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現狀及預防措施研究論文

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現狀及預防措施研究論文

  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形勢發展,高校學生工作內容不斷髮生變化、更新,普遍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但對從事學生工作的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如職業倦怠等,卻少有關注。高校輔導員作為高校教師中的特定角色,被賦予了特殊的工作性質,承擔了較多的特定任務,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壓力,要求更高的心理素質。重重的壓力,重重的任務,雖然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主流毋庸置疑,但也應充分認識到有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心理健康問題,並且存在或多或少的職業倦怠。

  一、高校輔導員職業倦怠的現狀。

  ( 一) 職業倦怠的界定。

  職業倦怠,最早於 1974 年由費登伯格提出,他用“burnout”一詞來描述那些服務於助人行業的人們,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高所經歷的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隨後相繼有學者進行研究,從各方面對職業倦怠進行界定。比較普遍的認識是,Maslach 和她的同事們從理論角度對職業倦怠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了三因素模型,情緒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這三方面的具體表現,成為較為普遍採用的職業倦怠的定義,成為衡量輔導員是否產生職業倦怠的重要依據。

  ( 二) 輔導員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由於工作性質特殊性,工作任務比較重,工作壓力大,同時管理、服務的學生也多,很多時候工作沒有計劃性,疲於應付,長此以往,很容易產生身體和情緒的疲勞狀態,可能產生職業倦怠感。但是,關於輔導員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眾說紛紜,一直是不斷討論和探索的話題。

  1. 職業興趣與職業倦怠。初入職場,職業興趣和熱情是相當高的,但由於任務繁重,既要負責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又要負責日常管理工作,既要負責學生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又要負責年級事務性工作,既要參加學校和上級安排的培訓、學習和工作例會,又要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培訓、管理和引導,既要迎接各級檢查,又要負責對學生的檢查和考評。平常工作繁雜,任務繁多,事情瑣碎,若碰上突發事件或者危機事件,要求輔導員的臨場處事能力和應激水平更高,心力交瘁。長期處在這種工作狀態職業興趣會降低,感到疲憊、煩惱,產生職業倦怠。

  2. 職業期望與職業倦怠。最初步入職場,抱有強大的自信和期望,認為只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付出大量的精力,做出辛勤的努力,就會得到相應的回報。但有時事與願違,期望值很難達到。工作繁瑣,工作時間不固定,真正屬於自己的休息時間很少,服務和管理的物件都是極具個性、靈活性的學生,很難讓學生的各方面表現都統一達到自己的理想高度,所以一旦考核結果不理想或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輔導員會對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質疑,到底是否適合繼續從事輔導員工作。長此以往,輔導員的自尊和認可需求得不到完全滿足,找不到工作動力,產生職業倦怠。

  3. 職業定位與職業倦怠。在高校中,對輔導員的定位是多重的,給其自身很多壓力以及心理衝突。在高校中,輔導員的職責定位首先是教育,其次是管理,還有引導。作為教育者,輔導員肩負著教書育人責任,必須知識淵博,為人師範,成為大學生的成長道路上的良師; 作為管理者,又必須身正為範,遵守和踐行學校的規章制度; 作為引導者,有責任引導學生,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憂學生所憂,成為學生的益友。

  4. 組織結構與職業倦怠。一個良好的組織結構有利於建設員工良好的情感和認知。如果組織結構中的職業發展的階梯和通道狹窄、晉升過快或過慢、分配不公平等因素都會使員工動作熱情消減,甚至產生職業倦怠。當今高校,普遍以教學和科研為中心,輔導員的地位不如專業教師突出,關於輔導員的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沒有形成有效的體系。

  二、心理資本簡介。

  ( 一) 心理資本概念的提出。

  在管理研究中,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引起人們極大關注。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掌握特定知識與技能的員工是改善組織績效的必要條件,但卻非充分條件,員工的態度和行為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心理資本強調個人的積極性,建立在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理論和研究基礎上,超越了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具體來說,心理資本強調個體認知,關注的是“你是誰”,或者從個體發展的角度來看,是“你在成為什麼樣的人”.可見,心理資本的內容廣泛,是一種積極結果的心理和行為,是可以開發、提升和管理的。

  ( 二) 心理資本概念的內涵。

  從心理學的發展來看,對健康個體的成長培養和自我實現很少關注。在 Seligman 和其他一些心理學家號召下,心理學研究又重新承擔了兩項已經被遺忘的任務: 使人變得更幸福、更多地發揮人的潛能。根據 Luthans 等人於 2007 年對心理資本概念的最新定義,是指“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積極心理狀態,其具體表現為: ①在面對充滿挑戰性的工作時,有信心( 自我效能) 並能付出必要的努力來獲得成功; ②對現在與未來的'成功有積極的歸因( 樂觀) ; ③對目標鍥而不捨,為取得成功在必要時能調整現實目標的途徑( 希望) ; ④當身處逆境和被問題困擾時,能夠持之以恆,迅速復原並超越( 堅韌) ,以取得成功。

