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管理目標淺析論文
財務管理目標淺析論文
摘要: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決定於企業管理活動與目標。企業價值最大化依賴於有效的資本市場,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不僅依賴於發達的資本市場,還依賴於市場發育的廣度與深度;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它們都可能是最佳的財務管理目標。
關鍵詞:財務管理目標;利潤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財務管理環境
一、企業財務管理目標與企業管理目標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從事財務管理活動的根本指導,是企業財務管理活動所要達到的根本目的,是企業財務管理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財務管理目標決定了企業建立什麼樣的財務管理組織、遵循什麼樣的財務管理原則,運用什麼樣的財務管理方法、建立什麼樣的財務指標體系。財務管理目標是財務決策的基本準則,每一項財務管理活動都是為了實現財務管理的目標,因此,無論從理論意義還是從實踐需要的角度看,研究財務管理目標,具體準確地表述和界定財管理目標是十分重要的。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受企業管理思想、管理目標的制約。本來,由於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活動中的一部分,二者的目標當然是有差別的,一般把企業管理的目標表述為生存、發展、盈利,但由於財務管理是一項綜合性的價值管理活動,企業管理目標與財務管理目標的內在差異 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很小的甚至可近似地認為二者根本上是一致的。例如,利潤最大化是典型的財務管理目標,而學者們關於廠商利潤最大化的行為假設顯然是指企業管理的目標。也正因為如此,有人把企業價值最大化當作企業管理的目標。
財務管理目標與企業管理目標的邏輯關係,源於企業財務管理活動與企業管理活動的邏輯關係。企業的經營管理權力來源於企業所有者,即所有者授權。而財務管理活動的權力一般是來源於管理者授權,即所有者——董事會——總經理——財務副總經理( 如理解為所有者授權,則為所有者——董事會——財務副總經理)的管理與授權關係。因此,企業確定什麼樣的財務管理目標是由其企業管理活動決定的。
理解財務管理目標,應把握財務管理活動的邏輯基礎即管理授權,因此,雖然我們承認它對於財務管理理論的起點與核心意義,但它不是什麼假設,財務管理由於其授權關係,必然服務於企業管理活動,因此,財務管理的目標是由企業管理活動決定的。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企管理與財務管理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整體目標決定部分目標,這是顯然的。總之討論財務管理的目標,必須以企業管理活動為起點。
二、財務管理目標的型別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財務管理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也是學術界常探討的熱點。關於企業財務管理目標表述主要有:經濟效益最大化、利潤最大化、淨值最大化、每股收益( 盈餘)最大化、資本成本最小化、企業價值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財務管理多重目標論、利益相關者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 或股東財富最大化)。這些表述的重點各不相同,理解上也有差異,併產生了很多爭論,如經濟效益最大化就是我國改革初期變產值觀念為效益觀念的產物;又如關於股東財富最大化與企業價值最大化是否等同的爭議。多重目標論強調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體系和綜合全面性,財務管理目標應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提高經濟效益的目標、提高“ 三個能力”( 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目標、維護社會利益目標。在多重目標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與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爭議基礎上,又有人提出企業財務不是所有者財務而是利益相關者財務,財務管理目標是利益相關 者財富最大化目標。
上述目標實際上可歸納為四個:即利潤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 或股東財富最大化)、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
