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核心素養論文
語文教學核心素養論文
在各領域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那要怎麼寫好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學核心素養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學核心素養論文1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在正確認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上,要圍繞一箇中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文化;主抓兩種能力:自主思維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落實三項技能:識字寫字、閱讀、寫作。
目前各國都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如法國的“共同文化”、德國的“關鍵能力”、美國的“核心知識”、日本的“基礎學力”等。而我國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要“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20xx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
新課程改革以來,倡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教育就是教會學生做人,教會學生做事。在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教師的職責就是儘可能多地引導與培育學生生命成長與發展的核心素養,引導陪伴學生最好地成長與發展。這樣,我們才能利用學科教學活動載體,以學科核心素養為中心,有溫情地創新地促進學生健康優秀的發展。個人認為,初中語文教學可以從以下方面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圍繞一個主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文化
現行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以主題分單元,人文類篇目大都涉及責任、愛國、奉獻、善良等重要精神、道德修養。如果僅以教師的講解與分析讓學生被動接受文字中心,學生未對文字作真正的探究理解,那麼這些文字的精神主旨就很難深入學生心底,更別說形成深刻感悟而指導學生思想與行動實踐。所以,對此類文字的處理應以學生精讀細究為主,教師引導為輔,以討論研究為學習方式,用寫作感悟來鞏固學習成果,從而對學生實施文字的閱讀習慣、語言品析和主旨探究能力訓練。可將語文教學和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在節日節氣時開展各種活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及傳承發揚。可將以下節日(節氣)——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驚蟄、春分與春聯、琴棋書畫、筆墨紙硯、字謎、歇後語、中醫、剪紙、風箏、京劇、圍棋等等有機結合在一起,開創多元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素養。
二、主抓兩種能力: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學生是社會的人,語文關鍵能力就是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可整合到語言能力中,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它們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而語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日常學習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敢發問、會發問,並與老師互動起來。我的每一堂語文課都是提問領先:學生在預習時必須提出兩個以上有價值的問題,然後帶著問題走進文字。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課堂時間有限,不可能人人有機會發言,就以小組為單位,輪流發言。發言要求聲音洪亮、語句流暢、條理清晰。有時為了激發思維、活躍課堂氣氛,也讓學生辯論一番。
當然也有“敏於行訥於言”的學生,怎麼辦?每天課前《三分鐘新聞播報》,摘抄並大聲朗讀新聞,先消除羞怯心理,鍛鍊口語表達能力,一學期後基本上能大聲地闡釋問題了。
三、落實三項技能:識字寫字、閱讀、寫作
識字寫字是最基本的技能,小學就在培養,為何到初中依然寫錯字?可採用探究詞源法。學生將“蕭蕭班馬鳴”的“班”錯寫為“斑”,《說文解字》中講到“班,會意,從珏從刀,中間刀左右玉,像用刀割玉。本義:分割玉”,而這恰是一首分別詩——《送友人》。《課程標準》要求初中三年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如何做到的呢?
