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課程轉型與升級研究論文

傳播學課程轉型與升級研究論文

  摘要:隨全球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應用型本科教育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教育型別。本文旨在透過分析《傳播學》課程現存問題的基礎上,找到該課程轉型與升級的具體策略,以期對應用型大學調整《傳播學》課程教學適應需求有所助益。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傳播學》;轉型;升級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養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而協調發展,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階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定位的高等教育[1]。於應用型大學教學而言《,傳播學》課程需要切實轉型與升級,以適應社會、企業、學生的需求。因此,分析應用型《傳播學》目前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找到轉型升級的具體方法,對應用型大學做好轉型與升級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1應用型本科教育背景

  2015年11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印發《關於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嚮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明確型別定位和轉型路徑,加快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抓住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技術發展機遇,建立行業企業合作發展平臺,創新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深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改革,加強實驗實訓實習基地建設,促進與中職、專科層次高職有機銜接,廣泛開展面向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的繼續教育,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升以應用為驅動的創新能力,完善校內評價制度和資訊公開制度”等主要任務。其實在此之前,浙江、四川等地的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就已經嚮應用型轉變。

  2應用型大學《傳播學》課程現存問題

  2.1課程教學以理論知識為主,導致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較差

  與應用型大學設定的諸如採訪、攝像、後期編輯等新聞傳播動手實踐的課程不同,《傳播學》課程中涉及的相關理論眾多,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會重點介紹《傳播學》中關於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物件、傳播效果等的相關理論。而這些理論知識又更需要學生主動去理解、記憶、消化,再轉化為具體的操作技巧,但這一過程往往比較漫長,在課堂上花費的時間也較多,就佔用了學生動手實踐的時間,從而導致學生真正動手等的能力較差,難以適應新聞傳播一線需要。

  2.2課堂教學以講授方式為主,導致學生的知識接受度較差

  就目前而言,《傳播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主要還是以講授為主。這主要是因為即使像中國傳媒大學這樣的學校,在整個教學課程設定中,《傳播學》課時也僅有48個課時,而其他學校的課時也一般在32個學時左右。換句話說,傳播學所佔的課時相對較少,導致教師為完成基本的理論教學任務只能偏重採用講授的方式教學。但是《傳播學》相關理論於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最終使得學生的知識接受度較差。

  2.3教學雙方關注點不在同一個層次上,導致學生課堂失去興趣

  講授《傳播學》課程的教師職稱至少都是講師,年齡最小都是27歲。看似年齡小的教師能夠與學生打成一片,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修《傳播學》課程的學生一般也就18、19歲,與27歲的教師依然差八九歲,二者之間的代溝較為明顯。這就更別提與年齡較大的教授之間的代溝了。27歲以上的教師關注社會傳播實踐更注重深度,而十八九歲的學生關注傳播實踐更注重感官、直覺。另外,由於網際網路時代,移動網際網路傳播資訊的及時性、豐富性與傳播媒體的多樣性,二者之間關注的傳播事件也就存在極大的差異。

  3應用型大學《傳播學》課程轉型與升級策略

  3.1學校要培養、提高教師動手傳播的能力

  整體而言,應用型大學對各學科教學的要求都更傾向於培養應用型人才,也就是希望學生能夠在校運用,到單位就上手,甚至獨當一面。這就首先要培養能夠真正動手的教師。只有教師本身具有動手能力才能將操作的具體方法、技巧、捷徑等透過講授、實驗、討論等方式傳授給學生。因此,應用型大學一方面要安排好薪資、待遇等問題,制定適當考核機制、獎勵措施,讓教師輪流前往報社、電臺、電視臺、網站與新媒體擔任傳播工作的相應職位,掌握傳播工作流程,做出實質性的傳播事件;另一方面,要制定專門的專家演講、座談、論壇等制度,設計好流程邀請傳媒業界精英不流於形式地到學校與教師近距離交流,將優秀的傳播技巧、策略、細節等與教師溝通,讓教師真正接觸到各級、各地、各類媒體的成功經驗,開啟教師的視野,實現提高動手傳播能力的目的。此外,應用型大學還要經常開展業務培訓會、舉辦優秀教師經驗交流會等,讓教師之間相互溝通、學習,增長知識,提高能力。

  3.2教研室要增加課時、調整教學時間,研究改善教師教學方法、內容、手段等的策略

  教研室作為推動《傳播學》課程要積極發揮基礎作用的紐帶。因此,面對網路傳播迅猛發展亟需專門的傳播人才,但《傳播學》課程教學課時偏少,學生難以及時消化傳播理論知識、傳播技巧等問題,教研室一方面要迅速結合報社、電臺、電視臺以及網路與新媒體的傳播特性,尤其是要結合網際網路的傳播技巧、策略、特性等,調整課程課時分配,適當增加《傳播學》課時,調整教學時間。另一方面要透過開展《傳播學》教師教學研討會、交流會,開展教師與學生座談會,邀請報社、電臺、電視臺以及網際網路與新媒體業界的優秀傳播人才到教研室座談,從而實現研究改善教師教學方法、內容、手段等的目的,幫助教師真正掌握教學的規律。

  3.3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作為應用型大學的《傳播學》教師要十分清醒地認識到所授課程需要特別強調實用性,授課物件也更想掌握具體的傳播技巧的現實,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3.3.1結合學生關注的事件講授相關理論,奠定他們動手操作的基礎

  無論何種年齡的教師,都要儘量採用微信、微博、QQ等非面對面溝通形式,座談等面對面溝通的形式,與學生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以掌握他們比較關注的事件。在掌握他們關注的事件基礎之上,將傳播學的理論知識點與他們所關注的內容相結合,才能真正讓他們在聆聽自己關注的事件時感受到傳播理論的重要。這樣他們認知並運用傳播理論時,就會更加得心應手。

  3.3.2鼓勵學生運用傳播學理論思考事件並繪製分析

  事件進展圖、傳播策略圖,增加學生們在課堂上的動手能力鑑於學生現在不太積極配合老師思考,而是求助網路問題,教師一方面要跳出書本,結合當下最火熱的事件,鼓勵學生運用傳播學的相關理論層層分析傳播者的'目的、傳播的內容、針對的傳播物件、具體的傳播技巧、傳播的效果等。另一方面,應儘量在課堂上騰出時間,讓每個學生繪製已經發生的事件進展圖、傳播策略圖。此外,教師應同學生一起依據相關傳播理論分析事件可能的新進展,推測傳播事件的新情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他們在課堂上的動手機會,從而實現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目的。

  3.3.3邀請學生動手運用傳播學理論策劃類似傳播事件,增加他們課後的動手機會,提高動手能力

  課堂教學畢竟時間有限,所以想讓學生們真正學好傳播學知識、傳播的技巧、掌握傳播的方法,教師要適當留課後作業。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根據國際國內重要的事件以及學生們關注的事件,結合傳播理論佈置課後相關作業。另一方面要建立獎懲機制,形成學分對換體系,比如採用實踐學時與課堂學時、實踐學分與課堂學分對換的方法鼓勵學生們在課後主動參與系、校的相關傳播活動,報社、電臺、電視臺等傳統媒體的策劃傳播活動,網站與新媒體等的傳播活動,廣告公司以及傳媒公司的傳播活動,積累傳播經驗,以增加他們課後動手的機會,提高他們運用傳播理論動手傳播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史秋衡,王愛萍.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徵[J].教育發展研究,2008(21):34-37.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