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產業結構與土地利用結構關係研究論文
西安市產業結構與土地利用結構關係研究論文
[摘要]以西安市為研究物件,分析其1998~2008年的產業結構和土地利用結構的動態變化,並利用結構變化率、格蘭傑因果關係檢驗和線性迴歸模型等方法來探討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研究指出,在充分考慮二者之間關係的基礎上,加快土地利用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從而實現產業結構和土地利用結構的最佳化。
[關鍵詞]產業結構;土地利用結構; 格蘭傑檢驗;西安市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絡和比例關係。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絡、比例關係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1]。而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則是指各種城市土地利用型別在總土地面積中所佔的比例。城市的產業結構是決定城市經濟功能和城市性質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城市產業結構的相互轉換首先透過相應的城市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得到反映。因此,在對城市產業結構進行調整,重新配置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城市產業結構和城市土地結構的相關性,使得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結構與城市產業結構的不同發展階段相適應[2-5]。
1產業結構和土地利用結構演變分析
1.1產業結構演變分析
產業結構揭示了各個生產要素在產業部門之間的分配情況以及他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係,產業結構可以分為靜態結構和動態結構。靜態產業結構是指在一定時點上各產業資源配置、轉化和產出構成[6]。透過對2008年西安市產業結構與國內發達地區產業結構的比較,發現西安市第三產業比重遠遠落後於這些地區。
而動態的產業結構則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產業結構各組成部分之間的轉換,根據產業結構演變理論[7],產業結構演變是從一、二、三產業到二、三、一產業,然後再發展到三、二、一產業的產業結構演變過程。由於本文主要是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和產業結構之間的相互關係,因此本文主要關注的二、三產業的演變過程。據此本文分析了1998~2008年西安市二、三產業的演變過程,見圖1。
圖1 1998-2008年西安市二、三產業產值比重變化從1998年到2008年,西安市的GDP總量從526億增長到2190億元,總量增長了1664億元。在此其間,西安市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經濟增長速度不斷加快,透過對1998~2008年西安市二、三產業所佔GDP比重變化的分析可以看出,西安市的產業結構變化呈現出第二產業比重逐步上升,第三產業比重波動上升的趨勢。
1.2土地利用結構演變分析
為了能夠客觀的反應西安市土地利用結構的動態變化情況,本文收集了1998~2008年間西安市城市9種類型土地的變化情況。從1998年到2008年間,西安市9大城市土地利用型別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情況,有的土地利用型別的比例基本保持不變,有的出現了增長的情況,有的則出現了下降的情況。出現增長的土地利用型別主要包括:公共設施用地從1998年的17.36%增長到2008年的20.22%,道路廣場用地從1998年的2.6%增加到2008年的15.72%,市政公用設施用地從1998年的1.6%增長到2008年的2.53%,綠地面積由1998年的1.78%增加到2008年的6.12%,特殊用地面積由1998年的1.65%增加到2008年的1.91%;城市土地利用比例降低的主要包括:居住用地面積由1998年的42.15%下降到2008年的33.07%,工業用地面積由1998年的21.53%下降到2008年的17.39%,倉儲用地面積由1998年的5.17%下降到2008年的0.96%,對外交通用地面積由1998年的6.17%下降到2008年的2.09%。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近年來西安市居住用地的容積率不斷提高,城市土地利用強度的不斷增大,從而間接的增加了居住面積,所以居住用地面積在城市土地利用結構中的比例不斷下降;
(2)西安市遵循產業結構演化的規律以及城市土地最佳化配置理論的要求,將工業產業從城市的中心區域遷移到郊區,為商業、服務業等對區位條件要求較高的第三產業騰出發展空間,所以工業用地面積和倉儲用地面積等在土地利用結構中所佔的比例是不斷下降的;
(3)由於近年來城市發展的需要,西安市加強了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並對城市環境進行了改善,所以公共設施用地、道路廣場用地、市政公用設施用地以及綠地等在土地利用結構中的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和產業結構相關分析
2.1土地利用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結構變化率分析
結構變化率是衡量結構變化程度的重要指標,其計算公式如下:Di=騨i=1|Gt-G0|式中:Di為結構變化率,G0為基期結構,Gt為t期結構,n指的是幾種型別,首先根據此公式計算歷年西安市產業結構和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程度,然後用偏差係數對兩者結構的差異進行分析。
1998~2008年西安市產業結構變化率的計算結果表明(表1),從總體上來說,西安市產業結構變化率呈現上升的趨勢,但是變化的幅度不斷縮小,說明西安市的產業結構變化不斷趨於穩定。
1998~2008年西安市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率的計算結構表明(表1),西安市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率從整體上來說呈現上升趨勢,增減的幅度趨於減少。歷年的變化以2004年為界,之前呈現上升趨勢,之後則呈現下降趨勢。
產業結構與用地結構的偏差係數是指產業結構變化率與用地結構變化率之差的絕對值,偏差係數越大,說明產業結構與土地利用結構的差距越大,反之亦然。從表3可以看出,偏差係數從1998年的1.83%增加到2008年的4.68%,說明西安市城市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速度較快,產業結構變化較土地利用結構變化較慢,產業結構變化具有滯後的性質。
2.2產業結構與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因果關係檢驗
