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對策論文

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對策論文

  [摘要]資訊化教學能力是資訊化教學知識技能與資訊化教學實踐的有機統一。依據行動學習理論,對有效提升教師的資訊化教學能力的發展策略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資源:資源共享性,獲取及時性,技術支援的便捷性;培訓:學習系統性,組織規模性,培訓引導性;實踐:以教促學,學教結合,教學相長;交流:校內校級交流,互相學習,共同成長。以實現教師教學隊伍資訊化教學能力均衡性發展的目標,提高整體教師的資訊化授課水平,提高授課質量,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關鍵詞]行動學習;教學實踐;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對策

  近年來,隨著教育資訊化的大力提倡和不斷髮展,資訊化課堂的教學質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學生學習的助產士,其教學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切實提升自己的資訊化教學能力,以改善課堂教學,提高授課質量。

  一、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現狀分析

  隨著教育資訊化的普及和不斷髮展,教師在備課和授課過程中,能夠有意識地運用多媒體裝置和數字資源組建資訊化課堂,掌握基本的資訊化教學知識和技能,具備一定的資訊化教學能力。從調查中發現,很多教學一線的老師已經認識到資訊化教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透過自主學習、參加培訓班等形式積極主動地學習資訊化教學理論知識,豐富知識結構,拓展實踐技能。國家、省、校也舉辦了各種各樣的資訊化教學比賽,增加老師的資訊化教學實踐機會,鍛鍊資訊化授課技能。但教師整體的資訊化教學現狀仍不容忽視。教師之間的資訊化教學技能參差不齊,資訊化教學水平差異很大,資訊化教學意識仍有待加強和提高,資訊化教學的設計和實施能力仍需鍛鍊。很多教師的資訊化教學就是“開啟電腦,插上隨身碟,放PPT”,很多年齡大的教師反映一些先進的資訊化教學手段不會用,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統一的資訊化教學培訓卻聽不懂,弄不明。在培訓班學到的理論知識在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時卻由於各種因素進展緩慢。針對以上現象,本文試從資源、培訓、實踐、交流四個方面來分析探討提高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的方法和策略,提出教學建議,以期能改善現狀,提高授課質量。

  二、行動學習理念提升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的思路分析

  行動學習由英國雷格瑞文斯(RegRevans)教授提出,又稱“做中學”,就是透過行動來學習,即學習者組成小組透過親身實踐學到的理論知識或技能,或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以此來加深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把握,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行動學習的特徵分別為實踐性、合作性、反思性和主體性。它是一種新的學習理念和方法,它的本質就是把“學”和“做”結合起來,不盲信、不盲從,把理論應用到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的真偽,同時又將反饋到的知識和經驗補充到理論中,以實踐促進理論知識的完善。這種學習方法要求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學習者在學和做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資訊化教學對實踐技能要求很高,教師需要在反覆的實踐練習中獲得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資訊化教學實踐的重要性,積極將資訊化教學付諸實踐。只有透過親身實踐,才能最大限度地感知資訊化教學的便捷性和有效性,才能在實踐中發現自身教學知識和技能的不足。反思,總結並透過不斷的再學習再實踐彌補不足,提升資訊化教學能力。資訊化教學能力的提升並不能透過簡單的理論學習或傳統的`培訓手段獲得,要在行動學習理念指導下,結合教學實踐活動不斷的發展和進步。在實踐中形成發展的教學能力也會有利於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推進教育資訊化程序。

  三、提升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策略分析

  (一)資源資源的共享性,獲取的及時性,技術支援的便捷性

  完善的軟硬體資源設施是資訊化發展的基本要求,構建豐富的資源環境對提高教師資訊化教學的積極性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網際網路+”時代,充分利用資訊資源和技術手段優勢,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資源的自主開發以及各類優質資源的整合和共享,構建一個集“教、學、練”於一體的大型教學資源服務平臺,便於師生進行資源的上傳、下載、檢索與共享等,教師可透過雲班課、微影片等線上課程方式進行網上授課,學生可根據老師及個人要求隨時隨地進行網上學習。資訊化教學打破了傳統授課方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網路平臺上探索開設實訓,實踐課程,增加資訊化教學實踐板塊,設計相對應的教學內容和實踐操作練習,透過師生、生生互動交流提高實踐操作技能,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資訊化教學平臺,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增加和豐富資訊化教學實踐的內容和形式,更好地為日常教學實踐服務。教師在有針對性地開發教學資源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和應用各種資訊化技術手段,有利於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的提升。

