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生態泥鰍養殖技術研究論文

稻田生態泥鰍養殖技術研究論文

  1稻田的選擇和改造

  1.1稻田的選擇

  稻田選擇進排水方便,土壤層較厚、泥層20-30cm,土質疏鬆肥沃,少泥沙、雨天不溢水、保水力強的田塊為好。面積2-3畝。

  1.2稻田的改造

  1.2.1田埂改造。此舉為了保持水位,預防舊埂滲漏。田埂高度以50-100cm,埂基的寬度以100-120cm,埂頂的寬度以40-60cm為宜。要夯實,防止大雨沖垮田埂。1.2.2魚溝設定。魚溝通常由環溝,田間溝和暫養溝三部分組成。環溝是養殖泥鰍的主要場所,溝上口寬為80cm,底寬50cm,深50cm,沿田岸四周開挖,成環形,開挖的泥土用於加寬、加高、加固稻田堤岸。田間溝是供泥鰍覓食活動的場所,視田塊大小而定,可按“#”、“+”字形設定,一般寬、深30-40cm。在田的對角各挖一個暫養溝,面積一般可佔稻田總面積的15%-25%。在開挖環溝的同時,給稻田設定進水口和排水口,用雙層密網片做成攔魚柵,防泥鰍魚逃跑。1.2.3防逃設施。用聚乙烯塑膠薄膜把稻田四周圈圍起來。塑膠布選擇寬度為70cm。每隔50cm插一個竹竿,以支撐固塑膠薄膜,塑膠薄膜下端埋入土中10cm左右。

  2施肥

  2.1稻田施肥

  肥料要以餅肥和發酵的有機類肥為主,化肥為輔。施肥要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比例為65%和35%。在水稻栽插前10-15d將有機肥一次性深翻入土,並保護好溝、窩不被破壞。

  2.2施追肥

  水稻插秧結束後一星期,施分蘗肥,稻田每隔15d施雞、豬糞肥25kg畝,施生物肥5kg畝。以後每隔15d施雞、豬糞肥25kg畝,直到8月中旬結束。施肥的目的是養稻,也可培育水中浮游生物餵魚。通常情況下,在插秧後15d內施完,田水深度在5-8cm時,先施半邊田,次日再施另半邊田。每批追肥分2-3次施放。

  3養殖模式

  3.1水稻種植

  3.1.1前期準備1)選擇抗病抗蟲抗例伏的優質稻種,如如牡響一號、綏粳18等。2)切實抓好耕翻碎土,上水把平,上溶無塊,四周田埂夯實防滲漏等整地工作。3)苗移栽前3d使用用微生態製劑增強水免疫力。3.1.2種植方法1)採用“大雙行、邊行加密”的模式,它可以增強稻田內的'通風、透光性,還能減少水稻病害的發生,尤其在水稻生長的中後期效果更加明顯。2)秧苗拋栽,移栽前換苗要施一次送嫁農藥,移栽時要求擴行稀植,一般行距30cm,株距14cm,每畝達1.7萬穴,5葉齡共5萬苗即可;如採用拋秧方法,同樣要求稀植。這樣有利於通風透光,可有效防止病害的發生。3.2鰍种放養待水稻移栽後,追施的肥料全部沉澱一般7-10d,在第10d,用幾尾雜魚放塘試養,觀察池水水質是否安全,若安全,則投放鰍苗,放養規格5-20cm,每畝放20kg-25kg。投放前用20mg/L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3-5min,或用3%-5%的食鹽水浸洗5-10min.保持溝窩水質透明度25-30cm。

  4飼養管理

  4.1餌料投餵

  泥鰍放養初期,秧苗移栽後25-30d,池內天然餌料比較豐富,加之剛從野外捕來的鰍魚對新環境不習慣,攝食少,不需要人工投餌。水稻生長中後期,鰍魚對田間環境基本適應,要逐漸增加鰍魚投餌量。投餵的餌料主要種類有米糠、麩皮、豆渣、豆餅、蠶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廢棄物等,投飼時要求做到“定時、定量、定點、定質”。每天投餌量為魚總量的3%-6%。泥鰍魚日投餌三次,上午07;00-0800,11;00-12;00,下午17;00-18;00,上午的投餌量佔全天投餌量的30%,下午佔70%。以投餵細稻糠為主。在泥鰍攝食旺季,不能讓泥鰍魚吃得太多,因泥鰍貪吃,過多的食物會引起腸道充塞,影響腸的呼吸,從而造成缺氧。陰雨天少投或不投,水溫在30℃以上不投餵。總之要讓魚吃得均、勻、飽。

  4.2水質管理

  鰍魚放養初期,主要是調節好秧苗分蘗與魚需水層之間的矛盾,保持稻田水深5cm左右,秧苗分櫱後25-35d時間擱田,溝、窩水要加到滿水,2-3d換水一次。水稻生長中後期,田間水深10-15cm。大暑季節更要注意換水,以防殘餌碎屑腐爛,敗壞水質。一般每星期換水一次,每次換水10cm。在日常巡查中,如發現泥鰍浮頭、受驚或日出後仍不下沉,應立即換水。

  4.3

  日常管理堅持經常巡田,檢查各項設施是否有損壞,特別在雨天要對進、排水口及堤壩進行嚴格檢查。

  5病害防治

  採取無病先防,有病早治,全面預防,積極治療的原則。要徹底清塘,魚種消毒,調節水質。細心操作,避免魚體受傷。同時要精心管理、合理放養、均衡營養等。一旦發生疾病要正確診斷,合理用藥,防止用藥不當造成損失。每月每畝全池遍灑生石灰20kg,以調節水質,防止魚病發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