透過協整檢驗發現,雖然西安市的產業結構變化和土地利用結構變化之間存在著穩定的長期關係,但是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以及因果關係的方向如何卻並不明確。為此,本文采用Eviews軟體對這些變數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格蘭傑因果檢驗,鑑於觀測值較少,因此本文取顯著水平α=0.2,檢驗結果見表2。
計算結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快於產業結構的變化,西安市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是引起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因此在對西安市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時,可以透過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使得土地資源可以得到最佳化配置,從而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
3土地利用結構和產業產值的關係分析
土地利用結構資訊熵可以綜合反映某區域在一定時段內各種土地利用型別的動態變化及其轉換程度,因此,土地利用結構的資訊熵就可以用來表示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指標值。本文透過對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資訊熵與二、三產業產值之間的分析來討論西安市土地利用結構與產業產值之間的關係。
3.1基於資訊熵對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資訊熵計算公式如下:H=-9i=1PilnPi式中:H表示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資訊熵值,Pi表示第i種土地佔城市建設用地免得百分比,根據《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將城市土地分為居住、工業、交通、道路廣場、公共設施、市政、綠地和其他用地等9類。土地利用結構的資訊熵值可以反映土地利用的有序程度,資訊熵越大表示土地利用的有序程度越低,反之亦然。計算結果見表3。
3.2城市土地利用結構與產業產值的關係分析
對1998-2008年西安市第二、三產業的產值與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資訊熵值進行線性迴歸,可以得到以下方程:H=1.567 175-0.002 116c2+0.002 121C3式中:H表示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資訊熵值。C2和C3分別表示西安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值。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常數項和變數都通過了t檢驗,從方程的整體顯著性來看,R2=0.856978,F=23.96771。
因此方程符合統計意義的檢驗,這表明第一產業產值和第三產業產值對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資訊熵值有著顯著的影響。從上述的方程可以看出,第二產業產值與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資訊熵值呈負相關,而第三產業產值同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資訊熵值呈正相關,並且從迴歸的係數來看,第三產業對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影響要大於第二產業。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第三產業用地的增加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所以說,二、三產業佔地比重的高低是造成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空間分異的主要因素。
4結論與建議
(1)透過對西安市產業結構和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分析可以得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所佔的比重都是上升的;西安市目前的土地利用結構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必須加大對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力度,而從縱向的角度來看,西安市9大城市土地型別存在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的變化。
(2)以1998年為基期,採用結構變化率分析了西安市產業結構和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結構變化率,發現西安市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率快於產業結構變化率,產業結構變化率具有滯後的性質,並採用格蘭傑因果關係檢驗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同產業結構的因果關係,發現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是造成產業結構變化的原因。
(3)運用土地利用結構的資訊熵值和二、三產業之間的產值分析了土地利用結構和產業產值之間的關係,發現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產值變化分別與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熵值變化呈負、正的相關關係,並且第三產業產值的變化對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熵值變化的作用程度要大於第二產業的產值。
參考文獻
[1]張穎,王群,王萬茂.中國產業結構與用地結構相互關係的實證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7,21(2):4-11.
[2]中國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轉型.
[3]黃賢金,彭補拙,張建新.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土地可持續利用關係研究[J].經濟地理,2002,2(4):425-429.
[4]劉平輝,郝晉珉.土地資源利用與產業發展演化的關係研究[J].江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0(1):95-98.
[5金融危機對北京市產業結構的影響" 國際金融危機對北京市產業結構的影響.
[6]林峰.可持續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7]“十一五”時期我國產業結構的發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