四種財務管理目標各有特色,一般認為,利潤最大化是財務管理的最原始的目標描述。根據亞當·斯密·大衛、馬歇爾的經濟理論,合適的企業財務目標應是利潤最大化,因為利潤是企業剩餘產品的價值表現,利潤越多,企業的財富就增加得越多。企業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就必須合理配置並有效運用資金、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全面加強企業的財務管理。它雖然揭示了企業財務管理為履行作為代理活動所必須具備的義務關係,但有以下缺陷:首先,利潤作為一個絕對數,沒有反映出實現利潤與投入資本的關係,未揭示資金效率( 即單位資金收益,或每股盈餘);其次,它沒有考慮利潤取得的時間,沒有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第三,它沒有考慮企業獲取利潤所承擔的風險,因而會導致企業經營者不顧風險大小地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從而影響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損害企業所有者的根本利益;另外,利潤的計量期間應為多長,這也是一個問題。
對利潤最大化目標的改進是每股盈餘最大化( 也可描述為單位資本利潤最大化),這種觀點認為:應把企業實現的利潤與股東投入的資本聯絡起來,計算出單位股票( 資本)的盈利能力,這樣就可以克服利潤最大化目標未考慮利潤與投入資本之間的關係的缺點,但同樣不能反映時間因素和風險因素,也不能說明是短期還是長期( 或具體多長時間?)的每股盈餘最大化。
企業價值最大化有時也稱為股東財富最大化,由於衡量的是企業整體價值,它代表著資本市場參與者對該企業價值作出的判斷和評價,全面充分地考慮了該企業目前和將來可能的獲利能力,也充分考慮時間、期限、風險等與企業價值有關的各因素,故而能克服上述弊端。有人認為企業價值最大化並不意味著股東財富最大化,因為企業價值包括股權價值和債權價值兩部分,應區分兩種提法。企業價值最大化也被認為不易操作,這是因為企業價值是其市場價值,也就是企業作為一個整體“ 商品”在資本市場的價格。對上市公司來說是總市值,對於其他公司體制來講,雖然沒有明確的價格,但在西方發達國家,收購的可能使任何企業都有被收購的價值,這也是企業的市場價值。
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的理財目標提出的背景,是像美國等發達國家,已透過立法加強了工會等對企業的制約,併產生了環保、就業等社會責任問題。另外,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也使擁有各種專業技術知識的人力資本的地位上升,削弱了所有者對企業的控制權,企業管理實踐中再也不像過去那樣突出所有者的權力。於是,以利益相關者財務取代所有者財務應運而生。它是企業的觀念變革帶來的變化,本質上仍然符合財務管理與企業整體管理活動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它認為企業不僅僅是股東的企業,企業價值也不僅僅是由股權和債權組成,企業是利益相關者的企業,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債權人、員工、客戶、供應商、社群( 公眾)、政府等。如果說企業價值最大化是企業資產負債表所體現的價值最大化,則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大大地突破了資產負債表,包括了企業的人力資源、商業道德、企業文化和社會責任等多個方面。
這四個目標的評價主體是有差別的,利潤最大化是由企業內部進行評價的,每股收益最大化也是如此,而股東財富最大化則是由市場做出價的,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是在市場基礎上,由利益相關者獨立作出評價,並透過他們自己作出相應的行動來影響市場,影響企業決策。
三、財務管理目標與理財環境
財務管理目標的四種類型的出現有著各自的歷史背景,利潤最大化出現得最早,然後是每股收益最大化,再就是企業價值最大化,最近出現的是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四種目標之所以先後成為財務管理的目標,是因為它們分別是各自的歷史環境下的最佳選擇。
1.利潤最大化目標與環境。利潤最大化目標是指在既定的期間內( 如一年),財務管理活動以取得最大利潤為目標,相應的企業管理活動主要以如何充分挖掘現有資源的潛力,最有效地發揮現有資源的效率為重點,不涉及資產重組問題,或者受環境限制,進行資產重組十分困難,企業既不能通過出售剝離現有部分資產,也不能收購企業,作為經營物件的企業是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當然,更沒有有效的資本市場來評估企業的價值,不論是收購價值還是總市值,都無法衡量,在這樣的環境下,利潤最大化目標才是最有效的。
2.每股盈餘最大化目標與環境。如果說利潤最大化是衡量作為一個整體的企業的最佳財務目標,那麼每股盈餘最大化目標顯然不僅能衡量作為一個整體的企業效益,還是一個衡量單位資本( 資金)效率的最佳目標。表面上的數量邏輯關係,似乎對一個既定企業來講,利潤最大化也就是每股盈餘最大化,反之亦然,但對於企業間的比較則大為不同,作為整體的企業間比較的共同基礎只有在兩個企業幾乎完全一樣的基礎上才能進行,而作為單位資本的效率的比較的.基礎則要廣泛得多,不需要兩個企業完全一樣,我們可以把一個企業視為另一個企業的倍數( 或分數)組合。例如,一個全股本企業甲的資本量為 1000 萬元,年利潤為 200 萬元;另一個同行業的全股本企業乙的資本量為 1500 萬元,年利潤為 240萬元,從資本量上看,乙企業 1.5 個甲企業,但利潤只相當於1.2 個甲企業,這裡就能反映資本的效率差異。於是,問題的關鍵,也許就在於:企業乙能成為 1.5 個企業甲嗎?它能重新組合自己的資產嗎?能剝離自己低效率的那部分資產嗎?這一例子說明,在缺乏有效的資本市場評估企業市場價值的前提下,企業能否有進行資產組合經營的環境,是決定企業究竟應選擇利潤最大化還是每股收益最大化目標的關鍵因素,這兩個目標自身並無優劣之分,環境決定了其優劣。
