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制度完善分析論文
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制度完善分析論文
全面把握“五個關健點一一兩個目的比對原則”這一恰適性參與原則能夠解決和解釋學生在不同參與內容和不同層次中的參與程度問題,以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效率和學生的參與效率。
一、新制度的制定
新制度的制定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以恰適性參與原則為根據。所以,首先要取得學生的廣泛參與,獲得學生的真實的資訊。資訊的獲得可以透過發放問卷、訪談、網上調查等方法,營造快捷、方便的溝通以確保資訊的真實、完整、具有代表性;其次根據恰適性參與原則並結合學生的真實情況,小規模地邀請專家、學者參與制定製度。同時,根據管理的所需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情況,不邀請或適當地邀請少數學生參與制度的制定,三方或雙方共同論證制度的科學性、合理性和人文性。制定時主要考慮的是制度要有針對性,還要注意的是對管理者的義務和學生參與學生管理的利益保障的介紹要儘可能的清楚、具體、詳盡以保證學生明確管理者的職責和許可權,如果邀請學生參與則需要進一步論證制度中校方與學生雙方的權與義的合理性;再有起草制度時,措詞要準確、嚴謹、具有可操作性,避免概括的、模糊的、無從著手的詞語出現。
二、制度的推廣
從制度實施的角度來看,新制度的制定階段最多隻邀請了少數有專業知識和能力的學生的.參與,大部分學生對制度還處於不瞭解的狀態。所以,首要任務是透過集體會議、聽證會、機構服務或網路諮詢服務等方法進行制度推廣,讓學生了解新制度並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接納以保證制度的順利實施。在新制度推廣中要與學生深入的、高頻率的互動,讓學生髮表或反饋意見。合理的意見要積極接受、採納,不全理的意見要耐心、仔細地以理兼以情說服,最終展現出管理者和學生雙方較為認可的制度。
舊的學生管理制度通常是學校多年繼承和保留下來的,那麼對於舊制度的推廣,就要分為對新生的推廣和對老生的推廣兩種。在新生中舊制度的推廣同新制度的推廣情況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側重於對不合理意見的說服、更正。在老生中舊制度的推廣,實質是對舊制度的鞏固和更新。合理的制度內容要繼承和保留下去,當然如果發現舊制度中存在己過期的內容,或缺少與現階段的相關內容,學生可以及時發表或反饋意見,同樣合理的採納、不合理的說服、更正。只有在管理者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保障制度的與時俱進、具有針對性,否則就會出現制度中存在過時的內容。如某校規定:“實彈射擊考核實彈射擊考核由學校武裝部、軍事教研室、參訓教官共同組織實施,填寫實彈考核成績”;“學生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注意自身的人身和財物安全,防止各類事故發生。學生在校期間必須佩戴校徽,學生必須嚴格遵守請假制度。”
類似的條文不再複述,要說明的是這些規定與現實不符,而且制度的時間早在2002年和2005年,近年來的軍訓從沒有進行過實彈訓練何來考核、在過去的三年中,該校學生從未聽說過要帶校徽一說。舊制度中過時的內容,雖然不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目前的學生管理,但舊制度沒有得到更新,足以說明管理者沒有做到對制度的認真推廣,影響了學生對制度的瞭解、理解、甚至對學生管理的支援。加大力度和認真做好制度的推廣,在完善制度中不僅要重視,而且要時時做到。
三、實施參與教育
科學、合理、人性的制度是管理者順利開展學生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學生樂於參與學生管理的基礎。但真正更要做到的是管理者將支援學生參與學生管理的想法轉化為了支援的實際行動。本研究的訪談結果顯示,所有管理者對學生參與學生管理持肯定的態度、正確的認識,表示支援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可是如何做出實際行動呢?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社會化,透過教授學生知識、掌握社會事物的規則等,使之成為社會需要的、能適應和參與社會生活的人。那麼具體落實到學生參與學生管理當中,筆者認為管理者支援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可以透過參與教育來實現,參與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具有參與意識、參與技能的參與型學生、參與型公民。根據高校學生的參與經驗的不同,管者對學生的參與教育可分為啟蒙參與教育和口常參與教育。
四、啟蒙參與教育
啟蒙參與教育重在激發參與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教育物件主要是新生、“不參與”型學生一一這裡主要指因缺乏參與意識和參與熱情而不經常參與學生管理的學生。首先,校方可以編排以介紹學生管理制度、管理機構、管理知識、參與管理的流程、參與渠道、參與激勵等為主的《參與教育讀本》或在原本的新生手冊的基礎上加排上述編排的內容發放給學生,讓學生對參與有初步的瞭解;其次,校方組織新生觀看參與教育的宣傳片、觀摩或模擬參與學生管理的無領導小組討論。宣傳片可以以《參與教育讀本》為主體內容將文字形式轉化為影片形式,讓學生更直觀地瞭解和感受參與學生管理。參與學生管理的無領導小組討論則是借鑑人力資源管理中的無領導小級討論的基本理論和流程組織起來的,核心是創設參與學生管理的情境,圍繞如何解決學生管理中管理者與學生的矛盾衝突來開展,小組人員有管理者((1到2名)、學生((5到7名)。其中學生假以學生幹部、普通同學、黨員、新生、老生等不同學生角色參與討論,並與管理者達成小組一致意見。透過觀摩或模擬參與學生管理的無領導小組討論使學生感同身受或身臨其境,從中藉助他人或依靠自己的表達,將個人思考投入到討論之中,觀摩或模擬後學生會對參與學生管理產生較深的感悟。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和老生要分開進行教育,老生的教育可以根據老生的實際情況有側重地進行,比如加強模擬參與學生管理的無領導小組討論,著重在討論中培養其參與興趣和參與成就感。新生的教育則可以按上述方法逐一進行,再根據實際情況有所側重地進行即可。
五、日常參與教育
日常參與教育是學校參與教育的主體,重在保持學生參與的熱情和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參與理智、參與技能、參與技巧,教育物件主要是“弱參與”型學生和“強參與”型學生。從時間上來說,基本上是當學生經歷了新生的啟蒙參與教育或沒有經過參與教育但對學生管理己熟知且具有參與意識和參與熱情後,便開始進行口常參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