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前角度分析馬斯洛的需要理論與終身體育的發展論文
從當前角度分析馬斯洛的需要理論與終身體育的發展論文
摘要:新時期素質教育的提出和終身體育發展的需要,給我國的體育教育在教學組織形式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透過馬斯洛的理論原理,分析體育教育從低到高的發展歷程中,以學生為參照物,當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各種社會需要得到了滿足後,社會需要激起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和參加體育活動自覺性,並能進行有效學習,使學生真正懂得,運用體育理論知識來科學的進行體育鍛煉,為終身體育的形成奠定基礎。
關鍵詞:教學創新 體育教學 終身體育
bstract: The raising of quai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the need of lifetime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lmen
put forword new requestin our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such respects as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etc.
The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school P.E. course goal and teaching arrangement under new situation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and how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to be engaged in the activity of lifetime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Teaching innovatio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lifetime physical education
1 前言
教師的自我反思是“教學創新”的動力,教學創新的基點,在於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教師應當扮演引導者、啟發者、諮詢者的角色,“教學創新”意味著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依據素質教育的基本觀念在學校體育課程教學安排中,應建立以“強身育人”為中心的新的課程體系,打破以傳授競技運動技術為主的傳統教育模式,適應學校體育教育發展理念,建立以傳授體育健身知識和體育鍛煉方法為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的教學模式,一切以人為中心的發展論,使學生在校形成終生從事體育健身的意識和能力。
2 分析傳統學校教育模式
近幾年來,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推廣與實施,“終身體育”思想的普及,學校體育作出了重大改革,但從總體上還沒有突破性進展。有些學校的體育教師嘗試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選擇一些新穎的教學內容,例如在體育課理論基礎上適當增加加人文知識,在教學模式上採用快樂體育和成功體育,但回到教學中,教學方法仍以競技運動訓練為依據,新的理論、新的模式的實施仍存在一定的距離,教學目的仍舊回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仍是以授課為主,培養學生的體育健康意識淡薄,體育健身知識匱乏,這種教學模式的侷限性已日漸顯露。
2.1 培養的學生體育健身意識差,學生健身知識匱乏
現在有很多地區初中升高中,必須進行體育加試。其中有一項是排球,學生在考試時可以在一分鐘內輕鬆墊七八十個,體育課不用想象,一切圍繞排球中的墊球。考入高中,教師在排球中仍以墊球為主要內容,甚至到了大學還把墊球作為考核標準。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以後,就很少再去練排球,偶爾碰一下排球也只是作為“工作小插曲”。這僅僅只是一個小例子,但反映出如果再不適應新形勢下的學校體育課程教學安排,朝傳授體育健身知識、方法和方向發展的話,將來的終身體育將引人深思。
2.2 以技術為中心忽視體育健身教育,嚴重影響了學生的體質發展
現在體育教師隊伍中,約有90%以上是“正途出身”也就是說從體育學院畢業後專門從事體育教育的。而這些教師在大學的學習中實際學的也是競技運動的一套理論和方法,即傳統教學方法。教師一拿到教材,想的是自己怎樣去教給學生,而不是考慮學生想要學什麼;教師之間主要談技術問題,生怕別人認為自己是“外行”;在一些學校引成開口訓練,閉口打比賽的習慣。所以新的教學安排無法正常實施,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體質發展,更不用談終身體育。
2.3 教育的創新意識差,引不起學生學習興趣
在學校教育中,體育教師會毫不費力地去使用傳統教學方式,因為這樣可以不必動腦筋去創造新的教學方法,從而不擔任何風險,再說我們許多老師自己也沒有學過,就很少考慮增加新的教學方法,傳授給學生。為了使我們培養的學生終身從事體育鍛煉,必須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建立以傳授體育健身、文化知識、體育實踐相結合的新的教學模式。孔子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有了體育學習的興趣,才會經常參加鍛鍊,才能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才能將體育活動作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3 更新觀念,樹立新的“體育觀”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並透過人來為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需要服務。教育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人發展的需要,人要求接受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活動的中心,也是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
體育是教育的一部分,配合德育、智育、美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這就明確提出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依據和目標。
體育應該刻在人的心中,給學生應施以終身體育教育的思想,促進他們的身體,朝正常的健康的方向發展。無論是學校領導,還是體育教師,都要樹立“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的新觀念,不能只著眼於上好一節體育課,而忽視學生畢業後進入社會的體育健身能力。除了培養學生必要的運動技能外,應考慮“終身體育”的要求,將體育教學內容與未來的社會生活結合在一起,著重培養學生的健身意識和參與意識,能夠使體育成為學生人生價值觀的一部分,並逐步內化為一種品格。
3.1 豐富學習內容,加強理論學習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low)曾說過人有七個不同需要,從低到高分別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求知與理解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較高階的需要,至少必須先部分滿足比較低的需要之後才能出現。所以可以看出體育活動不僅能滿足學生強身健體的基本需要,還能滿足學生社會交往,人格尊重,愉悅身心,實現自我價值等各種更高階的社會性需要。
教師就應該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認識與愛好,引導學生明確體育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加強體育學習和體育活動的能力;教師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水平,透過豐富的教學內容,變化教學形式和方法等,儘量滿足學生的各種正當需求。當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各種社會需要得到了滿足後,社會需要激起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和參加體育活動自覺性,並能進行有效學習,使學生真正懂得,運用體育理論知識來科學的進行體育鍛煉,為終身體育的形成奠定基礎。
3.2 認真貫徹新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由於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動機往往是在認識學習目的和意義的基礎上產生的。作為一個教育,首先讓學生明確為什麼而學,學習體育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今後對自身及社會的意義是什麼?同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明確總的學習目標,如整個中學或大學期間的學習目標,某一學年的學習目標,還要結合學生實際,幫助他們設定和明確符合他們自身的、切實可行的具體目標,真正把對學生的客觀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需要。例如,在排球課讓一個無法扣球的學生確定一個月後能夠扣球的學習目標,第一週進行教師拋球,學生原地起跳扣球的小目標,然後降低網高,來進行扣球,再逐漸上升網高的目標,隨著一個個階段性小步子目標的實現而達到最終目標,這將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身心能量,使學生從學習的過程和結果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感,增強自尊和自信,從而不斷提高參加體育活動的動機強度和持續性,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
3.3 提高教師教學的藝術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快樂體育也好,成功體育也好,都是激發學生學習和喜愛體育的內驅力,個體一旦對某種活動產生了興趣,就能提高這種活動的效率,體育學習活動亦是如此,對體育活動的濃厚興趣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他們愉快地進行學習,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都是以活動為主體。根據“能者為師”及“三人行必有吾師”,完全可以設計一個角色互換,提高教學藝術性的教學方式,以新的知識、新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學習。同時教法的生動、變化、營造了輕鬆愉快,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自編體育遊戲、體育舞蹈,適當使用音樂伴奏,投影、錄影、計算機多媒體等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只有這樣,學生對體育的學習和活動,才能慢慢提高興趣,學生有了體育學習的興趣,才能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才能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最後才能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才能將體育活動作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4 參考文獻
[1] 季 瀏. 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教學論[M].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12月2版
[2] 鍾啟泉. 體育教育展望[M].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12月1版
[3] 白鳳瑞. 新形勢的高校體育課程設計與教學安排[J].
體育與科學, 2001年5月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