3.企業價值( 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與環境。企業價值是企業股東擁有的價值( 即股東財富) 和企業債權人價值之和,正因為如此,一些學者認為,企業價值最大化與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是不能等同的,二者之間存在著矛盾。一個折衷的解釋是債僅人資產價值是固定不變的,因此企業價值最大化即為股東財富最大化。債權人只獲取固定的債權利息,能表明債權人資產價值是固定的嗎?債權人對於自己資產的風險性沒有一點顧忌嗎?他不會為此尋求除利息之外的補償或某種控制嗎?事實完全不是這樣,而這種控制也為關連交易創造了前提條件,也正是對類似問題的廣泛考慮,才會誕生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的目標。
當然,債權人資產價值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視為固定不變的,例如某種風險等級不變的假設條件,這也就是我們把企業價值最大化與股東財富最大化等同的合理基礎。另外,精典的財務理論所衡量的企業價值是資產負債表體現的企業價值,不論如何去處理股權價值和債權價值的關係,這也是我們不把企業價值最大化和股東財富最大化當作不同的財務管理目標的深層考慮。
利潤最大,每股收益最大,當然企業的價值最大,但所謂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顯然不是這 數量關係能概括的。企業價值是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價值,股東財富是股東因為擁有企業股權而獲取的財富,因此離開發達的資本市場( 最直接的是證券市場),就沒有什麼企業價值,也談不上現代意義的股東財富,這正是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成為最佳財務管理目標的真正基礎。
在一個發達有效的資本市場上,市場考慮的因素不僅僅是某一期間的利潤,還有風險、成長性等多種因素。例如上例中甲企業的單位資本( 金)的利潤雖然比乙企業高,但由於乙企業規模較大,抗風險能力較強,因此收益可能更穩定,按資本利潤率計算,乙企業為16% ,甲企業為2% ,甲企業比乙企業高25% ,但在資本市場上甲企業與乙企業的股價不會有
25% 的差距,兩個企業單位股價很可能會一樣。當然,這一切都有待於市場自己說明,這也是企業價值最大化與利潤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的差別之所在。
對上述三種目標的環境分析表明,有幾個關鍵環境變數導致了三種目標的各自合理性:①因不能進行資產重組,故利潤最大化為佳;②因能進行資產重組,但缺乏>:請記住我站域名/<發達有效的資本市場,故單位資本收益最大化為佳;③因有發達有效的資本市場,故企業價值最大化為佳。>
4.利益相關價值最大化目標與環境。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債權人、顧客、供應商、員工、社群( 公眾)、政府等,在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中,股東與債權人的關係問題實際上已被考慮,因為企業價值是股權價值與債權價值之和,但員工、社群( 公眾)等的利益仍然處於企業價值計量系統之外。近年來的環保、社群就業的社會輿論實際上使這部分相關 利益要求表面化、市場化。企業競爭優勢的核心力量取決於員工的素質,這已使得多數企業意識到維持長期的、穩定的有創造力和競爭力的員工隊伍是企業的命脈之所在,但這是從企業自身考慮的結果,與企業社會責任無關,一遇到不景氣,則大多數企業仍會拿員工開刀以節省支出,於是引發了就業與社群利益等相關 問題,即企業保證就業的社會責任問題。環境保護問題也是如此。
因此,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與傳統市場系統的效率提高有關,如股權與債權的關係問題,顧客、供應商與廠商關係問題,如代理成本與企業結構關
系的理論已證明,產品型別的差異使售後服務需求不同,產品的使用壽命越長,售後服務需求越大,要求越嚴厲,則企業越不宜承擔較大的風險,從而企業透過調整自身的財務結構和經營策略適應市場要求,保證這部分相關者的利益。
第二個層次主要是一些以前無法量化的因素透過社會輿論而市場化,當然,到目前為止,雖然這部分利益要求已經公開化了,也就是市場化了,但仍未真正出現像市場價格一樣明確的市場訊號,雖然像防止環境汙染問題已有了相當程度的市場—包括價格( 如排汙權等),但這仍是初步的。
因此,企業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的背景不僅是企業價值的市場化衡量,更是市場本身向深度和廣度的不斷髮展的產物,離開這一條件談利益相關 者的價值最大化,充其量不過是書齋中的遊戲而已。
四、財務管理目標與環境關係
對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的啟示本文對環境的分析仍是非常簡單的,財務管理目標與環境的關係表明,不論是利潤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還是企業價值最大化,利益相關者價值最大化,都沒有優劣之分,只有聯絡具體的背景才能選擇合適的理財目標,關鍵因素是理財環境的發展變化。就像近來沸沸揚揚的企業誠信問題,企業追求誠信是要付出代價的,但誠信的收益何在?本質上這是市場問題,在沒有誠信的市場,我們完全可以把誠信作為一種產品,就沒有真正的誠信。
我國正處於完善和深化市場取向改革的階段,雖然已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目標,但不論是廣度上還是深度上,市場體系本身還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另外,不同地區,如東部、中部、西部、城市和鄉村,環境差距非常大。即使同樣一個城市,由於改革政策問題,有的企業自主權多,有的企業自主權少,同樣限制了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
