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就業難的癥結分析及對策探討論文
學生就業難的癥結分析及對策探討論文
摘要:從大學生自身的就業觀念、高校的人才培養結構、政府的宏觀調控、用人單位的選聘畢業生規則等方面分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並從大學生自身、高校、政府、用人單位和社會等方面探討了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難;癥結;對策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學校、家庭關注的焦點問題,也是國家關心的重點問題之一,直接關係到社會的和諧進步。因此,客觀認識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找出大學生就業難的影響因素,形成可行的應對策略,才能促進“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癥結分析
經過多年調查發現,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不是簡單的由一個方面或兩個方面所造成的,大學生自身、高校、政府、用人單位及社會等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1、大學生自身的就業觀念不合理
大學生自身的就業觀念不合理是導致就業困難的重要原因。
首先,許多大學生就業市場化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意識不足,自身定位不準。認為只有在比較高的就業層次,留在大城市才能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存在長期和一次性的就業心理,想找理想的單位和職業,做到一步到位。一味追求物質待遇和地域條件,不知道自己適合幹什麼。而實際上我國已跨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改變了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歷史。
其次,調查中還發現大學生存在觀望、攀比、盲目從眾等不健康的心理。雖然手中已有了意向單位,但仍然抱著等一下、看一看的念頭,籤協議一拖再拖,錯失了一些就業單位。焦慮煩躁、自卑、自負的心理大大影響了就業和擇業的成功率。如果說“無業可就”反映的是就業制度、政策等大環境中的問題,那麼“有業不就”反映的則是畢業生的職業價值觀問題。
另外,自身能力素質的缺陷也成為成功應聘的障礙。隨著獨生子女代的大學畢業生比例增大,“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現象增多,吃苦耐勞精神和責任心降低,團結互助的集體團隊精神欠缺,溝通能力不強,等靠思想嚴重,同時缺乏敢於創新精神。
2、高校人才結構培養的不夠合理
高校人才結構培養的不合理性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即結構性失業的矛盾。與大學生就業總量需求矛盾相比,這是主要矛盾。這種矛盾主要表現為目前高校培養的人才和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即供求錯位。
首先是專業設定不合理,雷同化和熱門化傾向嚴重。不能有效地按市場需求來調適,造成“產銷不對路”。許多學校受生源選擇和營利趨向的影響,紛紛上馬熱門專業,不同層次的大學專業雷同化傾向嚴重,而且知識陳舊,理念滯後,跟不上社會需求。其次是綜合素質培養的忽視,導致學生畢業以後在社會上表現為動手能力差,心理素質差等,就業單位肯定不喜歡這種學生,由此更加劇了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
再就是就業指導的不合理性。這主要是就業指導的教育面不廣,工作隊伍建設質量不高,在就業指導的理論教育、實踐教育、實戰教育環節研究不夠。
3、政府的管理調控力度不夠到位
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大學生的就業困難。首先是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據調查,不少中小型私營企業急需大學水平的管理技術人才,卻因沒有申報用人指標的途徑,不能解決大學生的派遣、戶口、檔案等問題,導致一些大學生擔心喪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而興嘆,企業也招不到人。
其次是宏觀調控力度不足,資訊服務不到位。現在大學生畢業後尋找工作猶如無頭的蒼蠅,到處亂撞,目標盲目,不瞭解單位的招聘資訊情況,單位也不瞭解學生的有關情況,造成的結果往往是學生找不到合適的用人單位,單位也招不到合適的畢業生。
4、用人單位盲目提高選聘畢業生條件
目前好多單位選人用人缺少標準,盲目地提高對大學生的要求,條件越來越苛刻,偏好、歧視等越來越明顯。
首先是證書、經驗、學歷偏好。很多用人單位把英語、計算機等級證書、普通話合格證書、中共黨員等都列入基本的條件之中,並且要求應屆大學畢業生有實踐經驗。一些用人單位為了提高單位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就盲目地提高對應聘者的學歷要求,有些適於專科生的職位卻被本科生佔據,有些適合於本科生的職位卻被研究生所佔據,造成了嚴重的學歷浪費現象。而事實證明,高學歷的人在同一職位上的工作能力並不一定比低學歷的要強。
其次是身體歧視,把身高、長相、氣質等都作為選拔的條件。如一些用人單位動輒提出“男身高1.70米以上,女身高1.60米以上”,一些單位甚至排除身體殘疾者和乙肝病毒攜帶者。
另外,隱形性別歧視仍然存在,重男輕女現象依舊普遍。一些單位明確表示不願意招收女大學生,一些單位雖然沒有明確表示不要女大學生,但也是在挑不到合適的男大學生時才退而求其次選擇女大學生。
5、不良社會風氣影響大學生就業
調查中發現,社會關係也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有些在校期間表現特別優秀的學生,卻因在找工作時沒有社會關係而被一些單位拒之門外。相反,一些在校期間整天“混日子”的學生卻找到比優秀學生好的多的工作。有些單位就是近親繁殖,招進來的人都是和本單位相關人員有關係的,這樣既挫傷了一些優秀畢業生的積極性,同時又對單位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
另外,社會上的男女性別歧視、工作崗位歧視等對大學生就業和擇業也產生了不良的心理影響。
二、解決高校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探討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就業也不是一兩方面造成的,因此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只有有力的發揮大學生自身、高校、政府、用人單位、社會的各自優勢,透過有效配合與共同努力,才能使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這一根本性問題得到有效的緩解和最終的解決。
1、大學生自身方面
