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美學下的平面設計論文

共生美學下的平面設計論文

  一、共生美學為契機的平面設計本土化

  如何將中國平面設計國際化,這個問題困擾著很多優秀的設計師,經過幾十年的探索與研究,我們發現越是民族的,反而越是世界的,中國不缺乏優秀的設計人才,而缺乏的是一種優秀的設計文化,中國設計的國際化離不開中國豐富文化的支撐,同時也離不開人們對這種文化的發掘與探究。共生作為一種有著豐厚文化底蘊的特殊美學符號,其與中國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而可悲的是這種手法的設計引入並不是中國設計師完成的,這也正是中國設計發展的可悲之處,平面設計的國際化趨勢中不乏這種具有典型中國傳統文化特徵的視覺符號,但是往往存在如此的尷尬。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以共生美學為契機,總結平面設計國際化背景下中國平面設計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從而深層次探究中國平面設計的本土化與國際化之路。

  (一)共生美學在平面設計本土化中的應用背景

  當今社會是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隨著物質文化交流的頻繁,外來文化不斷侵蝕,一些新技術、新載體、新思維不斷進入,這個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極大的衝擊,而中國的平面設計卻因此落入了一個怪圈中,很多國內設計師面對如此深厚的文化熟視無睹,而國外設計師卻紛紛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這不僅僅是設計行業的悲哀,也是一種文化發展的悲哀。在當今社會背景下,設計師應當擔負起中國設計國際化的重任,同時在文化傳承中尋找靈感。共生美學便是一個契機,是開啟中國傳統文化與平面設計結合的鑰匙,那麼應當如何在現代設計中汲取中國傳統共生思想的養分呢?首先我們應當把握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天人合一”思想,實現傳統思想與現代設計的結合,同時在傳統圖形中尋找設計靈感,融入現代設計,但是這個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設計師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刻苦的鑽研精神,在此基礎上進行長期的鑽研,這樣才能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另外,設計師也需要把握住共生的相關基礎,對共生的要素、型別及方式有深刻的把握,在原有的形體上進行再設計、再創造,形成一種新的圖形,而這種圖形在保證原有文化意蘊的基礎上融入了新的意義。再次,這個再創造的過程需要繼承共生的神韻與氣質,並且運用的現代設計中,讓設計在發展創新的同時立足根本,透過新形式、新載體宣揚中國傳統文化,高瞻遠矚,實現中華民族的的文化復興。

  (二)共生美學在平面設計本土化中的應用策略

  1.以形體為基礎的設計發展

  設計的全球化使得中國設計師接觸到了一些新技術、新載體、新思維,但是因此也導致了部分設計師的迷失,設計一味追求科技化、國際化,而忽略了中華之根,忽略了中國傳統文化符號這一豐腴土壤。中華之設計必然離不開中華之文化,而以中華之文化符號化的視覺形象是中華之設計的基礎。中國傳統共生圖形採用正負形、同構、偏旁部首組合等方式共生,這不僅是一種典型的化繁為簡的設計手段,同時也是設計師常用的設計手法之一,而將這種形體抽象手法與一些新的技術、思維及手段相結合,勢必會創造出更多的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平面設計作品。漢字分為獨體字及合體字,最小的構成單元是點與線,而且一個複雜漢字可以拆分為幾部分,其中有承擔造字語義支撐的.部分,也有承擔發音聲部的部分,一個最複雜的漢字有六十多筆,上百個點、線組成,可見漢字的複雜程度。而以漢字的偏旁部首進行打散重組,組合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稱之為偏旁共生,這也是形體共生的一種形式。這種共生形式多見於民間,深受老百姓的喜愛,比如“招財進寶”“日進斗金”等。當然這種巧妙的設計思路也被很多設計師所接受,並且逐漸發揚光大。比如劉小康的海報設計“愛心自然”便是一種巧妙的字型組合,他將這些傳統的偏旁共生進行了再創造。傳統意義上偏旁共生一般是將一些文字打散,進行重新組合,而他採用了取捨的辦法,將“安心自然”四個字的核心部分或者整體部分組合起來,從而構成一個新的字型形式,將“心、自、然”融入“愛”,達到了能指與所指的高度一致性,最終為宣傳環保主題服務。

  2.以意義為契機的設計

  深化德國著名平面設計師霍爾馬蒂斯教授曾經說過:“一副好的設計應是靠圖形語言,而不是靠文字來註解。”設計中圖形的傳達顯然高於其他任何元素,同樣圖形也飽含著設計師的情感與期許。圖形的符號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是人類將自己的情感移植到圖形中,同時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傳承整合,最終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視覺文化符號。中國之傳統和諧共生形以和諧為主旨,以共生為形態,是當時人們的精神感情及審美趨向的集合體。當今中國之平面設計不乏新穎的形式、也不乏巧妙的構思,但是整體上缺乏了一種文化性,缺乏一種共性,而這種共性正是以中華傳統歷史文化為基礎的意義拓展。設計離不開文化,正如魚兒離不開水一樣。值得慶幸的是,中國之設計並非無水之源,僅僅是設計師陷入了“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尷尬。當今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平面設計也不再單純限定於一個平面中,特別是平面與媒體的結合,使得設計形式發生了質的飛躍。利用新媒體技術來傳達共生理唸的廣告也是對共生形的拓展,圖形的設計手段逐漸由平面的繪、寫、刻、印擴充套件到攝像、電腦等;資訊的載體也由平面的印刷品擴充套件到電影、電視等立體的、聲光綜合的活動形象,從而使圖形設計超出了平面設計的範圍。①在科技中,為實現某種工具的功能,常常採用仿生學的手法,比如飛機、汽車的流線形設計的靈感來自於鳥、魚;人們利用蝙蝠的超聲波原理髮明瞭雷達。平面設計同樣如此,為了表現一種東西的某種特性,會使用仿生學的手法,構成一種生物或者一種生物某種特性與設計主題的融合,比如用豹子的奔跑形容車速,在很多廣告中經常看到向前奔跑的豹子與車子的組合,這邊是一種仿生學層面的共生應用,也是新媒體技術引導下的共生。

  二、基於共生美學的平面設計發展展望

  中國傳統共生以共生意念為基礎,通過幾千年發展不斷衍生出豐富的視覺形式,並且搭配移情的表現手法,在中和共生中不斷髮展,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直觀表現,同樣也是中華民族設計表現中不重“寫實”重“傳神”,不重“再現”而重“表現”的設計觀的綜合表現。共生文化在設計中的應用並不深入,大部分還是停留在形體共生層面上,對於意義共生的挖掘存在明顯的不足,甚至很多外國設計師已經意識到這種設計的優勢,在某些方面的應用優於國內設計師,不過外國某些設計師的共生作品設計在形體和意義上雖然達到了高度統一,但是因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知半解,其設計還是存在極大的缺陷,而這一點便是國內設計師需要努力的。中國傳統文化只有中國人自己能更好地理解把握,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為基點的平面設計也需要中國人自己發展深化,並且逐漸推向世界。作為一箇中國設計師,我們有必要不斷在傳統藝術文化中汲取營養,透過對其理解分析,得其形,解其意,傳其神,並應用到自己的平面設計創意中去,結合當今的新媒體及新手段進行再創造,才能完成更多的、更具有中國典型本土化特色的優秀作品。而中國之設計才能走上國際設計舞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