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科綜合考試的特點與中學教學改進的方向教育論文

高考文科綜合考試的特點與中學教學改進的方向教育論文

  內容摘要:高考文科綜合考試有三個突出的特點:一是綜合程度高,二是始終關注社會熱點問題,三是測試能力全面。文科綜合考試的目的是引導中學教學貫徹素質教育。中學教學必須認識到高考形勢的這一根本性變化,徹底實施三個轉變:(1)糾正偏科現象,做到語、數、外、政、史、地一視同仁;(2)改變教學模式,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3)走出課本,注重學以致用。

  關鍵詞:高考;文科綜合考試;中學教學

  高考是中學教學的指揮棒。高考科目和試卷內容改革是推行素質教育的關鍵。到2002年,這項改革已經在全國範圍鋪開。中學教學必須正確、深刻地認識這個變化,及時調整教學方向,才能取得滿意的成績。筆者擬對高中文科考生衝擊最大的“文科綜合考試”做出分析,探討新形勢下中學教學改進的方向。

  一 高考文科綜合考試的突出特點

  高考文科綜合考試是指在一份試卷中包含了歷史、地理、政治三門中學課程的一種考試。其突出特點有三個:

  1.始終關注社會熱點問題。試以時間最近的、人們尚熟悉的2002年秋季高考文科綜合考試試卷為例。2002年秋季的高考文科綜合卷,無論是選擇題還是非選擇題,也無論是政治學科的試題還是歷史、地理學科的試題,都緊緊地圍繞著社會熱點問題設問,充分體現了教育部《考試說明》提出的“以問題為中心、以人類所面臨和關心或現實、社會的重大問題為素材的主體設計”的要求1。在選擇題中,可以看到有這樣幾個熱點問題:一是歐元間世對世界金融格局的影響(1—7題),二是環境問題(13—14題),三是我國對外開放問題(15—19題),四是戰爭話題(20—22題),五是科學技術問題(23—27題),六是投資問題(28—30題)。在主觀題中有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國際地位問題(37題),有經濟發展與環境變遷、社會發展與環境空遷問題(38、39題),有西部開發問題(40題)。

  2.學科內和學科間綜合程度高。教育部《考試說明》曾明白指出:“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更強調考察考生對文科各學科知識整體把握、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2 從2002年秋季高考文科綜合考試試卷看,文科綜合試卷設計嚴格地遵循了這個原則。選擇題的1—7題是以歐元的產生為情景的問題,綜合了政治常識、經濟常識、時事政治、世界地理等政治、地理兩個學科中的內容;第15—19題是歷史學科內的單科綜合,縱向跨一千二百餘年,橫向有中國經濟史、中國政治史、中國文化史的內容。主觀題的37題、38題均屬於學科內綜合。37題跨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中國當代史三部分內容;38題跨中學課本的經濟常識、政治常識相哲學常識三部分內容。37題雖然屬於歷史學科內綜合,但是理解、掌握了中學政治課政治常識中的“主權國家及權利”和“我國的對外政策”等部分內容,也有助於該問題的正確回答。39題和40題均是跨學科綜合題。其中39題是歷史、地理二科的綜合,40題是歷史、地理、政治三科的綜合。這兩個大綜合題,以歷史學科的知識為主線,分別把歷史、地理二科和歷史、地理、政治三科串了起來,問題與問題之間設計和諧、得當。

  3.能力測試全面。高考綜合考試有兩個目的:一是為高校選拔優秀的學生,二是引導中學貫徹素質教育。為此高考試題設計注重考查學生各方面、各層面的能力。既有記憶性的知識題,又有考察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能力的測試題。仍以2002年秋季高考試題為例,該卷H卷為主觀題部分,共4個大題,160分。其中屬於基礎知識記憶性的試題有36題的(4)、37題的(1)、39題的(1)(2)、40題的(1)(2);其餘各題均屬於理解問題、分忻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能力的測試題。如果以分值比例計算、屬於基礎知識記億方面的試題為42分,佔Ⅱ卷總分的25%;理解、分析、解決問題等方面能力的測試題分值為118分,佔Ⅱ卷總分的75%。

  二、中學教學改進的方向

  高考是中學教學尤其是高中教學的指揮棒,這是不爭的事實。高考這個指揮棒已經轉變了方向,高中教學也必須及時調整方向。那麼,如何調整中學教學萬向?結合高考文科綜合試卷的特點,至少可以清楚以下幾點:

  (一)糾正偏科現象,語、數、外和政、史、地一視同仁

  以升學考試為中心,各地、各級中學都把所學科目區分為主科與副科。語文、數學、外語是主科,政治、歷史、地理以及音樂、體育、美術都是副科。在初中,語、效、外每週5課時,而政、史、地、體育每週2課時,音樂和美術每週只有1課時。語、數、外三門課的老師,每人負責2個班級的學生,而政、史、地、音、體、美6科的老師要負責4—8個班級的學生。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抑或是家長,主、副科的觀念由此深入腦海。高中的情況與初中的情況略同。高一相初中的情況是沒有區別的。到了高二,分了文科班和理科班,理科班就不用說了,除了體育外,與政、史、地、音、美5科絕緣了。文科班如何呢?如果下是特色班,音樂和美術已經被砍掉,政治、歷史、地理三科的地位應該說較以前有所提升,但是在老師和學生心目中的地位,終究還是遜色於語文、數學、外語三科。

