教學環境,大多數學生更願意接觸豐富知識面的史料教學,這一方面歸根於此類史料在表現形式上的多樣性和生動性,另一方面也是由於豐富的歷史資料對於把握史實感受歷史規律和意義有更具顯著的作用。感性史料在實踐中更具形象性,給人印象更為深刻。因此,教學過程中必須鼓勵學生多利用網路資訊平臺進行史料的收集和學習,並且結合實際學習能力透過多元化、豐富的課餘學習和課堂教材學習進行對比學習、差異化學習。
(三)選材鮮活。在選材上要結合當前學生的身心狀況,選用簡單明瞭的、深刻的歷史事實作為講課的基礎。在實際教學中不能一味追求史料的多和廣,要注重材料的鮮活性、深刻性和內涵性。當然,不可否認在某些史料和歷史理解上,文言文對於歷史教學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相反,如若結合當前的文物或者古蹟進行探討和分析,由於具體實物的鮮活性學生會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與此同時也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因此,史料運用必須結合實際、與時俱進,針對性利用鮮活例子進行教學輔助。
四、結束語
初中歷史教學由於實際內容和教學方式所限相比其他課程較為枯燥,如何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生動性和深刻性是當前初中歷史教學者關注的重點。史料應用教學作為一種較為成熟的教學方法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越發廣泛,提高其運用的成效、創新運用的方式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點之一。本文淺析了史料與歷史教學的關係,並以此探討了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對策,為相關研究提供一種參考。
情境教學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篇9
摘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授課內容,運用歷史故事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歷史中蘊含的深刻道理,既能達到授課目的,又加強了歷史的教育功能,遵循課改要求,符合歷史學科特點。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故事教學法;實踐和反思
愛聽故事是大多數初中生的共同特徵,所以在教學中引用符合授課內容而又使學生感興趣的歷史故事,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教師可結合歷史故事進行提問,組織學生討論,使課堂教學形式靈活多樣,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學會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一、歷史故事教學法
歷史故事教學法就是將符合教學內容的歷史故事穿插到教學過程中,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或者直接用歷史故事匯入新課等方法,為學生創設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歷史故事教學法的理論依據:第一,它是情境教學的一種,將歷史儘可能真實地再現,尊重歷史,又將歷史形象化地再現,使學生感同身受,讓學生在歷史故事中,感受歷史。第二,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過程。在歷史故事的吸引下,學生勢必會積極主動地瞭解歷史真相,探索歷史知識,建構歷史觀點,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所以歷史故事教學正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載體。第三,歷史故事教學法符合新課程目標的新理念。歷史課程標準指出: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也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歷史故事教學法正是為踐行這樣的理念而誕生的,將歷史故事的趣味性與知識性相結合,使學生樂於學習、樂於探索,最終達到提高學習歷史效率的目的。
二、歷史故事教學法在教學實際當中的應用
1.歷史故事匯入新課法
(1)以對歷史故事形象生動的講解來匯入新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開課就深深地吸引學生。如講到“明清專制集權的加強”內容時,明朝是一個具有鮮明特點的朝代,皇權專制統治在這一時期已達到了空前的強化,明朝皇帝也各有特色,教師可以將明朝皇帝的故事作為新課的匯入。如“明熹宗為什麼將皇位傳給弟弟朱由檢”的故事,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時,也將明朝統治的特色形象地教授給學生。
(2)帶著對歷史故事的疑問進入歷史新課。如講到“三國鼎立”內容時,教師可以將三國時期的很多故事彙總起來,然後提出“三國鼎立形成的原因”等問題。
2.收集相關歷史故事,鍛鍊學生動手能力,達到預習效果
(1)收集相關歷史故事。在課後,教師可以佈置學生分組收集相關的歷史故事,在下一節課上逐一講解,從故事中汲取營養,結合故事瞭解教材內容,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前,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使課堂效果達到理想化。如講到“中華文明的起源”內容時,可以讓學生講講關於“人的起源”的神話故事,如女媧造人、夸父追日等。學生很容易被故事情節所感染,進而將這種感染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提高歷史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體會歷史脈搏,加深對歷史的理解。
