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論文
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論文
【摘要】新課程改革為教師提供了新的展示舞臺.本文以探究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闡述了選題理由、目標確定、施教方法、實施效果、鞏固措施、發展前景等六個方面進行了教改分析研究,重點在施教方法上倡導引探導學,最佳化學習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便更好地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探究;新課程;教學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髮展,基礎教育逐步從單一的應試教育轉到全面提高全民素質教育,而我國的教育要立足於21世紀的知識經濟、現代資訊科技和全球一體化的發展,就得打破常規,去構建一種具有活力、具有精神感染力的學校文化,使每個學生都能個性化的發展。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是新世紀人類教育理念的呼喚,是21世紀人類在教育觀念上的一次根本性的變革——教育對學生作為一種特殊生命體的肯定即關注生命、關注人本教育。語文學科具有基礎性、工具性與思想性的基本屬性,語文教材的生動活潑與豐富多彩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文學造詣,而且從學生的身心發展來看,它有益於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但從當前語文教育的目標和成果的對應來看,語文教學不是把學生“人文化”了,而是愈加“理性化”了。語文教學只有以人為本,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出發來思考問題,設計教學,才能獲得重大的發展。
1. 選題理由
首先,是教學改革的需要。目前,新課程改革已經我地區大範圍的展開,語文教學也在實施教育中摸索著前進,語文教學並非簡單的實現其交際工具的效用,而它的本身所蘊涵的更多的是實現人的總體的和諧發展。
其次,是轉變觀念的需要。目前,升學考試還發揮重要的作用,多數學校仍然處在升學第一,為考試而奮鬥的應試教育的狀態之中。雖各學校也都在倡導著素質教育,但對素質教育的具體做法並不熟悉,所以要找到一條能把學校從“分數第一”的死衚衕中解放出來的方法,就得把學生從“為分奮鬥”引向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把學校變成培養人才的基地,改變“上大學才是人才,才是唯一出路”、“分數是唯一標準”的觀念。
再次,是經驗積累的需要。新理念下的探究教學,為我們的教師展示了新的舞臺,記下自己在教學中的點滴心得,為今後教學發展儲備資本。
2. 目標確定
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審美能力、觀察能力、創造聯想能力、鍛鍊他們的意志、培養他們自主的意識和鑽研的精神,鞏固和加強課內所學,拓寬知識視野,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 施教方法
(1)引探導學
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教學就會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就是在課內外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研究、練習;敢於獨立思考、判斷、求新;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語文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說,教師的主導作用必須落到學生身上,才能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上下功夫,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究,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領悟發現,在自主學習基礎上合作交流、分析討論,在教師悉心的滲透和指導下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例如以《土地的誓言》為例,教師可以有這樣的'步驟,分環節的引導學習:1、讓學生自由的讀並把讀懂的內容大膽的說出來;2、朗讀“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當我仰望天上的星星……原野上怪誕的狂風”精美片段時,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語句,然後小組合作,交流認識;3、在學生欣賞和分析完這段精美的語段時,設計了一個寫自己家鄉的小練筆,將閱讀中學到的知識遷移到寫作中去。學生在教學中不是消極的受教,而是主動的探求,探求的興趣引發了,探求的能力得到培養,基本學習能力和積極學習能力也就提高了。
(2)情趣教學
關注體驗教學,合理的設計情境,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經驗和體驗,注重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在人的知識結構中,顯性知識可以透過理性的方法去獲得,而隱性知識的獲得要複雜的多。豐富而深刻的體驗是獲得隱性知識的有效途徑。
例如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的過程中,我帶著學生們去了校外的北山,那座山有一塊突出的大石頭,雖不陡峭,但也很險。小的時候,我常和夥伴們去那裡玩耍,那時的孩子,家家很多,個個淘氣,不像現在的孩子,一家一個,個個寶貝,父母整日看管著,很怕磕著碰著,有危險的地方更是去不得的。我決定帶他們到那裡創設一個文中的“我”脫險的情景,使學生深刻體驗、感悟課文中的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動及課文的主題,即請幾位同學扮演文中的角色:小朋友們對“我”的嘲笑、岩石上“我”的恐懼、“父親”對“我”的鼓勵……學生在角色體驗中深刻地領悟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常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向前勇敢的邁出一步,哪怕是一小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會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學生們從情景中感悟了這個人生的哲理。整個教學過程,我沒有作深奧的邏輯分析,學生已經自然地達到了真正的理解,實現了教學目的。
(3)質疑啟思教學
