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實驗中觀察能力的培養論文

化學實驗中觀察能力的培養論文

  摘要: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勞動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觀察在學生的智力發展中佔有何種地位。而化學實驗離不開觀察能力,觀察能力是化學實驗的基礎。觀察學習理論認為,觀察由四個過程組成:注意、保持、複製和動機。本文在化學實驗觀察能力的培養上,進行了一些總結。

  關鍵詞:化學實驗;觀察能力

  著名化學家戴安邦說過:“化學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全面實施化學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化學實驗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總結的能力。觀察是人類有目的、有計劃地利用感官去認識自然界各種現象的活動。化學實驗離不開觀察能力,觀察能力也是化學實驗的基礎。觀察學習理論認為,觀察由四個過程組成:注意、保持、複製和動機。

  一、注意——觀察能力的前提

  注意可以看成是將有限的人類資源加以延伸、轉移和維持認知加工,從而幫助人們實現個人的目標。注意是學習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也是觀察能力形成的前提之一。長時間的保持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並監控自己的理解水平。在化學實驗中,透過課堂教學有目的、有計劃設計,培養學生的注意,根據定向內容和觀察能力的要求,認識實驗的意義。具體要結合每節教材的內容和教學目的,提出觀察目的和觀察計劃。讓學生認識實驗的意義,突出實驗任務的特徵,使學生根據老師的提綱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選擇性觀察,邊看邊記錄邊思考,這是培養學生形成自覺觀察的重要階段,同時,也可以使學生自己掌握定向觀察提綱,形成有準備的全面觀察,養成實事求是的習慣。為了突出任務的要求,還需要用實驗演示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初中化學教材中微觀方面的內容比較抽象,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老師如果能適當增補一些實驗,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這方面內容,將學生的注意力帶進變化莫測的微觀世界。

  二、保持——對觀察過程編碼

  學習理論認為,保持的活動過程,即複述要實驗的資訊,以象徵或視覺的形式進行編碼,把新學的實驗與記憶中儲存的資訊聯絡起來,提高保持的效果。教學原則認為,要保證學生的知識充分鞏固,透過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使他們對實驗儀器的安裝、實驗原理、注意事項等有進一步的認識,既複習鞏固了舊知識,又增強了記憶的能力。例如初中化學第八章《酸、鹼、鹽》的教學內容,既是重點也是難點,重點在於這一章佔全書比重較大,內容較多,難點在於學生難以掌握各種物質的性質及反應規律。將演示實驗改為邊講邊讓學生實驗,實驗後讓學生小結各類物質的共性和個性,學生很快就能掌握這些物質的性質及相互間的反應規律,有些學生很難記住電解水時哪個電極產生氫氣,如果學生動手做了該實驗,便容易記住與電源負極相連的電極上產生氫氣,因為透過實驗可驗證該氣體可以燃燒。以上事例足以說明,學生親自驗證過的知識記得很清楚,記憶起來也不是抽象的,而是能與具體東西聯絡起來,在頭腦中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使學生記憶能力得到保持。

  三、複製——觀察能力的實踐

  學習的子過程——複製表現為,將複製的行為與個體的認知表徵對照,反饋能夠幫助糾正行為的不足。具體為將實驗步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行為,學生透過練習、正確的實驗和自我總結提煉技能。應該指導學生將觀察與思考結合起來,將觀察與操作結合起來。學習理論認為,認知模仿比說教式的教學更有效。實驗中讓學生觀察演示動作,然後複製這些動作模式。如化學課本上的許多演示實驗在課堂上可“下放”給學生做,上講臺做實驗的學生,能夠提高其他學生學習的自我效能感。為了提高複製效果,在學生觀察基礎上透過抽問檢測學生觀察是否正確、精細、全面。如抽問:鋅和稀硫酸反應有哪些現象?叫學生儘可能多地說出來,學生積極主動地爭著回答,如學生在回答中有的說有氣泡放出,不全面、不準確:有的.回答有無色氣體放出,有氫氣放出,把結果與現象混淆。有的答溶液變渾濁,觀察不精細,錯把小氣泡看成沉澱。透過互相補充,結合讀書看教材上對實驗現象的描述,從而思考,得到正確的結果。

  四、動機——觀察能力的根本

  動機是觀察學習中一個十分關鍵的過程。教師要在化學實驗中提升學生的動機,包括激發學習的興趣、對學生的行為作出反饋等等。教育心理學認為,無論教育觀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助於學生形成學習動機。說白了,就是讓學生有強烈的觀察興趣,高高興興去做實驗。實驗,能夠對學習動力產生激發作用,教師在化學課上要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實驗結果使得孩子們又驚又喜。”實驗就是要讓學生親自去實踐一些理論知識,教師要努力讓書本上理論知識以感性的形式在學生的大腦中再現,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體驗到勞動的成就。蘇霍姆林斯基說:“興趣並不在於認識一眼就能看見的東西,而在於認識深藏的奧秘。”化學實驗過程中產生的生動鮮明、新奇的化學現象,如顏色的變化、發光、發熱、氣體的生成等,都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力,使他們獲得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形成學習動機。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2]劉玉靜,高豔.合作學習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張建峰 單位:江蘇省如皋市丁堰鎮初級中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