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學校教育資源的多渠道供給的論文
薄弱學校教育資源的多渠道供給的論文
[摘要]薄弱學校教育資源匱乏作為城鄉教育統籌中的教育資源均衡重點與難點,可以綜合採取“互動式”的城鄉中小學教師在崗交流、“生成式”的薄弱學校教育資源開發、“聯動式”的師範生頂崗實習與薄弱學校教師輪崗進修、“資助式”的高師院校對薄弱學校教育資源支援、“多媒體式”的教育資源資訊化獲取等多渠道加以解決。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系統考慮“互動式”“聯動式”“資助式”“多媒體式”這幾種方式的優勢與侷限,揚長避短,多管齊下,從而推進城鄉教育統籌,促進教育均衡而和諧地發展。
[關鍵詞]薄弱學校;教育資源;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在新《義務教育法》精神的推動下,各地開展了透過教師下派、交流以均衡教師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推進教育公平的實踐,一些省、市還制訂了包括教育資源統籌的城鄉教育統籌規劃。這些活動,從理論(特別是法理)和實踐上看,都有其合理性與實效性。但在實踐中也出現瞭如下問題:從優秀學校派遣教師導致了教育資源均衡中的“削峰”問題,薄弱學校的複雜性導致了“削峰”資源難以“填谷”。此外,城鄉教育統籌視野侷限在中小學,忽視了高校的教育資源供給功能。
城鄉教育統籌不應是優秀學校與薄弱學校之間的“削峰填谷”,而應是二者的雙贏共進;城鄉教育統籌不是區域內學校間的“簡單拉平”或“城鄉混合”,而是初等教育與中、高等教育之間的資源整合、融合和良性互動。因此,在城鄉教育統籌中,既要“造峰”,促進優秀學校可持續發展,又要“揚穀”,促進薄弱學校良性發展。其中,從實現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和諧角度講,關鍵是解決薄弱學校教育資源供給問題。本文試圖就如何多渠道解決薄弱學校的教育資源匱乏問題提出幾個對策。
一、互動式:城鄉強、弱學校之間的教師交流
2006年,瀋陽市2000名城市教師被派往農村學校任教,拉開了城鄉教師交流、促進教師資源均衡的帷幕。這種把城市學校優秀教師派往農村學校支教、把薄弱學校教師派往城市學校進修的“互動式”教師資源均衡,正在逐步發揮作用:農村薄弱學校得到了教師資源支援、上派教師得到了學習機會;下派教師也得到了教育鍛鍊,瞭解和認識了薄弱學校及教育發展的失衡。因此,在解決薄弱學校教育資源匱乏的問題上,這種“互動式”的教師資源交流應當是繼續保持的教育資源均衡手段。
在實踐中。這種“互動式”的城鄉強、弱學校間教師交流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一是難以派出優秀教師。因為升學競爭,派出學校不願意選派優秀教師(通常是派出非骨幹教師)。二是派出教師作用發揮尷尬。這些派出教師如果不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恐被別人笑話;如果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又恐派出學校因競爭學校水平得到提高而不悅。三是派出教師使用不科學。薄弱學校因不需支付派來教師費用,就儘可能多排課、多使用,缺乏與教師的心理溝通。此外,還缺少對教師的生活關照,這些派出教師生活不便,他們到農村學校後,從住房、生活節奏、人際交往到資料收集等都感到不便。無疑,這些問題會影響互動式教師交流中下派教師作用的發揮。因此,為了使“互動式”城鄉教師交流發揮作用,需要解決好下面的幾個問題。
第一,“捆綁”城市優秀學校與農村薄弱學校。為了克服不“派優”的走過場、派出教師作用發揮尷尬等現象,應當合併對口支援的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的校領導班子,將兩個學校的發展“捆綁”納入考核範圍,探索“以城帶鄉、城鄉一體”的互動發展模式,從資源共享、捆綁發展角度試行兩個或多個法人單位、一個法人代表、一套領導班子的一體化管理體制。同時,建立在中小學校幹部選拔中向有農村教育經歷者傾斜的制度。