1.每學期教學中,開展“日讀一萬字”的活動:學生準備B5大小的名著閱讀筆記本,每天讀名著30分鐘,記錄日期、頁碼、字數、內容梗概(90——100字),家長簽字。一週一檢查,定期進行小測試。
2.寒暑假,佈置學生就一部作品製作書籤、腰封、手抄報、思維導圖等,進行創造性閱讀。
3.每兩週開展一次讀書心得分享會。
寫作是綜合能力的展現,最能體現學生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技能。在教學中常進行情景作文訓練:與教材內容結合仿寫,如朱自清的《背影》仿一篇《父親的手》;與名著閱讀結合寫人物小傳,如《林沖小傳》、《虎妞小傳》等;與背誦篇目結合寫回信,如《公輸班不義》、《寫給歐陽修的信》。指導學生寫作形式,如人物小傳分三層寫,要層層清:第一層姓名、身份、性格簡介;第二層主要情節加評價;第三層全面評價。初中三年基礎知識要紮實,閱讀要寬厚,寫作要源於家庭、社會,與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感覺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是能夠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能解釋生活現象的。
以上是我個人一點淺薄的經驗,今後我會繼續“從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落實到語文學科教學中”,抓住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目標,積極探索教育教學策略與途徑,做好學生成長的引領者。
語文教學核心素養論文2
時代的快速發展,要求社會必須有相應素養的人才跟進,國民具備怎樣的核心素養,關係我國在國際上的核心競爭力,這是當代教育介面對的課題。因此,在新一輪的教改程序中,國家對學科課程標準的修訂、對核心素養的梳理非常必要。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
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後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具體到語文學科,其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方面:
1.語言建構與運用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語言是一種關係。”語言的產生是因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社會關係,有交往的需要,而語言文字恰好實現了這種關係與需要,這才顯示出語言的價值。語言的建構可以理解為構造一個合乎語法的句子,說出一句在一個語言集團中能被理解的句子,這是一個具有語言資質的主體所必須具有的能力。具備語言的建構並不意味著就能恰當實現運用。語言的運用實際上是以相互理解為目標的。語言必須滿足一些語用學、商談倫理等規範才能實現交往的意義。
從語文學科角度出發,“語言建構與運用”這項核心素養,可理解為“出於真誠對話的願望,準確理解對方的話語形式與話語意圖;精確妥貼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以進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維發展與品質
思維最初是人腦藉助於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童年期思維的發展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比較穩定的抽象思維能力開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維的發展過程中抽象邏輯思維逐步佔優勢,辯證邏輯思維得到發展。思維品質,實質是人的思維的個性特徵。思維品質反映了每個個體智力或思維水平的差異,主要包括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統性六個方面。優秀的思維品質來源於優秀的邏輯思維能力。
語文教學為什麼要以思維發展與品質為核心素養?因為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重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多項綜合的實踐能力。而要在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本身就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因為漢語的內部結構、包含的各種資訊都很複雜,這項工作的進行離不開思維的發展。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徵以及思維發展的特點來改進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抓住初中階段是從初級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進行有效的教學,培養好學生的思維品質。
3.文化傳承與理解
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漢語中的字詞很多都帶有傳統文化基因,有的明顯有象徵意義,比如“長江”“黃河”“月”“紅梅”等,有的會自然引發某種聯想,如“柳”與“留”、“青”與“情”等等,只有解讀、理解並傳承這些文化密碼,我們才能讀懂漢語的豐富意蘊。
從歷史角度看,中國文化史是多民族發展的共生體,中國古代經歷了數次民族之間的戰爭,漢語無形之中經歷了多民族的激變、融合,這些因素影響了漢語文化的傳承積澱。如在蘇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飛抗金等史實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來為人傳頌不已,很多詞語的背後都蘊含著一段歷史典故。再如,滿漢兩民族之間利益的爭奪對文化的影響更具典型,遵循“農耕”文明的漢文化與“遊牧”滿文化發生尖銳衝突,繼而又互相吸引、融合。漢語中有很多滿語跡象就是證明。有些漢語方言來源於滿語的詞彙,它們仍然存在於北方漢語特別是東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在口語中,末字常改為輕聲。例如:埋汰(髒)、餑餑(糕點)、個應(使反感)、薩其馬(一種小吃)、的瑟(東北方言,意思是輕佻,賣弄)、磨即(即磨蹭)等等,這些文化資訊需要在學習漢語之後才能理解。中國地域廣大,歷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碼,就是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資訊造就了漢語文化的博大精深。魯迅先生曾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理解並傳承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養,就成了關鍵的一項核心素養。
