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供應鏈與製造供應鏈比較研究論文

服務供應鏈與製造供應鏈比較研究論文

  摘要:供應鏈管理理論已經超越了傳統的製造業領域,在服務業也逐漸得到應用,因此,服務供應鏈成為了供應鏈理論研究的一個全新方向。鑑於服務供應鏈與傳統制造供應鏈具有本質上的區別,本文在供應鏈研究現狀的基礎上,總結出二者在概念、特徵、管理模式上的差異,並對今後的研究趨勢做出了分析。

  關鍵詞:服務供應鏈;製造供應鏈;對比研究

  目前,現代服務貿易以及非生產性服務外包,已經成為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一項嶄新內容,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性日漸凸顯。根據中科院最新預測,“十二五”規劃的最後一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將會佔GDP比重的48%,屆時,我國很有可能迎來一個服務經濟時代。因此,如何提高服務產品質量,已成為當今實業界和理論界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從服務供應鏈這一全新視角出發,透過對服務供應鏈理論研究成果的總結,探索服務供應鏈與製造供應鏈在定義、特點、管理、運作等方面的異同,併為今後的研究方向選擇提供參考。

  服務供應鏈的內涵與發展

  隨著網際網路和全球製造業的逐步發展,供應鏈管理逐步向服務行業拓展,併成為指導企業提高競爭力的一項重要因素。

  1.服務供應鏈的內涵

  國內外學者對服務供應鏈的內涵有多種不同的理解,這幾種不同的概念同時也代表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現狀。大體可以分成以下幾類(見下表):2.服務供應鏈研究的發展目前,學術界對於供應鏈管理的研究,涉及內容十分廣泛,主要集中在供應鏈協調、庫存管理、物流系統規劃、資訊共享系統規劃、戰略伙伴關係管理、績效評估系統等傳統研究範圍。這些理論對於現代商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理論指導作用。

  美國學者Lisa M.Ellram在2004年首先提出了服務供應鏈的概念,即從供應商到最終客戶的過程中形成的資訊管理、流程管理、能力管理、服務績效和資金管理。

  其後,國內外學者對服務供應鏈進行了諸多研究。

  國內學者以某些服務行業為研究背景,試圖建立該行業的服務供應鏈模型。主要包括:田宇、申成霖等對物流服務供應鏈的研究;張英姿、黃小軍等對旅遊服務供應鏈開展的研究;陽明明等對港口服務業的研究等。

  服務供應鏈與製造供應鏈的區別

  服務供應鏈與傳統制造供應鏈的區別,主要是由於服務產品與製造產品的本質差異所形成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管理思想不同。傳統的產品供應鏈是以某個製造企業為核心,透過鏈中不同節點企業的製造、組裝、分銷、零售等環節,將原材料轉換成產成品,再到終端使用者的轉換過程,是一種整合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而服務供應鏈的管理,則是針對為顧客提供服務這一過程的整合,是供應鏈內企業合作完成一個完整服務的過程,透過服務的規劃、設計、執行、完善等來實現。

  2.控制物件不同。

  製造業供應鏈的控制物件為資訊流、物流和資金流,而服務供應鏈的控制物件為顧客流、服務流、資訊流和資金流。對於服務供應鏈來講,服務是核心任務,並不必然存在有形的物流,服務企業主要是透過生產和提供服務來產生價值獲取利潤。

  3.對時間的響應模式不同。

  製造業供應鏈中,企業對其下游顧客(包括法人及終端消費者)需求的響應,具有滯後性,即顧客取得產品與資訊反饋存在時間差。而服務供應鏈的服務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同時並存的,服務提供商可以及時瞭解客戶反饋資訊。因此,他們對其下游顧客的響應具有即時性。

  4.各方參與程度不同。

  服務的供應與交付具有同時性,這就要求服務交易從初始就進入一個全新的動態執行管理過程。要保證服務的最終交付,服務供應鏈中的供應商、服務整合商、渠道商、顧客都要參與到整個過程當中,各參與方有不可分割的特質。而傳統制造業供應鏈中的各相關企業,只需完成與自己直接相關的環節工作內容即可。

  5.管理結構的複雜程度不同。

  製造業供應鏈節點企業的型別相對簡單、數目固定,其組成要素涉及供應商、製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和終端使用者。而且由於製造商的行業類別、技術條件等的限制,使得供應鏈內企業的關係相對穩定,協調簡單。而服務產品具有多樣性,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的型別要複雜的多,因此,對企業之間的合作與協調能力、核心企業的整合、協調和控制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服務供應鏈的`研究趨勢

  結合服務供應鏈自身特點,如何將產品供應鏈的相關理論,更好地應用到服務供應鏈管理中,將成為一種研究趨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鑑於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於服務供應鏈的定義和基本框架尚未有一個明確和統一的觀點,因此,對於服務供應鏈的理解能否統一;幾種觀點之間具有怎樣的內在聯絡;如何進一步明確服務供應鏈的內涵等,是未來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趨勢。

  2.一個優秀的服務供應鏈能否提升企業價值和核心競爭力、對供應鏈各節點企業的績效提升能否起到至關重要作用、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絡如何,以及是否存在某種中介促進二者之間的作用,還需要進行大量的實證研究加以論證。

  3.服務供應鏈管理模式的設計和合作夥伴的選擇,作為服務供應鏈運營管理的前期基礎性工作,也將成為今後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之一。

  4.服務產品的無形性,使得服務質量很難像產品質量那樣進行測量和監控。因此,今後的研究將進一步側重對服務協議和服務質量水平的控制。在服務外包過程中如何規範服務採購流程,在非對稱資訊條件下,如何進行服務質量監控等相關內容,將是今後研究的重點。

  5.在服務供應鏈績效評價中,由於服務質量的評價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因此,對服務供應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及其測度方法,也將成為值得重點研究的內容之一。

  6.在服務供應鏈中,服務能力將取代產品供應鏈中的庫存來緩衝供需矛盾,服務型企業的服務能力管理將變得極為重要。另外,服務能力的傳遞、控制與執行能力的研究,也應深入探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