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現狀及對策論文

區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現狀及對策論文

  摘要:隨著工業化程序和現代化城市建設步伐的進一步加快,水作為環境保護研究的核心內容,其汙染問題呈現出日益嚴重化、複雜化和多變化等趨勢。文章對區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現狀進行簡單闡述後,對提高區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水平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水環境;水資源最佳化配置;水質分析

  水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和水資源最佳化配置管理的重要內容,透過對水環境中汙染物進行監測,找出水汙染因素並評價分析出汙染物產生原因及汙染途徑,同時制定汙染對策和採取合理汙染治理措施,可以為區域防治水汙染提供重要的資料資料[1]。水環境監測對於防治水汙染、制定水環境標準、加強水環境及水資源規範管理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與目前水環境監測技術快速發展及線上自動監測等相比,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由於存在制度不完善、保障措施不健全、資金落實不到位等因素的影響,存在明顯滯後問題,距離“科學、準確、實時、動態”資訊自動化監管還有較大差距。因此,加強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確保水質監測資料和資訊具有較高的準確可靠性和全面實時性,為環境管理部門和政府相關決策部門提供區域水資源管理的科學資料依據,具有較大的工程實踐應用和水環境高效優質監測管理研究意義。

  1區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現狀分析

  從目前水環境監管現狀來看,尚還缺乏科學合理、統一健全、動態修正的水環境監測質量監管體系,大多采取多層次、多部門、分割槽域管理模式,這在很大程度上給區域水質監測和最佳化配置帶來了侷限,影響到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效率和效益水平。

  1.1區域水環境監測管理體系方面現狀分析

  為加強環境監測的全面質量管理,確保監測資料資料具有較高的準確可靠性,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於1991年頒佈實施了《環境監測質量保證管理規定》和2006年頒佈實施了《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規定》,併為落實《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制定了《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規定》和《環境監測人員持證上崗考核制度》。上述規範標準和指導性檔案的頒佈實施,對提高環境監測水平和規範環境管理行為均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但由於現行水環境監測機構,基本都是按照行政區域進行劃分和管理許可權設定,實際管理中出現水環境監測站分佈過多、管理權屬混亂、監測裝置資源重複配置浪費嚴重、資訊孤立互動功能嚴重不足等問題,加上管理體制近10年未進行有效修正,存在時間和空間等方面的“滯後性”,監測方法、監測手段等得不到有效完善,監測資源也不能得到有效合理配置。地方政府負責制條件下的水環境監測,其監測質量資料的準確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部分行政干預,出現水環境監測資料、水環境資訊公開等存在“數出多門”“相互矛盾”等問題,造成區域水環境監測的質量管理無法統一、有序、優質的開展。

  1.2區域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制度方面現狀分析

  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等相關研究機構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水環境監測站的制度化建設,為開展全程式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夯實了基礎。同時,藉助開放性交流服務平臺,為區域水資源汙染和最佳化調至提供了聯防聯控的技術支撐和決策支援。但由於多方原因,目前區域水環境監測其質量管理制度還有待進一步修正完善,具體表現為:(1)管理認證缺乏全面監測指標和有效質量控制。目前,區域水環境監測工作大多注重事後控制,缺乏事前分析和風險預控理念,水質監測指標不全面、水質監控實時動態性較差,整體質量控制體系、方法和手段較缺乏。(2)水環境監測認證標準缺乏針對性和完善性。目前,環境監測部門對區域水資源監測的認證標準與制度,均是透過國家環保部門頒佈的《汙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2002)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兩個標準進行鑑定。而實踐工作中,水環境監測工作涉及到行業多、規模不同等問題,各地、各行業領域其所需要監測的指標和工作內容又存在較大差異,統一的認證標準在一定程度上與工程實際和指標要求存在不匹配問題,制約了水環境監測業務的高效、優質和有針對性的開展[2]。(3)缺乏完善的水環境質量監管網路交流和資訊服務平臺。目前,不同部門在水資源的質量監管全程中存在重視的類別、數量等方面的差異,存在資源裝置重複配置、資訊孤立等問題,缺乏資源互動共享和資訊實時公佈的“科學、準確、實時、動態”的線上網路交流和服務平臺。

  2提高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的對策建議

  2.1深化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建設

  區域水環境監測部門,應構建完善的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和制度,要透過培訓、宣傳和實際工作等多渠道全面提升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的監測質量管理意識,同時要強化全員參與意識,樹立完善的體系化、制度化、常態化等水環境質量監管和服務理念。要進一步健全水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和機構,要配備專門的質量監管人員。要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制定適合不同行業和工程領域的全面監測指標體系和監測標準,建立完善的資訊互動平臺。統一發布水環境和水資源資訊的渠道與方式,避免出現資訊相互矛盾、相互混淆等問題,提高水資源資訊公開、質量監管工作透明度。

  2.2合理放權加強區域水環境監測認定資質管理

  為了提高區域水資源質量監測管理服務水平,環保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合理實施認證資質管理機制,透過資質認證一方面保證水環境監測具有較高的業務水平;另一方面透過環保行政主管部門的合理授權和資質認證,區域水環境監測部門順利開展相應的水環境監測服務工作,出具全面準確的水質監測資料資料及相關證明,並承擔相應責任,提高與其他行業和工程間的水資源協同監管和合理配置水平。

  2.3提高水環境監測資料分析能力

  (1)提高樣品採集水平。水質樣品採集要注意採集點的合理佈局,確保樣品具有代表性、多樣性,同時樣品採集數量應控制在合理範圍,不宜過多或過少。要注意把握好水質樣品採集的深度,避免監測分資料受到表面汙穢物或雜物等的`影響,確保水質樣品分析資料真實反映採集區水環境的實際質量。要按照地點、種類等合理進行分割槽編號,避免檢測資料相互混淆,影響分析結果。

  (2)保證實驗室監測水平。在實驗工具、實驗試劑和試液、實驗環境、實驗技術等方面均應滿足水質監測站實驗室要求,嚴格遵循“量用為出、只進不出”的原則進行樣品分析,並嚴格規範實驗分析操作步驟,將樣本監測分析的全流程具體化和過程動態複核,減少每一環節可能帶來的誤差,確保水環境監測資料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匹配性。

  (3)強化水環境監測分析工作。根據不同汙染有針對性的制定水質監測指標和評估標準,制定科學合理的監測方案,採取全面、先進的監測方法、監測技術和監測手段。合理運用多引數採集、自動化監測分析等先進裝置。要加強重金屬、有機物和其他有毒物質的全面識別和分析能力,有效提高區域水環境監測資料的科學完善性、準確可靠性和實時全面性,更好地滿足區域水環境的質量控制需要,為水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和合理開發利用決策,提供完整的資料資料和分析結果。

  3結束語

  水環境質量監測是環境保護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為了水資源的有效保護和收集汙染資料,提高水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和合理開發利用效率效益水平,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監測部門,應加強對水汙染監測的體系制度建設和動態質量監管,綜合提升水環境監測樣本採集、資料分析能力,確保資料全面準確,實現對水環境現狀的動態掌握,有效預防和防治水環境汙染,確保區域經濟可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貴,陳小霞,馬玉嬌.環境監測工作質量管理的問題及對策[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08,7(91):30-31.

  [2]穆肅,胡冠九,李娟,等.水環境有機分析質量控制措施研究[J].中國環境監測,2011,27(S1):50-5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