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體系構建的探索論文

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體系構建的探索論文

  第1篇: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探索

  在分析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定方面存在的問題、問題產生的原因的基礎上,闡述了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構建的步驟及保障措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對其他專業的課程體系構建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發展非常迅速,但教學理念、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等方面的改革相對滯後。課程改革與建設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著落點,構建課程體系是課程改革與建設工作的起點。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是在對職業典型工作任務(即職業行動領域)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轉化而來的,是以完整的工作過程為依據的學習領域,強調的是“在學中做”和“在做中學”,因而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崗位雖然不同於生產性和一般服務性崗位,但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同樣適用於該類專業的課程開發。本文以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為例,闡述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構建的具體做法,為環境類專業工學結合教學改革提供借鑑。

  一、高職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從2002年開始,一些高職院校陸續開設了“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除周鳳霞對本專業課程建設進行了一些相關研究外,對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極少。透過對幾所高職院校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調查,發現該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存在盲目性,缺乏高職教育的特色。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些院校在開設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時成為本科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壓縮版,造成“去專業化”與“去職業化”的傾向;課程內容缺乏時代性與創新性,課程知識陳舊,無法貼近實際生產與當代行業的實際需要,一些對於學生髮展(可持續)來說的“關鍵能力”未能融入與整合到課程中;教學內容囿於教材,一些對於學生髮展來說非常重要的“隱性知識”與“實踐性知識”在教學中未被重視;教學方式不適於高職教育,多采用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的講授式授課方式,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適於能力的培養與訓練;考核方式難以反映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產生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在認識上模糊,在實踐上盲目,造成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始終沒能跳出學科系統化的框架;先進的課程開發方法還沒得到廣泛推廣使用,課程開發體系不夠健全;課程設計缺乏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內容和標準不甚統一;課程與實際需求脫節,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到底是應該重“環境”還是重“管理”,到底專業課程設定以誰為重,這是一直以來爭論不休的問題;課程設定缺乏核心,由於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本身具有綜合性、交叉性的特徵,這種特徵使得在課程設定時,許多課程在層次、作用、地位上缺乏內在邏輯,找不到核心,導致課程設定過亂、過廣,專業定位不清,方向不明。許多院校在設定課程體系時,貪多求全,過於寬泛,結果導致學生學而不精,學而不專,難以適應市場需求。

  二、基於工作過程的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在課程體系構建中,主要圍繞專業培養目標,以職業核心能力為主線,引入行業職業資格標準,以工作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與企業共同開發基於工作過程的系統化課程體系。構建過程分以下幾個步驟:

  1.組建課程體系開發組,開展專業調研

  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和專業建設委員會。專業指導委員會由來自政府、行業企業和教育界的知名專家組成;專業建設委員會由院系領導、行業企業專家、課程專家和教學專家等組成。課程體系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由學校、社會、企業、行業專家共同參與、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組建了以專業帶頭人為組長,骨幹教師、企業技術主管、行業專家為組員的課題組,透過對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湖南等40多家環保企業進行了調研,深入瞭解行業發展狀況及對人才的需求。

  2.確定專業定位及人才培養目標

  透過對本專業所服務的產業或產業鏈開展廣泛的社會調研,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及學院實際,將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的專業定位為:立足環境諮詢服務類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根據教育部《關於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質量若干意見》的總體要求,確定我院本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為:培養熟練掌握環境法律法規、環境影響評價、生態環境規劃、清潔生產與迴圈經濟、環境保護核查、竣工環保驗收、環境管理等知識,具有建設專案環境影響評價、企業清潔生產稽核、上市或再融資企業環保核查、建設專案竣工環保驗收、環境規劃設計等能力,擁有良好的獨立自主、團結協作、語言文字表達、自我提高、可持續發展等素質,主要在環境諮詢服務、環境技術服務等產業(或產業叢集或行業)從事環境影響評價、清潔生產稽核、環境工程專案諮詢等工作的高階技能型人才。

  3.分析職業崗位,確定崗位群

  透過企業調研與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瞭解本專業學生的職業崗位大體有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員崗位(64%)、環評專案的開發與管理崗位(8%)、清潔生產稽核崗位(15%)、竣工環保驗收崗位(3%)、環境監測崗位(5%),另外還有部分環境規劃崗位、環境保護核查崗位、環境監理崗位等。透過歸納提煉成以下工作崗位群: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員、清潔生產稽核員、環境監測技術人員、環評專案的開發與管理人員、環境保護核查技術員、環境監理技術人員等。各崗位群對應的職業能力要求。