4.審美鑑賞與創造
什麼是審美鑑賞?美,是人類的正常需求。人之所以異於其他動物,就是於飲食男女等生理需求之外還有更高尚的需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就是對形式的觀照。當我們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時,拋卻了它的實用價值而專注於事物本身的形象,發現其中有一種超越現實的內涵,一種內在的精神,你感覺它觸動、感染了你,豐盈、滋潤了你的內心,令你愉快,這便是在以一種審美態度去欣賞外界。當我們深入其中,反覆玩味美的道理時,我們就進入了審美鑑賞的層次。每一個人在這世界上都是獨特的這一個,心靈的敏感是與眾不同的,因而每個人在審美鑑賞過程中都有創造性的獨特發現,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語文學科是漢語與文學的複合體,開啟語文課本,我們就會閱讀到一個個文學文字,文學作品就是藝術化地組織語言的一種作品,語文教學以“審美鑑賞與創造”為核心素養,其宗旨就在於滿足人性的需求,讓學生體驗到文學帶給人的愉悅、情趣,喚醒學生對文學的渴望與熱愛,在審美鑑賞過程中培養個性創造力。
二、基於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願景
語文學科的四項核心素養的提出使當前教改更加科學化,也是教改的靈魂所在。這四項是相互聯絡、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猶如金字塔的四個底邊,只有根基紮實了,才能創造令人仰視的輝煌。只有在教學的不同階段有意識地把握其中的聯絡,有重點、有方法地加以發展、提高,才能使教學思路更加連貫,從而真正發揮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作用。
較理想的語文教學,當時時圍繞核心素養,以科學理論做引導,不斷反省、不斷最佳化。例如教學中要運用“學習金字塔”理論,形成豐富、多元的語文教學供給側結構。
“學習金字塔”理論是由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經過實驗提出的,該理論給出了不同學習方式下的學習效果模型。在塔尖,第一種學習方式——“聽講”,也就是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學習效果是最低的,兩週以後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第二種,透過“閱讀”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第三種,用“聲音、圖片”的方式學習,可以達到20%。第四種,是“示範”,採用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記住30%。第五種,“小組討論”,可以記住50%的內容。第六種,“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最後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
愛德加·戴爾提出,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從教育現狀看,國外的孩子學得輕鬆,但國外的優秀學生並不少,原因在於學習效率的提高。尤其是語文、歷史這類文科的內容,更需要孩子們充分利用自己的全部感官。我們的許多孩子雖然腦瓜聰明,解題能力強,但往往口才不佳,動手能力差。反思原因,刻板的文科教學方式難辭其咎,因此新時期的教學方式必將趨於更加豐富、多元化,教師必須多給學生創設有選擇地、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加強活動型課程再造,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辯證地看,“學習金字塔”只是提供了不同模式的學習效果比照,在我們的語文教學改革中,我們不能因此否定或拋棄聽講、閱讀等傳統學習方式,因為這些方式在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中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語言習得有漸悟性特點,需要大量的閱讀實踐,呂叔湘先生曾指出,一箇中學生一學期要閱讀80萬字才能培養起閱讀能力,而現在的中學生遠不能達到這個要求。
在對待“審美鑑賞與創造”這項核心素養方面,教師尤其需要掌握正確的鑑賞知識與方法,並將它傳授給學生,學生需要認真地聽講之後再去實踐。如怎樣運用現代小說觀鑑賞小說?散文寫作的重心在哪裡?解讀散文應遵循什麼原則?有的地方教改開展得轟轟烈烈,但我們也要多思考一下,讓學生做主體,教師是不是做個主持人就行了?教學中更要格外慎重思考:追求審美認識的開放,感悟是不是可以跟著感覺走?開放是不是就可以隨心所欲?學生怎樣答都是正確的嗎?顯然這樣做是錯誤的。在對文學作品的審美鑑賞方面,有些大學教授的理解都出現了問題,更何況中學教師。例如,一位權威教授寫了一篇《<<詠柳>>賞析》,指出這首詩的幾種好處,其中有一項好處是:“二月春風似剪刀”歌頌了創造性的勞動。這個可笑的錯誤按照孫紹振教授分析就是:“這樣的闡釋,和經典文字可以說八竿子打不著。一個唐朝貴族,他的腦袋裡會有‘創造性動’嗎?‘創造性勞動,是權威教授自己心理圖式中固有的,是他從20世紀50年代蘇聯式的文藝理論的狹隘社會功利論中衍生出來的。”
因此,新一輪的語文教學改革,需要正視語文學科的規律,比如語言習得有人文性、實踐性、漸悟性、隨意性等特點,語文學科四種核心素養無法排出誰先誰後,我們的母語——漢語本身就不具備完整的體系。在教改程序中要恰當地運用“學習金字塔”理論,一方面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另一方面不忘在教學中努力進行多角度活動課再造,使教學形成形成豐富、多元的語文教學供給側結構,建設語文學習金字塔,讓學生能隨時擁有主動選擇權,發展自我。
語文教學核心素養論文3