“思之有序,才能言之有序;學起于思,思源有疑。疑問是思維的火種。無疑——有疑——解疑,就是發散——集中、縱橫開合訓練昇華認識的過程。”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質疑的過程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隨著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維的確立,問答法教學頗為盛行。有的人稱問答法是各種教學法的一把鑰匙,教學的藝術性全在於如何巧妙的提出問題。提問的藝術,反映了教師水平的高下。提出的問題要在精巧上下功夫,有計劃的選擇最佳問題,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以便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積極性。問題問得好,提問得法,可以啟發學生思考,使學生變接受為探索,變被動為主動,真正做到在教的主導下成為學習的主人。質疑可以使學生改變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激發起探求新知的慾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能以較高的效率全面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善於根據教材特點,運用各種質疑方法,努力創造問題情境,消除學生質疑的心理障礙,提供質疑契機,教給質疑方法,讓學生有法可循。對重點語句進行質疑;對標題進行質疑;對矛盾處進行質疑;.對篇章中的詳略安排,敘述順序的變化,標點符號運用質疑;甚至對課文插圖質疑,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例如筆者在教《濟南的冬天》一課時,在充分的預習之後,學生的疑問一個接著一個“小山把整個濟南圍了個圈,只有北邊缺著點口。”作者為什麼這麼寫?是不是存在著語言上的錯誤?“古老的濟南,城裡那麼狹窄,城外有那麼寬敞……”這一自然段和濟南的冬天沒什麼大的聯絡,我把這一段刪掉行不行?“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這一句作者為什麼這麼說?”等等,他們正用“?”這把鑰匙開啟智慧之門。經小組討論——解決——記錄——作答——教師點撥,他們理解了,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只有北邊缺了點口,這一句是作者的語言習慣,在生活中我們有時說話,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古老的濟南,城裡那麼狹窄,城外又那麼寬敞……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著過渡作用,刪掉反而覺得文章不夠完整。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有的學生說是冬天的反襯結果,河邊是白雪,反而覺得水藻真綠;有的學生說,這句話是為了突出水藻在冬天不結冰的水裡看上去最綠,也許在濟南的其他季節裡,並不很綠……經老師點撥,學生理解這句主要是作者的主觀感受。理解了通篇文章之後,學生們又冒出了許多新奇想法:這個說,作者在文中最後一句寫“這就是冬天的濟南,”要是文章的標題也寫成“冬天的濟南”而不是“濟南的冬天”這樣不就更扣題了嗎?那個說,作者要是任選濟南其他的一個季節跟冬天對比來寫,就更能突出濟南冬天的特色和韻味來……一個個聯想的火花在閃爍,課堂是屬於孩子們的,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大膽質疑,使“有疑——釋疑”的過程成為學生自主參與,自我探求知識的過程,才能孕育學生創造的能量,點燃創造的火花。
(4)創新教學
教學的至高境界是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工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具體目標”和“教學過程”中都規定了在教學實施過程要採取新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我在施教的過程中,能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正確處理了課程教材和教學這一矛盾,既要遵從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使我從課程教材的被動執行者,變為主動研究者,把課程教材的創新與教學的創新結合起來,實現了教與學創新的統一。
例如我在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將課文處理為“一曲童年時代的戀歌”這樣更能貼近學生的生活,激起他們的心靈共鳴,吸引學生探究學習。我帶領學生在文中的後部分“三味書屋生活”中挖掘使人懷念的童年生活,內容仍然很豐富,老先生很嚴厲,但也不乏善良,從不罰跪,從不用戒尺打人;生活枯燥,但也時有樂趣,可以折臘梅花,捉蒼蠅、喂螞蟻;讀書乏味,但可以畫畫,作指頭戲……這樣處理合乎初一學生的實際,更容易使學生接受。葉聖陶先生曾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要合理,適當地取捨教學內容,吸納最新的人類文明、文化成果,開闊學生視野,陶冶情操。
4. 實施效果
新的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施,一改昔日“一言堂”的“填鴨式”教學,教師重在指導、啟發和引導發現。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形成師生共同探討、研究、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在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下對學生“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教會知識,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新課程標準提出:“將科學探究作為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突破口。”重視新教法的引入,使課程教學在師生互動中愉快地完成。讓學生的身心處於最佳狀態,所設的問題最有情趣;讓學生的理智受到挑戰,對自我有更高的期待;讓學生對教師充滿信任和熱愛,對所學自由參與、探索與創新;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發現知識的個性意義,在這樣的情境教學裡,他們會學得更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5. 鞏固措施
繼續加強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不斷地向他人學習,在自我更新教學理念的前提下,大力推廣和實施新式教學,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下,愉快的獲取新知,全面提高綜合能力。
6. 發展前景
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還大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新型的教學手段,也大大促進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提供了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新教學觀的確立,新教材的構建,新教法的革新,都為基礎教育的發展展望了全新的藍圖,只要我們全身心的付諸實踐,會將收到紮實有效的課改成果。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將不在是一句空泛的口號,教學的最最佳化將不在是可望而不可及,只有教師經久積累教學經驗,無論是從現代教學論演繹而成的教學模式,還是從實踐中探索歸納而成的教學模式,都將為今後更好的教學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