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土牆樁加固處理分析的論文

擋土牆樁加固處理分析的論文

  摘要:針對湖南某排樁擋土牆樁傾斜的情況,現場進行緊急處理,對傾斜的排樁經分析和動測確定其無斷樁現象後,對其降級使用,在其後增加一排樁,使原樁僅承受新老兩排樁之間的有限土體的土壓力,並加固傾斜樁被動區,加強樁的嵌固條件。事實證明,該處理方法切實可行。

  關鍵詞:傾斜樁解除安裝加固

  1、工程概況

  湖南某特大企業的火力發電廠,場地標高123m,場地南面以擋土牆頂退後約5m的圍牆外為當地一鋼管廠土地,場地標高132m。

  由於場地狹窄,原設計採用排樁擋土牆,樁徑1.2m,樁距2.5m,為人工挖孔灌注樁,鋼筋砼護壁。地面以上樁長最高9m,地面以下小於7m,嵌巖1m。樁頂冠梁截面1200×900,樁間靠近外側240厚磚牆砌築,表面水泥砂漿粉刷。由於場地地下水位低,未採取隔水措施。擋土牆竣工後,中段牆腳附近加了一條地下電纜隧道,電纜隧道基坑深4m。電纜隧道上擬建一條4m寬消防通道。擋土牆頂內側有一條電纜溝,溝一面以牆頂冠梁為壁,另一面為磚砌體,內有重要工業電力電纜,絕對不允許斷電。距擋土牆頂外側約6m是兩個水池,水池深約4m,由於使用問題常有水溢位並常年漏水。

  2、地質情況

  場地原始地貌屬剝蝕殘丘,略呈北高南低態勢,勘孔內未見地下水,土層從上至下為(孔口標高132.2m):

  人工填土層:褐色或雜色,幹~稍溼、稍密狀態,層厚0~3m;含礫石粘土:褐黃~褐紅色,硬塑狀態,層厚8~14m;粘土:褐黃~棕紅色,飽和,硬塑狀態,層厚約2m;含角礫粘土:棕紅色,飽和,可塑~軟塑狀態,層厚約4m;灰巖:青灰~灰白色,中等風化。

  3、事故現象

  事故發生後,筆者應邀迅速前往參與處理,在現場從擋土牆下可看到,樁間牆開了大量通長斜裂縫,部分樁間牆與樁相接處開有從上至下的豎直通長裂縫,縫寬20~40mm,牆根部砌體有兩處已完全塌落形成牆洞,孔口內土體湧出,樁體地上部分除有兩處粉刷層開裂外,未見明顯破壞。整個擋土牆中段向外傾斜,經現場簡單測量,樁頂最大位移約1m。樁頂冠梁在轉角處附近應力集中導致外側面完全壓碎,頂面可見斜裂縫貫穿截面。

  在擋土牆頂上可看到,牆頂圍牆向擋土牆方向倒下,圍牆後至水池間土體大面積塌陷,並有裂縫,最寬處縫寬達500mm以上。擋土牆內側面的電纜溝磚砌體壁已倒塌,其上的4條電纜被埋入土中,固定於冠頂梁側的3條電纜仍掛在樑上。坡頂兩根已廢除的水泥電線杆嚴重傾斜。

  4、緊急措施

  由於擋土牆變形較大,且變化速率很快,周邊環境出現了沉降和開裂,當時正逢雨季,如天氣起變化,破壞繼續加劇,可能引起倒塌或嚴重破壞。同時坡頂的電纜如被損壞,將引起嚴重的停電事故,導致生產停產,甚至人員傷亡。情況比較危急,立即採取了應急措施,這些措施有:

  (1)臨時加固,立即徵調毛石堆積於牆腳被動區,堆高3m;

  (2)牆頂解除安裝,挖去擋土牆頂內側主動區土,深度3m;

  (3)抽除牆頂水池內的水,防止水對牆后土的繼續浸潤;

  (4)在牆上設定監測點觀察牆體的`發展。

  採取以上措施後,基本已控制了牆體的變位,為下一步設計爭取了時間,創造了安全的施工條件。

  5、原因分析

  根據現場破壞情況,筆者透過定性分析,認為排樁傾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由於牆腳電纜隧道開挖時比較靠近樁,被動區原狀土換成了人工填土,牆腳的被動土壓大幅度降低,樁嵌固作用減弱,抗傾覆力矩降低。

  (2)牆上按設計留有排水孔,但牆後的土為原狀土,孔內未採取有效的濾水措施,排水不理想。此外,地勘時為枯水季節,土的內摩擦角φ和粘聚力c值較大,但由於雨季或坡頂水池漏、溢水,設計未採取隔水措施,在排水不暢的情況下,牆後粘性土在浸水後,其φ值降低,c值為0,同時產生水壓力,牆後主動土壓力大幅度增大,傾覆力矩增大。

  (3)按照參考文獻,樁間距一般不大於1.5D(D為樁徑),在地下水較低地區,中心距可稍大,但不宜超過2D,而本工程樁距2500mm,稍大於2倍樁徑,安全儲備較小。

  在上述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樁的傾覆力矩大於抗傾覆力矩,樁根部發生小角度轉動,牆頂土體沉降開裂,導致土體結構破壞而進一步加大主動區土壓力,使擋土牆破壞速率變快,出現嚴重險情。

  6、加固處理

  採取了臨時應急措施後,組織了有關人員討論加固方案,提出了3種方案:最終採用筆者提供的方案,即牆頂解除安裝後,在現有牆後3m處,補挖一排樁,冠梁頂面低於現有擋牆頂3m,上砌3m重力式擋土牆,新老樁之間減載的土不再回填,形成了分段擋土牆。牆間表面用混凝土作地坪並設排水溝。新樁達到80%強度後,牆腳的臨時加固毛石頂面降低至原設計消防通道標高以上1m,其上作0.5m厚剛性路面與原擋土牆緊密結合,該段擬建消防通道抬高1.5m並以6%斜坡與原路面相接,這樣原樁有效嵌固深度比原設計加高了1.5m,老牆僅承受4.5m高,3m寬的有限土體的側壓力,原樁被降級使用。此外還採取了坡頂水池作防水處理;樁間牆用頂面0.5m寬,牆面垂直,牆背與現有樁斜度相同的片石砌體代替,消除現有擋牆的危險感;加強對牆體及周圍設施的監測等一系列措施,該方案施工週期不長,同時利用了部分臨時加固措施,較為經濟。

  現該專案已竣工,根據監測資料,加固措施效果可達到設計要求,證明處理是成功。

  7、結語

  (1)支擋結構作為永久性結構時,在設計時應注意地勘報告中的勘察條件,考慮氣候和牆頂、牆腳區域使用性質等因素變化引起場地的水文、土質變化,原有引數發生變化,甚至計算公式不再適用。對於其它類似的地基基礎設計時也應注意這一點。

  (2)地下設施定位和施工時,必須首先查明周圍現有構築物、設施、地下管線等隱蔽工程的分佈和使用、受力條件,並和有關專業充分協商,切不可盲目施工或設計。

  (3)對邊坡、擋土牆等支擋結構,必須重視施工及使用期間的監測工作,嚴格按有關規範規定的方法、專案、時間進行監測,發現安全隱患及時處理,避免小隱患變成大險情甚至釀成災難,同時,處理難度和費用也將成倍甚至幾十倍、幾百倍增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