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設綠色林業科技的論文
關於建設綠色林業科技的論文
1主要成效
2010年起,林業三新工程專案開始支援技術培訓類專案,圍繞基層林技員實用技術、美國白蛾等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造林關鍵技術、森林撫育技術等,共立培訓專案14個,省級補助資金460萬元,組織培訓林農4萬餘人次,培養了一批具有創新意識與開拓精神的科技帶頭人和林果竹科技示範戶,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2存在問題和不足
2.1科技支撐能力有待增強
林業三新工程專案實施的重點是林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整合和推廣,透過示範和帶動,為林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有力促進綠色江蘇建設。從林業三新工程專案實施情況來看,專案的科技支撐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增強,如新品種引進數量雖多,但精品少,推廣力度也不足,楊樹一統天下的局面還很難打破;困難立地造林的品種及技術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鹽鹼地造林問題仍很多;品種、技術和模式配套組合的整合力度還需加大,產、學、研、推相結合及加快技術成果轉化推廣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2.2科技管理體系有待完善
受全省林業機構設定的影響,各級林業科技管理體系不健全或不完善,管理人員缺乏,業務水平有待提高。一是絕大多數市縣級林業行政管理部門沒有專門從事科技管理的職能處室,林業科技管理工作主要由林業處(造林處)等業務處室承擔,個別地市甚至由林業站負責科技管理工作,造成了林業站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既是林業科技管理部門、又是三新工程專案實施主體單位的尷尬局面。二是由於基層林業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極其薄弱,承擔專案的能力總體不足,只好求助於省市科研院校的支援,由此而造成了基層承擔單位的專案任務量與資金分配往往極不對等,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基層單位的積極性。
2.3實施專案的重要性認識有待提高
專案單位重專案申報,輕專案實施現象存在;有的專案選題創新不強,有的專案貪大求全,品種、技術、模式簡單拼湊;有的為申報專案將目標任務無限擴大,而在實施時卻大打折扣、無法完成;有的單位對驗收查定不重視;有的資金預算不科學、配套資金不到位,造成資金使用不規範,經費支出不合理。47第5期王學東等:強化林業科技推廣深入推進綠色江蘇建設
3建議措施
3.1提升林業科技支撐能力
圍繞林業建設重點和主導需求,繼續開展林木引種、品種改良、良種選育等常規育種技術研究,加快轉基因、分子標記等生物技術在品種創新中的應用,培育一批高產、優質、高抗品種,積極開展良種繁育和配套栽培的先進實用技術研發。進一步加大困難立地造林及健康森林培育模式及關鍵技術攻關及推廣力度,在加強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支撐上力求科技新突破。加大林業主導產品和優勢產品的科技研發,加快良種選育、林產品精深加工等先進實用技術的轉化推廣。積極搭建科技服務平臺,搞好技術諮詢等科技服務,為全省林業提質增效提供有力的支撐。
3.2創新林業科技管理方式
建設林業科技綜合管理資訊系統,將標準化和資訊化的`理念模式引入到專案管理中,透過網路平臺實現林業科技專案全程管理,並實現全省資訊資源共享。充實完善林業科技專案管理制度,進一步提高林業科技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大技術成熟度高、適合面上推廣的林業重大技術推廣專案比例,突出技術整合推廣,提高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覆蓋與輻射帶動作用,適當兼顧點上單項品種、技術、模式的創新示範與推廣。
3.3嚴格規範專案資金使用
專案管理與資金管理密不可分,要管好專案就要管好資金。要嚴格按照《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有關要求,合理編制資金使用計劃,按規定的使用範圍合理使用專案經費。專案資金要專款專用,專賬核算,不得截留、擠佔或挪用。
3.4明晰專案管理職責
林業三新工程專案管理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的工作,省、市、縣林業主管部門在專案管理上必須上下協同、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專案歸口管理部門要依據專案合同,瞭解專案執行進度和進展情況,督促專案單位按照進度要求完成各項建設內容,及時發現和幫助協調解決實施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確保專案順利實施。
3.5完善專案執行獎懲機制
強化專案申報的稽核工作,真正使實施基礎好、技術先進實用、管理規範的專案得以立項。探索建立專案實施的激勵機制,對各市和省級單位完成專案質量情況進行評估,其結果作為今後增加或減少立項數量的重要依據。對專案實施成效顯著、代表性強、基礎條件好、示範帶動面廣、作用明顯的專案,進行滾動支援,把專案基地作為長期的示範基地。對未按合同規定執行,情節嚴重的專案單位和責任心差,服務意識弱,脫離專案實施的專家,進行通報,並在3a內不得承擔和主持省林業三新工程專案。
3.6促進產學研企優勢合作
在權力和義務對等的前提下,推進林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生產企業和科技推廣單位在功能與資源優勢上的協同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聯合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解決實際問題而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林業科技推廣單位則是技術的實際需求方,透過專案實施為技術成果提供實戰舞臺,推動林業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及時向生產轉化,並將生產上的需求反饋到科研單位和高校進行深層次的探索研究,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共同促進全省林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