市場制度的關鍵是交易費用問題,而實踐中的交易費用並非對每一企業都一樣。因此,對我國的企業來說,正確審慎地分析環境,才能確定最合理的理財目標,趕時髦,追新潮是無濟於事的。對大多數企業來說,利潤最大化仍是他們的最佳選擇,實踐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一個調查表明,有 84% 的人認為,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應是企業價值最大化,但只有31%的企業實際將此指標確定為財務管理目標;只有的人認13%
為利潤最大化是企業財務管理的最優目標,但卻有55% 的企業實際採用此項指標作為財務管理的目標。該是不為虛名所累、實事求是的時候了,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志來決定自己的行為,並對其決定負責。就意志的本質而言,人是自主的。因此,價值追求成為人的本質的重要特徵,也成為人向更高層次發展的依據,這一點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正是在這個意義層面上,人的自我實現的需求是人的本質的能動體現,而且,也正是這個意義的確立,使人的自我實現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客觀性。使學生認識到自我實現的哲學意義,不僅能使他們進一步堅定科學世界觀的立場,而且能
更能動地為自我實現去積極完善自我,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歷史使命感和民族自尊心。更應重視的是:應該使學生認識到自我實現的根本動力
來自人的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人的自我實現的精神動力來自主觀對人的社會發展客觀要求的認識,並進一步透過形成自我發展的價值目標形式表現出來;人的自我實現的所有價值目標都是透過實踐來實現的。因此,履行社會職責是自我實現中人的自我價值實現的根本途徑。人作為社會存在物,總是肩負著一定的社會職責和社會角色,他滿足自己需要的方式絕不是孤立的、與社會無關的“ 自我滿足”,而是必須透過承
擔一定的社會職責,由社會給予回報這一中介環節來實現。因此,不具備社會責任意識和履行社會職責能力的人是談不上自我滿足的,他也就談不上自我價值的實現。履行社會責任也是自我實現中的人的社會價值實現的根本途徑。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把為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稱為自我實現達到了高度水平的人。這正是每一個希望實現自我價值的人企望的高度。但是,每一個人的主體條件都不一樣,如何根據自己
的條件,設定實現的目標,這也只能透過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才能達到。因此,履行社會職責是人認識自我、發揮和發展自身能力和才幹、充分發展主體能動性的根本途徑。人的自我實現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在認識自我的基礎上發展自身能力和才幹。不瞭解自我就無法為自己設定正確價值目標,包括樹立理想、事業追求、個性塑造等內容;同樣,不瞭解自我也就談不上充分發揮和發展自身的潛能和才幹,進而實現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而人的自我認識只有在與他人、社會的交往中才能實現、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從事特定的社會實踐,正是社會交往的最根本的形式。人們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發現自己的能力、才幹和個性特點,也才能形成對自己的能力、才幹和個性特點以及發展方面的準確認識和評價。
由此看來,可以說履行社會責任,是人們自我實現道路上不斷從必然走向自由的惟一途徑。這意味著自我實現的動力來自於人的社會生活對人的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而人的自我實現從根本上來說以履行社會責任的形式實現的。在現實中,不存在不履行社會責任的自我實現,也不存在與社會現實相脫離的所謂來自人性“ 內在衝動”的孤立、封閉的自我設計、自我完善式的自我實現。因此,正確的自我實現觀必然包含著為社會奉獻、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取向,包含著在努力履行好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去滿足自身合理的物質和精神需要,發展自身的能力和才幹,追求不斷髮展著的自由的辯證認識。
教育學生從理性思考的層面上認識自我實現的必要性和實現的途徑、積極意義,這只是注意到了問題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應結合學生在校學習的實際和社會現實活躍變化的現狀,注意多角度、多渠道地促進學生積極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將個人與集體相聯,把理性思考的激情,轉化為投入現實的腳踏實地的實踐行為,從而在實踐的過程中深化對馬克思主義自我實現理論的再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