摘 要: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是小學語文的主要教學目標。對語文課程的學習正是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的主要渠道,透過思維的鍛鍊,可以加強其他課程的學習應用能力。教師要注重學生語文素養能力的培養,基於核心素養教學下對小學語文課程進行個性化教學實踐。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入手,提出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實踐方案。
一、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教學理念
在學校的核心教學理念中,注重“以生為本”的教學模式,透過全面發展素質教學,培養出一批批性格積極向上、具有一定自主學習意識的學生,才能更加適應快速發展的時代需求。而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貫徹的是核心素養教學理念。素養培養主要是指提高一個人的素質修養,包括思想道德品質、個人的言行舉止以及知識水平能力等方面。教師將核心素養教學運用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吸收知識的能力。素養教學的範圍不僅侷限在傳統的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上,還是一種擴大的目標教學,透過一些優秀的文化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文化薰陶,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修養。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實踐性互動活動較多,容易提高學生的投入程度和知識吸收能力,所以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可實踐性。
二、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教學實踐方案
1.發散性教學模式
小學語文教學在不同的時段有著不同的教育模式,在現代的小學教學中,教師會更加註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培養,開展生態化的教學課堂,就能有效提高教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
從學生年齡特殊性進行分析,語文學習的過程較為枯燥,所以,教師在關注學生的現時學習情況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培養,激發他們學習小學語文的動力和熱情。例如,在設計《烏鴉喝水》的教學方案時,教師要從語文知識的角度鍛鍊學生的感悟能力。教師可以列舉出具有相近形狀的字組,如“鳥”和“烏”這兩個字,引導學生對字形的認知能力,可以進行相關聯想解釋,“烏”的意思是黑色,而烏鴉是一種黑色的小鳥,諸如這種解釋,並利用相關的圖片進行解析,就能夠加深學生對字形和意思的印象。隨後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主在課文中找尋相近字形,並且引導他們進行獨立思考,更加深入鍛鍊思維能力。
2.多媒體應用教學課堂
對於如何建立小學語文“以生為本”的課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應用多媒體的教學模式起著關鍵的作用。基於核心素養教學理念下,對小學語文課堂引入多媒體進行教學,能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自身能力。
根據目前的研究,發現人類對圖形資訊的吸收能力遠高於對文字資訊的理解能力,小學生也是如此。開展動態化的多媒體應用教學模式,就可以將一些語文知識融合到圖片資料或者影片資料之中,用較為直觀的模式展現在學生眼前。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吸收能力的提高和印象的加深,在加深理解後,學生還可以有效地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李時珍》這篇課文的時候,小學課文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學生對該人物形象無法有個良好的認知,教師可以透過一些動畫小影片,或者課文中涉及的草藥相關圖片資料,作為輔助資料,在課堂上進行擴充套件性的知識講解,從而提高學生對人物形象以及課文內容的理解,在不斷擴充套件課外知識的同時,學
生也會提高相應的自主學習能力,會更加渴望瞭解到其他領域的知識。
3.協作式教學模式
在核心素養教學目標的要求下,小學語文課堂上還需要培養學生的情感素養和協作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對於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也有很大的幫助。
在設定具體的任務時,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設定語文學習相關的任務,讓小組成員一起完成小組任務,比如透過課文話題探討,不斷地在思考中提升感知能力和情感素養的培養,又或者透過小文章撰寫、實物製作等形式,促進學生對語文課文內容的應用表達能力和實踐能力,逐漸提升對小學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致。教師在課堂結束後,將小組合作完成的作品進行階段性的實物展示,這既是一種教學成果的檢驗,透過成果展示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單純的理論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實人才培養的需求了,教師要實踐核心素養教學理念,有著許多不同的途徑,但不管是什麼方式,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的時候,都要充分把握好教材的重、難點,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進行高效的小學語文教學。明確簡潔的教學理念,遵循學生的思維模式,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多角度地進行教學分析,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確保學生能夠多思維化地進行知識吸收,實現素質培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