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管理中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論文

班級管理中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論文

  一、身正為範,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

  “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關鍵。初中階段,學生個性心理和道德品質還沒有發展成熟,行為習慣還沒有定型,存在著很強的向師性。班主任是學生最直接的榜樣,一個好的班主任會像一絲春雨,潛移默化地影響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身教重於言教”,教師只有誠實守信、善於思考、勤儉節約、樂於學習、遵規守紀,時刻以身作則,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養出言行一致的學生,達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育效果。

  二、循章立制,用制度約束引導學生的行動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育部頒佈的《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從很多方面對學生的行為習慣作出要求,對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起著重要作用。班主任要組織學生學習《守則》《規範》和學校制定的一系列規章制度,並結合實際建立精細化制度,讓班級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而達到引導、規範和約束學生的目的,使學生形成強烈的規則意識。

  三、激勵為主,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

  愛心是教育工作者必備的,這要求教師在育人過程中要了解學生、關愛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初中生的內心思想日趨豐富,心智逐漸成熟,他們有獨立的思想和自己的見解,需要獲得教師的認同。教師在處理班級事務時,尤其是獎懲方面,要始終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對待學生的錯誤和缺點要一視同仁,不能使好學生有優越感,更不能使學困生有自卑感。教師要與他們建立平等的'關係,加強溝通和交流,增強團體意識和班集體的凝聚力。

  四、注重細節,循序漸進地改變學生的不良習慣

  開展行為養成教育,班主任在工作中要細心觀察每位學生,從細節入手,時刻關注學生的行為舉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有一個過程,需要教師經常性地進行誘導、訓練;學生不良行為的糾正,也需要教師反覆地指導、教育。所以,我們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給學生認識自我和發現問題的緩衝時間,只有讓學生真正地瞭解自我,他們才能從根本上克服缺點。

  五、家校配合,形成養成教育的合力

  家長是孩子啟蒙的導師,學生的行為舉止是家長教育的一面鏡子。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居多,家長對學生寵愛有加,想盡辦法滿足學生提出的種種要求。長久之後,學生任性,霸道,屢屢犯錯而不知悔過。這些不良行為一旦養成,很難在短時間內糾正,需要教師循序漸進並加以引導。如果家長再一味地運用強勢方式對待學生,對學生的犯錯行為指責甚至打罵,就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不願聽從家長的教育,不良行為愈演愈烈。針對以上現象,教師要隨時與家長溝通交流,分析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存在的問題,與家長一起商討糾正學生不良行為的對策。可以透過開家長會的方式,讓家長意識到家庭環境對培養孩子習慣的重要影響,也使他們瞭解更多家庭教育知識和引導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策略。教師要認真聽取家長的建議和要求,取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援,一起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還要特別注重後進生、貧苦家庭子女及特殊家庭子女的家訪工作,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共同配合。總之,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看到成效的,而是從日常的點點滴滴中積累而成的。因此,我們要不斷最佳化公平育人環境,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嚴格管理。更要突出教師的言傳身教和家長密切配合的作用。只要教師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對教育高度重視,從各種行為入手,就一定能達到養成教育的目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