第二,建立中小學教師的農村教育履職制度。為了解決派不出教師的問題,一方面要規定所有新人職教師必須有一定(如3-5年)年限的農村教育履職經歷;另一方面還要規定在職城市教師補履農村教育經歷(例如:根據入職時間規定,2000年前入職的教師補履農村教育經歷1年,2001年人職的教師補履農村教育經歷2年),並將此作為教師聘任、職務晉升的基本條件。
第三,制訂向農村教師傾斜的待遇政策。為有利於優秀教師的派出,可規定:同等條件下,農村教師享受浮動一級工資的津貼、補貼的政策;或模仿日本經驗,在統一城鄉教師基本工資水平的基礎上,每年多1個月的獎勵工資待遇向農村教師傾斜。同時,改造薄弱學校的教師工作與生活環境,使下派教師與原校教師都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第四,在交流中努力提高農村教師的水平。可以設計“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根據農村交流教師較為年輕、教學水平較低等情況以及新課程改革理念實施的需要,有針對性設計農村學校交流教師的學習計劃,切實提高其教育水平。
二、生成式:薄弱學校輸血式的教育資源供給
“互動式”的城鄉教師交流也有其侷限性:一是派往薄弱學校的教師資源有限,難以滿足薄弱學校對優秀教師的大量需求;二是交流到優秀學校的薄弱學校教師有限,許多農村學校普通教師難以透過這種方式實現提升。同時,這種“互動式”教師交流有“劫富濟貧”之感,而且還存在拆散優秀學校的優秀教師資源組合、影響優秀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因此,對薄弱學校而言,這種“互動式”的教育資源供給方式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薄弱學校的教育資源匱乏問題。所以,在保留“互動式”教育資源供給方式的同時,農村薄弱學校要探索具有“造血”性質的生成式教育資源供給途徑。
第一,營造薄弱學校生成教育資源的環境。利用政策優勢為薄弱學校造就獲得教育資源的條件,包括:一是利用城鄉辦學條件均衡的“物質保障線”,加大對薄弱學校的經費投入,使薄弱學校在場地與校舍、裝置與設施、經費保障及教師編制等方面獲得政策的傾斜性支援;二是利用城鄉師資配置均衡的“人事編制線”,配備齊全教師隊伍,並根據年級、班級、學科類別實現合理的師生比;三是利用管理水平均衡的“幹部水準線”,引進優秀校長、建立優秀領導班子,在校長定期交流輪換、城鄉學校“捆綁”發展中,透過統一調配、統一管理、統一考評,實現理念、資源、方法、成果、利益共享;四是利用教育質量均衡的“質量標準線”,在優質(初)高中招生指標切塊分配中,獲得升學競爭的生存空間,並挖掘學校優勢,辦出特色。
第二,增強薄弱學校生成優質教育資源的功能。薄弱學校如何立足自身情況,生成更多優質教育資源是薄弱學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具體方法是:一是實施“走出去”戰略,既包括如上所述,要在“互動式”交流中努力提高薄弱學校交流教師的教育水平,也包括下文將要探討的薄弱學校教師在師範院校進修中的教育能力提升,藉助外界力量實現薄弱學校教師水平的提高;二是實施“請進來”戰略,不僅邀請在崗的優秀城市教師到農村薄弱學校示範、指導、兼職、任課,而且聘請經驗豐富、身體健康的城市退休教師到農村學校指導、示範;三是實施“內髮式”戰略,建設學習型校園,組織教師學習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促進教師教育轉變觀念,透過“基於學校、在學校中、為了學校”的校本教研,促進教師教育研究與教學水平的提高;四是實施“資訊化”戰略,加強以網路為核心的多媒體基礎建設,打造資訊化平臺,加強學校計算機配備和校園網建設,同時調動師生開發、交流、共享多媒體教育資源的積極性。
“輸血”性的“互動式”教師資源交流, “造血”性的“生成式”教育資源開發均有其合理之處,應當值得保留。但這種侷限於中小學之間的教育資源統籌視野需要得到擴充套件,要從教育系統觀出發,在中小學與高校之間探索薄弱學校教育資源的其他供給途徑。