  偏科現象是以往應試教育的結果。其危害如何,已經有不少人從理論上予以闡述。即使立足於中學教師、學生和家長的立場,繼續從應試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也可以發現主、副科觀念已經遠遠落後於目前的高考形勢了。

  首先,從文科考生高考各科的分值看。語文、數學、外語每科150分,考試時間分別為150分鐘;而政治、歷史、地理三科共300分,考試時間也是150分鐘。按照主、副科分類,假設考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能夠得到滿分,那麼,主科(語、數、外)共450分,需要450分鐘考完、考生平均每1分鐘的時間只能得1分;而副科(政、歷、地)共300分,需要150分鐘考完,考生平均每1分鐘的時間能得2分。這樣計算的話,用同樣的時間學習“主科”就不如用同樣的時間學習“副科”得到更好的分數。

  其次,從考生得分情況看、“主科”中語文的得分率與“副科”得分率關係密切。這是因為無論是語文還是“文科綜合能力卷”都注重考察學生的基本素質,除了一小部分的基本知識外,大部分試題考察學生的能力,即認識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絕不是單純地學習語文或單純地學習政、史、地就能實現的。對於中學生來說,語、數、外是一種工具,不掌握好這個工具,就無法很好地學習其他學科;反之,不很好地學習其他學科,語、數、外這個工具就不能得到很好地運用,也不利於語、數、外水平的提高。例如,語文課中的語法和寫作學不好,其書面表達能力就弱,就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述“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卷”中的主觀題的答案;政、史、地學的好的同學,也一定能夠為語文和外語的作文部分提供好的素材,寫出內容深刻、豐富的作文。“主科”與“副科”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要想得到好的高考分數就下應該有主、副之分。

  (二)改變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正確的教學模式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既要發揮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可是到目前為止,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模式是割裂了二者的關係、突出強調了教師的作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頭腦當容器,一味進行呆板枯燥的知識灌輸和填充,強迫學生死記硬背”3。這種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原因恐怕有三點:

  1.不營學生以前學的'好環、只要認真背會老師精心歸納出的問題,就可以在短期內迅速提高考試成績。

  2.教學方法簡單.教師省力。這種教學模式採用全部講授法,把複雜的課堂教學變成了教師一個人的講解,易於教師控制課堂氣氛、教學的進度、內容的深淺度。實際上是把對幾十人的複雜教學體的控制簡化為對教師自己個人的控制。

  3.可以掩蓋教師水平低的不足。這種模式忽略、限制學生個人的知識需求,教師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程度和興趣,想講多少就講多少,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懂的多講,不懂的不講。不存在因為不能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尷尬的局面。其結果可想而知。楊振寧先生曾經深刻地指出:中國教育。把學生變成了念死書的人,“學生習慣接受而不習慣於思考,更不習慣懷疑和考證,因而也就不容易培養出有創造性、有獨立見解、有敞開拓工作能力的人”。

  如果說這種教學模式以前還有它的用武之地(靠死記硬背迅速提高考試成績),高考的改革該把它徹底埋葬了。很多高中教師抱怨:“押不住題”,這是舊模式落伍的證明。看看高考文科綜合考試試卷的特點,只有識記能力是決不會取得好成績的。2002年秋季的高考文科綜合試卷比2001年的識記題有所增加,但是也不過佔主觀題的四分之一。更多的題需要考生融會已有的知識,對給定的材料進行理解、分析、闡釋、評價,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知識固然是書本上的,但是所給的材料或者問題卻是不曾見過的,這需要考試具有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只有拋棄舊的不科學的教學模式,徹底貫徹早有定論的正確的教學模式,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題地位,才能養成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三)走出課本、學以致用

  學習知識不是為了擁有知識。而是為了運用知識指導實踐活動。課本知識是人們為了更好、更便捷地學習他人的經驗而對實踐經驗的油象化祁系統比。課本知識的形成一般經過以下程式:實踐活動→經驗總結(包括工作總結和調查報告)→論文或年著→教材(課本)。由此可見,課本知識是距離具體實踐活動最遠的知識。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貫徹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就成了培養學生能力必不可少的環節。因為學生學習時雖然學的是語、數、外、語、政、史、地等各門獨立的學科,但是社會中的問題是複雜的,是不分科的。這就要求學主必須綜合所學各門學科的知識只才能正確地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複雜問題。這個過程能夠全面地培養學生的能力。

  高考文科綜合試卷在試題設計上始終關注當今人類生存與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始終關注中國及世界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軍事、社會等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其目的就是為了引導中學教堂不讀死書。走出課本,學以致用,養顧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學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200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說明(文科)[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言實.應試教育:我們付出了多大代價?(下)[J].內蒙古教育,2001,(4).

  [3]於永,張文生.2001年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第Ⅱ卷歷史試題分析,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1).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