  4.總結歸納典型工作任務,分析職業行動領域

  根據學校的專業設定情況和辦學特色,透過社會調研,確定了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的37個典型工作任務,並將這37個典型工作任務歸類劃分成10個行動領域,。

  5.構建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

  根據本專業的崗位行動領域和專業定位,以學習者現有的能力為基礎,研究完成本專業典型工作任務所需的職業行動能力,研究培養學習者職業行動能力的知識和技能,以完成實際工作任務的需要為依據,選擇必需夠用的理論和實踐知識,確定課程內容,將行動領域轉換成適合教學的本專業學習領域,經過學習領域方案彙總,學習領域與職業行動領域對應關係梳理,確定學習領域的.數量和內容及本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體系。本專業課程體系分為四大塊,即人文素質學習領域、專業基礎學習領域、專業核心學習領域和專業拓展學習領域。人文素質學習領域主要包括政治、體育、心理健康、計算機應用、大學英語等課程;專業基礎及核心學習領域是根據表2中的行動領域轉換而來的,包括環境監測、環境統計、環評識圖與製圖、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清潔生產與迴圈經濟、環境管理等;專業拓展學習領域主要包括與學生根據個人愛好和能力自我拓展的專業知識,如環境影響評價案例分析、開發區環境影響評價等。

  三、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實施的保障措施

  1.校企合作是基礎

  2009年我院牽頭成立了環境保護職業教育集團,成為重要的校企合作平臺。本專業與集團中的相關單位組建了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制定了章程,每年召開兩次會議研討專業建設事宜。在委員會指導下,2009年以來與10家單位或部門共同制定了專業發展規劃和人才培養方案,與20多家機構共建了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基本形成了與區域產業、行業崗位、社會需求對接的校企合作機制。

  2.“專業+專案+服務”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本專業建設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湖南產學研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湖南省清潔生產稽核中心等“校中廠”,與合作單位共建了“廠中校”式的校外合作基地,構建了“專業+專案+服務”的人才培養模式,即以承擔的實際技術服務專案為載體,安排教學活動,同時透過專案技術服務及人才輸送實現專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功能,與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等單位合作,實施了畢業生“雙證書”制度,開展了學生評教、教師評學、合作單位評工等的教學質量多主體評價工作。

  3.“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

  為了更好地推進課程體系的改革,應該完善教師管理制度,健全“雙師型”教師隊伍成長和激勵機制、專任教師培養培訓機制、兼職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機制和專業教師企業實踐制度,全方位強化師資力量建設。

  透過校企合作,培養專業素質高、實踐技能強的專業骨幹教師,進一步提升教師的“雙師”素質。聘請行業企業專家為兼職教師,建立兼職教師資源庫,以適應人才培養和專業調整的要求,滿足專業課教學需要,架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橋樑。

  4.優質教學資源的建設

  利用“世界大學城”網路空間,搭建教學資源庫平臺;充實職業技能認證練習題庫或試題庫和生產性實訓專案庫,建設學歷教育庫和職業培訓庫;建設課程網路“數字化教室”,實現專業優質教學資源庫的共享。

  第2篇:構建高職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新探

  分析目前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定位和課程設定的不足,並以就業為導向,根據工作領域和職業崗位設定課程,探討實施校企聯合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形成與現代城市發展相一致的課程體系。

  近年來,大量的農村人口、社會資源流向城市,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經營理念都有了新變化和新要求,城市環境、市政建設、文化設施、商業規模、物業管理等都有了較大的發展,這就需要培養相應的一線管理人才。筆者結合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建設實踐,以就業為導向,探討相適應的“因崗設課、校企考核”課程體系。

  建立“因崗設課、校企考核”課程體系的必要性

  (一)專業定位與高職教育有差距

  教育部高職專業目錄中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培養具有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核心能力,從事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管理等工作的高階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主要課程是地質學基礎、自然地理、經濟地理、國土規劃、環境科學基礎、土地評價與土地管理、水資源計算與管理、生態環境規劃、地理資訊系統、城市與區域規劃及相關實踐。專業定位與社會需要存在偏差,課程大部分屬研究性課程,課程設定與核心能力培養有差距,與從事崗位需要也有差距。所以,課程設定的深度與廣度應符合高職教育的要求,針對性要強,職業能力和崗位技能應更加明確。

