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危機時代的我國財政政策研究論文
後危機時代的我國財政政策研究論文
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然而隨著各國政府出臺的一系列刺激政策下,此時的經濟已步入相對平穩期——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同時,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頁初級階段,人口基數大,社會生產力水平還較低。我們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根本任務出發,採取正確的財政政策,有序推進經濟發展。
一、最佳化稅收治理環境,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治理國家政法為先。稅收法治是我國整個法治程序的有機組成部分,從更深層意義上講,它將影響到國家的經濟能力因此,營造良好透明的稅收環境,增強群眾的依法納稅意識,進而適當調節收入水平,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另一方面,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到來時,我國也在積極致力於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特別是在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嚴重衝擊的形勢下,良好的財稅體制可以有效遏制經濟下滑的勢頭。具體來講,在後金融危機時代,財稅體制改革著手於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調增個人所得稅的免徵額,對縮小貧富差距起到了促進作用;其次,增值稅轉型改革,指講目前實行的`生產型增值稅轉為消費性增值稅,鼓勵企業技術改造。這是我國在單項稅制改革方面減稅力度最大的一次,每年減收超過1200萬元;最後,調整個人住房轉讓營業稅,良好的構建了和諧的徵納關係,有利於公平的稅收制度的完善。
二、增加財政支出,最佳化公共財政收支體系
政府在減少財政支出時的隨意調整,會造成公共服務水平的降低和生產力的扭曲,良好的基礎設施(交通、通訊、電力)和社會服務部門(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對經濟有很好預期作用,應當是財政支出的重點保障物件。但我國以行政管理支出和國防支出為主的維持性支所佔比重偏高,而社會性服務支出所佔比重偏低,該舉破壞了民生支出的保障制度,削弱了政府為群眾服務的能力。因此,最佳化公共財政收支體系刻不容緩。例如,“三農”支出中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增加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建設支出等。政府支出應該向農村方向傾斜,這將對整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更深層來講,財政政策本身的內容表明瞭它富有效率性這一性質。在後危機金融時代,調查表明,那些經濟基礎較好、科教文衛水平較高的中國東部地區,地方政府透過增加財政支出,擴大財政規模進一步推動了經濟和社會水平的提高,財政支出效率不斷增加。
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機制和效用存在不同之處,政府應該理智明確根據不同的宏觀經濟目標適當巧妙搭配,將二者進行協調結合,以便起到理想的宏觀調控作用。丁伯根指出:你可以安然地接受這樣一個命題,為實現N個目標,就必須有N個政策。但宏觀經濟政策只有財政和貨幣兩種工具,因此需要慎重將政策角色進行分工。回顧歷史,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在受到較大打擊後,採取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應對。兩條政策雙管齊下所帶來的是“保八”增長目標的成功實現。然而,過多的貨幣供應量直接導致了通貨膨脹效應的出現,這並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如今的後金融危機時代下,中國在制定宏觀調控政策時謹慎選擇。2012年上半年,央行分別調低了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這一微調的貨幣政策雖然會讓房地產市場出現一定的回暖,但所帶的通貨膨脹效應將進一步增強。因此,財政政策必須發揮核心作用,在中國基礎設施接近飽和的狀態下維持這一勢頭,應用大規模的減稅來減輕企業負擔,合理利用政府投資,夯實未來經濟發展基礎。同時,貨幣政策的約束性應進一步加強,但靠增加貨幣供應量是無法解決的,應把控制通貨膨脹作為主要目標。
四、結語
後危機金融時代,即使經濟正在平穩復甦,但中國經濟所面對的環境依舊複雜多變,世界經濟方面仍然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即便這樣,我們仍應該在認清國情的基礎上,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計劃,發揮財政政策的核心作用,有理由相信這些舉措勢必將良好應對後危機時期的多變環境,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程序,提升我國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