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培養體系論文

如何構建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培養體系論文

  摘要:教育資訊化2.0時代,高職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已成為教師的基礎素養。透過分析資訊化教學構成要素,從資訊化教學思維、資訊化教學技能及資訊化教學智慧等方面構建了高職教學三維度五層次的資訊化教學能力體系,剖析了各層次知識與技能的構成,有助於有針對性地提升高職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

  關鍵詞:資訊化教學能力;培養體系;高職教師

  2018年4月教育部發布了《教育資訊化2.0行動計劃》,標誌著教育資訊化從1.0進入到了2.0時代。行動計劃強調教育資訊化應從技術融合應用到創新發展轉變,全面提升教師資訊素養,以適應人工智慧、大資料與雲計算等新技術帶給教育的變化。針對高職教育生源多樣化的現狀,高職教師適應資訊時代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合理充分利用資訊科技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已成為必備的基本素養。

  一、教育資訊化2.0時代資訊化教學構成要素分析

  進入教育資訊化2.0時代,資訊科技改變著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資訊化教學資源的利用方式及教學環境的重構,特別是近兩年來線上開放課程的興起,對高職資訊化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資訊化教學已不再單純注重資訊科技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而演變成了系統化的體系結構,當前開展資訊化教學應具備三方面的要素,即資訊化教學環境、資訊化教學資源及資訊化教學理念,如圖1所示。圖1資訊化教學構成三要素資訊化教學環境是最佳化教學流程、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支撐,是資訊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主要包括硬體環境和軟體環境兩個部分。從硬體角度看,當前高職院校教學環境基本上是按照傳統課堂形式組織的,以幕布投影、黑板及固定的桌椅為主。這種形式的環境已不適應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探究式學習與協作學習的現代教學理念。從軟體角度看,雖然大多數高職院校已具備資訊化課程學習平臺,如智慧職教、超星泛雅、愛課程等,這些軟體環境基本滿足了移動學習、自主學習的需要,但尚未能與教學進行深度融合,真正實現教學過程資訊化、教學手段資訊化及教學管理資訊化。目前更加高效地開展資訊化教學的先決條件是進行資訊化教學環境的重構,從人文關懷及提高教學效率角度出發,構建適合以學生為中心、方便探究式學習與協作學習的資訊化教學環境。資訊化教學資源是開展資訊化教學的基礎。隨著MOOC的興起,資訊化教學資源已經發生了重要變化,線上開放課程已成為資訊化教學的重要載體,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線上自主學習。職業教育自2011年開始啟動了國家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工作,截至2018年已經有113個資源立項建設,豐富了職業教育資訊化教學資源,為推動資訊化教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資訊化教學理念是開展資訊化教學的核心。雖然目前資訊化教學資源越來越豐富,但其作用尚未能完全發揮出來,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的教學理念沒能適應當前資訊化教學的需要。因此教師需要及時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學方式,注重以學生為中心,藉助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教學,積極開展探究式、協作式、自主及個性化教學。只有教師更新教學理念,才能更好地發揮資訊化教學資源的價值,適應資訊化教學2.0時代的教學需要。

  二、職業教育資訊化教學能力體系構建

  進入到教育資訊化2.0時代,資訊科技的發展對教師的資訊化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已不只是資訊科技與課堂教學融合的能力,而是深入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演變成了在資訊化教學環境下,藉助於資訊化教學資源與資訊科技手段,利用先進的教學理念,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通常認為其核心能力包括資訊化教學設計能力、資訊化教學實施能力、資訊化教學管理和評價能力以及資訊化環境下自我發展能力。高職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是教師教學能力在職業教育特定情境下的轉變,需適應教育資訊化2.0時代教學需要,並能夠與職業教育特點相結合。為此,將職業教育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在通用能力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劃分,分成了三個維度五個層次,如圖2所示。圖2資訊化教學能力體系三個維度主要從資訊化教學資訊素養的角度出發構建,主要包括資訊化思維、資訊化技能及資訊化智慧。資訊化思維是教師開展資訊化教學的基礎,教師需要具備充分利用資訊化手段開展教學的設計思維。資訊化技能是指教師為適應當前職業教育學生特點,需要具備資訊化教學資源基礎開發能力。資訊化智慧是指教師能夠在現代教育理念指導下,藉助資訊化教學資源開展教學,並能創新應用的能力。五個層次主要從教學需要角度,結合職業教育教學特點及教學流程,透過分析職業教育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需求,構建了五個層次的技能等級,分別是責任理念、基礎技能、設計開發、教學應用及研究創新。責任理念是開展資訊化教學的基礎。教師應能夠具有開展資訊化教學的責任意識,能夠積極進行資訊化教學理論學習,能夠認識到資訊化教學理念與專業教學相融合的重要性;能夠促進優質教學資源的建設,具有合理使用資源的良好意識,能夠對資源進行篩選、重組及引用。基礎技能指教師根據教學需要掌握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融合的能力。能夠有效地利用資訊化工具對教學設計中教學內容、學習者、教學目標等方面進行有效分析,並能夠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資訊科技,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最佳化教學流程,提高教學效率。設計開發是針對教育資訊化2.0時代資源運用特點,結合學情,有效進行資訊化教學資源設計與開發的能力。教師應能夠針對當前職業教育生源多樣化背景下的學情,能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資訊化手段,如AR、VR、MR、2D3D動畫等形式,有針對性地對教學內容進行資訊化設計開發,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快速、高效完成知識構建。在MOOC快速發展及國家大力推進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建設的背景下,教師還應具備根據課程特點及專業教學需要開發線上開放課程並應用於教學的能力。教學應用是指教師在資訊化教學理念的指導下,藉助資訊化教學資源與資訊工具進行教學實踐的能力。教學應用是資訊化教學能力體系的核心,只有積極開展資訊化教學實踐,其他層次的技能才能體現出價值。當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教學已成為資訊化教學的主要教學模式,它們能夠更好地體現現代職業教育教學理念及資訊化教學理念,因此教師應具備藉助於MOOC或SPOC等資訊化教學載體及資源開展混合式及翻轉課堂等方式教學的能力。研究創新是指教師能夠利用先進資訊科技及教學理念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能力。能夠藉助於大資料、人工智慧等資訊科技開展教學研究,實現教學環節創新,推動資訊科技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