  (二)課程設定與崗位實際有差距

  江蘇地處長三角的核心區位,也是全國經濟最發達地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程序中,不斷推進農村城鎮化和城市擴大化建設,全面建設生態城市和文化城市,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城市的建設與管理等都有了新的變化和更高的要求。城市的宏觀規劃與管理已初步形成,在城市環境、市政建設、文化設施、商業超市、現代物流、物業管理、房地產經營等方面形成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職業崗位群,同時需要大量的專業管理人員。課程設定應符合崗位群的需求,同一專業模式培養適應更多崗位的畢業生。

  建立“因崗設課、校企考核”課程體系的可行性

  我校的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設立於2003年。經過連續多年的人才培養和專業調研,瞭解到相關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對能力的要求,學校建立了與地方環境、市政、超市、物流、物業、水廠等相關企事業單位的合作教學機制,培養了一支校內“雙師型”和企業實踐型教師隊伍,完善了校內實訓中心和校外實訓基地建設,逐漸形成“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因崗設課、校企考核”的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形成了一定的專業建設基礎。

  “因崗設課、校企考核”的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一)就業主導的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的職業崗位體系

  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是由普通高等院校的專業目錄適當調整形成,學術性較強,難以充分體現高職院校教育特色,不符合高階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其課程設定不能適應企業中層管理崗位和一線操作崗位。《2012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顯示,2011年全國具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高職院校數量達到1276所,佔普通高等學校總數的60%,招生數為325萬人,佔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總數的47.7%。2011屆高職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為89.6%,專業對口率為59%,就業滿意度為44%。我們連續的專業調研顯示,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的就業狀況也基本符合報告,環境方向就業率更低,其主要原因是課程設定與崗位要求不符。專業調研針對農村城鎮化和城市擴大化的特點,明確了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定位,培養能從事環境監測、汙染治理、環境評價、環境工程施工、給排水設計與施工、環境監理、物業管理、物流管理、商業企業管理、房地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專科層次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同時也明確了工作領域、職業崗位和課程設定,見表1。

  (二)崗位主導的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的職業課程體系

  根據調研,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工作領域主要為城市環境、市政工程、城市管理、工程管理四類,可從事環境監測與治理、市政、城市管理等相關的17個職業崗位。根據一崗多能和一能多課的職業崗位要求,確定文化、基礎、核心、拓展課程結構(見表2)。文化課程培養學生具有政治覺悟和職業道德,也是其他課程的學習基礎。基礎課程是核心課程、拓展課程學習的基礎,核心課程使學生具備環境監測與治理、環境工程施工與管理、城市商業企業管理等基本能力。拓展課程的任務是拓展學生崗位技能,擴大學生就業面,滿足城市管理需要。從表1可知,每個崗位至少確定一門崗位課程,透過崗位課程的學習和考核,學生能夠從事相應一線管理崗位和一線操作崗位工作。

  (三)課程主導的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校企考核體系

  課程體系是學生就業的基礎,職業技能是學生就業的保證。為實現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目標,緊緊圍繞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紮實推進學生專業基礎素質教育,充分利用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密切與環境、市政、城管、工程管理行業企業合作,充分利用企業人才與裝置等資源進行實踐性教學,構建“工學結合、實境教學”的“四段式”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將學生在校內課程學習、基本技能訓練、專項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和在企業實踐崗位技能訓練有機結合起來,透過校內和校外實訓基地交錯實訓,培養學生職業基本技能、職業專項技能、職業綜合技能和職業崗位技能,從而形成校企共同承擔實踐教學與考核的教學體系。

  專業文化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由專業教師在校內完成理論與實踐考核,專業核心課程和拓展課程一般由校企共同考核,管理類課程一般由企業專家考核。學生成績由理論(佔50%)和實踐(佔50%)構成。專業課程中理論成績由校內專業教師考核,實踐由校企聯合考核。一般課程的基本技能和專項技能由專業教師考核,職業綜合技能由校企共同考核,職業崗位技能由企業考核。管理類課程理論部分由專業教師承擔並考核,實踐部分聘請企業專家實境授課,並對學生管理技能進行考核。