三、聯動式:師範生頂崗實習與教師輪崗進修
十餘年來,一些師範大學實施了師範生頂崗實習的實踐,它在解決師範生的實踐教學基地、創新師範生實踐教學模式、促進職前教育與在職工作溝通等方面具有較好的創新性意義。這種方式不僅對師範生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解決薄弱學校教育資源匱乏問題也具有重要價值:大量師範生到農村學校頂崗實習,為農村學校提供了大量師資,緩解了薄弱學校的教育資源匱乏問題。
此外,這種方式對促進薄弱學校教育資源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可以有序地組織薄弱學校教師培訓、促進教師持續發展;二是薄弱學校教師到高師院校學習新理念,可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水平。而且,這種方式的可行性非常高。師範生頂崗實習有培養經費保證,薄弱學校教師培訓是專業持續發展所需,這種方式又不影響優秀學校教育資源的原有組合態勢及其可持續發展問題。所以,它是解決薄弱學校教育資源匱乏問題的重要手段,薄弱學校要以此為契機,把教師有組織地輸送到高師院校接受培訓,實現薄弱學校教育資源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在利用“聯動式”解決薄弱學校教育資源供給問題時,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針對師範生頂崗實習中暴露的問題,科學制訂培養計劃,精心設計頂崗實習程序,加強頂崗實習指導;二是科學設計薄弱學校教師的輪崗進修計劃,在保證正常教學秩序下,對進修教師在年齡層次、學科門類、水平差異等方面做好組合,有序地組織薄弱學校教師輪崗進修;三是切實解決薄弱學校進修教師的進修困難,特別是培訓經費方面的困難,可以透過設立專項資助經費的辦法支援這些長期在農村學校艱苦崗位T作的教師進修;四是提高培訓質量,特別要針對農村教師的智慧基礎與接受偏好、教學水平與業務需要、教學研究的`困惑與問題等因素,設計適合於農村教師專業發展需要的培訓。總之,師範生的頂崗實習為薄弱學校教育資源獲取提供了難得的機會,薄弱學校應當抓住這個機會,透過教師培訓實現薄弱學校“造血式”的教育資源建設。
四、資助式:高師院校對薄弱學校的資源支援
在探索農村薄弱學校的教育資源供給問題時,不能忽視高校對薄弱學校的教育資源支援功能,要探索高校對中小學資助式的教育資源支援方式。
高校尤其是高師對中小學的教育資源支援有許多工作可以做。在師資支援方面,有派出實習師範生支教、派出青年到中小學支教、選派專家指導中小學教學及研究等形式;在資料支援方面,有編寫與贈送圖書資料、錄製與贈送影音教學資料、向薄弱學校流動/巡迴式開放實驗室/科學館,博物館、提供教師教研資料等;在提供途徑上,可以採取高校一中小學直接對口式的支援、高校一地方教育行政一中小學間接式的支援。無論採取何種方式,高校在對中小學資助教育資源時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第一,資助性原則。長期以來,高校對中小學的培訓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基本上是高師教育學、心理學的重複;二是培訓形式單一化,基本上是“教師獨白、學員靜聽”;二三是培訓方式單調,基本上就是課堂講授,缺少合作探究、指導自學等形式;四是培訓沒有落到實處,一些學員報名註冊後缺席,沒有參加培訓,但之後繳納一定費用就可以拿到培訓部門頒發的證書;五是培訓費用較高,農村教師接受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可見,高校需要樹立真心支援、有效服務的思想。
第二,適切性原則。高校對中小學的支援不適合中小學需要是一個常見現象,例如:一是贈送的圖書內容陳舊,不符合中小學需要;二是培訓內容不符合中小學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學能力需要,培訓方式不能有效激發、調動中小學教師的積極性;三是派遣實習生時“就近避遠”,因為經費等問題,往往就近派遣實習生,不願意向偏遠農村學校派遣實習生;四是派遣非骨幹教師支教。派出高校因為怕影響本校的工作,就選派非骨幹力量前往支教。總之,高校對薄弱學校的教育資源資助應站在城鄉統籌、均衡、和諧發展的高度來考慮到對薄弱中小學教育資源支援的適切性。