  因此,根據 Luthans 等人的定義,心理資本具體包括了以下四個關鍵要素,即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堅韌。這四要素是員工發奮向上、努力工作的動因,也是激發員工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創造力的核心因素。

  三、加強心理資本管理,消除輔導員職業倦怠。

  正如上文所說,心理資本是建立在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基礎之上,且慢慢佔領主導地位。職業倦怠是一種消極的心理體驗,限制了輔導員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功能。結合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綜合心理資本的四個因素,對心理資本進行有效管理,從而消除輔導員職業倦怠。

  ( 一) 輔導員個人層面。

  1. 培養和提升自我效能感,消除輔導員職業倦怠。

  高校輔導員自我效能感是在教育工作中,對自身的教育能力與影響力的自我判斷與感受。因此,為了培養和提升自我效能感,就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與影響力。

  第一,充實自己。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輔導員應該把握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在理論學習中,積極構建符合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體系的知識結構,在實踐中,踐行自己的認知理論,提高從事輔導員工作的能力,從工作中找到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得到正向強化,心理資本得到提升,有利於消除輔導員的職業倦怠。

  第二,勞逸結合。積極拓展身心素質,合理地宣洩。積極地融入團體活動,參加各類活動,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融入其中陶冶情操,發展技能。學會調適壓力、宣洩情緒的方法,從而緩解工作帶來的職業倦怠。

  2. 形成合適期望,保持樂觀心態。

  輔導員自身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形成一個合適的期望。保持一個適度的、切合實際的工作期望,平時注意積累平時的成功經驗,學會運用積極的心理調控方法。在碰到問題或者遇到難處時,多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心理資本增加,職業倦怠就相應地減少。

  3. 明確自身職責,保持堅韌的態度。

  明確自身職責,明確自身的工作目標與範圍,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不越權或者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偏離工作目標的其他工作中,努力做好職責之內的工作,集中精力處理更重要的工作。秉承堅韌的態度,保持心理彈性,在自身職責範圍內,盡心盡力地做好輔導員工作。

  ( 二) 社會、學校層面。

  1. 建立基於激勵機制的崗位職責管理體系。減少輔導員的職業倦怠就要減少輔導員的工作壓力,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明確崗位職責體系。對於輔導員的工作業績和水平能力的考核,應透過科學有效的業績考核體系來加以認定,客觀地對輔導員的勞動給予積極認可和高度評價,根據職責範圍,明確目標、任務、許可權、範圍及責任,做到各盡其責、分工不分家。激勵輔導員主動工作,認識到自身工作的價值,體驗到學生工作的樂趣,增強工作的信心,增強自我效能感,增加心理資本的積累。

  2. 提供有效的教育和培訓,保持適度的期望。根據輔導員工作的需要,結合其職業發展規劃,制定培訓進修計劃,設計個性化的培訓內容,使他們能在短期或長期的工作中提高承受能力,滿足提升人力資本價值的期望,產生積極工作心理。另外,平時開展心理講座和心理知識培訓,讓輔導員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處理應激,怎樣及時化解心理危機,保持身心健康發展。對於輔導員隊伍中的優秀典型進行表彰和宣傳,使輔導員看到前途與希望,增加心理資本,消除職業倦怠。

  3. 改變評價機制,實行情感支援計劃。在學校環境下,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比較複雜多變,很難以某個標準來衡量思想道德水準,因此,高等學校在評價和考核輔導員工作時,需要減少一些臨時性的量化考核指標,因為量化考核指標雖然表面看上去是客觀的,但其實主觀因素存在更大,並且完全用量化考核指標來評價,未免太過單一。改變評價機制,重點考核輔導員的工作熱情、態度、責任心以及付出的實際努力、學生的滿意度等方面,正確評價輔導員的工作,保證考評結果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個體內心世界的發展變化,精神需求慢慢地成為大家的主導需求,學校也是如此。從輔導員個人層面和社會、學校層面開展心理資本管理,並以此探索出新的方法,預防和減少職業倦怠,對輔導員對高校對社會都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魯虹,葛玉輝。 加強心理資本管理,減少員工工作倦怠[J]. 企業管理,2008( 3) : 121 -122.

  [2]丁敢真,廖梅傑。 新形勢下高校輔導員心理壓力及其調適[J]. 浙江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6,31( 2) : 112 -116.

  [3]梅嬌。 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及對策分析[J]. 臺北醫學教育,2007,6( 3) : 473.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