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健康與體質及證候的關係研究論文
亞健康與體質及證候的關係研究論文
關於體質的記載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素問·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是《黃帝內經》體質思想的精華所在。重視體質、辨識體質的思想也貫穿於後世醫家的臨床實踐中。張介賓是最早提出“體質”一詞的醫家。《景嶽全書·雜證謨》曰:“矧體質貴賤尤有不同,凡藜藿壯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1].現代自以匡調元、王琦為代表的學者提出建立“中醫體質學”這一新的學科分支並搭建起理論框架,體質與證候的關係才引起關注。亞健康的概念進入中醫學的視野不過幾十年的時間,其隨著近代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的興起而逐漸滲透到醫學領域。由於亞健康狀態的防治與《黃帝內經》中“治未病”的思想相契合,具體手段也是透過辨證論治來實現,所以近年來亞健康與體質及證候的關係也成了中醫學研究領域關注的問題之一。
1、證候、體質與亞健康概念辨析
中醫學對體質和亞健康的把握都是以證候為媒介實現的,因此,體質與證候,亞健康與證候、體質之間存在著既交叉重疊又互相獨立的複雜關係,需要從理論上梳理清楚進而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和依據。
1. 1證候
對於證候概念,《中醫基礎理論》定義為:“證,即證候,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變的原因、部位、性質、病勢、邪正關係,以及機體的抗病反應能力等,亦標示著機體對病因作用的整體反應狀態”[2]9.透過對該定義進行分析即可以判斷證候的內涵和外延包含以下3點:1) 證候是機體對內外環境因素刺激表現出的整體水平的反應狀態;2) 證候範疇涉及到的病因、病機、病位、病勢和邪正關係等內容,是對自然和社會環境因素與機體內環境中的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相互作用的始動、發展、變化和結果的判斷和概括;3) 證候的最終表達形式是一組有特異性內在聯絡的症狀和體徵。
1. 2體質
《中醫基礎理論》將體質的概念表述為:“體質是指形成於先天、定型於後天的個體,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性”[2]129.透過對此概念進行分析,可以看出“體質”的內涵包括人體的組織結構及其生理功能和整體水平上的心理狀態,包括智力、情感、情緒、人格、意志行為等。“體質”的'外延則包括了與“體”相關的先天稟賦,包括種族、家族遺傳以及養胎、胎教等以及與“質”相關的後天際遇,如飲食營養、生活起居以及自然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如季節、氣候、地理條件及生活方式等。
1. 3亞健康
亞健康是中國學者在前蘇聯學者N·布赫曼提出的“第三狀態”的基礎上提出的概念[3],簡單地說就是不健康但又沒有疾病的狀態,是介於健康與疾病狀態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是一種動態過程,又是一個獨立的階段。 “亞健康”和“健康”“疾病”兩個概念對舉見意,因此,透過對“健康”和“疾病”內涵及其外延的分析,可以明確亞健康的內涵與外延。健康的內涵涉及身體、精神、社會三方面內容,疾病的內涵主要涉及身體內容,因此,亞健康的內涵應當是指個體在身體、精神和社會方面的反應性和適應性低於正常水平但又優於疾病水平的程度,其外延則包括個體所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的各種相關因素。
2、證候、體質與亞健康關係探析
透過對上述概念的解讀,可以看出三者重疊的部分主要有以下3點:1) 三者都是機體的反應狀態。證候是機體對病因作用的整體反應狀態; 體質是機體在內外環境綜合因素作用下結構和功能表現於外的具有個性特徵的穩定狀態; 亞健康是機體在內外環境因素的作用下表現出的一種介於疾病和健康之間的整體狀態。2) 三者都是機體內外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3) 對體質和亞健康的把握也是透過症狀、體徵而實現的,病理性體質和有症狀亞健康的表達形式與證候的名稱和內容完全一致。
綜上,證候、體質與亞健康三者之間的確存在交叉,但是他們之間也有明顯的差異。
第一,形成因素各不相同。中醫病因的“三因學說”就是指導致證候形成的三大類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外感病因和內傷病因,某一具體證候型別一般都可以明確判斷出具體的外感或者內傷的原因。體質的形成主要與先天稟賦和後天自然社會綜合因素相關,其中先天因素佔據更為重要的地位,且形成體質的這些因素難以具體明確地區分開來。亞健康狀態的原因主要和社會心理因素、生活與行為方式、環境汙染等密切相關。因此,體質的形成主要與先天因素關係密切,證候與亞健康的形成主要責之於後天因素,證候與自然和社會環境因素都密切相關,而亞健康則主要由社會環境因素導致。