  三、高職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培養體系構建

  隨著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教學環境、教學資源與教學理念也時刻發生著變化,這對教師的資訊化教學能力培養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出現了滯後或者跟不上教學需要的狀況。教師需要一套完善的資訊化教學能力培養體系來提升自身的資訊化教學能力。目前由於缺少對理論學習與實踐融合的深度關照,缺少對能力動態生成的適度關注,缺少對交流與分享的有效支援及缺乏有效的提升途徑等,教師不能有針對性地提升自身的資訊化教學能力,使得高職教師能力提升緩慢,遠落後於資訊科技發展對教學的需要。教育資訊化2.0時代對教師提出要主動適應資訊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不斷更新觀念、重塑角色、提升素養、增強能力等新要求,同時MOOC正在迅速推動著教學改革。因此,教師需要積極提升資訊化教學技能,利用資訊手段重構教學。結合職業教育教學特點及教師教學需要及資訊化應用現狀,圍繞著資訊化教學三要素及資訊化教學能力體系,對教師應該具備的資訊化教學知識與技能模組進行了詳細劃分,設計了從教學環境重構,到教學資源設計開發,到教學理念提升與應用等層次的知識與技能模組(如圖3所示),以幫助高職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提升。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提升模組,如教師完成線上開放課程製作,要想開展課程的教學應用,則可以進行混合式教學、資訊化教學互動工具應用等知識技能模組的提升。

  四、高職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提升路徑分析

  對於現代高職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培養,應在能力體系構建基礎上,注重以自主學習為主的知識積累、以教學實踐為主的應用遷移和以協作教學為主的對話交流。不僅從思想上提高高職教師對資訊化教學的認可度,還應全面提升教師的資訊化教學知識與技能,並透過理論研修、實踐教學等方式進一步提升教師的資訊化教學實踐能力。構建資訊化教學能力,提升線上開放課程,推動線上自主學習。為適應當前移動端泛在學習及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需要,可以針對資訊化教學能力培養體系中的知識與技能模組分別轉換為對應課程,並進行線上開放課程構建與開發,形成滿足教師線上自主學習的資訊化教學能力提升課程體系。教師可以根據自身資訊化教學能力提升需要,自主進行有針對性的線上學習,實現個性化的能力提升。制定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規劃,激勵教師自我提升。學校可根據實際教育教學推進與改革的需要,制定層次性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規劃,逐步提升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目前資訊化教學方式主要以混合式教學為主,而混合式教學的主要載體為線上開放課程,其中微課影片等資訊化教學資源又是線上開放課程的核心,因此針對學校現狀及教學發展規劃可以為教師制定從資訊化資源開發到線上開放課程建設再到混合式教學一系列的提升規劃,從而分階段分步驟地提升教師的資訊化教學能力。同時透過線上學習與技能認證相結合的方式激勵教師自我提升。開展教學實踐交流與理論研修,實施知識到應用的遷移。資訊化教學能力重要的是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檢驗。在推進資訊化教學的過程中可透過由點到面的方式逐步進行輻射推廣,透過構建資訊化教學團隊、競賽交流等方式實現從理論知識到實踐教學應用的遷移。改善資訊化教學環境,重構學習空間。當前以黑板、固定桌椅為主的教學環境,已經不能適應以學生為中心的資訊化教學需要,因此需要進行學習空間的重構,將學習空間從以講授為主的環境模式,轉變為以探究、討論為主,注重構建基於專案協作、自主學習、個性展示、舒適放鬆的多樣化學習空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