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生態體育課堂教學七要素論文
體驗生態體育課堂教學七要素論文
《體育與健康》教學是以提高學生生命質量為根本宗旨的新生教育課程,它生動而明確地把體育和學生生命的整體發展與健康品質的提高聯絡起來,體現了體育教育本質意義的迴歸。“生態體育課堂”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關係。在教學過程中以創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養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的習慣,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心,造就張揚的個性、開放的思想、創新的品質。體現了為師生髮展而教,為師生髮展而學,並將促進理想的體育教學生態的生成。作者就工作實踐中體驗生態體育課堂教學七個方面談一些體會。
1、教學環境的優與劣
教學環境主要包含師生間的人文環境和促進學生成長、改善辦學條件的環境因素二個方面。其中師生間的人文環境的優與劣佔主導因素,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角色從全權代理的灌輸者轉變為設計者和促進者;學生由被動的教學資訊接受者轉變為一個具有創造性的學習者。在綠色的生態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再是“征服與被征服”,而是信任和平等的關係,他們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識、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共同創設自由對話的生態環境。正如陶行知所說:“我們必須變成小孩,才配做小孩的先生”。老師是學生的學習夥伴,更應該是學生的知心朋友,以真誠的微笑融入學生的世界,用心靈去傾聽學生的心聲,用寬容、理解、欣賞的目光去發現學生。教師與學生作為課堂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因素,處於自由開放的心態,是以自己全身心的投入為基本特徵,以各自生命價值的付出為代價,在現實的努力與追求中,構建一種和諧自然的對話氛圍。反之,教師如果高高在上,以警員的身分出現在課堂上,師生間缺少交流與信任,學生只能敬而遠之,結果是教師高雅的身分影響了一代人的成長。
教學環境的另一方面,運動場地與設施條件應可能適應學生的成長,讓學生在安全、衛生的環境下鍛鍊身體。
2、教學內容的疏與密
生態式的體育課堂教學應講究教學內容“疏”與“密”的技巧,依據新課程三級管理的原則,學校體育課程內容的設定應根據本地區的自然條件、本校師生實際情況,有目標、有重點地設定教學內容。對於學生一講就懂、一看就會、一練就行的非重點的內容,放手讓學生自己自學,或以練代學,採用粗線條的教學;而對重點教學內容部分,在學期或單元計劃中突出技能教學內容的重點和增加課時總量,對於課時教學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的教學內容,要講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總之,應選擇學生需求的、適應學生髮展的、符合學生生理、心理特徵的體育教學內容。
3、教學節奏的張與弛
生態教育講究學習的效率,但它更注重學生身心的健康,如何來安排課堂教學的節奏?“一張一弛”。“張”是快節奏,“弛”是慢節奏。有人把節奏當作是開啟生命奧秘的鑰匙。符合生命節律的課堂教學節奏,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而且能陶冶學生的身心。在體育教學中,教學內容簡單的,學生自學可以學懂的,或內容比較有趣的,可以快節奏進行。技能難度較大的、技術過程較抽象的內容,而且又是本課的重點部分,則要採用慢動作的分解教學與組合練習相組合的教學方法,並且提出問題和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與相互交流,教師的講解張弛有度,讓學生有理解、消化和實踐的過程。教學中學生練習的“張”,時間不可太長,應以學生身心不會過度疲勞為度;“弛”,也不可過度,應不致使學生注意力渙散,影響身體練習與技能的提高。
4、教學方法的巧與拙
體育教學中的“拙”,是指遵循常規教學方法,教學時守拙,就是根據教材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規,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教學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學和心理學原則。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我們既要遵循常規,又要突破常規,兩者結合運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要充分藉助於講解、肢體語言、運動場地與器材、創新的教學方法、現代媒體、最佳化教學環境等,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創設學生頗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會思考、勇於實踐,積極投身到學練活動中來。
5、教學形態的動與靜
體育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課程,以“動”為主體現了體育教學的主旋律,但沒有思考的“動”,不能很好地掌握運動技能,學習效果較差,而且課堂教學的“動”不能過大地追求運動量和練習強度,應該掌握一個適宜的量與練習強度。體育教學中的“靜”,是指學生的.聽講、觀察、思考、想象,有利於學生思維的深入,尋找學習過程中的差距,調整自己的學習心態與恢復疲勞。因此,體育課堂教學應考慮學生年齡與生理特徵,“動”“靜”合理搭配,低年級以“動”為主,隨著年級的升高,要增加“靜”的次數,延長“靜”的時間,這就是生態教育理論人文主義的具體體現。
6、教學語言的莊與諧
體育教學語言的“莊”,是指用詞精煉準確、規範且邏輯性強;“諧”,是有趣,有幽默感。學生理解教材的動作技能,主要靠教師符合邏輯的講述與示範,但過多用詞準確的邏輯性的講述時間一長,容易引起學生逆反心理和身心疲勞,降價學生的學習與練習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亦莊亦諧,寓莊於諧。課的匯入部分宜諧,能激發興趣和誘導注意力的定向;在集中精力突破本課的重點、難點後宜諧,能使學生大腦有所放鬆,較快地消除疲勞。在教學中,創設情境的語言要“諧”,設定懸念的語言要“諧”,對優秀運動員動作技能的描述能引起學生想象的也要“諧”,借用其他行業的語言或流行語教學的也要“諧”。另外,調侃學生也是“諧”,它容易激發學生爭強好勝的競爭心理。
7、教學風格的情與理
在教學風格中,有的體育教師擅長於“情”,善於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愛學、樂學;有的擅長於“理”,透過符合邏輯性的教學程式安排和有很強邏輯性的講述,使學生掌握知識和學會學習。據生態教學理論研究,上述兩種風格都可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有兩個心理系統在起作用:一是潛在的動力系統,如興趣、情感、動機,一是學生對體育的認識系統在起作用,如觀察、記憶、模仿、思維、想象。擅於煽情的,促使學生動力系統起作用;長於說理的,則促使學生認知系統起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力求把兩者結合起來,形成混合性的風格。擅於“煽情”的要有條理的講述,靠邏輯的力量提高教學效率;擅於“說理”的要有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愛學、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