(2)達到預習新課的目的。可能由於課業負擔較重,學生往往沒有預習的習慣,但透過對相關歷史故事的收集,能達到預習新課的目的,使教學效果明顯。
3.改編歷史故事
(1)將歷史故事改編成簡單的舞臺劇鼓勵學生積極參演,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學生能在表演中親身體驗歷史人物的處境,穿越時空,縮短歷史和現實的距離,進一步瞭解人物所處的社會背景,理解教材內容。
(2)將歷史故事編成相聲或小品學生積極參與改編過程,既要了解歷史背景,又要對相聲和小品的劇本內容有所瞭解,以此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歷史的學習。在不改變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改編,既具有挑戰性,又具有突破性。如學到“美國經濟的發展”內容時,教師可以借鑑卓別林的幽默來改編故事,詮釋美國發展帶來的社會問題,進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資本主義世界的弊端。
(3)將歷史故事改編成舞蹈或話劇教學中,教師可以直接利用以歷史故事改編的舞蹈或話劇作為上課的契機,也可以讓學生借鑑改編的舞蹈和話劇,經再加工後表演,將歷史故事形象化、藝術化地再現,使學生更好地瞭解歷史。如講“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內容時,教師可以用舞蹈《地道戰》來講述抗戰的故事,使學生理解中華民族抗戰的決心和勇氣,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結合其他學科學過的歷史故事來學習歷史
(1)如語文學科中學過的四大名著,教師可以結合作品中故事發生的社會背景,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一起思考、交流和感悟歷史故事,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將學過的四大名著的內容整理成故事,並就故事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如《水滸傳》108名好漢為什麼要上梁山?《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我們該如何評價?《西遊記》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紅樓夢》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讓學生在閱讀文學名著中學習相關的歷史知識。
(2)如物理和化學學科中學到的一些科學家的故事,在講到“蒸汽時代”內容時,教師可以引用牛頓、瓦特等科學家的故事進行相關歷史知識的學習。
(3)如在思想政治學科中學習到的有關馬克思的故事,在講到“無產階級的鬥爭和資產階級統治的加強”內容時,可以穿插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為新課增加趣味性,同時讓學生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運用歷史故事教學的反思
儘管歷史故事教學法能夠起到事半功倍、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但在實際操中還應注意許多問題:
1.故事選擇要合理。故事選擇既要尊重歷史,又要有代表性和針對性,還要有趣味性。千萬不能選擇既沒有根據又脫離真實的一些野史記載,即使偶爾為了增加趣味性而選擇這樣的故事,也一定要在講解之前向學生說明白,否則容易造成歷史事實的失真。
2.講故事要注意技巧。同樣的故事,有人講得栩栩如生,有人講得卻枯燥無味。所以,講故事時,教師應儘量運用生動的語言技巧,用傳神的故事情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教師才能掌握學生的思維動向,從而進行有效引導,最終提高課堂效率。
3.對故事和授課內容孰輕孰重的把握。學習歷史知識是重點,歷史故事是為歷史知識服務的,講再多的歷史故事也是為了方便學生學習和識記歷史知識。所以,不要讓歷史故事喧賓奪主,學生聽了故事、湊了熱鬧,但卻忘了歷史知識的學習。因此,這個“度”教師一定要把握好。總之,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同時也適應新課標的教學改革。要求結合情境教學,為學生創設靈活、輕鬆、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儘量讓學生摒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透過把歷史故事融入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實現輕鬆識記和理解歷史知識的目的。為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一定要堅持歷史的真實性,堅持歷史故事為歷史知識服務等原則。透過巧妙設定故事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歷史觀點。
參考文獻:
[1]覃麗燕.歷史故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4.
[2]楊譯.歷史課本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D].長春:東北師範大學,2012.
[3]李小玲.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應用[J].現代交際,2013(6).
[4]於秀蘭.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範大學,2013.
[5]莊瓊娥.充分發揮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新課程導學,2015(28).