  (四)技能主導的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畢業制度

  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涉及資源環境、城市管理兩個方向多個職業崗位,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項(不包括外語、計算機等)職業技能資格證書方可畢業。學生可根據愛好、就業崗位選擇一項或多項職業能力考試以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我院的國家職業技能鑑定所設立多項職業技能鑑定,同時為拓展鑑定範圍,教師廣泛聯絡校外職業技能鑑定,涉及本專業的有環境監測、汙染治理、農產品安全、化學檢驗、給排水、物流、物業、施工、測量、監理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職業技能鑑定平臺,創造良好的就業基礎。

  結語

  “因崗設課、校企考核”的課程體系,是基於學生就業崗位,在相關行業企業開展廣泛專業調研基礎上,把學術研究性課程調整為操作性較強的課程,使得課程體系適合高職教育要求,基本符合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一線崗位的職業要求。但課程體系所涉及的專業面較廣,對校內外師資團隊要求較高,教學管理難度較大,有待進一步完善。

  第3篇: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方向)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

  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關鍵,本文主要結合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方向)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從校企深度合作、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校外實訓基地擴建、實踐指導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對高職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方向)專業實踐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從而推進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方向)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達到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滿足社會對環保人才的要求。

  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檔案《關於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同時還指出:“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是高等職業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高等職業院校要按照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則,本著建設主體多元化的原則,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要緊密聯絡行業企業,廠校合作,不斷改善實訓、實習基地條件”。

  近年來,我們在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方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過中,對實踐教學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探索。

  1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1.1成立“行、企、校聯合專業指導委員會”

  依託龍江森工職教集團,與黑龍江省森工總局環境監測站、黑龍江省森林保護研究所、黑龍江省氣象臺等單位為代表的主要生態保護部門合作,成立“行、企、校聯合專業委員會”,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建設實訓基地、組織生產實習。校企合作各成員除開展上述任務外,還要共同進行專業核心的課程開發,制定課程標準,共同編寫工學結合的核心課程教材,共建共用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專業教學團隊和人才資源等內容。學校完成技能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企業完成技能訓練和頂崗實習。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學生的教學和管理。

  1.2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執行機制

  1.2.1建立校企合作的管理與溝通機制

  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辦法》,明確院屬部門、系部職責,並明確對校企合作工作的開展進行監督評價,對工作效果進行約束與激勵。校企合作過程也是溝通的過程,建立溝通機制是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建設的重要內容。

  1.2.2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學管理機制

  企業參與專業設定與調整、課程開發、教材編寫、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和就業教育。一是針對需求靈活調整和設定專業。專業設定以適應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為導向,結合企業需要和學生髮展需要靈活調整和設定專業,逐步實現以需定產,量身訂做。二是建立科學實用的專案式課程教學體系。為適應校企合作育人,構建適應工學結合的專案式課程教學體系。

  1.2.3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師管理機制

  校企合作的推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養專業帶頭人為核心,加強專業團隊建設。以培養雙師素質教師為重點,建立教師培養選拔、考核激勵機制,教師輪流到企業生產一線鍛鍊,參與企業技術開發,使其透過教學服務、技術服務、培訓服務、專案開發等成為懂生產、能開發、善教學的“雙師型”教師。

  1.2.4建立校企合作的學生管理機制

  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學生約束與激勵機制,出臺《校企合作學生管理辦法》,堅持“雙向選擇”的原則,對培養物件進行嚴格的選拔,在培養過程中,校企雙方對學生實行動態管理與考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企業、學校和學生三方共贏。

  2進一步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

  根據專業的特點,按照“課內實踐→生產性實訓→綜合性模擬操作→崗前實訓”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思路,目前已經建成環境監測與分析實訓室、森林資源保護實訓室、純淨水生產實訓室等9個,配有各種實驗、實訓裝置百餘臺套,使用面積約1000平米,形成了具有教學、科研、技術服務功能的校內實訓基地。