第二,持續時間長短不一。證候發生於生命過程中的某一時段,持續時間有限,且短時期內可以發生轉化。體質的形成是在生命之初,一經形成常常會貫穿整個生命過程,且較為穩定,不易發生變化。亞健康持續的時間則介於證候與體質之間,亞健康形成後在較長的一段時間會保持穩定,繼而逐漸向疾病或康復方向發展,而不是伴隨終生。
第三,分型繁簡差異明顯。由於證候可以發生於生命過程的任何階段,持續的時間有限且容易發生傳化,因此,證候的型別最多、最細緻,目前公認的證型從一百餘種到八百餘種不等。體質伴隨終生且不易發生變化,因此,體質的型別較少且較粗略,目前較為成熟的分型有6類[4]( 正常質、燥紅質、遲冷質、倦恍質、膩滯質、晦澀質) 和9類[5]( 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亞健康的分型目前尚無成熟公認的標準,有學者根據定義從理論上將其劃分為三大類[6],即軀體性亞健康、心理性亞健康和社會性亞健康,還有學者在此基礎上增加道德亞健康,並將每一類進一步細化為3 ~4個亞類[7].另有學者[8]運用流行病學的調查方法,透過文獻回顧、資料探勘等分析亞健康狀態中醫證候特點,研究表明,健康狀態常見證候按出現頻率依次為肝腎陰虛證、心肝血虛證、心腎不交證、肝鬱氣滯證、心氣虧虛證等13種證型。也有學者採用資料分析技術對亞健康調查資料進行分型[9],透過聚類分析認為,亞健康群體主要屬於中醫所說的鬱證、痰溼和虛證三大類。
第四,症狀構成各有特點。證候的症狀體徵一般表現為主訴有明確的不適和痛苦,並伴有明顯異常的舌脈特徵,其四診資訊比較完整且內部要素之間的邏輯性關係也比較清晰,個體化、時相化特徵也較為突出。體質中的生理性體質表現為正常生命活動的特徵,病理性體質有症狀和體徵的表現,其四診資訊的內容與同名證候的內容基本一致,但持續時間較證候明顯延長,機體症狀體徵的表現程度卻明顯低於疾病背景下的證候表現,相同體質的人其症狀和體徵的趨同性顯著。亞健康可分為有症狀性亞健康和無症狀性亞健康兩大類,有症狀性亞健康的表現特點也較為突出和集中,主要有3個方面[10]:1) 軀體方面: 包括失眠、頭昏、乏力、睏倦、疲勞、心悸、肌肉酸楚、關節疼痛、性機能減退等;2) 心理方面: 包括情緒低落、反應遲鈍、精神萎靡、記憶力減退、心煩意亂、恐懼、焦慮、煩躁等;3) 情感方面: 包括冷漠、無助、孤獨、空虛等。無症狀性亞健康則僅僅體現為某項生物學指標有所偏離,既無症狀體徵,又難以明確診斷為某種疾病。
第五 ,干預措施效果有別。證候是機體某一時期整體狀態的反應,本身就具有時相性、傳化性的特點,因此,對干預措施的反應最為敏感,正確的干預措施實施後可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體質是伴隨機體終生的性質和特點,具有長期穩定性,因此,對干預措施的反應較為緩慢遲鈍,干預措施很難從根本上改變體質的型別,一般來說對體質進行干預的目的在於控制其病理體質的程度,防止其向疾病階段發展。亞健康的時相性介於證候與體質之間,因此,亞健康對干預措施的反應效果也是介於兩者之間,經過足夠長的一段時間,亞健康可以在正確的干預措施的調治下恢復至健康狀態。
綜合上述證候、體質與亞健康之間存在的複雜關係,在臨床實踐中審因度勢地正確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係是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取得良好療效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黃滿玉,郭豔幸,高書圖,等。 《黃帝內經》中的體質學說及臨床價值[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2(2) :72-75.
[2]郭霞珍。中醫基礎理論[M].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3]姜良鐸。健康、亞健康、未病與治未病相關概念初探[J].中華中醫藥雜誌,2010,25(2) :167-170.
[4]匡調元。體質病理學研究[J].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78(2) :3-17.
[5]王琦。 9種基本中醫體質型別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12(4) :1-8.
[6]歐愛華,麥潤汝,原嘉民,等。亞健康狀態分型與中醫體質型別相關性的對應分析[J].廣東醫學,2012,33(1) :11-14.
[7]林本榮,俞守義,邢曼麗,等。亞健康的診斷、分型與干預措施[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誌,2007,14(1) :65-66,72.
[8]馬寰。亞健康狀態中醫證候流行病學調查[D].天津:天津中醫學院,2004.
[9]何裕民。不信東風喚不回: 從亞健康走向健康[J].大眾醫學,1998(7) :4-6.
[10]李曉靜,徐國和。中國亞健康研究及干預對策的探討[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1,19(4) :427-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