情境教學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篇10
摘要: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文章先從兩個方面論述了歷史典故對初中歷史教學模式的教育意義,再從三個方面對歷史教學中如何有效滲透歷史典故進行了探討,即注重歷史典故的選取;使用與歷史典故情節相符的語言風格;科學嚴謹地圍繞一個明確主題教學。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典故;語言風格
歷史典故是教學中傳輸歷史知識有效的、豐富的、多元化的教學素材,教師應該合理運用歷史典故內容豐富、風格寬泛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著重發揮歷史典故的價值導向作用,使用與歷史典故情節相符的語言風格,保持科學嚴謹地圍繞一個明確的主題進行教學。
一、歷史典故對初中歷史教學模式的.教育意義
(一)歷史典故內容豐富、風格寬泛。人類的發展,國家的興亡,朝代的更迭,演化出很多豐富多彩,意味深長的歷史典故。我國曆史可以列舉出來的典故數不勝數,包羅永珍,如鑿壁偷光、完璧歸趙、驚弓之鳥、三顧茅廬等等。歷史典故無論是發生在我國曆史發展的主線,還是分支,都對學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可以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自身人文素養,增加學生對我國曆史的充分理解[1]。此外,典故的風格也是寬泛的,中華民族由五十六個民族構成,每一個民族歷史的文化風格不同,發展史各有不同,充分體現了我國曆史的包容性。因此,教師將典故與歷史課堂透過有效的結合,建立成熟的歷史典故課堂勢在必行。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往的歷史課堂過於枯燥,教學方式單一,這對意志力薄弱,興奮度高、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來說,嚴重影響了此類學生對歷史的喜愛與興趣。理性的課堂缺乏多元的情境和趣味性,容易讓學生產生低迷、消極等情緒,導致學生不能表達自身對歷史的看法,以至於厭倦學習,放棄歷史學習。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融入感性的歷史典故材料,讓學生學習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生動鮮活的故事情節,不僅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也可以讓學生擺脫枯燥乏味的理論學習,為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建立良好的基礎[2]。
二、歷史教學中如何有效滲透歷史典故
(一)注重歷史典故的選取。歷史教育是以人文精神為導向的,是輔助學生健全人格、理解和把握命運的重要課程。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中華民族團結統一,國家富強,社會繁榮,由此衍生的典故種類繁多,具有不可估量的正能量。歷史典故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如精忠報國的忠孝禮義、三顧茅廬的堅持誠懇、釜底抽薪的果絕頑強、單刀赴會的忠義勇敢、鑿壁偷光的刻苦努力,臥薪嚐膽的能屈能伸;傳承我國曆史詩人的情懷,如屈原的忠烈不屈、李白的狂放不羈、范仲淹的心懷天下、孟子的自省自律。因此在將歷史典故引入初中歷史教學的課堂時,儘量選取具有正能量的歷史典故引人深思,同時也應該列舉反面素材讓學生自省自悟,讓初中歷史教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正確引導學生對歷史的認知,讓學生真正做到以史為鏡。
(二)使用與歷史典故情節相符的語言風格。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一定要注意運用準確的語言,往往一字之差就會產生錯誤的理解,注意運用適當的語言風格,同時透過表情、肢體語言、心理暗示等方式,搭配鮮活、嚴謹的語言,明確表達歷史典故的內涵、歷史寓意及影響[3]。因此,教師在講解歷史典故時,需要表達應有的情緒,在講解正面歷史典故人物屬性時,運用慷慨激昂的情感,在負面歷史典故人物屬性時,運用厭惡摒棄的情感,體現出應有的感情色彩,給學生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吸引學生注意力,擴大歷史典故對學生的影響,增添學生學習歷史典故知識的樂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三)科學嚴謹地圍繞一個明確主題進行教學。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主線就是主題,教師應確立明確鮮明、言簡意賅、主次清晰的主題,而不是進行漫無目的、無的放矢、不著邊際的教學模式。在應用歷史典故之前,教師要做好對歷史典故的剖析理解,歷史典故中哪些是可用之處,哪些是學生應該注意避免的,在教學過程中,清晰地敘述歷史典故的由來與過程,深刻講解歷史典故的含義及影響,讓學生對歷史典故的內涵有更明確,更系統瞭解,將深刻的歷史知識留在學生腦海,並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應用與傳承。
三、結語
歷史是人類發展的真實寫照,學生要正確認知歷史知識,傳承豐富的歷史文化。教師將歷史典故滲透初中歷史教學,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讓教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豐富多彩,讓學生學習歷史更加輕鬆、更有興趣,有利於學生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達到教師想要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何滋.巧用詩詞成語典故啟用初中歷史課堂[J].學週刊,2018(3):99-100.