  在原有實踐教學條件基礎上,透過新建、擴建和改建,建成了在同類院校中裝置先進、功能齊全的環境保護實訓基地,新擴建見表2-1。

  目前,包括環境監測與分析實訓室、森林資源保護實訓室、儀器分析實訓室、環境化學與分析、水汙染控制一體化實訓室、大氣汙染控制一體化實訓區、環境資訊實訓室、微生物實訓室、純淨水生產實訓室等9個,其中,純淨水生產實訓室2011年建成,主要儀器裝置:大型純水實驗裝置(哈工大生產)、實驗室專用超純水機、雙級反滲透、大桶水罐裝線等裝置。按照純淨水生產要求建設實訓室,建成全自動桶裝純淨水生產線,真實在現純淨水生產情境。以純淨水生產實訓室為依託,集實訓、生產經營於一體。實訓過程中所生產出的水經國土資源部哈爾濱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分析批號:2012C25)檢測,完全符合純淨水標準。目前,純淨水生產實訓室現已投入使用,學院辦公系統開始使用該純淨水,良好的水質得到了教職員工的一致好評。

  3校外實訓基地進一步擴充和完善

  學院先後與哈爾濱北方環保工程有限公司、哈爾濱格瑞尼科技有限公司、龍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垃圾發電廠等十餘家優秀單位建立了具有教學、技能鑑定、學生就業、教師掛職鍛鍊等功能校外實訓基地,利用企業生產現場和裝置、技術力量的優勢條件,與校內實訓基地優勢互補、開放共享。

  綠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哈市知名環保行業,與該公司共同建立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方向)專業實訓基地,採用輪換教學的形式,分批分撥的派送學生到真實工作環境中參與實際工作,與企業共同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早日使學生熟悉自己將來的工作崗位。

  黑龍江省森工總局是我省生態建設的主體,森工總局環境監測站是以生態環境監測為主的專業機構,與我院同屬森工總局。發揮行業優勢,整合雙方資源,本著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原則,共建生態環境監測生產性實訓基地,為學生頂崗實習提供平臺。承接森工環境監測站的部分工作專案,例如,生態環境保護、林區生態環境資料調查、林區水質分析等工作。在教師、兼職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團隊完成專案內容,在工作中提高學生技能水平與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實現生產性實訓。

  3.1整合現有校外實訓基地

  對現有13個校外實訓基地進行整合,根據各企業特點和實際情況,分別建立認識型、體驗型、生產(頂崗)型實習基地。如哈爾濱文昌汙水處理廠是北方第一個大型汙水處理廠,建設和執行均由政府負責,屬國營企業,其工藝、裝置先進,但用人制度很嚴格,可確定為認識型和體驗型實訓基地;哈爾濱市北方環保工程有限公司是以建設和執行為主,屬民營企業,用人制度相對靈活,可確定為生產(頂崗)型實習基地。

  3.2開發校外生產性實訓基地

  目前,我省環保事業發展很快,市場也日趨成熟,環保企業不斷壯大。根據專業建設的需要,繼續開發校外生產性實訓基地。如哈爾濱格瑞尼科技有限公司是以室內環境治理為主的企業,具有較雄厚的實力,行業內知名度很高,市場份額也很大,以技術、裝置與其開展校企合作,建立了新的校外生產性實訓基地。

  透過實踐教學環境建設,規範了教師、學生行為,並將職業素質、安全意識、現場管理、質量管理、裝置操作規程和裝置保養等知識,融入到各“制度”或指導書中,師生責任明確,有章可循,管理有序。2012年,專業申報了環境保護實訓基地建設專案。

  4建設一支理實倶備、專兼結合的實踐教學團隊

  本專業教學團隊透過到國內外高職教育機構和企業考察學習,進一步瞭解國內外職業教育發展狀況,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熟悉環保類行業工藝技術發展情況。透過建設,教學團隊90%以上的專任教師參與了科研、教研、技術培訓與社會服務工作,社會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專業知名度進一步提升。

  建立了專業帶頭人、雙師型教師、企業教師共同組成的優秀師資團隊,其中,高階職稱6人;在讀博士4人,碩士5人,在讀碩士1人。利用豐富的兼職教師資源和校外實訓基地資源,制定相應的師資培養措施,是實現“工程師教師化,教師工程師化”的關鍵。團隊成員積極同企業、科研院所合作,近年來主持或參與黑龍江省科技廳、黑龍江省教育廳、省森工總局專案等科研教研專案數十項,其中《高職院校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生態環境保護方向)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為黑龍江省教育廳“十二五”規劃課題、《基於崗位需求的高職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方向設定和課程體系的研究》為森工總局教育科學規劃在研課題,共發表論文20餘篇,出版教材10餘本。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