  (二)培訓學習系統性,組織規模性,培訓引導性

  在國家的大力提倡下,各個學校非常重視資訊化教學培訓。研究表明,系統有序的培訓對教師資訊化教學知識和教學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培訓機制上,可推行“選課式、線上線下結合式、實踐性”的教師培訓機制,為教師提供多樣化的針對性強的培訓課程,教師可根據自身實際選擇培訓課程。在培訓內容上,強調系統性,突出實踐操作性,重視課堂教學中資訊化手段的有效使用,發揮資訊化教學的資源優勢,提高資訊化課堂教學設計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培訓還應注重引導教師開展資訊化教學實踐,運用新的理念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資訊化教學設計、課堂實施和課後評價。透過教學示範、小組討論、實踐練習等方式將理論應用到教學實踐,從而使培訓能真真正正地服務到教師的資訊化教學。在資訊化教學培訓上要“以點帶面”,既要抓典型,對骨幹教師群進行培訓與指導,也要發揮他們的榜樣示範作用,透過“傳幫帶”,縮小教師之間的差距,促進教師整體資訊化教學能力的均衡發展。

  (三)實踐以教促學,學教結合,教學相長

  教師資訊化教學水平的提高不能僅僅停留在書本層面,要重視教師的資訊化教學實踐,學以致用。教師接受培訓,最關鍵的地方在於把所學技能運用到真實的資訊化教學實踐中,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提高授課質量。資訊化教學方式也不僅僅是放PPT、用隨身碟等技術手段的簡單運用,而是透過不斷的“做與學”使教師瞭解並熟練掌握資訊化教學手段,整合資訊化教學資源,更新資訊化教學認知。在實踐練習中提高資訊化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能力,學習—實踐—反思—總結—再學習—再實踐—再反思—再總結,實現教師的資訊化教學能力不斷提升。

  (四)交流校內校級交流,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資訊化協作教學,是資訊化教學能力提升的必要途徑。資訊化協作教學既可以是理論層面的教學知識研討等,也可以是資訊化教學實踐層面的教學觀摩等。來自相同或相近專業的老師可結成教學共同體,打破學科界限,共同交流教學經驗,解決教學問題,共享教學案例和其他教學資源,探討教學新模式。教師的資訊化協作教學可以是同學科校內、校級老師交流,教師專家交流以及教師學生交流。還可以是相近或相似學科的教師之間、跨越學科界限共享教學資源,開展教學研究。在網際網路技術的輔助下,教師還可克服時空的侷限與世界各地的同行、專家互通有無,切磋技藝,溝通交流。總之,資訊化教學能力的發展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是資訊化教學知識與資訊化教學實踐的有機統一。在發展教師的資訊化教學能力時,既要尊重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開展理論知識學習,給予資源、培訓上的支援,也要重視資訊化教學實踐,將“做與學”相結合,增強資訊化教學技能。同時還要增加協作交流,促進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的整體提升與發展。實現提升教育質量的目的,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出應有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劉丙利.資訊科技環境下中小學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的現狀與發展研究[D].華南師範大學,2007.

  [2]李士豔.甘肅省藏區中小學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現狀分析和提升策略研究[D].西北師範大學,2012.

  [3]王衛軍.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研究[D].西北師範大學,2009.

  [4]劉喆,尹睿.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的內涵與提升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14(10):31-36.

  [5]許洪巧.制約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的影響因素探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127-128.

  [6]蔣志年.教師資訊科技培訓中引入行動學習法的思考[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6):15-16.

  [7]賈清萍,史利琴.行動學習:大學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51):180-181.

  [8]王賢文.高校教師資訊化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07.

最近訪問