[2]呂志華.巧用典故、史料啟用歷史課堂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0(16):10-11.
[3]周向紅.淺論成語典故在歷史教學中的思想教育作用[J].當代教育論壇(下半月刊),2009(2):93-94.
情境教學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篇11
摘要:近些年來,教育體制改革已經在全國教育領域內完全展開,相對於傳統教育模式來講,教育體制改革更加註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以促進學生們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這對我國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於初中歷史教學而言,如何在素質教育和新課標改革的背景下發揮多媒體設施的作用,成了我們當前歷史教學工作的重點。
關鍵詞:多媒體;教育;歷史教學;漫談;初中
隨著當今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與資訊化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無論是工業生產,還是教育教學都離不開多媒體與資訊科技的幫助,根據素質教育和新課標改革的具體要求,多媒體教學成了我們當前重要的教學方法,對於初中歷史教學而言,很多學校和教師都逐漸開始嘗試藉助多媒體技術的力量來進行教學活動,這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良好的借鑑。但是由於初中歷史教學受傳統應試教學的影響比較深,很多教師很難馬上轉變自身的教學思想和方法,阻礙了多媒體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發展。筆者從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入手,結合自身對於多媒體教學的認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以期為多媒體在初中歷史的教學與發展中作出自己的貢獻。
一、轉變自身教學觀念,樹立學生主體地位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尚有一部分教師仍在堅持應試教育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大搞“一言堂”,使得初中歷史教學工作難以體現教育體制改革的目的和要求,還有一部分教師在進行初中歷史教學時將自己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不考慮學生的感受與想法,使得課堂教學失去了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利於學生對於歷史這門學科學習興趣的培養,因此教師在進行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當轉變自身的教學思想與教學觀念,改變應試教學背景下學生作為歷史知識被動接受者的局面,發揮學生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拋棄掉之前只注重課堂講解的教學思想,真正地將學生放到教學的主體地位上,對於學生對教學工作的意見和反饋,教師要及時地進行聽取,對其中正確的、對於教學有幫助的意見,教師要及時的進行採納,使自身的教學工作都圍繞著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來開展,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更好地去應用多媒體裝置,發揮多媒體裝置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二、做好教師培訓工作,培養教師資訊能力
教師的綜合素質不足也是制約多媒體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發揮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多媒體教學裝置往往是由很多資訊裝置相結合使用的,而且由於科技的發展更新換代的速度比較快,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足夠的資訊化綜合素養,但就目前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來看,很多教師都難以達到這樣的要求,因此學校應當針對教師資訊化素養不足的情況來加強對教師進行資訊化綜合素質的培養,具體來講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是要定期對教師進行多媒體裝置以及資訊化綜合素養的培訓工作,使教師培訓工作常態化,當多媒體裝置進行更新換代的時候,學校應當對教師進行專門的培訓,使教師能夠及時地掌握多媒體裝置的使用方法,保障多媒體裝置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發揮作用;
二是學校應當定期對教師們進行多媒體技術的考核工作,對於不合格的教師學校應當讓教師們進行再次培訓,對於多次培訓不合格的教師學校應當做出相應的懲罰。這樣才能真正落實多媒體設施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三、應用資訊教學方法,推動歷史教學發展
改善初中歷史的多媒體教學方法是推動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手段,在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雖然按照素質教育和新課標改革的任務和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資訊化教學的方法,但是隻是在教學中播放一些板書的內容,並沒有認識到多媒體教學對於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真正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用資訊化教學的方法,使多媒體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發揮出自己真正的作用。具體來講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一是針對歷史教學過程中一些重點和難點知識,如果單純只靠教師的理論知識講解,學生們很難很好地去進行理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裝置來播放一些影片和圖片,使學生們能夠更好地掌握這些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
二是教師可以選取教學章節中的部分內容給學生播放相應的影片來拓展學生們的知識面,使學生們能夠串聯起整個歷史知識鏈條,具備足夠的歷史知識素養,以實現素質教育和新課標改革對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培養的要求,促進學生們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多媒體裝置對於初中歷史教學來講具有很大的幫助,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地轉變自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加強自身的資訊化學習,並在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多媒體設施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嶽文娟.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J].學週刊,2016,(08):109.