首先要解放思想,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準確自我定位,降低就業期望值,正視現實,積極參加就業市場化與教育大眾化條件下的多元化就業。
其次要增強競爭意識,提高自身素質。在如今的“買方市場”條件下,畢業生要想把自己“嫁”出去,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是關鍵。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業務、身體、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質,培養自身交際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獨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組織管理的能力以及開拓創新的能力等,增強競爭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另外,大學生應該積極自主創業。自主創業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另一片廣闊天地。現在很多高校在扶持大學生創業方面出臺了不少優惠政策,政府部門也在積極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方便和市場機會。
2、高校方面
高校在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方面應採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專業設定、人才培養、就業指導三方面。
首先,專業設定要符合市場要求,適時適量變化。一方面,個別專業應隔年招生或限制招生。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個別專業就業難是普遍問題,不存在學校、地區的差異。這就要按照市場要求,採取隔年招生或限制招生的方法,既可以節約學校的教學成本,又可以針對性的為市場提供人才。另一方面,實現專業的動態設定。我們主張的學校專業動態設定包括減、增、轉三方面。其含義是減掉連續三年或三年以上就業率一直處於學校最後或低於30%的專業;根據市場要求適時適量增加新興專業,但切忌盲目隨流;根據學生興趣和市場要求,在大學一、二年級前適量允許學生轉換專業。
其次,要以就業為導向,加快教育教學改革步伐,將人才培養的重點放在全面提高學生專業素質與職業能力上。一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全程式教育,要從“入口”抓起,從新生入學起就強化學生的就業競爭意識,從態度、知識、技能三方面提高學生。另一方面,立足專業實際,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增加實踐環節,合理安排課程。
最後,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學生就業而不是學生畢業。高校應把學生就業狀況和就業率作為辦學的導向儀,作為教育教學改革試金石。第一,建立“全員全程參與式”的就業指導模式,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調整就業期望值。要使各輔導員、黨政領導、授課老師與就業指導部門共同負責學生的就業工作。第二,建立完善的就業指導體系。加強與用人單位、社會之間的聯絡,及時為學生提供就業資訊。加強求職技巧等技能的培訓工作。積極開展心理諮詢,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第三,加大優惠力度,引導就業去向。加大對支援西部和到基層就業的學生的獎勵政策,同時還要為自主創業的大學生提供廣泛的優惠條件。
3、政府方面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主導作用。
首先,加大對高校招生的宏觀調控力度。每年招生計劃的審批,應該從總量上考慮各專業、各層次的結構比例,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來做出科學的預測,根據各專業就業率情況來做出適當的調整,對於需求一般、就業率低的專業應從招生總量上適當減少或停招,從招生源頭緩解就業難的矛盾。
其次,加大扶持與激勵政策。制定大學生創業專項扶持政策,如建立創業風險基金、政府專項扶持基金與銀行信貸資金相互補充的創業資助體系,減少不必要的手續,降低行政收費等。儘快制定國家統一性的關於大學生到艱苦地區、行業從事艱苦工作或特殊工作的補償政策。如對到西部服務的大學畢業生可實行以下的政策優惠:一是取消戶口、檔案、社會保障、工資制度的限定,實行人才自由流動;二是提高待遇;三是父母、子女等親情照顧。
最後,進一步完善就業市場體系,規範市場秩序,做好大學生就業市場的預測與資訊釋出,為就業學生提供豐富、快捷、詳盡、方便的就業資訊服務。
4、用人單位方面
首先,用人單位要根據需要引進不同層次的畢業生。不能為提高其自身形象,故意抬高門檻。要嚴格把握錄用人才時的公平公正性,錄用最優秀的人才,形成人力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同時不能一味追求工作經驗,剛畢業的大學生知識結構新,有想法,有膽量,有魄力,更容易接受新事物,適應新環境。做到慧眼識才,放手用人。
其次,加強與高校的合作。在培養人才方面,要建立校企合作培養的合作機制。因為畢業生是單位未來的人力資本,對企業的發展起著相當關鍵的作用。高校培養的人才是為用人單位服務的,因此企業也應參與到畢業生培養的成本分擔的主體中。要更多地為在校生提供實習的機會,幫助學生鍛鍊實際的動手能力和具體的操作能力,為以後找工作積累經驗。
5、社會方面
從社會角度入手,突出社會自身的作用,採取有效措施,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其措施主要從公眾意識、中介機構和社會監督三方面做起。
首先,提高公眾的社會意識,使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社會就業的困難和大學生就業的壓力,使其意識到解決就業問題其實就是一種社會責任和應盡的義務。這是全面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前提。
其次,加強中介機構的職業指導和服務意識,充分發揮中介機構的作用。中介機構是學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之間的橋樑,它不僅能為學校和畢業生提供豐富的就業資訊,也能為用人單位提供大量的擇錄資訊。重點建設和完善各地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大學生就業技能培訓中心以及大學生人才交流市場等中介機構。
此外,加強社會監督。透過新聞媒體、報刊雜誌等宣傳手段抵制大學生就業中不正當競爭,防止“拉關係”、“靠背景”等歪風習氣在大學生就業市場蔓延。透過社會輿論,逐漸改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性別歧視、地域歧視,改變社會對就業崗位的工種歧視。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上建立公平、公正、有效、科學的社會監督機制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