五、多媒體式:薄弱學校教育資源的資訊化獲取
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為教育資源獲取提供了新的途徑,薄弱學校可以利用光碟、網路等多媒體方式獲取教育資源。這種方式有其獨特優勢:基於資訊傳播的增殖原理,教育資源輸出學校在向薄弱中小學輸送資源時,不會失去教育資源,仍可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而薄弱學校也因教育資源的獲取而獲得改革與發展的資源基礎,這對於解決薄弱學校的教育資源匱乏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這種多媒體式的薄弱學校教育資源獲取方式,具有薄弱學校與優秀學校共享教育資源、共同發展的“共享性”特徵。它不以減少優秀學校教育資源、放慢優秀學校發展為代價,在實現優秀中小學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也能促進薄弱學校因為教育資源問題的解決而加快發展,是“雙贏性”的教育資源“均衡”,體現了公平意義的均衡。相比單純的教帥交流,它在不削弱優秀學校教育資源及其優勢組合下,優勢較為明顯。所以,在未來的基礎教育資源均衡實踐中,不妨將其作為重要的手段加以運用。
當然,薄弱學校還要研究這些多媒體教育資源的“校本化”利用問題。已有研究表明,薄弱學校使用多媒體教育資源時,如果簡單移植,就會出現教學內容的資訊容量、呈現架構、教學內容與教師的教學風格、學生的學習風格是否匹配等適應性問題,容易出現教學氛圍低迷、教學資訊反饋弱化、教學秩序維持難度加大等現象。因此,基於“校本”就是以學校為本,為了學校、基於學校、在學校中進行。薄弱學校對多媒體教育資源校本化利用時要注意解決好以下問題。
第一,明確使用目的:薄弱學校發展、學生公平發展。要明確使用目標,把利用多媒體教育資源促進薄弱學校發展的功能彰顯到極致,改善辦學理念、師資水平、辦學條件、學校聲譽,迅速而全面地提高教育質量。同時,薄弱學校利用多媒體資源的靈魂是“為了學生”,是為了促進學生在多媒體教育資源支援下獲得公平的、良好的發展。
第二,明晰使用條件:基於薄弱學校水平、學生水平。這要求薄弱學校在運用多媒體教育資源時。重視自身與優秀學校的差異,具體分析、比較薄弱學校與優秀學校在發展目標、辦學目標、領導風格、師資水平、裝置條件、文化氛圍等方面的類別差異、水平差異,考慮優質教育資源在薄弱學校使用的可行性。同時,薄弱學校使用多媒體教育資源時還要重視、尊重學生在諸如知識與能力、興趣與愛好、文化與心理等方面的差異,考慮多媒體教育資源使用的必要性、適應性。
第三,掌握使用技術:“在學校中”具體設計網路資源的使用。要精心設計多媒體教育資源的利用技術,特別是建立適合薄弱學校的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包括組建預習網站、指導課前預習、指導課堂多媒體自主學習、監督課後多媒體材料複習。
當前,多媒體式的薄弱學校教育資源供給中,薄弱學校還存在電腦有限、網路缺乏、投影儀缺少等問題,這需要透過多方面努力來解決。在多媒體教育資源的傳播、利用方向,還涉及到智慧財產權、層次分類、優秀學校與薄弱學校的互動、網路硬體裝置的維護等問題。
總之,解決薄弱學校教育資源匱乏問題作為統籌城鄉教育、促進教育均衡的核心,解決時需要系統考慮互動式、生成式、聯動式、資助式、多媒體式等各種方式的優勢、侷限,多管齊下,綜合利用。同時,為了促進薄弱學校多途徑獲取教育資源的實現,還應當加強教育行政管理,特別是針對教育資源均衡、城鄉教育統籌中薄弱學校教育資源的供給問題,在經費傾斜、後勤保障、人事制度、獎懲規定等方面制訂相應政策,形成政策驅動機制,從而推進城鄉教育統籌,促進教育均衡而和諧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