[2]滕厚玲.初中歷史多媒體教學的注意事項[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05):102-103.
[3]李豔萍.初中歷史多媒體教學利弊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6):19-20.
[4]蔚衍斌.初中歷史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6):124-125.
情境教學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論文 篇12
摘要:一直以來,對初中教育的發展主要側重於認知方面,對學生的培養也注重於知識和技能方面,過於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忽略了學生情感方面的精神需求和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歷史科目作為初中學生的必學科目,也不例外,教學中過分重視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忽略了對學生精神方面的培養。透過新的改革,歷史課程不再是傳統地要求學生學習歷史知識,而是注重對學生情感方面的培養。在基礎教育改革中情感教學的實施極其重要,研究初中歷史課堂的情感教學也就勢在必行。深入探討初中歷史課堂的情感教學研究,以及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實施情感教學。
關鍵詞:初中歷史;情感教學;課堂教學
情感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科學的教學手段,透過激發、調動和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從而促進教學活動積極化的過程。情感作為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是學生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催化劑,不容忽視。在初中課堂中,教師應該科學利用和調節情感,努力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從而提高歷史課堂的學習效率。相關資料顯示,很多初中歷史老師對情感教學的理解不夠全面、充分。在教學過程中把握不住重點,不知道該側重於學科還是該側重於學生。傳統的教學模式有一大缺陷,只重視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而不注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情感。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情感方面的培養,使學生愉快、主動地學習。
一、情感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重要性
情感教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部分,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情緒、信念等方面,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和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研究表明,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有20%來自於智力方面的因素,而80%來自於非智力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情感智力因素,也就是俗稱的情商。因此,初中歷史教學一定要對情感教育非常重視。情感在教學過程中能轉化為促進學生學習的動力,使學生積極好學。在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透過對學生情感品質的培養,提高學生自我情感的控制能力,有利於學生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從而成為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人。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課堂中實施情感教學
1.激發學生的情感。在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對學生的情感因素合理利用,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結合起來,營造一個愉快、有趣的課堂。教師在對歷史知識進行講授時,應該和學生交流討論,而不是把學生當成一個“被學習”的物件。例如,講解二戰時期的歷史事件時,提出問題:“為什麼會發生戰爭?”以及“人們為什麼討厭戰爭?”來和學生進行討論。透過提出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透過對問題的交流討論,掌握學生對相關歷史事件的預習情況和預習能力,增強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和對歷史事件的求知慾,同時也能使學生掌握二戰時期的歷史事件,掌握相關知識點。
2.培養學生的情感。新課改改變了以老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課堂上不再是老師講、學生聽,而是要求老師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用真摯的情感以及教學語言、手勢、眼神等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既能使教學課堂變得豐富有趣,也能感染學生,從而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情緒。例如,對抗日戰爭方面的知識進行講解時,老師要充滿愛國情懷,透過語言、表情等表現出對共產黨的愛戴及讚揚。對紅軍長征的知識進行講解時,應該聲情並茂講解長征過程中紅軍的艱難與不易。透過老師聲情並茂的講述,學生感受頗多,對我國愛國人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使學生學習到歷史文化知識,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懷,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培養。
3.透過情境教學,加深學生情感。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側重於情景式教學,仔細深入地研究教材,發現歷史事件的真實情境,設立情景課堂,改變課堂氛圍,從而感染學生情緒。例如,在講解“抗日戰爭”時,給學生播放《義勇軍進行曲》,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時,一些知識分子從苦悶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線的愛國主義情懷。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課堂上學習到歷史文化知識,也能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促使學生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做貢獻。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關注學生,“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也就意味著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和人格養成。老師透過與學生心靈上的接觸,和學生進行情感上的交流,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老師應該將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相結合,制定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案,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
參考文獻:
[1]孫志芬.淺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情感培養[J].考試周刊,2014(12).
[2]胡金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學研究[J].新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